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曹魏储君之争的始末,大约是在曹昂、曹冲死掉之后,未来的太子位置就在曹植、曹丕两个人当中了,那么花落谁家呢?当然这中间经历了一些曲折。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一帆风顺的平稳度过,虽然没有很大的血雨腥风,但是也是暗潮涌动。
首先说曹丕,曹丕是曹操正经的当作继承人的培养对象,曹操早在建安十三年就委任曹丕留守许昌,十六年更是封曹丕为副丞相,辅助治理政事,诸子(包括曹植)都被封侯,但是始终没有封曹丕,再加上曹丕嫡长子,本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所以说,一直以来,曹操集团内部都默认曹丕的地位。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曹植一派的都是杨修,丁氏兄弟这些小饼干,真正的大佬,比如程昱,贾诩都坚定不移地站曹丕。ωWW.chuanyue1.coΜ
但是曹操没有把路封死,因为君王太早立嗣一个是没有容错率,万一这个儿子立了太子有什么问题再废再立就太麻烦了,第二,底下的大臣很多就会提前给自己安排后路,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儿子威望超过老子,架空老爹夺位的事情也是要提防的。
而曹植呢可能就是一个曹操故意留的备选项。应该说是曹植是曹操非常喜爱的一个儿子,也是曹操的重点培养对象,经常随军出征,建安十九年也被曹操委任留守邺城,但是在曹植的一番令人窒息的操作之后呢,估计曹操就打消这个念头了。
那有人说已经对曹植失望了,干嘛不立即立曹丕呢?这很有可能是曹操的一步好棋,用曹植作为筹码,吊着曹丕,告诉你曹丕别太跳,不然老子转手就立曹植,直到曹丕通过一系列考验,让曹操彻底放心了,满意了,才确认了曹丕的储君地位,这个时间大约是建安二十一年。
至于说曹彰,估计曹操压根儿就没考虑,不得不说曹操很喜欢曹彰,只有对曹彰,曹操一直亲切地称他为“黄须儿”,可以看出曹操对他有多喜爱了。读一读曹彰传,里面曹操形象完全变成慈爱的老父亲……
例如:“太祖大笑”,“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意思就是好儿子!爹真没白疼你!真给爹长脸!
“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其意思也就是,卖鞋的刘备,让你的假儿子在你爹我面前招摇什么呢?等我把我亲儿子小黄毛叫过来不削你丫的。
可以看得出来曹老板对于这个黄须儿满满的自豪感啊。
但是曹彰第一没文化,第二太鲁莽,且政治情商基本为负,基本上是被排除选项,可以说曹操从来没有考虑过立他,三国志也记载:“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曹丕还给曹彰出谋划策,怎样讨老爹的欢心,这说明:第一,曹丕以及一众人根本没有把曹彰当作可能的储君人选,第二,曹彰真的情商太低,低到曹丕都看不下去了。夶风小说
所以曹家储君之争并不惨烈,曹彰曹植都活得好好的,屁事没有。除了杨家,丁家几个不开眼的货,也没多少人收到牵连,所以题主说夺嫡之争,未免有些过了,夺还是夺不了的。
之后好好说说曹家哥仨的关系吧,曹丕作为一个皇帝,对诸弟可以说宽厚又慈爱,因为他继位后没有杀死任何一名兄弟,这一点就很难得,而对于昔日竞争对手的同母弟曹植,曹丕作为兄长可以说是万分宽厚,曹植屡屡犯禁,但是曹丕却没有下手除掉他,还是封为王(此时曹丕有不少弟弟还是侯爵)。曹丕一直很理解弟弟曹植,因为两人同样是大文学家,所以说谈到文学,也就这哥俩搭的上话了,曹植经常上疏曹丕,曹丕也一直保持与弟弟的书信往来(“帝辄优文答报”),这在其他诸王中是没有的。所以曹丕应该清楚的知道曹植的志向不在于天下,即,这个人对曹丕没有威胁。
