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白诸葛亮的意图之后,糜旸并不感到意外。
南中一直是今汉的一块心病。
诚然最近几年以来,因为大汉对外作战连战连胜,导致南中一直显得颇为安分。
只是大汉中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南中的安分只是暂时的。
因为早在刘焉统治益州的时代,南中四郡就一直是名义上臣服于益州。
但实际上从各方面来说,南中四郡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
在这点原因之下,大汉与南中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二者之间迟早会发生一场大战。
这场大战可能会由于各种外在原因而拖延,但在一个敏感的时机,这场大战肯定会应运而出。
而如今那個敏感的时机已经到来了。
糜旸年少时曾听刘备说过,益州世家与南中的地方势力本质上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益州世家利用自己的经济能力不时供养南中的地方势力,让他们在过往的时日中不断壮大。
在这种情况下,益州世家便可以将南中的地方势力倚为外援,来让当权者对他们有所忌惮。
并从而创造一股强大的武装力量,来保障他们在益州的特权。
在有着这层密不可分的联系之下,当刘备与诸葛亮决心对益州世家展开大清洗的情况下,南中的地方势力是不会对此坐视不理的。
历史上刘备夷陵大败后,南中就开始掀起叛旗,这不是因为南中的地方势力要推翻刘备的政权。
或者说这不是他们掀起叛旗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南中动乱持续了数年,声势一度也十分浩大。
但在那数年的时间之中,南中的叛军极少入侵到益州腹地,若真是想推翻季汉政权的话,孟获等叛军首领是不会如此做的。
因此从各方面可以推断出,历史上的南中动乱大概是益州世家联和南中异族发动的一场夺权的把戏。
毕竟在南中动乱发生后,无论是战是和,诸葛亮最好的办法都是大量起用,对南中异族知之甚深的众多益州官员。夶风小说
或许今世大汉面临的情势与历史上的大不相同,但是南中异族与益州世家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不会改变。
只要这一点关系不改变,那么诸葛亮的担忧是很有可能会成真的。
尽管心中已经猜测到南中异族即将掀起叛乱,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就此事召集群臣商议,而是特地以密文的形式向糜旸询问他的看法。
诸葛亮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现在许多益州世家还未被定罪,大汉内部的发动势力还未扑灭。
若在这时候过早将南中即将叛乱的消息传扬出去,那么大汉的局面势必会进一步动荡,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成都中并无擅长军略的大臣,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他召集群臣商议恐怕也得不到什么好的建议。
相反的私下将此事询问糜旸,一则可以保证此事的机密,二则若糜旸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那么就更加无须召集群臣了。
这是诸葛亮对糜旸的看重。
正因为知道诸葛亮对自己十分看重,所以糜旸才会在深夜还在苦思冥想,想着为诸葛亮献上一条好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诸葛亮也曾就此事询问过马谡的看法,马谡的回答也被后世许多人引为最佳平叛南中的办法。
若是在刚刚穿越那会,糜旸可能也就照抄马谡的回答了。
只是随着历经了许多战事,糜旸才深切的感受到为何刘备会对马谡作出“言过其实”的评价。
历史上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并算不上错。
但是太空泛了。
攻心为上这四个字,哪位读过兵书的将领不知道,更何况诸葛亮。
攻心为上就是万金油,别说适用于平叛南中了,就是将来北伐时,也可以当做汉军的战略来施用。
甚至用在内政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但是战争哪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万金油的战略大家都懂,而要想打赢一场战争,真正需要的是具体如何做到“攻心为上”的相应战术。
