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我成了大明勋戚作者:无限循环 > 272 吾道不孤 (二合一)
  “刘兄说的没错,你是哪个学派的门人,莫非也赞同沈向北的歪理学说?”

  “先周礼乐崩坏,唯程朱二圣存天理,灭人欲,才得以光复圣人言行,岂能容尔等妖言惑众!”

  “说得好,吾等当捍卫正道尊严,此乃文人天责!”

  几乎就是这名中年文士质问之声刚刚落下,在场的各学派文人士子们,纷纷群情激愤响应。

  每个人脸上神情都有着一种“正派”光辉,衬托之下沈忆宸确实像個“反派”邪说。

  说实话,沈忆宸还真没料到会有这种场面发生。

  毕竟京师是个大官场,政治氛围浓厚,哪怕有学术之争,大家身上带着官身,都相对比较收敛,不会吵的面红脖子粗。

  就算是号称“大喷子”的科道言官,他们同样有着仕途升迁的私欲,沈忆宸的学术观点触及不到官场的核心利益,大多数人都是听之任之。穿书吧

  你只要别当着我面“洗脑”,该怎么说随你去。

  但是江南不一样,雅集等等文人聚会场景,更接近于纯粹的士林清流,而不是官场风气。

  这群文人醉心学术,捍卫理学道统,甚至很多时候看的比自己性命还重要。

  一旦旁人涉及到自己毕生信仰的圣人学说,绝对无法容忍任何的“玷污”!

  “诸位仁兄,向北兄乃……”

  徐东海看到沈忆宸因为搭腔,陷入了被在场众人群起而攻之的场面,于是打算亮明他沈三元的身份。

  不过话说到一半,就被沈忆宸打断道:“诸位言之有理,说得对,你们都说得对。”

  辩经论道不是菜市场吵架,现在还没到雅集开始的时候,沈忆宸不屑于过多争论。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他不会拿自己的功名跟官身去压人。

  思想跟嘴巴是封不住的,你能靠身份压得了对方一时不说话,却不可能让他们一世都接受你的观点。

  著书立说靠的是深入人心,而不是虚假奉承。

  沈忆宸是没打算争辩,可这名姓刘的中年文士,却没打算就此打住。

  “难怪会认同歪理邪说,原来是沈向北的拥护者,就连字都的一样。”

  对方挖苦了一句,向北这个字乃皇帝御赐,代表着帝王北逐蒙古之心。

  一般文人是不会取这种偏向武风的字,很明显眼前这个年轻人,是沈忆宸的“脑残粉”。

  听到这话,沈忆宸无奈了笑了笑,真不知该如何反驳。

  因为出镇山东治水归来后,经历整整一个夏天的暴晒,沈忆宸现在的模样确实跟锦衣玉食的勋戚二代不沾边,更像是寒门苦读的农家子。

  对方丝毫没有把眼前这个年轻人,往沈忆宸本尊上面去想,所以才会闹出这种苦笑不得的讽刺。

  不过就在此时,一位老者出现在人群背后,朝着这名姓刘的中年文士说道:“景仁,西湖雅集乃文人盛会,当以正统大道辩之,而不是以字取人。”

  “更何况向北两字为陛下御赐,慎言。”

  这名老者一出现,在场众人面露敬仰神色,齐齐拱手行礼道:“晚生见过康斋先生。”

  就连面对沈忆宸趾高气昂的刘景仁,此时也立马谦卑恭谨道:“是晚生无礼,康斋先生教训的是。”

  沈忆宸没见过这名老者,但是“康斋先生”这个号,他并不陌生。

  眼前这名老者便是正统朝时期崇仁学派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

  因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所以士林中人便尊称吴与弼为康斋先生。

  崇仁学派是明朝前期中一个鼎足轻重的理学开山门派,对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

  而吴与弼本人更是传承于书香世家,十九岁便拜得“三杨”之一的杨溥为师,学术兼采朱陆之长而刻苦自立。为明朝学术观念从程朱理学转向陆王心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推动发展。

  “晚生见过康斋先生。”

  沈忆宸也拱手行礼,态度很是尊重。

  别看吴与弼一生没有参加科举,身上毫无功名成就。可他却名满天下,从学弟子甚众,其中不乏学有大成者。

  就连皇帝朱祁镇,都曾三次征召吴与弼入京,堪称“三顾茅庐”。

  只是吴与弼潜心于程朱理学,对功名利禄没有丝毫的兴趣,三度坚辞皇帝授官,引得天下文人士子惊叹,更助长了他身上的传奇色彩。

  “这位小友遇事处之泰然,老朽冒昧问一句师从何处?”

