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都市小说 > 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ou > 261 就冲这个饼画的特别圆,特别大
  李厂长说完这些后,就没再说话,而是再次拍拍曹志强的肩膀,让曹志强继续坐在那好好想想,他自己则直接离开了厂长办公室,也不知道去外面干嘛了。

  等李厂长离开办公室,这里只剩下曹志强一个人后,曹志强立刻紧皱起眉头。

  本来只是想说牛淑芬的事儿,结果突然被李厂长给画了一张大饼。

  当自己后盾?放手去做?工厂现在的三把手?未来的实权厂长?

  我勒个去,这一个个的大饼画下来,正常人都不会信啊。

  不过转念一想,似乎也不完全是大饼。

  未来的厂长不好说,但当自己后盾的事儿……他不一直都在做么?

  就算他不当我的后盾,我背后也有董书记啊,而且还有比董书记更牛的徐大爷跟王大爷。

  莫非,他就因为知道自己分量不够,这才又多画了一个大饼,拿未来厂长诱惑我?

  等等,也不对。

  如果只是为了忽悠我,他没必要说那么多,尤其是自曝其短啊?

  就算他要帮我对付牛淑芬,那以他的地位跟手腕,也根本不需要说这些陈年旧事,尤其说出他当年曾经包庇牛淑芬的事实啊?

  可他偏偏一上来就跟我说这些,这明显是在主动送把柄给我。

  一般这种情况,都是为了取信于人,类似于投名状,但这一般是有求于人才这样。

  也就是说,其实李厂长刚才那番话,都是真的?他是真的有求于自己?

  或者说,他是真的把我当做整个工厂的希望跟救星?

  不可能吧?这也太玄幻了。

  笑着摇了摇头,曹志强觉得这推论太好笑了。

  那可是李厂长,工厂名义上的二把手,实际上的一把手。

  整个红光机械厂大大小小的事儿,实际都是李厂长做主。

  至于董书记,他现在虽然是一把手,但他平时不管事儿,而且也不怎么懂业务,所以除非有重大决策,才会让董书记出马。

  换言之,整个工厂里,要论实际权力最大的人,那就是李厂长,没有别人。

  哪怕董书记跟李厂长意见不统一,最后一旦要搞集体表决,估计还是李厂长赢,因为整个工厂里,几乎所有人都是李厂长的人。

  但是,李厂长有个劣势,那就是李厂长是从下面爬上来的,上面的人脉就不行了。

  这点跟董书记不同。

  董书记是从上面空降下来的,原先是部队的政工干部。

  跟赵刚那种温文尔雅的政工干部不同,董书记据说是那种特热血,特李云龙,动不动就端着冲锋枪冲上阵地,嚎一嗓子“跟我上”的那种暴力干部。

  也正因为这种特色,他在部队中特别受欢迎,上到领导,下到士兵,都乐意跟他干。

  据说,要不是他这股冲动劲儿,早就让他当独当一面的指挥官了,而不是政工干部。

  曹志强曾经打听过董书记的历史,知道董书记是在半岛战争后,确切的说,是在第四次大裁军的时候,才转业来工厂当书记的。

  很多人都记得八十年代的百万大裁军,却不知道早在建国之初,尤其是半岛战争之后,国内就连续搞过几次大裁军,而且力度比八十年代的厉害多了。

  八十年代的百万大裁军,那才百万,国内早期的大裁军,那可是动辄两百万,三百万的裁。

  不过,早期裁军下去的人,一般都安排地方当了干部。

  比如董书记,他就安排进了红光机械厂,当上了一把手书记。

  那个时候,红光机械厂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有关部门供应军械零件,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厂,所以才让董书记过来。

