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
朱元璋给百官们放了三天假。
一天时间百官进宫贺正,其余两天时间才是大臣们一年以来的空闲时日。
朱元璋勤政。
除非生病,否则每日早朝,从未间断。
而且早朝后便到武英殿批阅奏折,如无大事,直到日暮时分方才歇息。
这也要求着,文武百官必勤勉。
也就是每天大臣们都得凌晨三、四点起床,做好上朝准备,五点开始上朝。
一年下来,光是早起上朝就让人难受,假期还就那么几天,少得可怜。
这也难怪李锦行玩的那么潇洒,立即就遭到了文武大臣弹劾。
李锦行将快乐建立在他们的痛苦之上,他们自然是咬牙切齿。
新朝刚建,六部、中书省等核心机构自是忙的焦头烂额。
特别是户部,全国建设都需要钱,而户部就成了六部里最苦的机构。
吕昶更是没有过笑脸,整日里为银子发愁,捂着一个钱袋子,谁来都不给,日子过得扣扣搜搜。
洪武二年。
新年刚过,第一次早朝就开始了。
皇宫。
自东华门始,直到奉天殿,都是白皑皑的一片。
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
站在两旁的禁卫却置若罔闻,不动如山。
“宣百官入朝!”
一个声音从奉天殿内传出。
紧接着,沿路的传令太监也跟着大声喊道:
“宣百官入朝!”
百官们齐齐走入了奉天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谢皇上。”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
“皇上,臣有事启奏。”
“准。”
礼部尚书邓九成站了出来,道:
“启禀皇上,自新朝以来,皇上重开科举。”
“如今朝廷政令已到达各省州府,年前各省府上奏,恩科事宜已准备妥当。”
“沿路有朝廷设置的接待驿站,考生可免费入住,沿途通关路引待乡试后便会发放至各考生手中。”
“请皇上钦点各省乡试主考。”www.chuanyue1.com
朱元璋听见邓九成的话,顿时心头一亮。
“正好李锦行这小子最近太闲了,给他找点事干。”
朱元璋看着站在前面的李锦行,顿时有了主意。
“各省主考,由礼部和翰林院共同拟定,交由太子御览后,即可交由地方执行。”
“臣遵旨。”
闻言,邓九成和刘伯温站了出来,接旨道。
“这是咱新朝来的第一次恩科,必须要保证取士公平,绝对不允许有任何舞弊现象。”
“咱决定,由都察院挑选各省乡试监察御史,凡有徇私舞弊者,参与官员及考生剥夺功名,朝廷永不录用。”
李锦行闻言,心神微微一动。
“臣,接旨。”
………
群臣退朝。
出了东华门,李锦行便乘车前往都察院。
刚才朱元璋交给都察院的任务。
选出督察御史,监督各省乡试情况,并和翰林院、礼部拟定的乡试主考一同前往。
仅仅只是恩科乡试,朱元璋便从京城派遣监察御史,以此保证科举的公平,足见朱元璋对此次恩科的重视。
所以这监察御史的人选必须得再三斟酌。
李锦行身上穿着绣着仙鹤的官服,身上那股身居高位的威压让人为之颤动。
片刻后。
“大人,都察院到了。”
李锦行闻言,下车走进来都察院。
“诸位,皇上命都察院挑选御史,负责督察各省乡试,不知各位可有人选?”
都察院的议阁里,李锦行坐在主位,将朝堂上的事说了一遍。
脸色淡然,无喜无忧。
去各省督察乡试,说白了,其实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
不过都察院本身干的也是费力不讨好的活,似乎也就没什么了。穿书吧
“大人,下官认为十二道监察御史乃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从中随意抽取十二位御史随主考前往各省即可。”
杨林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三品,对于这种事情处理的也是得心应手。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两人,左右副都御史两人,左右佥都御史两人,以及十二道监察御史若干人。
除去一开始派去地方的十二道监察御史,都察院还有着数十位十二道监察御史,负责巡查地方。
“大人,宫里来人,召您入宫。”
就在这时,一个小吏走了进来,到李锦行身边说道。
李锦行闻言,起身。
“监察御史的人就交给你来挑选了,杨大人。”
“这次恩科事关重大,皇上非常重视,所选御史务必慎重。”
“是,请大人放心,下官定当亲力亲为。”
李锦行这才起身,跟着宫里来的太监朝着皇宫的方向赶去。
………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士子风华更新,第23章 乡试开始,委派监察御史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