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行。”
胡府。
胡惟庸双手负在身后,看着平原候府的方向,眼神闪烁,心里默默想到。
“恩公,你不在朝堂,朝堂的事了解的不多,如今的李锦行,早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李锦行了。”
“而我胡惟庸,也不是原来的胡惟庸了。”
胡惟庸眼眸里透露着一抹睿智、慑人的精茫,却又冰冷刺骨,摄人心魄。
胡惟庸看着手边的玉如意,脸上勾起一抹笑容。
朱元璋对他的信任,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大臣。
如今朝堂之上,只要是他提的事情,朱元璋大多都会恩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不身处其中,不知权力带来的诱惑。
如今胡惟庸在朝堂之上,一言可定乾坤!
朱元璋对其恩宠有加。
时常召集进宫,单独商议。
特别是近日以来,让众臣敢怒却又不敢言。
每次朝会之前,胡惟庸定会提前进宫。
与朱元璋商议好早朝要讨论的事情,并给出解决办法。
再在早朝之上另行宣布实施。
群臣的意见与否,也根本不重要。
因为事情早就被胡惟庸和朱元璋提前商定了下来。
群臣上书谏言,不过都被朱元璋一一驳回,不予理睬。
如此可见,胡惟庸的威势,就连李锦行也已经没有了这种特权。
而当初的李善长,也没有如今胡惟庸这般受宠。
朱元璋逢事必和胡惟庸商量,胡惟庸就是朱元璋身边的第一大臣。
现在的京城内外,权贵功勋,多以胡惟庸为首。
胡惟庸看着皇宫的方向。眼神里有着一丝自信。
朱元璋对他的信任,让他行事越发的肆无忌惮。
今日李善长的书信,倒是给他提了个醒。
陡然有些惊醒。
眼神里惊疑不定。
李善长让他注意李锦行的动向,想必不是空穴来风。
不过李善长身在浙江。
可能还不了解朝堂的局势,不知道如今朝堂之上他和朱元璋的关系。
胡惟庸心里想到。
他虽然警惕,但却并没有太过重视。
任何一个人,能达到这样一个地步,都会如同胡惟庸一般。
沉迷其中。
伴随着突如其来的滔天权势,并不是谁都能忍得住诱惑。
一开始的胡惟庸,也曾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可随着朱元璋对他的信任越来越盛,他的心境也在一点一点改变、膨胀。
…………
另一边。
应天府外,京城卫大营。
朱元璋正坐在高台上,看着校场上正准备的士卒。
旁边则是朱标、李锦行和工部尚书冯落。
“皇上,这便是工部最新造出来的火铳,射程在原来的拐子铳上提升了一倍有余。”
“而且其威力也提升了数倍,如果我大明的士卒都能备有这种火铳,那大明必将战无不胜,培养出一支铁血军队啊。”
冯落指着校场中士兵手里拿着的火铳,朝着朱元璋眉飞色舞的说道。
显然对于这个火铳的威力很自信。
朱元璋闻言,眼神里露着欣喜的神色。
“这火铳叫什么名字?”
朱元璋刚才试了试,这火铳确实威力巨大,如果三军将士都装有这种火铳,那逃往荒漠的哪些前元余孽,又何足畏惧。
边疆守将,将如虎添翼。
“回皇上,这火铳还未曾命名,请皇上赐名。”
冯落眉开眼笑,向着朱元璋拱手说道。
李锦行和朱标站在身旁,看着不远处士兵正在试用着这新式火器。
“这火铳威力比拐子铳大,射程也更远,不如就叫威远铳吧。”
朱元璋拿着手里的威远铳,爱不释手。
这是第一把制造出来的威远铳,冯落特地挑选出来送给朱元璋当礼物。
朱元璋也是对这个礼物喜欢的紧。
“父皇,难得出宫一次,近日户部给京城的百姓们发了一种新式农具,可提高百姓们的耕作效率,父皇不妨也去看一看?”
朱标看着正在兴头上的朱元璋,笑着提议道。
“哦?”
“哈哈哈,好,今天还真是好事成双,那咱就去看看。”
朱元璋说着,脸上也是惊喜不已。
原本工部的威远铳就给了他一个大惊喜,没想到户部这边也给了他一个惊喜。
一个提升了军事能力,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直线提升。
一个则是提升了大明的粮食产量,让百姓富足。
富国强兵,这两件事,足以让他乐不可支。
连带着胡惟庸的事也暂时抛在了脑后。
朱元璋随即起身,走在前面。
朱标则是跟在朱元璋身旁。
李锦行和冯落落后一个身位。
冯落看着李锦行,张了张嘴,正准备说什么,被李锦行的眼神制止了,这才闭口不言。
跟在朱元璋身后。
李锦行对于冯落的动作,也猜到了些。
这次工部和户部的事情,虽然是李锦行一手造成推动的。
不过在汇报的时候,全都是户部和工部的功劳,丝毫没有提及李锦行的名字。
冯落多半是为了此事。
不过李锦行很清楚。
如今的他已经是位极人臣,达到了顶峰。
赏无可赏。
封无可封。
官至一品,当朝宰相。
再往上,可以封国公,升一些虚职表示恩宠。
不过,李锦行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
这些赏赐,不能是朱元璋给他。
而应该是朱标。
这样一来,李锦行心里感激的是朱标,而不是先皇。
恩威并施,由朱标封赏便是恩。【穿】
【书】
【吧】
而朱元璋如今封赏的大臣。
最后,要么是他留给朱标的托孤大臣。
要么就是跟着他一起进棺材的勋贵。
在他死之前,这些不安分的大臣,他一个都不会留。
残忍留给自己,仁君的名号留给朱标。
大明,只需要他一个“暴君”就够了。穿书吧
朱标性格宽厚,为政仁慈,在经过他的铁血“残暴”后。
朱标执掌大明时,大臣们会记得朱标的恩惠,更加卖力的辅佐这位大明仁君。
所以如今的李锦行,不能再立功了。
相反,他还需要犯错。
犯一些让朱元璋震怒,但却又不至于将他斩首的错。
而如今李锦行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朱标登基后做的准备。
无论是海外商队,有亦或是工部、户部的改进。
只有粮食富足,兵力强盛。
大明才能远征异国,战无不胜!
……………
应天府。
如今的应天府内聚集着天下士子。
因为明日便是恩科的日子。
故而京城内的守卫也森严了许多。
胡惟庸作为恩科总监,自然是有着许多考生,想方设法的拜访。
不过相国府门槛甚高,并不是谁都能进的。
故而一些考生便打起了翰林院一众翰林的主意。
将目光放在了望江楼上。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士子风华更新,第121章 李锦行的谋划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