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晚唐浮生我来读 > 第二十三章 政策
  哥舒部已经开始准备“移镇”了。

  之所以还没正式走,主要障碍是天气。毕竟,加上新编入的鞑靼俘虏,几近四万众,冒着严寒风雪赶路,邵树德还没这么不近人情。

  他们走后留下的大片土地,暂时收归官中,日后酌情赏赐、出售。

  西城附近也有一些部落牧人。多年生活下来,也在本地结识了不少人,该告别的告别,该还钱的还钱,该收账的收账,总之一堆事情。

  细碎的雪花之中,邵树德也在亲兵的簇拥下,离开了西城老宅。

  县内的父老几乎倾巢而出,沿街相送。

  夏王就是好,每次回乡,都要赏赐不少人,让外乡人羡慕不已。即便没领到赏赐的,也与外来的商徒口沫横飞地吹牛,与有荣焉。

  驿道尽头,一位三十许人的美妇不顾外人眼光,策马追了很久,不断挥舞着手里的宝剑和一件大红色的披风,久久不语。到最后,几乎要哭出来了。

  马蹄声骤然响起。

  邵树德策马赶回,停在妇人面前,温和地笑道:“光启二年一别,已是十年未见,绣娘一向可好?”

  妇人的脸上已经有了细碎的皱纹,可见这些年生活的艰辛。

  她别过头去,道:“托大王的福,丰州日子还过得下去。”

  “送你的锦缎收到了吧?”

  “大王怎生不亲自送来?”

  李忠、野利克成二人跟在邵树德身后,闻言面面相觑,这乡下妇人的胆子可真大。这些年,哪个妇人在见到大王时,不是堆起欢笑,极力讨好?

  “不太方便。”邵树德笑道:“当年在渡口当队头,攒了点辛苦钱,只够送你兄妹二人一些杂绢。如今有钱了,便送你清河名品。”

  “饼吃了吗?”绣娘转过了头,问道。

  “吃了,还是西城老味道,当年怎没发现你有这等手艺。”

  “就不怕我下毒?”绣娘的心情好了起来,问道。

  李忠、野利克成麻木了,这两人对话的内容实在太诡异。

  “我不信别人,还能不信你?”邵树德大笑道。

  说罢,让人取来一套新织成的毛衣,亲手交到绣娘的手里,道:“回去吧,风雪大了。”

  绣娘欣喜地看着手中的毛衣,脸上笑容浮现,仿如绽放的梨花。

  “看到你,我就想起往昔的岁月,还有我仅存的良知,绣娘亦当勉之。”邵树德说道:“若有人敢欺负你,直接拿着我的佩剑去州衙,刺史不敢不理的。我知晓后,定然将其族诛。”

  “果是凶悍武夫。”绣娘吓了一跳,连忙道:“大王切勿滥杀无辜。”

  邵树德又大笑。和这个“小姑娘”说话,都是真情实意,就非常放松。

  “我已经着人去廓州寻你夫君了,赦免了他的逃役之罪,放心吧。”

  绣娘心事重重地点了点头,道了声谢。

  大队继续行军,驿道上空留马行之处。

  ……

  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十一月中旬抵达了怀远新城。

  邵树德直接住进了贺兰山的自家宅院。

  院子里空空荡荡的,除了留守的仆婢外,再无他人。

  王府侍女王氏、曹氏、康氏等人看到邵树德时,几乎也要哭出来了。

  大王兴致起来时,直接将她们按在浴池边上、廊柱上、栏杆上宠幸,走的时候又那么绝情,几乎把她们都遗忘了。

  邵树德甚至觉得有些侍女很面生,但仔细想想,好像服侍过自己一两回,顿时有些尴尬。

  考虑到身边宫官、女史多有缺额,以后就带上她们吧,都是阴山诸部以及折家出身的女子,可靠性没问题。

  在宅子内一直住到了月底,李忠来报:杨悦带着第一批俘虏已经抵达了鸊鹈泉。

  其实消息比俘虏更先抵达灵夏。

  夏王数年未回灵夏,甫一回来就得了个大胜,而且还是针对阴山鞑靼、回鹘人的大胜。这样的胜利再来两次,灵夏百姓的日子将更加安稳。

  德宗、宪宗两朝,阴山一带紧张的形势可历历在目,胡人南下入侵的威胁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外界议论纷纷,夏王的威望持续高涨,而在王府之内,赵光逢趁着陈诚不在,献上了他刚想到的几条政策建议。

  “赵司马畅所欲言,想到几条就说几条,后面可慢慢完善。”邵树德亲自给他倒了碗茶,笑眯眯地说道。

  他的意思很清楚,想到什么说什么,成不成系统都无所谓,以后可以慢慢完善。

  “大王,第一条应是想办法减少草原人口。关于此事,我想了几招。”赵光逢道:“一者,招募其勇士入衙军,消耗其丁口;二者,广建佛寺,僧人不得娶妻生子,但可免赋役;三者,严禁灵夏或其他州县百姓前往草原屯垦、定居;四者,若有商徒、旅人北上草原,未经许可,不得携带女眷……”

  说完这些,他又细细讲来。

  战争削减了草原青壮男性人口,确实可以抑制草原人口增长,效果显著。

  广建佛寺这招,赵光逢认为在草原上可以网开一面,僧众可以不课税,不服役。在看到出征的人大量死伤之后,总有人愿意去当僧人的,但要严格管理好佛寺,严禁僧众娶妻生子。同时,都护府可以时不时给佛寺发点赏赐,上层用各种手段提高僧人地位,吸引更多的男性去当和尚。