但同时作为皇帝,曹丕管理诸侯王的方式非常严苛,设立监国谒者,严密监视各诸侯王;同时封地极少,皇亲可能还不如许多外姓武将的封地大;同时,各个方面削弱诸侯王待遇,史书记载:“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同时束缚诸侯王的法律极其严苛,一向号称谨慎的中山王曹衮都不免于犯法。
而曹植这样的文学青年一向自由随性,不免屡屡犯法,虽然并无得罪,但是日夜受监视的生活可以说让曹植心中非常不快,再加上曹植内心一直是儒家的,出世的,想有所作为的,曾经写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样的诗句,也曾经上表“求自试”。但是生在帝王家,又岂有曹植的建功立业的天地?所以曹植一直是郁郁不得志的。说对曹丕没一点意见也不可能。
至于曹丕曹彰交恶,就非常戏剧性了,之前曹丕一直是没有把曹彰当回事的,但是曹操临死忽然想见儿子,召在长安的曹彰入洛阳,当然,我认为曹操是单纯的想见儿子最后一面而已,毕竟人之将死。曹彰又是曹操十分喜爱的黄须儿,这样的安排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曹彰似乎会错意,似乎认为曹操临死之前召唤他,就是对于他寄予厚望,想把魏王的王位给传给他!以为自己凭借着这个可以当皇帝了?就问起来曹操的玺绶在哪儿,这情商真是低的可以,这事《三国志》没有明确记载,但是《魏略》《魏氏春秋》都有记载,似乎不是小说家言,且《三国志》的陈矫传记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当然,这也可以看出,至少在这一刻,曹彰是真的对曹丕的王位产生了一定威胁的。而曹丕继位后的做法却是:“增邑五千,并前万户”。而此时同为卞后子的曹植封邑是二千五百户。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吧。
不过根据《魏略》的记载,曹彰还“甚不悦”,曹彰不高兴是因为不能打仗了,我曹彰一生的梦想就是“好为将”,你让我当诸侯王,跟咸鱼有什么分别?但是他并没有看出来他哥哥曹丕的很大不悦。
所以说这个意义上,曹彰和曹植的感受是一样的,第一是己志不申,第二是一堆中央的眼线时刻监视,以及一堆烦人的禁令令人不满,第三作为诸侯王,生活也太穷苦了点。所以曹植对兄弟曹彰非常同情,有兴趣了解的可以再读一遍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里面的情感还是很真挚的。但是结党不会,两人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目标么?应该是没有。
此时的虎豹骑已经杀到了虎牢关下,把曹彰的军队冲了个七零八落了,曹真和曹休现在也都是鼎盛春秋的年纪,论战斗力不比他曹彰差,几乎是一路平推到虎牢关下,虎豹骑的铁蹄把曹彰手底下的士兵打得哭爹喊娘。
而曹彰也看出来了自己这次必定失败,虎牢关拿不下来了,自己的后方还被虎豹骑所冲击,他不甘心啊!
“黄须儿!事到如今了,还不快和我们见老叔叔!”
曹真曹子丹于军阵之中看到了曹彰的位置,飞马过去,劝说道。
“子丹,你认为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回旋的余地吗?我要是被你等生擒,二哥他必会杀我,我断不能束手就擒!”
“大王与你毕竟是亲生骨肉,一母同胞的兄弟,我等为你求情,必然保的了你一条性命!”
曹彰嘴角苦笑一下:“曹子丹,谢你好意了,只是我不愿向我那二哥低头!”
说罢,手中方天画戟一下往曹真头顶上砸去,曹真连忙举起手中长枪架住。
“曹子丹!有长进啊!”
就在此时,曹休曹文烈也飞马赶到近前,手中长枪把曹彰那方天画戟挑开,和曹真并列而立,说道:“老叔叔在此,你何敢再放肆了!”
“老叔叔,老叔叔也不会帮我的!”曹彰已经完全无所谓了,手中方天画戟劈头盖脸乱打,明显是没了神志。
夏侯惇远远的看着这一切,明白这场仗的结局了,往常这老东西是打仗基本上没赢过,这次终于打赢了,但是他并不想看到这一幕,兄弟相残啊!
