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运沉默片刻,说道:“你指的是……梁高祖的相关记载?”

  楚歌点头:“没错。”

  李鸿运对于这段历史虽然不像楚歌那么了解,但既然已经点明到了这种地步,他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目前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史料,大体上还是可信的。

  尤其是涉及到玄武门之变的种种背景,比如太子和齐王之前曾经做的那些事情,秦王在征战天下中收复的武将们在玄武门之变过程中的行为,这些都是比较可靠的。穿书吧

  因为这种事情知道的人太多,即便想改也是没法改的。

  但也并不是说玄武门之变就真的和史料上记载的完全一模一样,毕竟玄武门之变的事情虽大,但波及到的人却不多,真正参与了整个事件的人也就只有秦王带的那几百人。

  这些人的利益是高度捆绑在一起的,所以有些事情,即便秦王不要求,他们也有可能去美化。

  比如在梁太宗刚刚看到“高祖、太宗实录”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时,就要求“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也就是说,当时修史的人也下意识地对玄武门之变进行了一番修饰,反而是梁太宗认为这没什么好遮掩的,如实记录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史书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确实有一部分是极不可能如实记载的,那该是哪一部分内容呢?

  显然,是关于梁高祖的内容。

  这些内容具体是不是真实,已经不可能去考证。因为当时的真相,恐怕史官不敢写,梁太宗也不好提,整个梁朝上下的亲历者对这种事情都会讳莫如深。

  毕竟在古代社会,忠孝是所有美德中最靠前的,而当自己的爹就是皇帝时,忠孝合一,即便这個父亲的才能和品德并不如自己,也是不能乱讲的。

  李鸿运又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准备工作,晚上再度进入《暗沙》的游戏世界中开始试炼。

  ……

  眼前的雾气散去,李鸿运再次以上帝视角俯瞰整个长安城。

  一幅巨大的画卷,以皇城北方的玄武门为中心,徐徐展开,

  无数蚂蚁一样的小人在长安城中往来,度过一个个昼夜。

  此时虽然还未进入梁朝的鼎盛时期,但城市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已经初现雏形。

  随着每天早上的报晓鼓和寺院钟声响起,长安城中的居民们开始纷纷起床,离开各个坊市,街上的各种小吃摊也开始营业。

  东西市的商人们开始备货,准备下午的开市。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人离开长安城,到各个地方去远行,例如有不少人就从长安城东出,经过一路上的险关,前往洛阳。

  在这样一副画卷之上,一张写满了史料记载的书页,出现在李鸿运的视野中。

  这张书页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这其中有一些段落和句子经过了特殊的标注,似乎是可操作性的选项。

  似乎可以直接对这些特定的内容进行修改。

  原本是文言文的史料,下一秒钟已经变成了李鸿运能够看的懂的白话文,而那些可操作的段落和句子也依旧是一一对应。

  “……太子与梁高祖于晋阳起兵,仁义宽厚、骁勇无双,其弟齐王对其崇拜有加,成了太子的亲密战友和伙伴。

  “父子三人齐心协力,太子辅佐高祖治国理政、整肃吏治,转运辎重,决胜千里;齐王南征北战、身先士卒,数年之内相继攻灭群雄,统一天下,建立梁朝。

  “武德年间,突厥屡屡进犯,太子遣齐王伐之,又以国书斥责颉利可汗,由是颉利可汗十分愧疚,不再进犯梁朝边境。而高祖与太子也因此而分别被尊为‘天可汗’和‘圣人可汗’,史称‘武德之治’。

  “太子二弟秦王,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日声色犬马,好游猎,常在长安城中射猎百姓为乐,高祖怒而责之,太子仁厚,为其苦苦求情方得免罪。

  “齐王多次劝高祖和太子对秦王严加管教,太子仁爱孝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而秦王始终我行我素、无动于衷。不仅如此,他还因高祖与太子的责罚而心生怨怼,暗地里豢养死士,包藏祸心。

  “武德九年,高祖已年过六旬,见太子如此圣德,便打算传位于太子,自己颐养天年。而秦王得知太子将要入朝即位,竟铤而走险,让阴养的死士尉迟敬德等人买通玄武门看守,提前埋伏在玄武门,将太子、齐王一并杀害。

