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这不是觉得他没死可惜吗!
要不是你们出的价钱高,谁来这种晦气地方,呸!
大夫连忙赔笑道:
“我这不是突然想起家里的婆娘还在等着我吃饭呢!”
“我要是回去晚了,她指不定要怎么埋怨呢!”
王夫人皱了皱眉:
“什么乱七八糟的,你把老爷治好了,赏银少不了你的!”
说着,一旁的丫鬟拿来50两银子。
大夫看得欢喜,“好说,好说!”
大夫拎起一旁的药箱,将平刃刀、镊子、剪子、牛角柄铁质圆针,所用器具一并摆齐。
“杨老爷的脑袋被一颗尖锐的小石子刺入,现在我需要把它挑出来,然后缝合即可!”
大夫给杨维垣喝了自己调配的麻沸散,然后开始动手。
大夫的双手熟练地在杨维垣的脑门上跳动,如同穿花纳锦一般,不一会大夫取出了石子,清洗了伤口。
“他的伤口不深,过一会就能醒,只要按时服药就行,十天半个月就能长好。”
“至于老爷身上的淤青则需要我家祖传的跌打药酒,两天保证消肿,不过这个价钱嘛?”
王夫人不耐烦地说:Μ.chuanyue1.℃ōM
“再给他50两。”
“不过只有等我家老爷醒了之后,你才能走!”
大夫一脸开心:“这是自然!”
中国自古就有外科手术,而且经过长期的发展总结,已经成了体系。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代陈实功撰写的《外科正宗》,清光绪何景才写的《外科明隐集》。
明朝已经出土完整的手术器材,已经可以进行一些大型手术,如:
剖腹术:若病在肠胃,则将肠胃截断,除去疾秽之外,经过洗涤,然后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伤口即可合拢,一月可完全平复。
此外,还有断肠缝合术、血管结扎术、鼻息肉截除术、痔疮截除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等,应“急斩之,不则死矣”。
还有对齿龈坏疽和龋齿,用汞合金补牙的手术;在眼科方面的赘疣、胬肉割除手术;美容方面的兔唇(裂唇)修补手术;婴儿脐带断截手术,婴儿先天性肛门闭锁开通手术,气管缝合手术……
而此时的西方还认为外科手术如同屠宰牛羊一般,直到清初,中国民间的外科手术才被“文化交流”到西方。
清代高文晋于1834年编《外科图说》,书中载有的器械图谱已经与现代的手术器具所差无几。
如今外科手术已经成了西医的代名词,而中医只剩下迷信封建的愚昧称号和一些打着“祖传药方”幌子的商人骗子!
这就是所谓的先进吧!
过了一会儿,杨维垣醒过来了,大夫笑而不语,拿起钱告辞。
王夫人:“老爷你怎么样了,觉得好点了吗?”
杨维垣艰难地坐起来:
“我好多了!”
“他奶奶的,居然敢背后偷袭我,这帮贱民!”
“不,这帮贱民还没有那么大胆,肯定是白杆兵的那帮人!”
“明天一早,我就参他们一本!”
王夫人有些生气:
“你老实告诉我,今天你做了什么?”
“什么做了什么?朝堂上的事情你就不要多管!”
“我不要多管?”
“我不管,你就要被人打死了!”
王夫人提高声音,委屈地大声喊着:
“之前魏忠贤那么嚣张霸道,我们都能明哲保身,你现在是怎么被人打成这个样子的?”
“还有那衙门的人以前哪敢对我们大声说话,可他们居然对着我们冷嘲热讽的!”
“我送钱给他,他说话都阴阳怪气的,说什么为了安全起见,让我们杨府的人最近少出门!”
“这是什么意思?”
“你说话啊!”
王夫人忍不住哭了起来。
杨维垣并不搭话,王夫人自顾自地说着:
“下午的时候,就有人不停的向院里扔石头,我还以为是哪些个混账孩子做的事情。”
“刚才我让下人去找大夫,好几个大夫听说要给你治病都推脱不来,你到底是犯了什么众怒,你给我说清楚啊!”
王夫人越想越气,眼泪止不住地流。
杨维垣心烦意乱:这是怎么回事儿?
陛下都说不处罚我了,一帮贱民竟敢这样!
