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正准备带着我俩离开,展厅对面的办公室却走出来一个妇女,对着我们仨就是一通批:

  “小点儿声!我们这儿还上着班儿呐!”

  我爷却连一点不好意思的表情都没有,反而问道:

  “你是谁?”

  那妇女说:

  “我是博物馆馆长,我叫褚凤。”

  我爷一听是博物馆馆长,吃惊似的仔细打量了一番。

  只见这位褚馆长中等身材,齐耳短发,鼻子上还架着一双看着就厚厚的黑框眼镜。

  嗯,的确是有点儿巾帼不让的气质,我爷这才换了副笑脸,伸出他枯瘦的手就握了上去:【穿】 【书】 【吧】

  “原来是褚馆长啊,失敬失敬,老听乔队长提起你,今天终于见到了。你比乔队长说的年轻多了。”

  乔副队不是只提到一次褚馆长吗?怎么就成老提起了?

  再说,那天乔副队也没聊关于褚馆长年龄的事儿啊?

  不止我疑惑,褚馆长也愣了一下:

  “乔队长是谁啊?”

  我爷却自来熟的说:

  “就是乔队长啊,城关派出所刑侦队副队长,前些天刚来这儿参观过。想起来了吗?”

  我爷说的是乔副队市里组织参观的那次,还没过去多少天,褚馆长当然还有印象。

  不过,她是个直性子,说话毫不拐弯抹角:

  “参观的事儿我知道,你说的城关派出所的什么队长,我还真不知道。”

  我爷见套近乎失败,只好不提这个,转而非常自然的打听起了玉币的事儿:

  “褚馆长,我听乔队长说,咱们博物馆,最近收了一枚玉币,好像是叫通天元宝,您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褚馆长当然知道,不过她没直接回答,而是先纠正了我爷语句中的一个用法错误:

  “啥叫收?文物贩子才叫收,我们这里是收藏、收集,能是一回事儿吗?”

  不管是收藏还是收集,我觉得好像用‘收’来简称,也都不算有啥问题。

  不过我爷倒也识趣,赶紧改了口:

  “是收藏,博物馆的事儿,当然得是收藏,说收不像话。”

  褚馆长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就领着我们进了展厅,随手又打开了展厅的吊灯。

  原来我们刚才一直都是在摸黑参观。

  到了放玉币的那个展柜,褚馆长跟我们介绍着:

  “看你们是什么乔队长介绍来的,我就跟你们说说。这枚通天元宝,是一位农民朋友上个月送过来的,他说当时他在黄河里挖沙,筛沙的时候无意间捡到的。”

  挖沙的农民朋友?我爷一下子就想到了王皮子,他是附近唯一一个干这个的。

  不过,我爷还是跟褚馆长确认了一下:

  “褚馆长说的那位挖沙的农民朋友,是不是五十来岁,有点儿谢顶,还有点儿驼背,俩眼老是滴溜溜转?”

  褚馆长直接回答:

  “他叫王皮子。”

  原来褚馆长知道名字啊,我爷还费心扒拉的形容了半天。褚馆长继续说道:

  “每一个主动上交古物的人,我们都会造册登记,把人家的信息记录在册。现在是没条件,等以后有条件了,该嘉奖嘉奖,该表彰表彰。”

  我爷伸了个大拇指,又问道:

  “那你咋知道这东西叫通天元宝呢?我也没见它有通孔啊,也没见她有刻字啊?”

  通孔指的是沿着器物最大的面内壁,从上到下打通的孔,这种孔的作用,是为了方便穿线编结。打通孔的做法,一般是在做装饰品的时候才用得上,把连线从通孔中穿过,这样就不会影响装饰品的整体呈现效果。

  而刻字就是古代钱币区分价值的一种方法了,夏商时最常用的货币,玉币或贝币,以及夏商后不管是铜币还是银币,都会在币身刻上文字,一面是年号,一面是币值。

  而“通天元宝”这个名字,表面上看像是为了体现霸气,但我爷知道,这个名字中的每一个字,都得有实际意义的,博物馆的专家们肯定不会犯这种错误。

  通天指的就是有通孔,而元宝最早指的就是一种天圆地方的钱币。

  当着褚馆长的面,我爷没敢掏出他自己的玉币,也没好意思让褚馆长把展柜里的那枚拿出来对质。但他清楚的记得,他的玉币上不仅没有刻字,也没有通孔。有通孔就会造成色差,再小的孔也会有,这还是很好分辨的。

  可以说,褚馆长口中所谓的“通天元宝”,既不通天,也不是元宝。

  褚馆长先是夸了我爷一句懂行,然后开始耐心的解释了起来:

  “这个名字是省里边儿的专家定的。他们认为,通天元宝上最初是有字的,不过不是刻字,而是一种涂字,因为是在黄河里捞上来的,上边的涂字已经被冲刷干净了,的确很难察觉到。

  “不过,这种涂字有轻微的腐蚀性,虽然还不至于在玉币上腐蚀出凹痕,又因为当时的工艺不稳定,涂字有轻有重,腐蚀出的痕迹也若有若无。但只要通过显微对比,这种痕迹还是能轻易找到的。