想要正确看待夏侯惇,就不能把他当作一个寻常武将来看。这个人所获得的成就和《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样子反差相当之大,而大家对夏侯惇的印象更多来自演义。这就造成了正史中的夏侯惇与演义中的夏侯惇是两个人的情况。所以大家才会问: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一夏侯惇之所以在曹魏集团地位如此之高,是有多重原因导致的。第一,他是汉朝开国元勋、名将夏侯婴之后。虽至后期家道中落,但夏侯氏仍是沛国谯的本地豪强。第二,夏侯惇与曹操本是同宗同族的兄弟。
在演义中,夏侯惇出场于虎牢关之战前——《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部分写道:……闻知曹操起兵,(惇)与其族弟夏侯渊两个,各引壮士千人来会。不数日,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其实演义的这一段内容是根据正史改编的:在正史中,曹魏军队的创始,是从夏侯惇、曹仁、曹洪等人带来的这千余人中诞生的。没有这千余人,曹魏政权就没有任何的军事根基。曹孟德发矫诏准备起兵创业之时,夏侯惇是第一个给予其支持并最快响应其号召的人。
先看曹操起兵之时:《三国志·武帝纪》引《魏晋世语》: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这五千人由曹操的好友卫兹资助,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曹劭携手招募而来。这五千人组成了最早的一批「曹家军」。也是这五千人,使曹操能够栖身十八路诸侯的其中一路。但在汴水之战中,五千「曹家军」基本被董卓部将徐荣歼灭。这一战曹操损失惨重,并且对曹操的打击很大(后来他多次提及这一战)。汴水之战后,曹操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由于不被其他诸侯待见(刘岱、张邈),曹操率众愤然离去,回到老家谯县。由于曹洪与扬州刺史陈温关系好,于是带着曹操和夏侯惇去扬州募兵。到了扬州,曹洪与曹操、夏侯惇分兵两路招募兵马。《三国志·曹洪传》: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阳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三国志·武帝纪》: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夏侯惇则和曹操先后拜会扬州刺史陈温、丹阳郡太守周昕,陈温与周昕赠送了四千人的军队给曹操等人。《三国志·宗室传》引《会稽典录》:曹公起义兵,昕前后遣兵万余人助公征伐。周昕的两个弟弟周昂和周㬂也跟随了曹操,周㬂有两千人马,曹操任命他担任军师。《三国志·孙坚传》引《会稽典录》: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周)㬂,㬂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扬州一行,曹操与夏侯惇共募兵六千余人,加上曹洪独自招募的千余甲士,总共接近万余人。曹洪与曹操、夏侯惇会师于龙亢。本想着又可以东山再起,但偏偏祸不单行,招募而来的扬州士兵并不想参战,于夜间发动叛乱,曹操、夏侯惇等人平叛,杀的杀,跑的跑,近万人的新兵最后只剩五百余人。
夏侯惇与曹操的关系就好比创业初期,没有钱没有员工没有资源,总之就是狗屁没有的时候,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艰苦创业。在曹操创业最难最苦天天吃土的时候,陪他一起难一起苦一起吃土的是夏侯惇。在建立曹魏的过程中,文臣武将尚未健全之时,讨董卓、征吕布、平袁氏、拒刘备、镇压反叛等大小战役都是夏侯惇把自个儿脑袋别裤腰带上给曹操打下来的。即使他擅长的并不是打仗。这也是夏侯惇的地位如此特殊的原因之一。他创立了最初的曹魏军队,招兵买马,号召了为数众多的夏侯氏、曹氏宗族以及外姓文武(如典韦、韩浩)前来投靠,成为了夏侯氏在曹魏政权的头号人物和代表人物,是一个派系、族群的领头羊,是曹魏集团中的第二大股东。扬州募兵之后,曹魏政权度过了创业初期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此时在北方已形成了一定的小气候,升为诸侯之列。