  草原之上,适宜种地的地方其实还是不少的。邵树德就记得,后世满清征讨噶尔丹时,还在科布多屯田捕鱼,生产粮肉。禁止内地百姓去草原讨生活,让草原人口单向流出,也是一个好办法。

  第四条和第三条差不多,不给草原增加人口。赵光逢还特别建议,若有商徒在草原娶妻生子,一被发觉,立刻全家押回原籍,不得再往。

  “但他们可以跑。”邵树德指出了这些政策的弱点。

  草原以北,缺少一个沙俄来堵住部落逃跑的路子,那么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即便如此,也是有效果的。

  当然还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可能会把自己治下的部落养废了。世界很广阔,其他地方的牧民看到他们好欺负,说不定就杀过来了,将这些部落征服。

  但还是那句话,即便如此,也是有效果的。真出现那种情况,肯定得中原朝廷出兵了,协助这些部落一起对抗外来侵略者。怕就怕后世子孙不肖,在官员的劝说下怕花钱,轻易舍弃了这些部落,让他们投入敌人的怀抱。

  政策总体而言还有瑕疵,还有精细调整的空间。

  “第二,须得了解草原。”赵光逢道:“某看大王办州县各学,舍得花钱,不如在经学、医学之外再办鞑靼学、突厥学、回鹘学、吐蕃学之类,寻人授课,广泛培养熟悉草原事务之学生。要想对付他们,先得了解他们,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又不激起太大的反弹。”

  “这个好。”邵树德大赞。

  历朝历代,鲜有人愿意做这种事,可能确实人才匮乏,也可能出于傲慢。

  等到草原部落打过来了,整个朝廷都找不到几个熟悉敌方内情的专业人士。对人家两眼一抹黑,甚至连首领姓甚名谁,出身哪个部落,和谁关系好,和谁是死敌都弄不明白,这不是搞笑么?

  不了解人家,如何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如何施展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合纵连横?别说拉拢人家的仇敌了,不知不觉搞了骚操作,得罪了人都不知道,让联合对敌成为空谈。ωWW.chuanyue1.coΜ

  傲慢要不得,是会付出代价的!

  培养出的人才,可以在专门在理蕃院内收集、分析资料,也可以充作裁决断事官、部落监军、情报人员、外交人员等等,总之就是要尽一切手段对草原重视起来,投入一定的资源。

  “第三,对部落划分远近亲疏,不让他们拧成一股绳。对亲近的部落,示以恩宠,可以联姻,可以多发赏赐。让亲近的部落监视不够亲近的部落,让他们互相防备,互相猜疑。”

  “第四,对各部落上层一定要抓稳了。草原是头人制,抓住了头人,就稳了大半。要让头人世袭,保障他们家族世代富贵,这样征兵的时候才不会叫唤。”【穿】 【书】 【吧】

  “第五,商家前往草原贸易,需发放许可,行经路线,皆有规定。做买卖所得,可以分润一部分给诸部酋豪,让他们权力世袭的同时也有钱花,减少不满。”

  “第六,划分草场,不得私自越界放牧。哪家部落的牧人越界了,就处罚他们的头人。不得私自吞并、互斗,一出现这种苗头,就坚决出兵,攻灭其部,新立一个头人。”

  “第七,定期会盟,增强中原天子的威望,最好每一两年就来一次。”

  “第八,草原有才智杰出之士,可到中原来做官、为将,一视同仁。定期招收头人子弟入经学、武学,安排个好去处。”

  “第九,草原适宜屯垦的地方,筑城、驻军、派官,以为威慑。亦可要求诸部联合组军,南下中原驻防。总而言之,调汉军北上草原驻防,调草原军南下汉地驻防。”

  “第十,大王可在一些水草丰美又极为重要的地方增修宫殿,新设奴部。”

  赵光逢一口气说了很多,邵树德一直静心听着。

  政策都很不错,应该也能起一定的效果。但漏洞始终存在着,即部落不堪忍受却又反抗无能之时,可以跑路。虽说这也不容易,毕竟要经过其他部落的牧区,容易被发觉,从而招致围剿,但终究存在这个隐患。

  另外,域外的游牧部落入侵,也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总之,效果肯定是有的,但应该没有后世满清时那么大。

  “先完善一下。”邵树德说道:“这会还要用到他们,有的政策可以立即施行,有的不行。待天下一统之后,再慢慢推广。”

  有些政策,他细细想来,还是有问题的。若按赵光逢的建议来,那草原就被永远锁死了,他们南下不了,汉人北上不了,互相维持着一个脆弱的平衡,感觉有很大的隐患。

  他现在在培育适宜本地气候的黑麦、燕麦种子,有新的农牧并举的耕作方式,有推广羊毛制品的政策,是不是可以通过控制草原上可以屯垦的地区的方式,来实行更好的统治呢?

  理论上来说,这是有可能的,但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个世道做什么事没风险?想弄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本来就不可能。

  即便到了后世,各种政策也是慢慢调整的。几十年下来,甚至和最初大相径庭。事物是运动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只能一步步摸索了,总之他穷尽一生,也要在这个方向上努力。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晚唐浮生我来读更新,第二十三章 政策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