  “又闯入皇宫,囚禁高祖,逼迫高祖传位于自己。

  “颉利可汗听说太子被杀,深感自己有负太子圣恩,于是起兵南下,兵临渭水。

  “秦王篡位、人心离散,长安城中兵无战心,不得已在渭水对颉利可汗求饶,将河套之地割让给突厥以求和,又倾尽府库、搜刮长安城中民财奉上。突厥人在长安周边大肆掳掠月余后方才离去,史称‘渭水之盟’。

  “秦王也知道自己弑兄篡位,日后必将遗臭万年,于是召集文人改史。又将在自己篡位中有功的群臣进阶封赏,给他们安插上了并不存在的军功,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在一众史官的努力之下,‘武德之治’的功绩全都被算在秦王身上,被篡改为‘贞观之治’,不复为后人所知。”

  这段“史料记载”看得李鸿运目瞪口呆。

  这也行?

  不得不说,这一长串的内容几乎每一段话都是槽点,全都看下来,反而不知道应该从何吐起了。

  仔细看就会发现,这应该就是那种历史阴谋论的集大成者,虽然里边可以说到处都是漏洞,但要说在噱头和颠覆这个方面,那确实是拉满了。

  这其中有许多内容,即便是不太了解历史的人,也能看出明显的问题。

  所需要的仅仅是一点点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秦王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日声色犬马,好游猎,常在长安城中射猎百姓为乐。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这样一个没能力又不得人心的废物,且不说他在史料上实打实记载的赫赫战功,就连篡位这件事情,他都绝对不可能做到。

  因为“死士”这种东西,又不是说你想养就能养的。

  死士会不会告发你?死士会不会被发现?能被你用钱收买的人,为什么不会为了更多的钱而背叛你?

  造反也是个技术活,是需要极高组织度的。如果你没什么能力,手下人都被渗透、策反了,整个秦王府都四面漏风,还造反个锤子。

  又比如改史。

  如果这些记载是真的,那么秦王在民间的名声绝对不会是一位圣王。

  如果能把民间的记忆也都改了,那他这不叫改史,这叫直接以无上大神通抹掉了全世界所有人的记忆。

  有这种能力也别当什么天可汗了,直接搞个无限月读不是更好吗?

  这些都是“一眼假”的内容,很容易分辨。

  显然,这页史料算是一个开胃菜。

  里面都是一些很容易分辨的错误,只要玩家们对相关的史料有所了解、靠自己的力量通关了前面的虎牢关之战、渭水之盟等环节,再带有一点思辨精神,是不太可能被唬住的。

  但要说这一条真的全然没有任何难度吗?

  也不见得。

  正是因为它里面有很多过于离谱的错误,反而掩盖了其中一些不那么离谱的错误。

  比如,太子辅佐高祖治国理政、整肃吏治,转运辎重,决胜千里。

  又比如,渭水之盟到底是如何达成的。

  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太子同样是一名不亚于秦王的英明储君,即便他即位也同样能开创梁朝的盛世,或者是认为渭水之盟的达成必然是倾尽府库、赔了大量财货,甚至有可能搜刮了民财……

  可见这些隐藏起来的点,同样也是有迷惑性的。

  尤其是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更有迷惑性了。

  比如,仍旧有很多人相信,太子是一个英明、仁德完全不亚于秦王的优秀储君,只不过玄武门之变后,秦王为了稳固统治的需要,必然要在史料记载中抹黑他,来提升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这样一来,太子这个形象,就构成了立体防御。

  说起太子没有军功,就说太子要负有监国之责,不能领兵打仗。

  可要说内政治理、保证粮草是太子的功劳,那就有两个新的问题:第一,如果这些功绩都是太子的,那梁高祖呢?第二,太子在这方面也并无什么特别优秀的史料记载留下来,反而有很多黑料。

  这时候又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史料被改了,太子的功绩都被掩盖了。

  那么,又存在第三个问题:如果太子真的如此仁德远播,内外皆敬仰,那么为什么太子死后,整个梁朝上下似乎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事实?