在建立曹魏政权的过程中,夏侯惇与曹操历来是分工明确的:曹操主外,夏侯惇主内。曹操亲领大军征伐各处,夏侯惇为曹操镇守后方。一个狩猎在外,一个织布在家,有点曹操「贤内助」的意思。正史中,夏侯惇一直是以曹魏集团的第二主心骨存在的。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夏侯惇最早的职业定位和擅长的工作——镇守后方、屯兵纳粮。比起戎马生涯,夏侯惇更倾向于文职工作。自从征讨吕布伤了左目后,夏侯惇「猛将」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尤其是演义中直接给他写了一段「拔矢啖睛」的骇人剧情,更使夏侯惇「儒将」的形象变得模糊起来。然而事实上,自夏侯惇失睛后,虽然也主导了很多前线的军事工作,比如率十万大军进攻新野欲扑灭刘备的政治根基、黄河隘口单挑关羽(演义)等,但此后便退居二线,开始全面转向后方运营的工作。曹魏政权为缓解多年战乱带来的多重社会矛盾,实行了以「屯田制」为主的既定国策。夏侯惇是此国策的身体力行者和积极响应者。
后方的稳定程度决定前线的战局情况。如若后方失守,自家老巢被抄了后路,在军事上便是毁灭性的打击,军事根基一旦被剿除,政治根基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有太多的「声东击西」直取对方老巢的战术,致使大军直接溃败,毫无反手之力。
夏侯惇是可以自由出入曹操家内殿、卧室,曹操等于将其视为自己的家人一般。而且曹操外出也经常与夏侯惇同车。这是一般将军所不能比的,即使是宗亲也不例外。
而曹仁同样作为宗亲,却不能够轻易进入内殿,还被许褚挡在门外,被许褚视为外藩将军。如果是夏侯惇的话,许褚很大可能不会阻拦。这就是差别。
虽说夏侯惇和曹仁都是宗亲,但是与曹操的亲疏关系大不相同。在曹魏,你找不到有比夏侯惇更受曹操信任的将军了。另外还有封邑最高,同期官位最高,所督军队数量最高,首任魏国大将军。
从其为了师傅抱不平怒杀古惑仔,耻于为汉官的行为来看,是个忠孝义的选手,在礼节和人际关系还有自我认知上属于较为稳妥的儒将,换句话说就是夏侯惇虽然已经被曹老板赋予了一个无人能及的地位,但却没有到处去浪,而且台面功夫做的相当不错,勤俭节约体贴下属方面做的无微不至,这很难得了。
但他给大部分人的印象是:暴躁……
玩过三国大战和街机游戏包括很多战旗游戏的人都知道夏侯惇通常都会有暴走暴怒的技能跟个狂战士似的,浑身肌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爽就撸人什么的。。。
是的,夏侯惇的性格确实超级暴躁!从他食目秒曹性,暴躁杀古惑仔,因为被喊盲夏侯而发脾气的表现来看,夏侯惇确实暴躁至极,但这个暴躁基本都是针对对手和那些对他无礼的人的。
对于朋友和下属,夏侯惇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行为举止令人望尘莫及,在魏国相当有名(以至于罗贯中为了表现夏侯惇的这股孔儒之道,书写出了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段落)。
另外关于他和张辽等人不和,主要是出于对孟德的关心而不信任降将罢了,并无高傲自负之说。
对于这位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然急脾气的选手,他可不想看着曹真和曹休和曹彰打出来个两败俱伤。
毕竟,这些人可都是曹家优秀的后辈啊!死一个就少一个,而曹真和曹休和曹彰的打斗,要是真的分出胜负来,对于他们来说,三个人里面肯定会死伤一个人,至少会死伤上一个人。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三只虎也是一样的。
曹真和曹休在曹魏阵营里面,可以说是身先士卒,都是冲锋陷阵那类型的将领,当然,曹真和曹休也不负众望,立下诸多战功特别是在汉中之战表现良好,之后他曹真直接被曹操拜为中领军。而曹休也是天天的被曹老板一口一个“曹家千里驹”给挂在嘴边上。
中领军位高权重,掌握禁军,监督众将,可以说是要职,从此曹真开始跻身军界高层。
但是,无论是曹真还是曹休,他们两个人在武力值上面的硬实力,还是比曹彰要稍微逊色一点。
所以,曹彰现在反叛,他无论是如何,只要失败就是个死,对于曹操的大业来说,也已经是极其不利的情况了,要是在和曹彰的战斗里面,曹真或者曹休他们两个人再因此而出现了什么问题,那这一仗完全就是赔本的买卖了!
“子丹,文烈,你们两个都回阵退下,黄须儿,让我来看看你这么多年可有长进!”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三国:开局重生,我是汉寿亭侯第三子更新,第110章 灾祸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