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评论里看到一个问题,争论很大,对方很生气,觉得俺乱写,俺也很生气,觉得对方是无脑喷...
后来刚刚问了问一些朋友情况,发现了问题出在哪!
关于融资中使用投前估值还是投后估值这件事,其实只要双方协商一致,明白清晰,使用哪一种都可以。很显然,文里使用的是投后估值。www.chuanyue1.com
然后因为这个问题,争议很大。直到问了问国内的一些相关人士后,才发现,咱们这好像是默认使用投前估值的...
这个就很emmm...
这让我不禁想起另一个问题,就是对赌协议。两个结合一块说一说吧:
关于使用投后估值,我认为没有问题的来源是红点创投合伙人托马斯·汤古兹先生的文章《PremoneyvsPostmoney-WhichisaBetterTechniqueforNegotiating?》
这是一個关于融资谈判技巧的文章,里面讲到:随着债转股作为一种新的种子投资工具的流行,以及员工持股ESOP的普遍化。投后估值对于投资者而言,更加简单,但这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因为在锚定效应中,投后估值的高价更容易吓退投资者,不如使用投前估值看看!先用一个不包含债转股、ESOP的表面报价更低的投前估值锚定,吸引到投资者,然后再慢慢讨论股权结构,商讨出一个更高的价格。
尽管两者最后可能导致的结果都是相同的,但价值看上去更低的投前估值显然更容易吸引到投资人的注意。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一句话总结:“Whennegotiatingyournextround,talkpremoney.”
------------------------------
综上,我想不难做出一个判断。那就是在美国市场上,使用投后估值是一种很常见的融资谈判行为,所以他才会写出这样一片文章来教导创业者们,使用新的,利用投前估值的谈判技巧来帮助自己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这个逻辑应该不难理解吧?
我一个99年生人,说实话不知道80年代的美国创业融资里经常用什么,我现在写的过程,是根据这些个资料反向推导的。既然这作者在2017年说,以后投后估值应该不会成为主流,那么反推就是,在之前,投后估值就是主流!没毛病吧?
这里出岔子,出分歧,我属实有点没想到。开始巨郁闷,巨生气,后来看了看,又理解了...这话不知道会不会说了出事,但咱们的人玩钱...有时候真感觉比老外们脏得多...
就是这种,嗯,有点埋坑似的小技巧层出不穷。包括在咱们这很多的对赌协议,早期在欧美是很少的。而对赌协议发展到现在,参考俏江南的例子,其实已经很变味了..
就是在某牛成功以后,渐渐变成了需要融资的一方,完成了对赌协议没奖励;但没完成,还要有惩罚,比如退钱,或者赔偿更多的股权等等。
把这个逻辑理清楚以后,就...有点无语吧?只能说算个误会,奈何,算了...Μ.chuanyue1.℃ōM
另外,关于融资会谈中的具体细节,我省略了不少。但其实应该能明显看出来:领投方是提前半个月就谈的富达,在会谈开始前,回复我省略掉了没写;主要的跟投机构会谈过程,没有全部写出来,一来太水,二来,毕竟是小说,不是商业教科书。
还有那位提到的竞买氛围:直接抛出需融资额度所剩无几,且波士顿资本方连续跟投,这不是在制造焦虑,烘托竞买氛围吗?
小说嘛,主要还是以推进剧情发展为主。该注意,该还原的地方,我尽可能去还原。但这其实是个很令人头秃的活,毕竟那时候的金融衍生品还不发达,一些策略也没有现在那么弯弯绕绕。
不把投资方聚集在一块,担心的是对方联手压价。可当你已经搞定其中某些机构时,再把人聚在一块,那就是反向施压了。利用一些已经答应更高估值的投资方,去压迫低估值方赶紧思考,赶紧决定!
跟不跟上?不跟,我这边也差不了多少,马上发车了。等融资额达标,你们再来我也不要了!在这种环境下,我个人认为哈,一家之言,将所有投资方全部拉到一块,没有问题!
好了,回复到这里!
主要想表达一个意思,就和此前的银行问题一样。需要考虑时代背景,70年代的美国银行,和80年代的不一样,80年代和90年代也不一样,现在意义上的美国银行是99年以后的产物。同理,那时候的投资机构、策略、方法、能够利用的工具,也和现在不同。
资料有限,又没有实际经历过的情况下,我只能尽我所能去推导,还原一个大致的模型!包括金融投资策略之类的,咱也不是科班出生,主要还是以商业运作逻辑、操作逻辑、经济运转规律的简单科普为主。把这些内容,作为一个,嗯,调味品附加在小说的情节之中。
本来咱写得也不是啥教科书嘛,该努力的地方,咱努力。实在觉得接受不能,冲突太大,那也没辙...
另外,截至目前,6月加更已经完毕。回头我再统计一下7月份的,感谢各位的支持!么么哒!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重生79之我在美国开银行txt更新,忽然发现一个问题,说明一下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