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明末重生之门 > 第两百零九章:江南的靡靡之音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

  他们的嘴皮子,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天下间最坚硬的东西。

  有些时候,已经坚硬过了刀剑。

  如果轻而易举的就把他们杀了,实在是太便宜他们。

  不如将他们全部集中起来,扔到草原上,让他们向那些草原部落的牧民,传授各种各样的儒家经典。

  这些牧民知道什么?他们知道的也仅仅是羊该怎么放,牛该怎么放,又或者马该怎么放。

  至于每个部落的光辉历史,几乎没有几个牧民知道。

  因为那光辉的岁月,基本上全部属于那些王公贵族。

  就像打下了万里疆土的大元一样,记住的也只有黄金家族以及相关的贵族成员。

  至于下面的那些牧民,想的更多的是明天该去哪里放羊,哪里的水草更加丰茂,怎样做才能完成王公贵族们分下来的指标,怎样做才能活得更长远,又或者娶到媳妇。

  至于祖宗的荣誉,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与王公贵族的区别,本质上,与普通老百姓和地主士绅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给他们教授汉语,或者教授儒家经典,可能会非常费工夫,但给他们的孩子教授,就会大不一样。

  等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再用利诱。

  会说汉语的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以此为基础,将会逐步把他们的语言扫进垃圾堆。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哪里,普通老百姓都是没有办法掌握知识。

  所以,目前的牧民,几乎就是白纸。

  再将这些牧民的姓名更改,给他们起汉姓,改汉名,要不了多久,就能将他们彻底同化。

  至于顽固派以及不想同化的,只有死路一条。

  这种人在普通牧民当中,数量也不会很多,也只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按照孙杰的这些方法,推行四五十年,五六十年,这些人还会记得自己的过往吗?

  这次在草原上定下来的这些规矩将会作为一个范本,如果效果好,那么孙杰将会把这个范本推行到全世界。

  以后,孙杰手中的地盘可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片地。

  朝鲜,倭国,东南亚,以及西方,美洲,大洋洲。

  这些地方,孙杰都会采取这样的方法。

  说的难听一点,叫做焚书坑儒,禁绝诗史书。

  天底下运行的道理便是如此,弱者不配拥有历史。

  孙杰将自己早已经制定出来的那些规章制度,交给了孙传庭。

  科尔沁部落的安置之事,在目前来看,尤为重要。

  所以,必须要让靠得住且有能力的官员北上,亲自督办此事。

  孙杰给了孙传庭很大的权力,可以直接调动延绥镇的守军,一切以安顿科尔沁部落为主。

  ……

  孙传庭北上之后,孙杰下达了征兵令。

  这次征兵的主要目标:正规军十万人,预备役二十万人。

  之所以一次性扩充这么多,是因为孙杰要准备南下了。

  巴图尔珲那边的事情没有什么悬念,尽管那边还没有胜利传过来,但孙杰知道,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那边地广人稀,而且大部分还都是异族,处理起来也不太困难。

  军队直接进驻,闹就压,反就杀。

  直接采取军管,甚至都不需要太过注意。

  南方不同,今天拥有富庶的土地也拥有广阔的江山。

  这次孙杰要以席卷天下之事,彻底将南方收复。

  那边的府县多如牛毛,想要安安稳稳将这些地方全部占下来,每个地方的守军必不可少。穿书吧

  在立国之初,不管哪朝哪代,在地方上,尤其是偏离中央的地方上,都会留守大量的军队。

  孙杰这里也一样,留守足够的军队,时刻防备士绅势力,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三十万军队,看上去有些少,但相对于如今这个大环境,已经足够了。

  征兵令下达,作为军参院代行参事的卢象升,忙的几乎不着家,恨不得吃住都在军参院的衙门中。

  军参院衙门,其实就在如今皇宫的大门外。

  和文参院面对面,坐落于东西两侧。

  距离近,孙杰也时常会向卢象升询问征兵情况。

  卢象升的能力不用多说,作为明末为数不多几个能做实事的人,自然处理的井井有条。

  孙杰可不像崇祯那样,设置众多掣肘以及障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让事情更完美,就必须要学会放权。

  京兆府乃至整个陕西以及山西,全都被孙杰发下去的征兵令,刺激的热火朝天。

  和在明朝当兵不同,在孙杰这里当兵,象征着前途无量,象征着衣食无忧。

  别的不说,光是当兵时下发的那些安家田,就足以让很多百姓眼红。

  几乎每个征兵点,都被大量青壮包围。

  在孙杰的刻意引导下,“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时代渐行渐远。

  一时间,颇有几分汉唐雄风。

  手中的地方大了,手里的人也多了,征兵时候的条件要比之前高上很多。

  几乎每个征兵点外都放着几个重量不轻的石锁,只有那些把石锁能举过肩膀的人才会被录取。

  这也只是初晒,后面还有长跑,力量等项目。

  所有的项目过关之后,才会被选入新兵。

  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便是为期五个月的新兵训练。

  新兵训练早已经有了现成的规章制度,除了必要的军事训练之外,几乎每天晚上还要进行一个时辰的汉字教学。

  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和识字率也有很大的关系。

  识字率越高,士兵素养越高,命令贯彻率也就就越高。

  以后立功升迁,也不用担心士兵不认字的情况出现。

  在新兵期间,表现优秀的士兵,还会被录入大秦军校学习。

  除了第一期的那些学员之外,后面这几期可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孙杰是大秦军校的校长不错,可现在并不会亲自教授学员。【穿】 【书】 【吧】