  “至于通孔,通过肉眼的确很难看到,省里的专家也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不过他们也不确定是不是通孔,只是在上边和对应的直径下边,以及同一直径方向的内孔两侧,连续找到了四个深孔。m.chuanyue1.com

  “专家们尝试过用细物穿透,但没有效果,因为这四个深孔太细了,比人的毛发还要细,一直都没找到尺寸合适的细物,也就判断不出来是不是真的通孔。”

  内孔这种东西,如果太细太小的话,在那个年代的确是很难检测。那时候红外线无损检测、激光无损检测的技术是否出现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即便已经出现了,我们这儿也不可能有。

  我爷边听边点头,褚馆长说完后,他记住了,但也没打算在这上边纠结,转而又换了个问题:

  “我还听乔队长说,你们判断这是商朝以前的东西。可是,以那时候的制作工艺,能做出如此正圆的东西吗?”

  褚馆长对我爷的提问连连点头,像是俞伯牙碰到了钟子期一样,回答的也是毫无避讳:

  “的确,这枚通天元宝的规整度非常惊人,内外圆度都在五缪以内。而商朝距今已经有超过三千年历史了,那时候还属于青铜时代,按理说的确是不应该有如此惊人的工艺水平。

  “但专家组的看法是,货币上没有刻字的确是商朝以前的风格,而且这种货币至今只出现过一枚,工艺好应该只是撞上了,而不是普遍现象。”

  我爷暗暗摸了下口袋,他没说这种情况可不是偶然,一模一样的玉币,自己手里还有两枚。

  我爷又换了个话题,说起了刚刚走了的那四个人:

  “刚才有四个人来参观了,他们说自己是省文物局的人,女的还让我看她名片了,是文物管理处的一个科员,名字好像叫白聆。也不知道她爹妈缺了啥心,给她取个这名字。”

  白聆通白绫,《长生殿》里边,唐明皇就是用这个吊死了杨贵妃。

  听了这个名字,褚馆长明显愣了一下,想了好一阵,边想边说:

  “白聆?这个名字挺生分的,不太认识。不过省文物局的人来,咋不跟我打个照面呢?其他几个呢?其他几个叫啥?”

  我爷摊摊手:

  “下边儿登记有,我来的时候看到了,就记住一个叫李契的,其他人没记住。”

  我爷登记的时候,李契的名字跟他挨着。

  褚馆长随即领着我们下了楼,拿着登记簿边看边念:

  “赵大超、钱小利、孙芬、李契、张香栋?这都是谁啊?”

  然后她转过头,拿给我爷看:

  “也没你说的叫白聆的啊!”

  我爷看都没看,背着手笑着说:

  “我都不用看,他们几个的名字肯定都是假的,刚才我对着他们喊了声李契,没一个扭头的。还有,”

  我爷凑上去,指了指他的名字:

  “这个是我,我叫张昔栋,今非昔比的昔,不是香。”

  褚馆长一听,不好意思的笑了出来:

  “张先生的字,还……挺有特点的,我没认出来,不好意思了。”

  意思就是我爷写得字丑。

  不过,说到这儿,她就换了个表情,严肃的说:

  “看来我们馆里的制度还有漏洞,来访人的身份登记制度还不健全,得改。”

  只是有漏洞吗?漏洞可大了去了,身份登记还是小事儿,把文物随随便便放在楼梯口,这才是大漏洞、大问题。

  再说,现在大人们都有身份证了,拿身份证登记,这都不会吗?

  褚馆长也想到了身份证,对着负责登记的门卫说:

  “以后,来访人登记必须出示身份证,谁也不能例外,一会儿我就开会,把这个形成规章制度。”

  那个门卫一边答应一边点头,然后扭头就问我爷要身份证。

  我爷的确办有身份证,但他可没随身带着的习惯,只能对着他摊了摊手。

  褚馆长看出了我爷的窘迫,替他打了个圆场:

  “张先生是我朋友,这回就算了吧!”

  门卫倒是挺轴,一口一个不行,丝毫不把领导放在眼里。

  我爷朝我俩招了招手:

  “走了,咱别在这儿坏了人家的新规矩。”

  我们仨刚走出大门,褚馆长就一边喊着张先生,一边追了上来,对我爷说道:

  “您刚才说的那四个人,应该不是省文物局的人,我不知道他们为啥要冒充。您要是有啥发现,可千万得告诉我!”

  我爷答应了一声,领着我俩继续走。

  又走出几步,褚馆长又追了上来,笑着说道:

  “对了张先生,还有个事儿,看您知识挺渊博的,肯定也是文物爱好者吧?”

  我爷摆了摆手:

  “我可不是啥爱好者,我就是黄河边儿一个捞尸的。”

  褚馆长一听就呆住了,她好像没见过捞尸的。

  好一会儿,我才看见她扭头回去了。

  不一会儿,我又听见身后传来门卫要身份证的声音,还有褚馆长说她是馆长、身份证在办公室什么的。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末代捞尸工:我爷逼我学捞尸更新,第2章 通天元宝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