  从这个角度讲,董书记是妥妥的空降干部,在机械厂没有丝毫的根基跟人脉。

  然而,董书记在上面的人脉却杠杠的。

  虽然董书记在冶金部的人脉一般,但他在部队的人脉可一抓一大片。

  而红光机械厂呢,恰好主要是供应军品的单位。

  比如59坦克的某些零部件,还有63式装甲车的一些零部件,都是红光机械厂生产的。

  早期的时候,甚至就连火车车轮,红光机械厂都是生产厂家之一。

  可以这么说,董书记在机械厂本身没啥根基,但他身份在那,而且跟军工单位关系很好,所以他不说话也就罢了,但凡发话,一般也不会不听。

  好在呢,董书记做人还算可以,跟李厂长还算对付,俩人的私交相当不错,什么事儿都商量着来。

  到后来,董书记更是完全把工厂的事情都交给李厂长,自己平时就当甩手大掌柜,只在出现某些必须他出面的情况下,才出来秀一下存在。

  过去,都是董书记负责搞定上面的领导跟兄弟单位的领导,注重的是外交。

  而李厂长则专注工厂内部事物,注重的是内政。

  可以这么说,董书记跟李厂长,那是有名的将相和,双方合作非常密切,互信程度也非常高,来人也没啥起冲突的地方。

  基本上,李厂长要做的事情,董书记基本不会提反对意见,反过来也一样。

  李厂长现在说,要全力撑自己上位,如果是真,那就等于董书记也默认或者同意了。

  一个工厂里,如果一把手的书记跟二把手的厂长一起配合推一个人上位当新厂长,哪怕这人很年轻,资历浅,也不是没可能的。

  毕竟李厂长说的对,今时不同往日。

  现在是改革初期,正是一片混沌的时候。

  所以某人才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务必杀出一贴血路的说法。

  既然有那句话压底,那在红光机械厂这个小圈子里,一二把手联合推自己上位当厂长,也不是不可能。

  可问题在于,自己乐意当厂长么?

  或者说,自己当这个厂长,划算么?

  要知道,曹志强当初进红光机械厂,那是来抱大腿,求笼罩的,绝对不是为了什么继承父母遗志,或者爱厂如家。

  因为那个时候,曹志强的身份是二流子,他如果不早点进厂变工人,真继续无业下去,迟早被抓起来。

  还有魏大军那些人,也不是当时的曹志强个人能抵挡的。

  要不是曹志强早早进厂,魏大军那伙人也不会等那么久才半路堵他,估计早就来找他一起继续干坏事儿了。

  而没有机械厂做后台,曹志强之前也不敢轻易作出栽赃魏大军的计划跟行动,因为那太危险了。

  相反,有了机械厂做后台,有了工人身份,再去栽赃魏大军,就算中途有些波折,最终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还有,后来曹志强做的那些,包括他写诗歌,赚稿费,以及后来的版税分成这些举动,其本质也是因为他是一名国企的正规工人,哪怕他当时还是个实习工。

  虽然杂志社在理论上讲,对投稿人员是一视同仁,但实际上怎么可能真的一视同仁。

  你比如某个重要的领导干部来杂志社投稿,你能不重视一下么?

  哪怕那个领导来稿写的再烂,哪怕你不能收录发表,那至少也要写个委婉的回函解释一下,免得让领导生气。

  可同样一个烂稿子,要是普通工人投稿,估计就回函都懒得给。

  至于没单位的无业游民,能不能顺利经过初选,进入正式审稿编辑的眼,那都两说。

  就算你个无业游民写的东西特别好,被编辑看中,那最多按规矩给你稿酬。

  想要玩分成模式的版税制,你那真是想多了。

  可曹志强偏偏就成功了。

  如果不是版税制,给曹志强迅速带来第一桶金,他也没法在短期内走到今天这步。

  也就是说,开挂给曹志强带来了优秀的内容,但如果没有平台捧他,他也没法迅速变成著名诗人。

  这个时代,杂志社捧人也是看背景成分的。

  一个无业的二流子,写的再好,也不会被《诗刊》这种级别的杂志社力捧。

  可你要是一个光荣的国企工人,那就不一样了。

  换言之,曹志强之前对这个父母工作过的红光机械厂,并没什么感情,来这里纯粹只是找大腿,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保障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因为系统外挂给出的内容,大都偏向图书音像类,所以曹志强一开始定的赚钱目标,就是出版界。

