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穿梭1368 > 第三十七章 教育产业
  这次的圆桌会议与之前第一次不同,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将众人各自了解到的远东帝国近一年来各方面的动态和进展对大家进行汇报和总结,好让所有人都能在短时间内获知各方面的近况。ωWW.chuanyue1.coΜ

  首先进行汇报的是李灵珊和顾沁负责的教育部门。

  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重要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包括隔壁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大明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内数以千计的国子监监生就可说明这个问题。

  陆远自从到这儿的第一天起,就将教育放在了第一位,从最初以顾五四和顾小七为首的二十名家丁开始,连院工下人们都无一例外必须要能写会读,还得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后来为了吸引顾家庄的适龄儿童入学,还自掏腰包搞免费午餐。为了让那些闲赋在家无所事事的女性们接受教育,不惜用肥皂之类的货物以利诱之,循序渐进。

  为了搞教育,搞自己的教育,陆远一行人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教师不够,自己每天亲自去上课!没校舍,建!适龄儿童读不起书,贴!教师的工资,发!没课本书籍,自己当搬运工来回运!对于有本事,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异士,更是不问出处,直接高薪供着。

  为的,就是教育,让他们把自己的本事传授出去,而不用担心会像以前一样“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穿书吧

  以林三、方一九、徐银匠、最早为陆远等人铸炮的铁匠金天功和林牧之类为代表的各高级技术人才就是极典型的例子,他们这些人现在在学校里上课的时间比正在自己干活的时间要长的多的多。甚至有一批当初帮海汇寺干活的各类工匠,陆远都可以不计前嫌纳为己用,让他们去传授自己的知识,手把手的将自己的专长本领教给一批又一批后起之秀。

  凡是与教育相关的产业,陆远一贯是不计回报的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每年的教育经费只要李灵珊动动嘴皮,陆远和其他所有人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一概通过,就连主管财政的郑纪都从没有发表过一丁点的反对言论。

  这样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支出每年都在猛增,从在下沙庄园的每年消耗四千两,直至去年已经达到了四十五万两,几年时间翻了足足一百多倍。

  若是不了解的旁人看起来,四十多万两一年的教育费用实在太过夸张,但陆远等人明白这笔巨款那是省不得的。

  学校不比工厂,工厂可以进行统筹规划,划出地开办园区,学校则不行,不可能让孩子们每天来回走几十公里路去县城上学。学校必须遍及各地,乡镇府县哪儿都不能少。校舍要盖,课桌板凳、书籍纸张、教育设备什么都缺不了,这些都得花银子。

  而且有碍于现在的教育政策,适龄儿童的基础教育那是不要钱的,但教职员工的薪水却很高,就别提教师了,就是看门的大爷和保洁大妈也得发一份月佃吧。

  有了基础教育不算,还得在各府县设立中高级别的学校。基础教育那是扫盲和灌输理念,高等学院出来的才是真正可用的人才。

  仅是以上这些花销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这就完了吗?没有,还要扶持相关的教育产业。首当其冲的就是印刷产业,随着学校和教育规模越来越大,陆远等人不可能再永久性的当搬运工,书籍纸张必须得自给自足。

  可这个年头哪有什么印刷厂?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陆远等来自从到了这儿,才真正认识到宋真宗赵恒的这首《劝学诗》和普通的老百姓真是一点鸟关系没有,书和纸张,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那就是奢侈品,连吃饭都吃不饱,有什么资格去买书,有什么资格能放下手中的锄头去安安静静地看书读书?所以能读得起书的,都是世家大户,都是那些已经在朝为官的官宦人家。晋升之阶对百姓们来说依旧是无稽之谈!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陆远就得花大笔的银子去扶持发展印刷产业,让纸张和书籍不再让老百姓觉得高不可攀。

  有了纸张和书本,还得有书写工具。随着书籍纸张的小型化和标准化,以往的毛笔就不再适合日常书写了,这样一来就必须得使用新式的书写工具,也就是铅笔或是钢笔。

  对于这类既小巧又便宜的文具用品,陆远等人自然可以大肆采购,可这毕竟是消耗品,用于政府办公确实可以,但采购再多,也不能买上成百上千万支圆珠笔或是水笔供应所有百姓消耗吧?不仅是新式的文房四宝,还有统一度量衡所必须要用到的直尺、软尺甚至卷尺三角尺之类的各种用品,这些也不可能完全靠着几辆卡车来解决,还是得保证自给自足。

