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赵旻颜良 > 第一百零九章 襄阳诣刘表,暗中使阴招2
  刘瑁听刘协道。

  “皇叔,今吾既有子,且为嫡长子,吾便欲立其人为太子!”

  刘瑁,以及一直顿首于地的吴夫人,同时如遭雷击般、陡然一震。

  吴夫人一个妇道人家,不好多说什么,只是连连顿首。

  “陛下,万万不可!”

  刘瑁则没有太多顾虑,其人索性行了个稽首礼。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陛下春秋鼎盛、千秋万岁,万不可急于立太子,臣恳请陛下三思!”

  刘瑁心念电转间,心中已豁然开朗:

  陛下如此急于立太子,实乃担心卫将军弑君篡位也!

  他至许都虽然尚不足一月,但已通过多方打听,大致了解到赵旻为人。

  许都士民工商,对卫将军赵旻几乎有口皆碑。

  偶有发牢骚者,也只是埋怨赵旻不分青红皂白,大肆裁撤冗官。

  在刘瑁看来,卫将军量田亩、重农事、行屯田、推工商、裁冗官、撤丁税、兴文教、养孤独…等等等等举措,这是典型的能臣干吏之所为。

  关键是,卫将军除了软禁刘协这一点着实过分之外,哪里还有半点僭越之举?

  大汉若早二十年遇到卫将军这种能臣,还怎么可能会有天下大乱?Μ.chuanyue1.℃ōM

  何况刘瑁早已打听清楚,卫将军之所以软禁刘协…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刘协活该啊!

  刘协为了打压卫将军,连韩遂那种野心勃勃的反贼,都想封为车骑将军?

  那黑山黄巾贼张燕岂不是大汉良心?

  这不是任性妄为嘛!

  所以,刘协这满腹怨怼委实毫无道理可言。

  综上所述,刘瑁根本不想参与进刘协、赵旻之间的纷争中来。

  他想活到寿终正寝,不愿死得不明不白…

  尽管刘瑁并不知道,他在历史上还的确是死得不明不白。

  但无论如何,刘协都不该在二十出头的年纪便立太子!

  于是,刘瑁继续苦劝。

  首发&:塔>-读小说

  “陛下未来必当多子多福,何必急于此一时?”

  刘协霍然起身。

  “皇叔!”

  刘瑁、吴夫人再次一震。

  刘瑁仰起头,只见头戴刘氏冠、着玄色镶赤色龙纹深衣的刘协泪流满面。

  “皇叔!吾若不立太子,赵从文一旦行不轨之事,吾有何颜面见大汉列祖列宗?”

  刘瑁心中长叹。

  若卫将军心怀歹念,纵使陛下立太子,又有何用?夶风小说

  当然,这句话刘瑁万万不能说出口。

  其人只好再次叩首。

  塔读@-读小说

  是以,其人又一次叩首:“陛下春秋正盛,不可急于立太子。若陛下执意如此,应与忠汉之诸公仔细商议方是!”

  刘协是否和诸公商议,刘瑁不想过问,但其人必须尽快将此事告知卫府。

  天子立太子,这可是一桩极为了不得的大事!

  刘协颔首而笑。

  “皇叔言之有理。既如此,有劳皇叔为吾请诸公至此!”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刘瑁,好险没喷出一口老血。

  其人无可奈何地顿首行礼。

  “臣谨领诏!”

  夫妇二人倒退出承光殿后,相视苦笑摇头,但均未开口,只是匆匆出宫去也。

  少顷,承光殿中陪侍的一名中常侍,便出现于伏寿房外。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皇后!”

  房内传来一个虽清脆悦耳、却带着淡淡威仪的声音。

  “陛下有何要事?”

  “回皇后,陛下历数卫将军之罪行,竟达三十三桩之多。”

  房内的伏寿闻言,丰硕的酥胸剧烈起伏起来。

  其人俏脸上似乎被寒霜覆满,散发出凛冽的寒意,其人那对原本极妩媚的凤目中,也满是煞气。

  然而…

  仅仅一眨眼,其人怒气便消失无踪…

  伏寿又恢复为其人一贯的雍容华贵、云淡风轻。

  刚刚那一切,仿佛只是错觉。

  塔读@告^在线免。费阅&读!

  少顷,殿内传来一声长叹。

  “此事暂且作罢!”

  众人心中先是一松,旋即复又变得沉重。

  显而易见,此事并未彻底解决。

  于是乎,一众重臣在再次行礼后,随杨彪、钟繇、刘渊、董昭和荀彧返回卫府,准备仔细商议此事。

  身在江水之上、船舱之中的赵旻,并不知许都发生的这一场大变故。

  他若得知此事,一定也会尽一切可能劝阻刘协。

  甚至,他一定能猜出来,究竟是谁在背后捣鬼。

  【作者题外话】:官修史料有利有弊。

  其中最大的弊端,便是所有的辞令立场,全部来自胜利者,失败者是没有话语权的。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这种现象在纪传体史书当中,体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上,失败的军阀,大抵会被塑造为反面人物。