  早期的时候,曹志强其实没有搞出版社的心思,他是在遇到余德利编辑,并且想到傻柱背后的大领导,这才想去试一试,想要先难后易,先把出版社搞出来,再全力出版自己的作品。

  某种程度上讲,曹志强当时学的人,是《童话大王》的创办者,也是想搞一个完全为自己服务的出版社或者杂志社。

  对那时候的曹志强来说,办杂志社其实很容易,难的是出版社。

  但杂志社太过单一,不如出版社包罗万象。

  杂志社就只能出杂志。

  可一个出版社,不光可办杂志社,还能出版图书,以及搞音像公司出唱片,甚至可以自己建立销售渠道,是妥妥的顶层平台。

  凭着傻柱的关系,还有曹志强的一些小名气,以及他实实在在的一些能力,他在领导面前尽力表现,总算是获得了人家的认可,乐意让自己试一试。

  但这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傻柱背后的那位徐大爷,本身就是冶金系统的大佬,而曹志强是冶金部直属企业红光机械厂的人,算起来其实是一家人。

  既然是一家人,那自然不说两家话。

  再者说,此时的徐大爷虽然已经是退居二线的状态,但威望资历跟人脉都在那摆着,一般人不敢不听他的。

  还有,徐大爷能得到的信息渠道,绝对比李厂长能得到的信息要多,且快。

  曹志强想,恐怕在李厂长前几天去开会,也就是跟领导商量整改红光机械厂的之前,徐大爷就已经知道红光机械厂要面临的命运了。

  也正是因为知道红光机械厂要面临的命运,所以徐大爷才乐意找来王大爷,帮曹志强达成心愿。

  “嘶,我说呢!”想到这里的曹志强猛的一拍大腿,“我就说,以那两位大爷的身份地位跟见识,怎么可能我当面说几句好话,唱两首好歌,就让人家同意帮我开出版社?感情我就是个小白鼠啊!”

  没错,时至今日,曹志强才彻底明白过来。

  恐怕,徐大爷早就知道红光机械厂的情况,所以听说曹志强是红光机械厂的人,心中就早有谱了。

  当然了,以徐大爷的身份,他也范不着刻意去算计他曹志强,曹志强还没那么大的脸。

  更大可能,是徐大爷听了曹志强的来意,又发觉曹志强在写作跟唱歌方面有不错的天赋,加上曹志强还有做出版的意思,过去也曾经做出过不错的成绩,所以决定下一个闲棋,顺手帮一把。

  成了最好,或许就能帮红光机械厂多开辟一个财源。

  不成也没关系,反正红光机械厂正常来说也呆不了多久,估计一两年就要被整改了。

  到时候,隶属红光机械厂的红光出版社,如果有价值,就转成正式的事业单位,也算给曹志强一个好出路。

  要是红光出版社搞砸了,没价值,大不了趁着红光机械厂整改的机会一并裁撤。

  成跟不成,都是那些大人物的一句话。

  而要说哪句话,还是看曹志强的具体表现。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啊。

  所以说啊,在徐大爷跟王大爷的眼中,曹志强真的就只是个有志青年而已,算不上多重要。

  真要遇到大事儿,人家未必肯帮忙,顶多拿来狐假虎威。

  反倒是董书记跟李厂长,这才是真正能出力帮忙的大腿。

  就不说这次的牛淑芬事件了,之前的许多事儿,比如新华书店货不够,帮忙让运输科跟保卫科补货的事儿,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仔细想来,要不是当初李厂长亲自下命令,人家保卫科跟运输科的人,凭什么要帮你一个出版社去运送图书啊?

