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抡才是大事,光朝廷重视不行,各布政司也要认真贯彻。要为所有学子解决后顾之忧,安心参考,沿途的官驿,必须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
保障学子们吃穿这不是问题,洪武初年,朝廷对入京的学子,也实行了这样的政策。现在无非是扩展到全国,给各布政司发一书行文即可。
而正副主考,又必是德、才具备的大儒,比如洪武元年的主考-宋濂。朱雄英也希望诸臣,能不避亲疏,为国家举荐大才。
户部尚书-王纯卅最先出班进言:“皇上,臣有一人举荐。”
王纯卅可是朱元璋亲自挑出来的铁公鸡,这是个一文钱掰成两瓣花主儿,朝中有名的“王扒皮”,比地主老财都抠门。
朱雄英还真好奇,是什么人,能入他王扒皮的法眼。呵呵一笑,随即言道:“王卿,尽管道来,朕洗耳恭听!”【穿】
【书】
【吧】
“皇上,臣举荐之人,名曰:杜景贤。”
说起这个杜景贤,那可是个人物。洪武四年,经过院试、乡试、会试层层筛选后,进入殿试,中及第进士。
又进入朝考任职,蒙先帝钦点为文渊阁大学士,升授两京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他任监察御史长达二十多年,刚正不阿,秉公办事,为人清廉。官箴、学问也都是一等一的好。
洪武二十五年,杜景贤为母丁忧辞官,回乡后,在老家邻水开办学堂,教学不辍,寒门子弟纷纷前来求学,修建粮仓,赈灾济民,当地百姓皆称其为杜夫子。
“杜景贤?”,朝廷的官太多了,而且仁宗在时,他又长年驻扎在西北,真是没什么印象。
见皇帝面露疑惑,刘璟出班补了一句:“杜景贤致仕之前,曾受仁宗之命,为荆王受过课。”
哎,就因为刘璟这话,呛着王纯卅的肺管子了:“刘阁老,陛下说为国举贤,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为荆王授过课怎么了,难道这是什么罪过?圣人所说的,有教无类,您忘了?”
王纯卅就看不上刘璟一副防贼的架势,天命以定,荆王不过是一介藩王且远在长沙,能对天子有什么威胁?
而且,仁宗在时,曾请过很多人为荆王讲课,难道说这些人都不能用?还是说,荆王是国贼,但凡跟他有过交往的都是一党,应该法办!
介绍杜景贤的方式多了,非得跟皇上这么说,刘璟这位新阁老,是想挑拨天家的兄弟情分吗?穿书吧
讪讪一笑,刘璟淡淡的回了一句:“王尚书,本官就是这么一说,没什么恶意!”
“而且,本官说的也是实话,万万不敢挑拨天家的和睦。”,刘璟这一阴阳怪气,才让王纯卅的脸色更加难看了。
眼见局面僵持,甚至有可能吵起来,朱雄英淡淡一笑,不得不打个圆场:“好了好了,两位爱卿,都是为了朝廷,闹什么意气嘛!”
朱雄英当然知道刘璟是随口一说,他登基这半年来,朱允炆的那些人,早就靠边站了,像黄子澄那般能在翰林院,抄抄书,就算是享福的好差事了。
杜景贤要真是朱允炆的支持者,怎么会守孝辞官呢!这个王纯卅肯定以为,一些仁宗的旧部被黜落,都是刘璟这个当朝“小诸葛”的良谋,是他蹿腾朕干的。
行啊,为君父讳,是人臣的本分,刘璟吃点亏就吃点吧!
“行,算杜景贤一个人选,召他进京,朕亲自向景贤公请教儒学经典。”
“来,说说,还有甚人选!”
往下,臣工们举荐的都是旧东宫的属员,这些人都曾为仁宗授过课,负责每日经筵日讲,例如梁贞、王仪、秦庸、卢德明、张昌等。
可朱雄英对这些人都不怎么满意,想当年在文华殿时,这些先生教他们读书时,就是一个死记硬背,人都教成傻子了,让他们出来选吏,还不是照着书呆子选!
西阁-杨靖举笏出班,躬身言道:“皇上,臣有二人可荐!”
洪武初年,先帝命礼部尚书陶凯等广采汉唐至宋藩王善恶可为鉴戒的事迹,进行编辑,未成。复召文原吉、王馔等编撰。书成,赐名《宗藩昭鉴录》,并颁赐诸王,作为教育、训戒读物。
文原吉、王馔二人,虽然年老致仕,但却是精通典籍,历代兴衰更迭的大儒。由他们为国家主持抡才大典,定能收的一个满堂春。
“臣铁铉附议!”
“臣陈迪附议!”
“臣也附议!”......文原吉、王馔的本事摆在那呢,他们的修订的书籍,能被先帝钦定成为皇族用书,还能挑不了几个进士?
好是好,但这考棚一日不散,他们就的熬着,两老头都七十多岁的人啦,还能熬的起吗?
可文官都都赞成,而蓝玉等武将又是鸭子听雷,朱雄英也只能让铁铉亲自过府探望,问问两位老爱卿,身子骨还行不行。
至于,科举所需的其他事项,由礼部酌情准备。除此之外,还需将唐、宋两朝的科举整合递上来。等朱雄英见过三位老臣,确定好主考后,再行廷议。
“仲璟和荣国公留下,其他的爱卿都回署衙办差去吧!”
留下刘璟和梅殷,朱雄英当然有他自己的考虑,要是这三个老臣不行,就得让二臣顶上。这届的恩科,是永诚朝的第一科,是他的脸面,无论何如都不能出错的。
听到皇帝有意让自己主导恩科,梅殷赶紧摆手,说什么也不干。历朝历代,外戚专政的例子可不少,梅殷当了新进士的坐师,就是成了他们的依靠。
天长日久,难免官官相护,有碍吏治,形成派系。梅殷受先帝、仁宗厚恩,这样的事,他必须得避嫌。
“行了行了,荣国公,朕是说不过你!”,话间,朱雄英又看向刘璟,这青田刘家不是皇亲国戚,他总不会推辞吧!
可刘璟一样摇头,还一本正经的跟朱雄英说,东西两阁的阁老,都是国家重臣,权势堪比宰相,若是出任主考,难免结党。
所以,他建议皇帝,定下永例,入阁者,不复主持抡才之典。皇上还是把希望,寄托在那三位老臣身上,更为稳妥些。.......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太孙朱雄英更新,第二百零三章 争议!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