  虽说众人不能指望立即生产出什么铅笔钢笔圆珠笔,甚至是什么能够自动供墨水的钢笔式毛笔或是儿童使用的各种色彩的蜡笔,不过老式的沾墨式的钢笔却已经能够自行生产了,毕竟总不能一直用鸡毛或是鹅毛笔来书写文字。

  归而言之,这每年的教育以及相关产业的经费是少不得的。既然投入如此巨大,那成效如何?花了银子总得看到一点效果。这就是今天李灵珊和顾沁给众人带回来的消息。

  总而言之,相较于成效来说,这些银子投入的并不亏。

  新式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效果奇佳,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新入帝国的那些地区都已铺开。这其中就要说到陈宁。

  陈宁被陆远委任为浙江总督,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普及教育。为了在第一时间进行教育改革,让适龄儿童入学,等新造校舍完工后是来不及了,所以陈宁用了一种很粗暴但又高效的手段,两个字:强征!

  他不仅划出了土地抓紧新造拥有操场和教学楼,食堂之类的标准化校舍。更是直接征用原先的府学、县学和各类分布民间的大小书院。甚至,直接搞动。迁,当然他搞动。迁不是为了推平老房子盖什么新大楼,而是将原先的大户人家迁走,征用了屋舍变成临时的学校。如此一来,一边上课一边造楼,可谓是双管齐下。等新的学校投入使用,再将这些被征用的屋舍重新交还给原户主。其实等于就是租,花了多少银子租呢?

  呵呵,zero!一分钱都没花!能被陈宁看上的房屋,可想而知都是富家大户的宅邸,那些豪商大户又不傻,谁还能得罪一省的总督大人,大不了自己拖家带口的去别院住个一年半载。反过来,自己的房子能被看中那是福气,远东这么浓厚的商业氛围,再加上在总督大人面前博得了好感,那早早晚晚都能把这一部分亏损的银子给赚回来。

  陈宁的方法给刘鉴杜宗这些后来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可以说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让那些学生入学上课,都得亏了陈宁。

  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令陆远等人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技术学院又毕业了多少工匠、又有多少百姓摆脱了文盲,新建了多少与之相关的工厂作坊,而是远东帝国迎来了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乐队和交响乐团。当然以目前远东的状况短时间内还无法生产所需的乐器,大大小小的乐器暂时都是由陆远等人运来的,不过好在乐器不是消耗品,哪怕价格贵些总是有底的,普通类似于吉他之类的乐器哪怕一次性订购个五百把,也花不了几个钱。而且这些乐器只要保养得当,寿命很长,恨不得都能用个几十上百年的。

  雕刻、绘画、舞蹈、音乐等等小众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才真正说明了现在的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扫盲,而是已经慢慢地开始踏入正规,并向着专业化与多元化挺进。

  对于有了自己的军乐队,施成自然是喜笑颜开:

  “哈哈哈哈,好好好,这样就不用每次出征都拖着那些个广场舞专用的便携式音箱了。这逼格立马就上了好几个档次,哈哈哈哈!赞赞赞!”

  李文斯顿瞧着手舞足蹈的施成无奈地问道:“你别好啊赞的,施头,你今天去哪儿了?”

  “今天活活跑了一天,可把老子给累坏了,两条小腿都快抽筋了!”

  “不至于吧,你到哪儿都开车,还能到抽筋的程度?!”

  施成一摆手反驳道:“哎,你们不知道我这一天多忙,老清老早先去的军马场,然后到刘玉文哪儿转了一圈。之后连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去了塘桥造船厂,之后又去了高桥那边高家行的两家造船厂。然后中午再从那边直接过江去赵一杰的海防司令部和最早的海军造船厂转了一圈,和赵一杰吃了顿便饭,下午去视察了海军陆战队的军营。”

  李文斯顿感叹道:“我去,你今天这一圈转的可够大的。”

  “什么啊!你以为这就完了?考察完那边老子马不停蹄再赶到松江城,宋达陪着又考察了那边的军事驻地和新兵营。特么你说我腿是不是得跑抽筋了?!”

  “哈哈哈哈!”

  陆远笑着给施成扔了一支烟说道:

  “你腿酸不酸我不知道,但王平贵这路修的好我算是看出来了。要是没这些个道路,你怎么可能只用一天时间转了这么多地方。”

  施成连连点头附和:“对对对,这倒是真的!王平贵确实有一套,不愧为办实事搞基建的能手。以前小时候总听爸妈说什么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我看咱们这里一年不到就大变样了,根本就不需要三年嘛!”

  陆远见施成又开始越扯越远,赶紧把话题转移回来:“行了,先别研究王平贵的活干的好不好,你逛了一天有什么收获?给我们分享分享。”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穿梭1368更新,第三十七章 教育产业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