  问题来了,李厂长之前帮曹志强大忙的时候,曹志强还没说要跟李厂长分成,也没说要成立什么综合事业组。夶风小说

  还有更早的时候,出版社跟机械厂写挂靠合同的时候,李厂长给的条件也是特别优惠,几乎是完全没有底线,完全任凭曹志强狮子大开口,而李厂长则完全接受,丝毫不讨价还价。

  这也就是说,很早的时候,李厂长就在关注着曹志强,照顾着曹志强。

  他凭什么关注自己?难道就只是因为曹志强上面有人?

  不,他恐怕也是早就听到风声,所以一直在寻求出路,而他曹志强,就是他找的出路,至少是之一。穿书吧

  所以,李厂长的诚意,现在看来应该不假。

  那问题又回来了,他曹志强要不要担起整个厂的重担,把整个厂的人都养起来呢?

  仔细全哼了一下后,曹志强觉得可以搞。

  李厂长的要求,本质上讲,其实只是把机械厂八千号人的工资福利给担起来,这样的话,万一政府那边断了补贴,他们厂也不至于立刻完蛋。

  说白了,机械厂的存亡,就在于那八千多号职工,也在于那八千多号职工的薪水。

  只要能解决这个,其他的都是小意思。

  八千人的薪水看似多,但其实也不多。

  因为这年代的工人薪水本来就很少啊。

  人均四十,你就算人均五十。

  八千多人,你就算九千人,人均月薪五十,一个月总共才四十五万元的支出。

  这笔钱看似很多,但其实也不难。

  反观这个红光机械厂,本身就是一个庞然大物。

  不说地皮价值,就说红光机械厂这个招牌,随便搞搞物流啊贸易啊啥的,赚的都不止这一星半点。

  就算带个机械俩字,还要搞生产,那也没关系啊。

  先靠贸易或者文娱产品搞到钱,再用钱去进口点设备,随便搞搞目前国内畅销的工业品。

  比如冰箱彩电洗衣机啊,要不然先搞搞技术含量更低的微波炉、电磁炉、电风扇、空调扇之类的小家电,那不妥妥的赚死啊。

  没错,红光机械厂的问题,在于生产落后,思维僵化。

  如果自己能够有点及线,从文娱产品入手,先赚到足够的资金,再用资金引进设备,生产畅销工业品,这就是一条健康之路。

  而一个冶金部直属的机械厂,能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跟地位,也远远不是一个出版社能比的。

  要知道,部委直属机械厂,那就是后来的央企啊!

  成为国内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央企领导,带领一个即将被消失的企业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哎呀呀,这以后是要被大书特书,甚至被做成纪录片的啊。

  名垂青史都不为过。

  至于利润啊,赚钱啊,那都是小意思。

  不对,不光是名利双收这些小问题。

  往大了说,这是能真正引导潮流的工具!

  曹志强作为一个穿越者,后世细节或许未必精通,但大方向,大趋势是肯定懂的。

  至少他就知道,目前的日本已经是巅峰时刻,马上就要被米国爸爸一巴掌打回原形,原地踏步至少三十多年,且越来越差。

  而这时候的国内呢,恰好跟米国是蜜月期,跟苏联却不怎么对付,正是趁机发展的好时机。

  别的不说,就说半导体技术,完全可以趁机从东瀛疯狂吸纳啊。

  设备也好,技术也罢,此时的东瀛,可是什么都敢卖的,要不然也不会出现什么东芝事件了。

  就算米国现在已经对东瀛警醒了,可别人玩不来,自己可以啊。

  自己有系统空间,完全可以去东瀛进口高精尖设备甚至技术资料,然后弄回国内发展啊。

  过去的时候,自己有所顾虑,可如果自己是一家国企的厂长,那这都不是事儿。

  什么走私不走私的,只要是进口被西方封锁的高精尖的玩意儿,只要进口方是国企,那通通不是事儿。

  要是能这样,自己可就真的圆满了!

  一想到这里,曹志强猛的一拍大腿:

  “靠,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管这是不是画大饼。

  就冲这个饼画的特别圆,特别大。

  老子接了!”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ou更新,261 就冲这个饼画的特别圆,特别大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