  比如陶谦“昏乱忧死”,袁术“奢淫放肆”,吕布“轻狡反复”,公孙瓒“坐待夷灭”。

  至于张杨等人,干脆被称作“匹夫之不若”,竟连凡人的资质都达不到。

  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魏书卷八》赞语

  微观层面上,军阀内部的文武将校,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其作用会被无限放大。

  甚至,会出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怪异记载。

  以下以“曹操立嗣”与“赤壁之战”为例,论述史料的剪裁问题。

  (1)曹操立嗣

  曹操立嗣之事,如果单从列传记载看,完全来自贾诩一人的影响。实际情况却不然。

  首发&:塔>-读小说

  太祖曰:“何思?”(贾)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魏书贾诩传》

  曹丕的党羽当中,毛玠、桓阶、徐奕、和洽等人均向曹操面折廷诤,乃至“宫人左右,共为之说”。

  因此贾诩顶多是起到重要作用,绝对称不上一语定乾坤。

  (桓)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赖(桓)阶左右,以自全保。--《魏书桓阶传》

  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魏书陈思王传》

  至于曹植的拥护者中,丁仪兄弟、杨修、杨俊、荀恽等人,也都是出掌机密的重要人物。可见曹操对于立嗣人选,并无明确的立场倾向。

  因此,夺嫡事件中,贾诩仅仅是核心人物之一,并非真正的决策人。

  甚至可以说,曹丕在夺嫡过程中,一度处于劣势。曹植的拥护者并不比曹丕少,因此才能“几为太子者数矣”。

  (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魏书陈思王传》

  只不过曹丕得势之后,曹植党羽的记载陆续遭到销毁,甚至连丁仪、杨俊等人也先后遭遇诛杀,因此相关史料无法流传后世。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景初中,(曹叡)诏曰:“陈思王(指曹植)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其收黄初中诸奏(曹)植罪状,公卿已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魏书陈思王传》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夕(208),贾诩曾竭力阻挠曹操伐吴。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太祖不从,军遂无利。--《魏书贾诩传》

  贾诩的实际想法,不得而知,可能与故主张绣暴死(207)有关。贾诩或许有“飞鸟尽、良弓藏”的自我担忧。

  虽然陈寿将此事看作“算无遗策,奇谋百出”,但历朝史家另有观点。比如南朝学者裴松之,便公开声称“贾诩之谋,不合时宜”。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魏书卷十》

  臣(裴)松之以为:(贾)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裴松之

  这件事往深一些挖掘,便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除了贾诩之外,还有何人谏阻曹操伐吴?

  答案是,除了贾诩之外,无人谏阻曹操伐吴。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比如荀彧,便是曹操南征的重要支持者,还亲自为曹操拟定了作战方略。

  太祖将伐刘表,问(荀)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魏书荀彧传》

  赤壁之战中,曹营的重要文武几乎全数投入战场。可见彼时的曹营诸将,极力支持曹操南下,统一全国。

  因此曹操南征(208),实际是大势所趋,也是曹操“从谏如流”的证据。但是因为南征失败,曹操的“从谏如流”便成为“不纳忠言”。

  概而论之,官渡之战(200)实际是袁绍在众文武的支持下而发动的战争,充分体现了袁绍“虚心纳谏”的良好品质;

  只是因为战争失败,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便彻底颠倒。

  袁绍成了“内多忌害”的寡量庸才。

  审配、逄纪、许攸等人沦为“贪而不治”、“专而无谋”、“果而自用”的猥琐小人。至于田丰、沮授,则被烘托为“屈从庸主,意志不得”的悲情英雄。

  (袁)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魏书袁绍传》

  (袁)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魏书荀彧传》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可见对史料的运用,实际是服务于政治目的。

  呵呵,讽刺不讽刺?哦

  《增广贤文》有云: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即所谓“上位者放的屁即是真理,下位者说的真理也形同放屁”。

  绍之污名,恰源于此。

  说得再残酷一些,袁绍的污名化、与曹操的神化,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成王败寇嘛。

  毕竟失败者没有话语权,历史由赢家书写。

  若彼时袁胜曹败,现在读者研究的,大概就是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了。

  谓其(即曹操)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而操遂乘资跋扈,肆行酷裂,割剥元元,残贤害善。--《为袁绍檄豫州》

  首发&:塔>-读小说

  在另一个时空中,二荀、郭嘉、贾诩等人,大概会被矮化为郭图、许攸、审荣之流;张辽、徐晃、于禁等人,则会被贬低为韩荀、蒋奇、淳于琼之俦。最终审配、田丰、沮授荣登神坛,出将入相;曹氏诸将则作为失败者、被永远钉上耻辱柱。

  不难想象,袁绍党人撰写的史书中,大概会取材相当多的《曹瞒传》材料,将曹操丑化成“忘恩负义、螳臂当车”的无耻鼠辈。

  昔日,子贡读到帝辛(即商纣王)故事时,曾长叹:

  “失败者没有话语权,全天下的丑事儿全一个人抗了。”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注:纣王之恶,远不似周人所言之甚。大抵是不敬鬼神,废嫡立庶等“有悖传统”之事。

  史书中对袁绍形象的丑化,笔法亦相当精妙。大抵是利用真实发生的事件,将其巧妙与袁绍扯上关系,同时借此宣称“绍确有不臣之心”。

  无论是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还是王粲的《英雄记》,作者出于“身份立场”,对袁绍是不可能有公正评价的。

  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晋初(陈寿)。毕竟“承袭魏祚”的西晋,对曹魏“崛起之路”的死敌,立论也难称客观。

  一言蔽之,袁绍便是子贡口中“天下之恶皆归焉”的悲情人物。

  塔读@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君不信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赵旻颜良更新,第一百零九章 襄阳诣刘表,暗中使阴招2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