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公府。
朱元璋和徐达聊了许久,后院内时时传来两人爽朗的笑声。
大约过去一盏茶的功夫,朱元璋这才看着徐达,随意的开口道。
“徐达啊,咱让李锦行去北平担任监军,你觉得怎么样?”
“上位,我就是个将军,你要让我带兵打仗,那我肯定行,但您要是问这个,我一个大老粗怎么知道。”
徐达闻言,笑着回应道。
不过显然朱元璋并不准备就此结束,而是悠悠开口。
“那北平近异族,常年战事颇多,李锦行一个握笔杆子的文官,被咱派到这么危险的地方去,你这个当岳父的就不怪咱?”
朱元璋说着,眼神有意无意的看着徐达。
“上位,要我说,这些读书人啊,个个身体弱的不行,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哪有我们这些在马背上厮杀的热血。”
徐达说着,一副本该如此的模样,脸上露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李锦行这臭小子,我看他在京城安逸生活过久了,早就应该去军营里锻炼锻炼。”
“要不然以后在街上遇到那些个地痞无赖,打架打不过别人,我外孙和外孙女还不得受欺负。”
朱元璋听着徐达的话,摇了摇头。
“李锦行写的那些书咱都看过,虽然略显离经叛道,但是仔细一品倒还真有那么一回事。”
“不过咱最喜欢的,还是他在军事上的能力,这次咱派他去北平,就是要看看,这李锦行到底是真才实学,还是纸上谈兵。”
“若是他李锦行有真才实学,燕王在北平跟着你也有些年头了,那这北平有他们二人,鞑靼等异族不足为虑。”
“上位英明。”
徐达听完朱元璋的话,笑呵呵的奉承道,眼睛里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明悟之色。
“外公,外公,我买回来了,你可不许耍赖!”
就在朱元璋准备再说些什么时,一个声音从院外传来,让两人也不由得停了下来。
“外公,外……”
李谨年抱着一个牛皮纸包着的东西,正准备冲进院子,被一个站在拱形门外的太监拦下来。
“站住。”
“哪里来的孩子,这里不是你能进的。”
李谨年见状,脑袋有些发懵,一时间甚至以为自己走错了,这里难道不是我外公家?夶风小说
“文忠,让他进来吧。”
就在这时,朱标走了出来,向着小太监摆了摆手。
随即看着略显呆萌的李谨年,脸上露出了柔和的笑容,“瑾年,你跟我进来吧。”说罢,朱标便领着有些发愣的李谨年走进了后院。
而文忠见朱标亲自出来,心里不由得一惊,弯着腰,低着头,仿佛等待着暴风雨的降临。
待朱标带着李瑾年消失在门口,他这才松了口气,心里一阵后怕。
他本就不是什么有地位的太监,一直在武英殿伺候朱元璋,根本没机会出宫,而李谨年也没去过武英殿,他自然不认识李瑾年,。
不过朱标显然也不会因为这种小事责怪他,这些都是他们在宫里当差多年自己总结出来的做法而已。
而另一边。
跟着朱标走了好一会,李瑾年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将手里的烧鹅扔在地上,向着朱标作揖行礼,“李瑾年参见太子殿下。”
(求烧鹅的心里阴影面积?)
李瑾年年纪虽小,但是这礼仪却是他的第一课,也是最早开始学的,自然是极为规范的。
只是虽然很标准,但却让人感到很滑稽。
一米三左右的身高,细胳膊细腿,脸上还充满了稚气,却做着如此“严肃”的表情和动作,跟在朱标后面的丫鬟和太监也被逗的不行,若不是朱标在这,恐怕早就笑出了声。穿书吧
而朱标看着李谨年那稚气未脱的脸上一副“严肃”的表情,不由得一笑。
“免礼。”
随后一把拉着他的手走到了朱元璋和徐达身旁。
“父皇,这便是李瑾年,李锦行的长子,如今在跟着吏部尚书吴涛学习。”
朱元璋闻言,看着跑到徐达身边的李谨年,脸上露出了笑意。
“嘿嘿,上位,我这外孙可是个神童,虽然才五岁,但是他爹那些复杂的理学,可是被他学的头头是道。”
“如今对于算数一道,不仅不用算筹,而且还比许多钱庄的账房先生算的更快,更准确。”
徐达说着,眼神里透露着骄傲,一副自豪的表情。
特别是看向李瑾年的目光,简直恨不得把他夸上天去。
至于什么神童,当然是徐达自己编的,不过算数这倒是真的,徐妙锦给他说过。
“所以,这应该不算……是欺君吧?”
徐达在心里默默的对自己说道。
“哦?”
“当真算的比那些账房先生还厉害?”
朱元璋闻言,也不禁有些惊讶。
对于算数一道,没有常年累月的计算和经验可算的不快。
“没错,老爷爷,你要是不信,我现在就可以算给你看。”
还不待徐达说话,一道稚嫩的声音便突兀响起。
这话的内容却是把朱标和徐达吓了一跳。
“瑾年,你……”
徐达立即准备呵斥,却没想到被朱元璋抬手阻止了。
随即笑呵呵的看着李谨年。
“好!那就让咱这个老爷爷来考考你。”
朱元璋看着一脸不服气的李谨年,一脸骄傲的模样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假如咱给你十两三钱,你用了三两二钱,丢了一两一钱,又在路上捡到了十两银子,你现在身上有多少银子?”
朱元璋说完,期待的目光盯着李谨年。
就连朱标和徐达也好奇的看着他,想知道他多久能给出答案。
然而在朱元璋话音刚说完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李谨年便给出了答案。
“十六两银子。”
“我还有十六两银子。”
李瑾年说完,得意的看着三人。
不过这下倒是轮到朱标和徐达几人吃惊了。
这虽然是很简单的一道算数,但是没有算筹,也没有纸笔,更重要的是李谨年才五岁,能这么迅速给出正确答案,实属难能可贵。
“怎么样,老爷爷,我算的可对?”
朱元璋闻言,愣了愣,随即大笑道。
“哈哈哈,对!”
说着,朱元璋叫来了站在一旁的二虎。
“皇上。”
二虎听见朱元璋的话,连忙上前。
“传旨,平原侯李锦行之长子李瑾年,天子聪颖,目达耳通,敏而好学,特赐入国子监,封国子监第一才子,赏白银十六两。”
…………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士子风华更新,第227章 朱元璋的考校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