  吴与弼同样没有见过沈忆宸,但很多东西哪怕不了解对方身份,都能感受到与众不同。

  相比较之前年轻士子争论的面红耳赤,沈忆宸面对众人群嘲,却可以做到心境如水,甚至还面露淡淡笑容。

  这种老成持重的气度,很少能在年轻文人士子中看到,吴与弼好奇沈忆宸到底师从何人,年纪轻轻便宠辱不惊。

  “晚生先生名为李庭修。”

  李庭修?

  吴与弼脑海中仔细思索了一下,好像江南宗师大儒中,没有叫李庭修这号人物。

  看来是自己多想了。

  “看来是名师出高徒,老朽就不打扰了,小友自便。”

  吴与弼客套了一句,然后便拱了拱手转身离去。

  毕竟以他的身份跟地位,路过制止一场纷争,已然称得上礼贤下士,总不可能还跟一群晚生后辈混在一起。

  “康斋先生慢走。”

  众年轻文人,也是纷纷拱手相送。

  当吴与弼的背影消失在船舱中后,刘景仁冷哼一声甩手扬长而去。

  毕竟这场纷争他被吴与弼告诫了,还变相衬托了眼前这小子的从容不迫,吃了个不小的暗亏当然心中不爽。

  不过能参与到西湖雅集的文人,基本的气度还是有的,不至于像个无赖一样找茬。

  妇人口舌之争输了,那便在辩经论道上赢回来!

  “在下何闻道,谢过向北兄仗义执言。”

  刘景仁是走了,可之前与他辩争的年轻文人,却来到沈忆宸面前拱手称谢。

  满船文人士子,面对断章取义的污名化,无一人敢说句公道话。唯有眼前这名士子敢站出来反驳,何闻道内心可谓是感激不已。m.chuanyue1.com

  他感激的不是有人帮自己站台说话,而是有人清楚沈忆宸的学术观念,吾道不孤!

  何闻道?

  听到这个名字,沈忆宸脸上浮现出一抹玩味笑容。

  朝闻道,夕死可矣!

  能取这句话为字,难怪会面对众人嘲讽,依旧站出来坚持自己认定的道理。

  字如其人。

  “在下朱向北,见过闻道兄。”

  “小弟年方二十,不敢当,不知向北兄多大?”

  “虚年二十一。”

  “那真是巧了,向北兄不仅字跟沈三元一样,就连年龄都一般大。”

  何闻道面露出一股惊喜神情,这着实太过巧合。

  “可能在下与沈三元有缘。”

  沈忆宸笑着回了一句,这可不就是缘分吗?

  “在下前面听到了闻道兄的据理力争,不知你对沈三元的学说有何看法?”

  沈忆宸顺势追问了一句,他确实很想知道在外界眼中,是如何看待“经世致用,辩争求是”的。

  “小弟认为沈三元学说乃警世之言,空谈义理误国,经世致用兴邦!”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何闻道脸上浮现出一抹坚定。

  他无比赞同沈忆宸的观念,认为一味的复古程朱理学,已经让思想观念走进了死胡同。

  士大夫们只知空谈上古道德礼法,却把近在咫尺的民间疾苦视为无物,学问必须有益于家事、国事、天下事!

  “可世上沉睡者太多,能叫醒的终归是少数,面对千夫所指,成为众矢之的,值得吗?”

  “值得!”

  没有丝毫的犹豫,何闻道便给出了答案。

  “如果有幸的话,我愿意成为沈三元那样的先行者,何惧千夫所指!”

  “我相信你。”

  沈忆宸收起了脸上的笑容,用着无比认真的神情回了这句话,同时内心里面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

  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与自己的同行者,吾道不孤!

  “多谢向北兄,你是第一个愿意相信我的人。”

  何闻道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都带着一丝哽咽,独自在黑暗中前行许久,仿佛突然看见了一缕光芒!

