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情小说 > 施杞顾唯 > 第105章 别送我去养老院
  医院里的温暖和医护的用心和用药的精准,施杞在病房看望的整个过程里都没有听见外婆咳嗽。

  床头柜上摆着苹果和水杯,床头被摇起,皱褶推动着眼睛,看起来比过年时还要高兴。施杞的母亲在一旁陪护,这几日的辛劳也是只有她一个人体会,两个舅舅带着老婆来探望过,给了钱买了水果,就匆匆离开了。

  但她这会儿看见自己女儿和未来女婿,那劳累是一扫而空。

  “你外婆没事,你们还特地跑一趟。”

  这话提醒了施杞,她原本不是为了来探病的,是想回来过元宵。这过元宵和探病可不同,过元宵可以空手,探病都得带点东西吧。

  施杞这会儿才发现,大家的视线都在她背后的包里。只有施杞知道,那里装的除了换洗的衣物什么都不剩。

  “应该的。”

  施杞还在思虑,这边顾维就说了话。他边说还边从口袋里掏出了个红包递给施杞的外婆。

  “不要不要。”

  大人哪能要小孩的红包,施杞外婆眉开眼笑地和施杞的母亲遗弃拒绝着。

  “一点心意,我们回来的急没有买东西,就准备了红包。”

  顾唯这话说得有水平,他用的是“我们”。他自动地把他和施杞放在了同一个立场里,施杞的母亲本来跟着推诿,听了这话那推脱的手和嘴都听了,还反过来劝施杞的外婆。

  “晚辈的一点心意,拿着拿着。”

  顾唯准备的还不止这一个小红包。他还从双肩包里拿出来一个A4的文件夹递给施杞的母亲。

  “阿姨,这是一些肺炎的预后,等外婆出院了注意点就好了。”

  施杞凑过去,文件夹里是打印的白纸黑字,黑字的字体调的比一般的要大得多,别说施杞的母亲看着很轻松,这就是施杞的外婆看着都不会眼睛疼。

  上面记录的都是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比如房间的温度和湿度,开空调要开加湿器,每日通风的事件,食物的禁忌等等。

  “这么详细啊,这边医生都没告诉我们。”

  施杞的母亲高兴地看了又看,施杞的外婆更是感觉到了加倍的安全,这下肯定能彻底好了,不会第三次进医院了。

  经过外婆生病这一遭,施杞才知道预后的重要性。以前她也是觉得,出院就等于康复,病症消失就等于痊愈。顾唯却说,在国外的医疗系统中,在病症消失之后还有漫长的预后过程,只要做好了预后,才是真正的康复。

  施杞也因此对于开办养老院的分类上有了新的思路。

  老年人的抵抗力相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弱,预后对于他们而言至关重要。

  施杞跟着顾唯去了他家里吃了晚饭,顾唯的父母对她的到来喜笑颜开,之前分别时的尴尬和剑拔弩张都不见了踪影,顾唯的母亲还拿出了准备好的红包塞给施杞地。

  “我们想了想,你们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我们支持你们。”

  施杞的父母说话的时候,眼神总是时不时地朝顾唯身上望去,那眼神里有欣赏,有疼爱,有不舍,有喜悦,它们的底色都是真挚的爱。

  施杞吃完饭就再去往医院。

  施杞的外婆没有雇护工,在启东医院里也没有每个病人都有雇护工的能力和习惯,这里的工资和退休金的水平比南京低了不少。老人们对于养老是完全依赖于子女的。

  养儿防老的观念刻在他们的基因里。

  施杞的母亲同样如此觉得,她已经在这里陪了两天了,施杞今天来了,就想帮助母亲分担。

  “哪轮得到你啊,你这赶完火车还不休息。”

  “我年纪轻没事啊。”

  外婆见着两人互相推搡,就让两人一起回家里睡觉,她一个人乐得清闲。施杞的外婆已经不咳嗽了,也快出院了,不再会夜里咳嗽难受需要进食之类的了。

  施杞的母亲也就放心地跟施杞回去了。

  回的是施杞的外婆家。

  施杞和母亲躺在很多年前躺过的床上,只是这回母亲不再年轻,施杞也成了大人。施杞的母亲照顾外婆,施杞也会有要照顾母亲的那一天。

  青年人抚养孩童,孩童成年人后再赡养变成老人的青年人。

  循环反复着的就是人生。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无论文明如何跨越,这样的循环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使命。

  “妈,等你老了我也会这样照顾你的。”

  “哎呀,我到时候不会麻烦你的,到时候我去住养老院。”

  “住养老院我也会去看你的啊。”

  “你这丫头,你还说要照顾我,你怎么让我住养老院啊?”

  施杞母亲的口中满是委屈。

  施杞忘了,在旧观念里,住养老院是很丢脸的事情。只有没有子女的人才做的选择。人们在养育孩子的图中或多或少都会问上一句;等我老了你会照顾我吗?

  孩童天真的说会。

  人们为了孩子不会丢下他们,在孩子成长成比自己更强壮的存在时,也都会刻意的弱化和否认那些养育里争锋相对的时刻。

  “我可从来没有打过你啊,从小就对你有求必应,把你当成宝贝。”

  他们总以为孩子记不住,但吵闹和挨打他们全都能记住。可这些不妨碍亲缘的联系,孩子们是不会丢下养育他们的父母的。

  只是父母也忘了他们当年是如何养育孩子的。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不止是孩子,还有工作。没有工作拿什么去养育孩子,没有工作,他们的人生该如何建立。

  所以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求助于他们的父母,求助于托儿所,求助于幼儿园,至稍熬过五六年,孩子就能上小学了。

  当孩子成为大人,他们也要工作。

  他们能求助谁呢?

  护工保姆和养老机构。

  把孩子养大总归伴随着快乐,招呼却没有。有的只是日益加剧,以及对护理需求不断扩大,以及没有尽头的,令人疲累无望的现实。

  “妈妈,养老院并不是你想的那样的。”施杞总有一天会让母亲明白这些。

  “反正不好,我听说打骂老人,还给老人吃屎呢,你可别把我送到那种地方去。”

  施杞这才发现,她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

  在南京那样的大城市里尚且有很多人依赖儿女,别说在启东这样的小城里了。该如何他们知道养老院才是这个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必然趋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