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在满是伤员的露西亚火车上思考,要去哪里寻找改变欧洲的力量。
而在他战斗过的埃及亚历山大港码头,从大食地区战场撤下来的伤员和士兵,也正在被送上返回泰西大陆的客船。
拿破仑最初就是在大食地区战场作为军官任职,不断晋升后调往安西战场担任最高统帅的。
大食战场是反明战争真正的主战场,也是这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点。
这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并不是大明试图拆解奥斯曼帝国,这件事情英国人、法国人、露西亚人都想参与。
甚至不是大明修建西海运河。
历史上的苏伊士运河,直到二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扩建之前,在现代角度看的话,通航能力都比较有限。
最多只能通行五千吨的船舶。
这个世界的大明虽然有心挖大一些,但是当地的地质环境是固定的,这个时代的工程能力也摆在这里。m.chuanyue1.com
大明的西海运河,最多也只能通行七千吨的运输船。
现在海军的主力舰和装甲巡洋舰,排水量早就已经过万吨了,当然不可能通过西海运河。
最多只能走六千吨的防护巡洋舰。
因为同样吨位的战舰,舰体吃水比商船更深,所以通行吨位比民船更小。
也就是说,当时大明在大秦海内(地中海)内,最多只能部署六千吨级别的防护巡洋舰。
确认这一点的同时,加上当时的大明承诺,运河允许所有国家船舶通行,并且保证不在大秦海部署主力铁甲舰。
英国人和其他泰西人暂时忍住了跟大明决裂的冲动。
不过这种状态没有维持太久。
大明当今皇帝朱仲梁年轻气盛的时候,迫切的想要把主力舰部署到大秦海去。
铁甲舰实在送不进去,装甲巡洋舰也可以。
因为当时的大明,已经在策划针对英国人的作战行动了。
运送大型战舰进入大秦海,也是作战行动的准备工作,用来在海上防守西海地区(西奈半岛)。
走小西洋-大西洋航线,绕过墨洲大陆,穿过直布罗陀进入大秦海,英国人和西班牙人是不可能放行的。
强行往里面闯的结果,可能就是战争提前爆发。
关键大明在大西洋中部和北部,没有任何可用的补给和修理基地。
在大西洋跟泰西诸国打海战,大明海军会非常吃亏。
于是朱仲梁想了个暗度陈仓的主意。
在西海地区北部的大秦海沿岸,建设一个民用的造船厂,同时兼有军用的修船功能,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然后在东墨洲的吉州(吉布提)造船厂里,提前建造好万吨级装甲巡洋舰的船壳。
船上不装任何武器、设备、装甲,使舰体保持极低吃水的状态飘在海上,用拖船暗中拖过运河。
装甲巡洋舰所需的武器装备,用货船运送到大秦海一侧的船厂,去“修理”那些只有船壳的万吨级的装甲巡洋舰。
当然修理过程也都是保密的。
最初的行动也是颇为顺利的,修船厂陆续“修”好了六艘装甲巡洋舰。
同时还有大量的低级巡洋舰,光明正大的开进了大秦海,大明的大秦海舰队初具规模了。
只不过,这么大的工程,是不可能长期保密的。
新完工的那些战舰,也终究要出去测试,接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消息最终还是走漏了,然后整个泰西彻底炸锅。
特别是地中海沿岸的法国、撒丁意大利、奥地利等国,以及被大明坑过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
大明这是把刀子直接伸到了他们屁股下面。
大明的行为被发现之后,干脆也就不再做掩饰了。
继续运送更多的船壳和装备,到大秦海里面组装更多战舰。
公开进行战争准备,给海岸线上修好的基座上装主炮,为海上的巡洋舰提供掩护,防止敌人舰队直接轰击海岸线。
大明在这次战争中的初步作战目标,本来是保住西海半岛和运河,同时夺取整个埃及和印度。
这个战争目标本来不算太大,但是却低估了自己给泰西人造成的压力。
大明在大秦海内不断的建设码头和造船厂,不断的送战舰进去的过程中,泰西人也没有闲着。
泰西人虽然暂时不知道大明在暗度陈仓,但是感受到的威胁却也是在不断提升的。
他们开始往大食周围地区增兵,特别是英国、西班牙、奥斯曼三国。
当大明公开准备战争的时候,长期积累的压力达到了临界点,再加上英国人的斡旋,反大明同盟终于成立。
反明同盟成立后,立刻要求大明拆毁大秦海的所有装甲巡洋舰,或者在泰西舰队监督下绕大西洋运回小西洋。
本来就准备对埃及和印度战争的大明,理所当然的拒绝了“蛮夷们”的自残要求。
自认为被逼到墙角的反明同盟,就主动正式对大明王朝宣战了。
露西亚在北方战场首先发动进攻。
然后泰西诸国联军与奥斯曼军配合,从东西两个方向行动夹击西海地区,试图夺取西海半岛和运河。
这场真正的世界规模的大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作为主战场的大食战场,在开战之后迅速聚集了所有反明同盟的部队和舰队。
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普鲁士、奥地利、露西亚、奥斯曼、荷兰、撒丁(意大利)尽数到场。
在整个大食战场之中,又分成了埃及、死海、两河、大秦海四个分战场。
埃及战场是对埃及本土的争夺,死海战场是对西奈半岛以东和以北,以及大食半岛北部地区的争夺。
这两个战场都以西海半岛(西奈半岛)为中心。