杨维垣哪里知道,现在的皇帝在百姓心中就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名星”,而百姓就是皇帝的粉丝。
试想一下,在现代如果一个“名星”遭到某个人的谩骂,他手底下的粉丝会如何呢?
即便“名星”大度的说我不计较,好像劝告粉丝:我们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可粉丝的怒火可不是轻易就能够平息的!
一场网暴在所难免!
而且,今天的这场骂战,皇帝没有错,这完全是杨维垣一个人的错!
而且,杨维垣今天还把京城里的那些妇女、穷困百姓都骂了进去,一口一个贱民,谁人听了不气愤!
你以为百姓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贱民?
一个人即便知道自己在最底层,但也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指着鼻子骂啊!
就像在现代被人嘲讽的“小镇做题家”,“韭菜们”。
我们TMD难道TMD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吗,用得着你们TMD高高在上地指着我们的鼻子冷嘲热讽吗?
而且古代可没有各种监控手段,就算百姓们做了一些事情,别人也查不出来!
这种情况下,“粉丝”就更容易疯狂!
朱佑华想到了杨维垣会被老百姓骂,但是低估了古代“粉丝”的热情。
古代人都比较朴实,骂来骂去多低级呀,都是直接动手!
“别哭了,哭得心烦,明天我去见皇上,你们这几天就待在屋里,不要出去!”
杨维垣侧过身去,假装睡觉,不在理她。
王夫人气不打一处来,擦干眼泪走出屋外,对身边的人说:
“听说今天陛下弄了个阅兵,老爷应该也去了。”穿书吧
“明天你们去各个酒楼茶馆打听打听阅兵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老爷在陛下的阅兵上做了什么事情得罪了人!”
“记住不要说你们是杨府的人!”
远处,两个下人悄悄地看着这一幕:
“听不清楚啊!”
“你说杨维垣被人打了,这算是大事儿吧,我们要不要告诉陛下!”
“这肯定要,陛下不就要让我们监视杨府的情况吗,这都盯几天了,终于出现点像样的大动静!”
“时辰再晚一点我就溜出去报信,你去盯着杨维垣,看看他为什么被人打?”
……
第二天,奉天门,又是早朝时刻。这次话筒与扩音器再次派上用场,一旁的太监就不用皇帝说完话后再扯着嗓子大声喊一遍了。
朱佑华站起身来,严肃地看着下方的文武百官:
“朕说的以下内容请众卿家认真听。”
“其一,以后的早朝,每月十五辰时举办一次,朝会礼仪会更加庄重一些,所有人员必须准时到场!”
“其二,每天早上巳时初刻,内阁人员以及六部官员,都察院及六科等官员开每日例会,时长半个时辰!”
“例会上所有礼节一切从简,有什么事情说直白点,不要拐弯抹角的!”
“另外朕交代给你们的事情,你们要自己心里有数,不要一问三不知!”
“其他人如果有事情的,可以上奏本或者自己到奉天殿见朕,无须通报。”
“朕午时之前会在奉天殿,午时后会在乾清宫,什么时间找朕都可以!”
“但你们不要老是拖到晚上的时候来找朕!”
“还有!”
“像是一些问安、拍马屁的话就不要每天上奏了!”
“某些大臣每天都在问朕好不好,知道的明白你们在关心朕,不知道的,以为你们想盼着朕早点走呢!”
“每个月问两次即可!”
为什么要每月两次?
这可不是朱佑华喜欢这样!
这实在是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便,不得已如此!
因为这种问安,其实也是皇帝与大臣之间的默契。
官员通过这种方式知道皇帝在京城没有出什么大事情,朝政一切正常,而皇帝则可以知道这个官员还活着!
当然也不排除官员们想在皇帝面前混个眼熟,说不定陛下哪天就注意到自己了!
试想一下:一个县官本身在朝堂上没有什么背景,离京城又远,自己又不主动点,说不定突然有一天你自己就莫名其妙“被死亡了”!
这时另一个县官拿着圣旨赴任,以为你是冒充的,把你五花大绑给杀了,你找谁说理去!
百姓或许会看个热闹:哎,我们的县官居然是假的!
而且事实上更大可能的是,大多数百姓压根不知道之前换了县官!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影帝之杠精皇帝更新,第48章 不要说你们是杨府的人!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