  登基为帝之后,事情一天比一天多。

  军校那边有已经出师的人才,也能应付如今的局面。

  即便孙杰不会亲自教学,新兵们也已进入大秦军校学习为荣。

  进入大秦军校,就意味着他们正式成为军队的预备干部。

  以后,一旦立功受赏,他们的升迁速度最快。

  这种制度,直接打破了明朝军制的弊病,以军校养军官,然后在军参院的体系下升迁。

  直接把文武两途各自独立,孙杰通过掌控军校和军参院,来掌控军权,杜绝文人领兵的情况出现。

  和北方的积极备战不同,南方那边,进入夏季之后,脂粉气味也越来越多。

  孙杰之前已经将秦淮河两岸毁的差不多了,可在杨嗣昌他们等人的默许之下,往日繁盛的秦淮河,又回来了。

  虽然比不上以前,但也差不了太多。

  这些文人士大夫,永远都是寻欢作乐的高手。

  孙杰解救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他们奴役的速度。

  除非将他们这些人彻底的消灭,不然,这一情况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空气中的脂粉气味越来越多,秦淮河上的画舫也渐渐增多。

  河面上泛着一层薄薄的腻光,那是姑娘们卸妆之后的胭脂。

  杨思昌坐在一家画舫中,窗外是清波泛起的秦淮河,阵阵清风吹来,伴随着画舫当中的秦音笛声,杨嗣昌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真好,这日子真舒坦!”

  杨嗣昌一脸笑容,似乎北方和他已经彻底没了关系,在这温柔乡当中,也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志向。

  尽管以前他并没有多少志向,可也要比现在强上不少。

  坐在他对面的是被他招揽过来的郑芝龙,饶是这个自认为已经见惯风雨的海上大将,也不得不感叹眼前的靡靡之音。

  “下了一辈子的苦力,在海上吹了半辈子的海风,到头来却不如这些大人们,以前真是白活了!”

  心里连连感叹。

  正了正神色,看向杨嗣昌:“从弗朗机人那里购买的五千杆新式火铳已经到位,我也抽掉了一万多人。

  现在正在金陵城外修建军营,要不了多久就能投入使用。到了那个时候,这一万人,便可成军。”

  杨嗣昌在听到这些话之后清醒了许多,他问道:“一万兵是不是有些少?而且,火铳为何只有五千杆?!”

  郑芝龙一脸为难:“属下也知道五千杆火铳不够,可大人给的钱不够啊。

  这些佛朗机人吃准了咱们没有地方购买火铳,于是大肆加价,以前能买一万个火铳的钱,现在只能买五千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属下也无能为力!”

  然而,事情压根就不是这样的。

  杨嗣昌在南方征税,收取的钱财,能买八万杆火铳。

  大明惯例,层层克扣。

  这些钱在进户部之前,先被内阁分润,然后送入户部。

  进入户部之后,再被户部的人分润,然后再交由兵部。

  兵部分润之后,再交于郑芝龙。

  就这么一层一层分下来,到郑芝龙手中时,原本可以购买八万杆火铳的钱,现在只能买一万杆。

  郑芝龙也不是啥光彩人物,一万杆火铳的钱,愣是被他挂了一半,只买了五千杆火铳。

  大明朝的老传统,层层克扣,层层截留。

  即便现在苟全金陵,依旧忘不了他们的老本行。

  杨嗣昌怒了。

  他当时和内阁,只分了两万杆火铳的钱。

  可万万没有想到,到最后,六万杆的钱,只剩下五千杆。

  这出入可不是一般的大。

  “这些贪官,一个个的真是该杀!”

  杨嗣昌一把拍在面前的桌子上,一脸愤怒的大吼大叫。

  也仅此而已罢了,也只能大喊大叫。

  至于抓人,至于清查,他连那个想法都没有。

  真要查,他节流的那些钱财,就得全部还出去。

  吃进肚子里的肉,又怎么可能再吐出来?

  杨嗣昌也深知那些贪官的德行,也深知整个大明朝上上下下的潜规则。

  从他就开始贪了,自己身子不正,又怎么能查别人?

  这种事查不了,表面上看,南明小朝廷还以朱慈烺为尊。

  可实际上,已经分为京城派、勋贵派、江南派等几个派系。

  京城派便是从京城过来的官员,他们自认为是京城正统,所以看不上当地的官员。

  朝政中枢,也基本上被这些人垄断把持。

  这自然引起了江南派和勋贵派的不满。

  勋贵派是京城过来的勋贵,他们比不上江南派和京城派,但他们有钱,来了江南之后,就开始招兵买马,在如今的南明朝廷中,有不小的实力。

  江南派是江南本地的官员,他们在京城派的排挤下,进不了南明小朝廷的权利中枢,但依靠着主场优势以及人多势众,把持了大量基层官员。

  这三派各有各的长处,在朱慈烺登基以来的这些时间里,争斗不休。

  和天启年间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差不了太多。

  有些时候,就很难理解明末的这些文人。

  都快亡国了,还在那里争。争来争去,只会便宜外人。

  历史上的南明就是内斗不止,如今还是一个样子。

  并没有朱慈烺的登基而变好多少,只是少了几个“监国”的王爷,内里该争还得争。

  杨嗣昌骂了半天,终究还是化作一声声叹息。

  没办法,只能装鸵鸟了。

  又喝了一杯酒,将郑芝龙说的这些事,暂时抛之脑后。

  又沉迷在眼前的“良辰美景”当中。

  后庭花曲,靡靡之音。

  大明朝烂在了根子里,他们这些人都在逃避罢了。

  他们和历史上,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那些人,没有什么区别。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明末重生之门更新,第两百零九章:江南的靡靡之音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