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耳室内,社科院考古所的一行人们,正忙着清理室内的乐器和盛酒器,还有一些因早年顶盖石塌落压碎的器物残片。
另一半边的西耳室内,广州考古所的研究员们,也没有闲着。
比起东耳室,西耳室的情况并没有那么好。
西耳室内,层层叠叠地堆满了铜器、陶器和漆、木器等随葬物,几无立足之地。
也是因为这个,广州考古所才强烈要求他们主导发掘清理西耳室的工作。
看到这个情形时,广州考古所的所长傅谱,是非常激动的。
堆满陪葬品好啊,这说明文物多啊!
广州以前可从来没有出土过,文物如此丰富的大墓啊!
只是,当喜悦感散去后,他们很快就开始头疼了起来。
“几无立足之地”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写实的说法。
西耳室和东耳室一样,也是掏空岩层而建成的。
所以想要从上面往下清理发掘的话,需要打通一层岩石层,挺麻烦的。
只能从前室联通西耳室的过道进入,最为简单。
可是西耳室是真的被堆满了随葬品。
考古工作者们根本进不去...
要如何顺利进入西耳室内,并且展开发掘,就困扰住了广州考古所的一行人。
甚至他们还向社科院考古所这边请教了一下,征求李教授和孔建文的建议。
没办法,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广州啥时候出土过,整个耳室都被随葬品塞满,甚至都无法进入的大墓啊?
从广州考古所成立至今,那都是独一份的事!
这点,来自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们,经验就很丰富了。
李教授只是现场考察了一下,就丝毫没有困扰的,为广州考古所提出了一个“低悬空作业”的发掘方案。
方法很简单。
首先,在前室把几个木屑麻包堆叠成一个高约0.5米的小堆,其上放上一把长竹梯,犹如一架翘翘板,大的一端在前室,坐上3人作重压,另一头伸进西耳室内。
考古所的发掘工作者,则沿着竹梯“爬”入室内进行实地观察,并在深入室内1.5米南北两石墙的墙根下,先清理出两个落脚点。
随后在这个点上用砖头叠起两个短柱,上面再架一根圆木,搭成第一个T形支架。
然后往里继续延伸,用同样办法再搭起两个支架。
最后,在这3个高度相同的支架上,纵向平铺两条厚木板作为“滑轨”,在“滑轨”上再用三四块略短于室内横宽的木板打横平铺。穿书吧
这样,一个高出室内地面约0.6米的低空操作平台,就被搭建出来了。
发掘人员只要坐着或趴在平台上,就可以俯身进行清理作业。
而且平台上这几块平铺木板,还可以随着清理进程的需要移动位置,非常方便。
李教授的这方法一出,立马让广州考古所的各级人员,惊叹不已。
果然是社科院考古所,经验这块是真的丰富。
这个方案,确实是既简易而又安全的办法!
广州考古所的人,立马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且迅速行动了起来。
在李教授提出建议的第二天,他们就搞定了“跷跷板”。
广州考古所的研究员陶建力,借助着这简陋的空中长梯,从过道钻进了西耳室内。
一进入西耳室,首先让陶建力注意到的,并不是那堆满挤压在室内的各种青铜礼器,而是头顶的大裂缝。【穿】
【书】
【吧】
虽然西耳室是在岩石层内凿出的一个房间,但是同样也会弄封顶石板的。
不然的话,在人类的观念中,这就不是“室”,而是一个洞穴了。
堂堂南越国君,陵墓怎么能在洞穴里呢,必须得建室。
但是这封顶石板的情况,却不是很乐观。
“室内的4块顶盖大石板,各有一条贯穿性断裂,并有较严重错位,最大错位可能超过了10厘米!”
陶建力的呼喊声,很快就传到了在前室内等待的广州考古所其他工作人员耳中。
并且,陶建力拿着的摄像机,拍摄下来的画面,也同步传输到了所长傅谱手中的平板电脑上。
四条非常显眼,并且骤看险情十分严重的裂缝,出现在了他们眼中。
确实,这么骤一看,非常危险,好像随时四块石板就会砸到地面。
但是傅谱和几位研究员稍作讨论了一下后,就放下心了。
“耳室是掏洞建造的,所以顶部其实并不存在重荷问题,并没有遭受到过大的压力。”
“而且顶盖石周围也没有空隙可以让它们产生位移了,凿出来的空间就这么大。”
“顶盖石就算裂开了,应该也不会下塌的,还是挺安全的。”
傅谱抬起头,忧心忡忡的看向了西耳室过道上方的三块石板。
“倒是这过道顶上的石板,断裂情况也很严重,随时会有崩塌的危险。”
这座越王墓的位置,非常的巧妙。
在中心的前室、主室、后藏室,并没有处于岩石层,上头就是泥土层,顶盖石要承担20米深的填土压力。
而东西耳室,以及后面的侧室,则是横向往岩石层里凿出来的洞,三壁都直接用岩石层来当墙壁,只有顶部搭了顶盖石。
这顶部搭的顶盖石,象征作用也大于实际作用,没有承重压力。
但是过道上的顶盖石不一样,是真要承受20米泥土层压力的。
虽然现在上面的泥土层都被清理干净了,但是这种“承重”的顶盖,只要产生了裂痕,就有倒塌的风险了。
傅谱连忙派人找施工队,将过道这边的顶盖石加固,并且做了支护防塌陷措施后,这才放心的开始进行了清理工作。
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门道处,原本应该处于西耳室墓门后的,一堆陶器,以及陶器队上的两个大铜鼎。
也是这堆陶器,和两个大铜鼎,挡住了广州考古所进入西耳室的步伐。
而且,在这两个大铜鼎中间,还有一个空缺位置,看得出来原本应该还放了一个大铜鼎。
那个在前室里看到的,明显不属于那位“景巷令”陪葬品的大铜鼎,以及几个陶器,就是来源于此。
是在木质的西耳室墓门腐朽后,滚落进前室的。
看着面前门道处堆积厚度高达40厘米的一众青铜器和陶器,傅谱指挥着几个广州考古所的研究员,爬上长竹梯。
“开始清理吧!”
“先从最上层开始清理!”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陈翰更新,一百五十九章 广州考古所: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