  朝中的官员,没有因为感念太子而罢官或者以身殉道的,外地的官员,也没有因为感念太子而以“勤王”的名义起兵造反的。

  玄武门之变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政变,而这种小规模的政变,如果得位者没有威望,很快就会演变成巨大的混乱。

  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都屡见不鲜。

  但玄武门之变后,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没有人跳出来为太子、齐王鸣不平,没有人跳出来为梁高祖鸣不平,似乎从京师到地方,所有人就这样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秦王成为新的皇帝。

  并且他们似乎还挺高兴的。

  而这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所谓太子的那点功绩,在秦王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

  简单捋顺了一番之后,李鸿运开始点击这些选项进行修改。

  由于一眼能看出来的错误很多,所以李鸿运几乎是逐字逐句地点了过去。

  而在点击这些句子之后,它们就会变一种说法。

  比如,“太子与梁高祖于晋阳起兵,仁义宽厚、骁勇无双”这一句。

  点击一次之后,会变成“仁义宽厚、深谋远虑”,再点击一次,会变成“性情沉毅、从善如流”,再点一次,又变成了“好谋无断,心意难测”。

  每一句话,几乎都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述。

  这些表述少则几种,多则十几种,基本上算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把中间的每一种变化全都作为了一个选项。Μ.chuanyue1.℃ōM

  比如最开始描写太子是一个仁义宽厚、智勇双全的人,随着李鸿运的第一次点击,“骁勇无双”这一条是没有了,但深谋远虑这一条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继续一直改下去,这些褒义词就会逐渐变成贬义词,将太子描绘成一个既无心胸、也无能力,甚至掳掠财货妇女、与高祖妃子胡搞的形象。

  在这么多的描述中,李鸿运要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

  于是在一番操作之后,李鸿运总算是按照自己对于历史的基本认识,将这段内容给改成了自己理想中的状态。

  “……太子与梁高祖于晋阳起兵,恭敬沉稳、中人之才,其弟齐王喜好游猎,劣迹斑斑。

  “高祖起兵,太子辅佐高祖治国理政,以为辅佐;齐王被高祖安排到秦王军中,立功镀金。秦王南征北战、身先士卒,数年之内相继攻灭群雄,统一天下,建立梁朝。

  “武德年间,突厥屡屡进犯,秦王屡次带兵出征突厥,平息边患。太子主持割河套之地,又赞同高祖迁都之议。

  “秦王英明神武、四方仰赖,高祖后妃常因赏赐与秦王发生摩擦,向高祖诬告秦王,并夸赞太子仁厚。

  “太子与齐王密谋剪除秦王羽翼,秦王察觉,在天策府众多臣僚的推动下,开始谋划。

  “武德九年,高祖虽已年过六旬,但并无禅位打算。太子与秦王互相攻讦,高祖让二人明日进宫对峙。秦王先一步伏兵于玄武门,斩杀太子与齐王。宫中禁军多为秦王旧部,对秦王多有支持。

  “秦王命尉迟敬德进入皇宫,逼迫高祖传位于自己。

  “颉利可汗听说玄武门之变,认为梁朝内部空虚,有机可乘,于是起兵南下。

  “秦王命尉迟敬德击其先锋、扣其使者,又命玄甲军精锐在渭水列阵示威,逼退颉利可汗,史称‘渭水之盟’。

  “秦王认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于是召集群臣修史。并要求群臣对玄武门之变‘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又将跟随自己征战天下的诸多文臣勇将画像挂于凌烟阁,即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在君臣共同努力下,赈济天灾、攻灭突厥,四方来朝,梁太宗因而得名‘天可汗’,开启梁朝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浏览一遍之后没发现什么太大的问题,李鸿运这才点击确认。

  “哗啦”一声,这张书页翻过。

  而后,李鸿运的视野快速拉进,来到长安中的皇宫。

  他一眼就认出了五十多岁、身穿黄色龙袍的梁高祖。

  按照五德学说,梁朝代表土德,因而梁高祖将龙袍定为黄色,并且将黄色提升到了帝王专属的级别,严禁民间使用。

  而在梁高祖身侧,一名姿容出众的妃子正在认真服侍。

  “陛下,听说秦王不日就要攻克洛阳。那洛阳城中的府库,想必有无数的珠宝财货,不知陛下,可否赏赐给臣妾一些?”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格格党更新,第310章 着手破局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