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雁书解说完看着帕克还一副沉思的样子,“帕克先生,你可以再考虑一下,这是我目前最想拍的。”

  帕克点头,“好,我拿回去仔细研究一下。那个《奇迹3》……”

  他还有点不死心。

  实在是对华国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不是很了解,不知道欧美人买不买账。

  “拍完这个就可以拍,你要是真的想从公司出来做独立制片人我觉得先从小投资来比较好。你觉得呢?”

  一共一千万M币的投资,现在杜雁书已经解决掉一半,他解决剩下的一半就可以了。

  这个数目在好莱坞来说投资不算大的了。

  前后期制作都是在华国,协拍也是京影厂,除了需要一个海外制片人,其他的什么也不用,纯华国制作。

  帕克其实自己就能拿出这笔钱,这几年他靠着两部大片的分红,加上《古墓》的分红,赚个千万不止。

  现在国内很多有点名气的导演都走这个路线,拉外资拍片。

  大多数拉来的都是港城的投资。

  要么是全港城制作,付钱给电影厂租摄影棚,付费劳务,这种的所有版权与内地无关。

  要么就是电影厂再出一部分钱,免费劳务、免费道具摄影棚,内地版权归电影厂。

  内地票房也与投资商无关。

  一般采取第二种的比较多。

  在几个人离开的前一天,帕克来找杜雁书,他这边要离开后续工作要做完,《古墓》这个项目的运作还在进行中,后面的分红肯定还要拿。

  注册公司也需要时间。

  《敦煌》要明年才能筹备拍摄。

  这次再回国,杜雁书接受了各媒体的采访。

  对于记者问的关于和其他第五代导演拍摄风格不同的问题,杜雁书避而不谈。

  个人风格不同,没什么可比性。

  因为坚持的拍摄路线不同,她已经被第五代导演群体排斥在外。

  第六代导演也已经开始拍文艺片到国外冲奖。

  导演界也是新人辈出,第四代因为历史原因被第五代直接拍在了沙滩上,第五代还没等完全立起来,就被第六代在后面追着撵。

  因为在国外拿奖,本来已经快下架的《古墓》又重新热了起来。

  五月份,《红玉米》斩获威尼斯最高奖项金熊奖。

  却得到了一片激烈的骂声。

  铺天盖地,比之前针对杜雁书的时候猛烈多了。

  甚至有人让拍摄的导演去死,去上绞刑架。穿书吧

  “把华国的落后愚昧贫穷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一个导演该做的吗?“

  “往酒里撒尿,钻玉米地,尺度再大点,再拍几个贫穷落后的镜头说不定还能多拿几个大奖!”

  “这是对华国片面的描述!华国文化有多少令人传扬的可贵境界,这是为了投外国人所好罢了!”

  甚至经过对比,原来骂杜雁书的反倒变成支持她的了。

  但即使这样,不影响《红玉米》的票房,甚至黄牛会嚷嚷着大尺度,把票从八毛炒到两块甚至十块。

  希影厂也因为这部影片的热映拿到了四百多万的分账。

  片子拍的好不好呢?

  好!

  不然也不能后来被电影学院作为教科书级的影片。

  但是把这类影片作为一种流量密码就不好了。

  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就像是掌握了能获得国际大奖的钥匙,纷纷效仿,近乎疯狂的拍起这类影片。

  怎么苦,怎么难,怎么禁忌怎么拍。

  甚至还有很多年轻导演自己拉投资,或者和境外投资商合作,拍完了在境外制作,再直接拿去参奖。

  或者制成DVD、录像带贩卖。

  这一批导演被称之为地下电影导演,也是后来被禁止十年内不许导演作品的一群导演们。

  八九十年代地下电影确实挺疯狂的。

  但这时这类影片确实是一种获奖的密码,不只是华国,其他国家拍出这类影片一样会获奖。

  话虽如此,在欧洲的几大奖项中针对本国的这类片子却很难获奖,反倒是《阿甘正传》这种正能量的片子可以频获大奖。

  电影局发出文件让京影厂搞70毫米电影。

  华国第一台70毫米摄影机在滨市电影器材厂研制成功。

  华国成为世界上继M国和苏国成为第三个能拍摄70米电影的国家。

  虽然现在国际电影业通行的还是35毫米电影,就连好莱坞现在也是坚持用35毫米的胶片拍摄电影。

  但是用不用和有没有是两个概念。

  这是一种进步的象征。

  这个项目是个烫手的山芋,费力不讨好。

  拍摄经费要增加一倍,后期制作也要更换新设备。

  国内现在只有一家70毫米电影院在滨市,京市和沪市正在筹建中。

  一只手就能数过来的几家电影院,花大价钱拍完了还是要转成35毫米。

  但这是任务。

  厂里没人懂70毫米电影的拍摄,这个任务落到杜雁书的头上。

  在剧本的选择上,杜雁书说了句,“拍摄点华国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吧。”

  所有人都疑惑,什么东西是华国有其他国家没有的?

  “拍熊猫吧,大熊猫研究基地不是去年刚刚建成。”

  杜雁书只写了一个大纲,具体的要去基地了解。

  拍这个影片她是有私心的。

  有生之年她要撸一次萌萌的胖达。

  啊啊啊,谁不想摸摸抱抱大熊猫?【穿】 【书】 【吧】

  趁着现在拍大熊猫还没有那么多限制,赶紧拍。

  杜雁书赶赴大熊猫实验基地。

  过去虽说知道大熊猫是珍稀动物,但是还不够重视,基地刚刚建起来还很简陋。

  剧本从满山的竹子开花,大熊猫快要被饿死了写起,再到如果救治,成立基地。

  初期建立时的心酸和困难。

  经验不足时的各种摸索、争执等等。

  主打的就是温情,人与大熊猫之间的和谐相处,故事的主角是第一次当饲养员的姑娘和一只叫胖团的熊猫。

  从开始的相互排斥、矛盾,到最后的相互依赖。

  剧本很快过审,开拍。

  胖团是一只从马戏团带回来的大熊猫,受了很多折磨。

  在过去的时间里,马戏团是有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等一系列珍稀动物的。

  从国家开始意识到对动物的保护以后马戏团也逐渐走向了没落。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穿越七零:北大荒农场文艺小知青更新,第494章 摸摸抱抱大熊猫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