西奈半岛的面积太小,本地没有足够的补给来源,大发明只能通过红海航线,从东非和印度输送物资。
这让大明的参战人员数量受限,无法发挥本土的人力优势。
这些地方对于泰西诸国而言,虽然也不是本土,但是与他们本土的距离,比大明要近得多了。
通过大秦海直接海运补给更加方便,所以参战人员数量反而要多一些。
但是最终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
至于两河战场,在反明同盟成立之前就已经打了很久了。
那是大明从奥斯曼手中夺取两河流域的战争,对手主要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部队。
在这里,大明可以从印度和波斯运送士兵和补给,虽然主要也是通过海运,但是周围全都是大明殖民地,
效率比从东墨洲通过红海运输高太多了。
奥斯曼部队水平也明显低于主要泰西国家,整个战争过程就是在缓慢的持续后退。
最终大明基本占据了整个两河流域。
两河战场的大明部队完成任务后,曾经尝试继续向西方进攻,试图打通与西海半岛交通线。
但是遭到了泰西诸国和奥斯曼联军的拼死阻击,目标最终未能完成。
大秦海战场就是海战。
在战争早期,大明在大秦海的海军舰队数量有限,甚至根本就没有主力铁甲舰存在。
不过泰西诸国的主力舰队,大部分也被大明的主力舰队拖在了南大西洋,在大秦海内的舰队同样不是主力。
大明海军的装甲巡洋舰舰队早期作战的思路,就是去打击泰西各国补给航线,干扰泰西各国对战场的支援。
结果意外交火了几次之后发现,敌人的炮弹打不穿自己的装甲巡洋舰的装甲。
然后大明海军才开始尝试更加主动的作战策略。
不过大秦海内大明舰队数量终究还是太少,反明同盟随时都可以从大西洋抽调舰队。Μ.chuanyue1.℃ōM
大明海军取得的战果也不算少,但是终究难以真正打败反明同盟海军,见势不可为就躲到岸炮范围下避难修理。
大明在这片战场上,长期对于大量岸炮指挥持续摸索,完成了大口径主炮协同攻击的经验积累。
总体上看,大食方面四个分战场,两个战场是两败俱伤,一个大明达成了部分目标,最后的海战大明居于小幅度劣势。
大明的部队伤亡数量,远小于奥斯曼帝国,也少于泰西诸国,甚至仆从兵的伤亡数据,都比反明同盟要低。
这样最终的结果,可以算是大明略占优势的平局。
现在,持续十余年的惨烈战争终于结束了。
天方地区大部分参战的士兵,也有点像是露西亚北方战场的士兵,虽然正在逐步退出战场,但是短时间难以放松。
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可以视为宰相),寇尔·优素福·札亚丁,在评估正常战争结束后的损失和帝国局势。
名义上的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实际上的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本·易卜拉欣,看着城市的废墟思考未来。
亚历山大港里面,来自泰西各国王公贵族子弟,本来正在讨论要不要举行停战庆祝宴会。
当英国人的消息传来,谈判的地点终于确定的时候,宴会也正式确定了下来。
他们邀请了几位地位最尊贵的王子、亲王、大公们来参加。
荷兰王子,威廉·弗雷德里克,也就是历史的荷兰国王威廉一世。
葡萄牙王子,巴西亲王,若泽·弗朗西斯科,历史上因为天花而夭折,这辈子小时候种了牛痘活了下来。
西班牙王子,斐迪南·弗朗西斯科,历史上的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
撒丁王国的弟弟,奥斯塔公爵,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历史上的下任撒丁国王。
这些王子们为首的贵族子弟们,有些是真正参与了作战或者指挥的,但是更多的只是过来刷资历的。
不过无论哪方面的人,现在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个人身上,一个看上去似乎不太不高兴的人。
他是奥地利皇帝的弟弟,泰申公爵,奥地利元帅,西海战场泰西联军指挥官,卡尔·路德维希·洛伦茨。
虽然战争结束了,并且以近似平局的模式,这对欧洲人而言已经可以算是胜利了。
但是卡尔大公却高兴不起来,他看不到欧洲和奥地利的未来。
既然战争是以平局结束,大明彻底的保住了西奈半岛,也保住了西海运河。
以后也会毫无顾忌的在地中海部署舰队,从直布罗陀海峡进不来的话,那就在西海城直接建造。
这就像是把刀子摆在了所有欧洲人国家的面前。
出海口在大洋上的英国人、普鲁士人、露西亚人,也许可以不特别在意这件事情。
在大洋上和地中海内,都拥有出海口的法国人、西班牙人,也许可以忍一忍。
但是奥地利、意大利的出海口,全在地中海里面,没有办法不去在意。
特别是奥地利,出海口在地中海内部的亚得里亚海里面。
亚得里亚海就像是一个口袋,出口只有七十多公里。
大明海军只要安排一支舰队,就能彻底堵死奥地利出海的门户。
。
。
。
这章写的比较着急,可能有很多问题,字数也有点超标,快到四千字了,我本来准备删到两千多的,也不知道该删除哪些,现在先发出去再想办法改吧,大家发现问题可以章说里面提,我看了再改。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朱靖垣朱简炎更新,第七十七章 大食战场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