  谈话间,楼船上层传来了一阵清脆的铃铛声音,下层甲板的文人士子们听到声音后,纷纷朝着楼梯方向走去。

  “向北兄,雅集开始了。”

  徐东海凑了过来,悄声告知了一句。

  西湖雅集他没入仕前,凭借着徐琦堂侄的身份参加过几次,对于整个流程驾轻就熟。

  “嗯。”

  沈忆宸听到不点了点头,然后向何闻道拱手道:“闻道兄,既然雅集开始了,那我们便上去吧。”

  “好,向北兄请。”

  “请。”

  两人互相礼让了一下,然后沈忆宸还是走在前面上了楼梯。

  上层甲板仅有一个顶棚,没有门窗等遮挡物,并且组织者用木板把几艘楼船的上层搭建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平面空间,足以容纳下数百名士子。

  甲板的最中心搭建了一个高台,不过上面并没有放置桌椅板凳,而是数个蒲团坐垫。

  这般摆设,是为了更贴切礼法中的“坐而论道”。

  当然,这个词在后世成为了贬义词。

  此时高台之上,已经坐着数位大儒宗师,刚才出言缓和的吴与弼,便是其中一位。

  除他之外,还有河东学派的创始人薛瑄、当朝大儒魏从文,以及霍州学派创始人曹端的儿子曹深。

  说起来也巧,这四人中,有两人与沈忆宸颇具渊源,其中当朝大儒魏从文还有过一面之缘,国子监讲学起了些纷争。

  另一位薛瑄是前大理寺少卿,之所以会成为“前任”,在于王振侄子王山抢占亡故京卫指挥使小妾的案子,就是薛瑄手下秉公办理的。

  也恰恰因为坚持原则,平反冤案,薛瑄被王振下狱判死,后得到了兵部尚书等官员的抗疏申救,才赦免死罪削官为民。

  当初赵鸿杰跟李达两人的隔阂,也出在这个案子上面。

  只不过当沈忆宸入朝为官的时候,薛瑄已经革官回归故里,两人并没有见过面。

  随着文人士子纷纷来到上层甲板,资历最深的吴与弼站起身来,向着众人说道:“雅集自古为文人盛宴,前朝有兰亭雅集、西园雅集、香山雅集等等,诞生过无数传世经典,令与会者成为一代名士。”

  “如今到了我大明举办西湖雅集,天下英才云集于此。老朽期望诸位能一展才华,上承往圣先贤,下启青史立言!”

  吴与弼的这番话,简直让在场年轻文人士子们,听的热血沸腾。

  文人一生,追求的就是三不朽,如果能在今日发扬毕生所学,引得在场士林瞩目,何愁不能一举成名天下?

  甚至说不定能再进一步开宗立派、著书立说,从而青史留名、从祀孔庙!

  “康斋先生说的真好,扬名立万就在今日!”

  “鄙人已经准备好了,西湖雅集乃吾证道之地。”

  “许兄话别说的太满,坐而论道在下未必输于你。”

  “那就等诸位先生出题,看看谁道最后能名满天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欲望,参与西湖雅集的这些士林清流,可能不爱权不爱财,却大多数逃不过“名”这个字。

  听着下方众人的喧嚣,吴与弼脸上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望。

  名与利天然一体,刚才还听着众人斥责沈三元的学说功利忘义。此番众人表现,又与市井逐利之徒有何区别,非要分个高下贵贱吗?

  不过吴与弼内心中同样很清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湖雅集的名气越大,就越不可能成为单纯的论道文会,只求能在这群年轻士子中,出现一两个佼佼者,为往圣继绝学!

  吴与弼这边心生感慨,另外一边当朝大儒魏从文,却把目光盯在了沈忆宸身上,他总感觉这个略显黝黑的年轻人有些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现在的沈忆宸,与刚刚入仕为官的时期,无论模样还是气势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加之今日又穿着一件普通灰色长袍,任何人都想象不到,这副模样会是当朝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六元魁首?

  同样沈忆宸也感受到了魏从文的目光,当初国子监讲学就是这老头,怒斥自己是事功异端学说,为理学所不容。

  该不会是认出来了吧?

  带着这种怀疑心态,沈忆宸往人群中站了站,尽量不让魏从文注意自己。

  可很多时候偏偏事与愿违,沈忆宸越躲,魏从文就越感到奇怪。

  他干脆站起身来走下台,来到沈忆宸面前问道:“这位小友,我们是否见过?”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我成了大明勋戚作者:无限循环更新,272 吾道不孤 (二合一)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