糜旸现在苦恼的正是这一点。
不过虽然苦恼,但好在糜旸是穿越者。
他相比于当世人最有优势的地方在于,他知道历史上南中之战的过程。
因为有着这层优势,糜旸的脑中渐渐有了些思路。
有了些思路的糜旸马上来到书案上坐下,然后拿起毛笔摊开一份空白的帛书在上面开始书写起来。
糜旸写的第一句话是:“破一难,破众易。”
这句话是糜旸心中所认为的,将来平叛南中时的最佳战术。
而糜旸之所以会向诸葛亮建议这个战术,乃是南中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弱点,那便是他们实际上并不团结。
既然敌人有着这样的一个弱点,那么己方不想着去利用,那也太过可惜了。
在写完这句纲领性的话之后,糜旸便在帛书中写了一些他认为如何能做到这一点的具体办法。
因为不在战场没有清晰的情报支撑,糜旸并不知道他的这些办法在将来能起到多大的效用。
只不过如果他的办法能给诸葛亮一些启发,那糜旸也觉得是值得的。
反正糜旸也知道纵使没有自己,区区南中的动乱,还真的不足以让诸葛亮感到无可奈何。
在写完相应的办法之后,糜旸又在帛书末尾加上了一句话。
“益州兵力薄弱,若明公南征之时有兵力不足之忧,臣可调派部分梁州精兵协助明公破敌。”
在写完这句话后,糜旸长舒一口气。
临了他又仔细的检查了一遍帛书中的内容。
在自觉没有其他方面的疏漏之后,糜旸喊来了丁封。
丁封作为糜旸的门下督,他一直手持长戟守卫在糜旸的大帐外。
在糜旸的呼喊之下,丁封立马就从大帐外小跑进来。
丁封在进来后见糜旸似乎已经从悲伤中暂时缓过来,心中浮现了喜色。
时至今日,糜旸个人的安危荣辱已经与他的一众属臣深深的捆绑在一起。
糜旸将手中的帛书交到丁封的手中,然后他对着丁封言道:“派出快骑,即刻送往成都不得有误。”
丁封尽管不知道帛书中是什么样的内容,但糜旸的嘱咐还是让他意识到手中这封帛书的重要性。
他在对糜旸一拜后,便连忙跑出大帐外寻找信骑去了。穿书吧
在丁封走后,解决完一件大事的糜旸,便斜靠在软椅上稍作休息。
只是虽然想休息,但糜旸还是不由自主的开始思考起来日他该派何人领兵南下。
正如他在信中所写的那般,益州现在兵力是薄弱的。
在目前大汉三州中,由于梁州与荆州皆是战略要地,所以两州中各有着几万的战兵。
但是近几年来大汉连番大战,几乎将大汉的国力损耗一空。
所以为了保证大汉能好好的休养生息,就在去年在诸葛亮的主持下,益州的不少军士被放归田里。
若将来诸葛亮要南征,益州可能会面临兵力不足的境地。
毕竟益州大本营也需要一部分大军守护。
在这种情况下,糜旸知道他主动提出调兵协助诸葛亮南征的建议,是很有可能会得到诸葛亮的同意的。
糜旸虽将他的大军当做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他也知道他能有今日,离不来刘备对他的倾力提拔。
所以当大汉需要的时候,糜旸也绝对不会做养兵自重的把戏。
既然将来很可能要派遣一部分梁军拿下,那么负责统兵的梁军大将得好好思量一下。
张嶷、丁奉、邓艾、孟达,魏延,吴懿等一个个人名在糜旸的脑海中闪过。
这六位大将是目前糜旸麾下,有资格独自率领一军的将才。
在仔细思量之后,糜旸举起书案上的毛笔在一张纸上写上了一位大将的名字。
邓艾。
目前在他的六位大将中,也只有邓艾最需要战功来正名了。
在决断好这一件事后,糜旸便靠着软椅上深深的睡去。
他是不可能亲自领军南下的,因为他的敌人是曹魏庭柱曹真。
...
随着糜旸收到来自成都的消息,在陈仓的杨阜不久后也得知了在成都发生的所有事。
当杨阜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一时之间有些不可置信。
刘备与诸葛亮,竟敢如此果决?
当初杨阜向曹真献计,可以通过扰乱益州内部来达到让糜旸离开梁州的目的。
本来在此之前,益州局势都在顺着杨阜的预料发展着。
但让杨阜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备与诸葛亮竟然敢如此果决的,要将益州世家一锅端。
或许常人会以为刘备与诸葛亮会有这样的举动,根本原因在于大朝会上糜竺拿出铁证的举告。
但是杨阜可是在曹魏摸滚打爬数十年的人,对于政治上的理解他远超常人。
刘备是天子,对于天子来说有时有罪无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社稷的稳定。
从这点来推断,若是刘备心中不是早就有对益州世家下手的心思的话,那么为了维护社稷的稳定,无论糜竺拿出什么样的铁证,那都是没用的。
或者换句话说,若是曹魏的大朝会上亦出现了一样的事,那么杨阜可以肯定,曹丕是绝对无法像刘备如此果决的。
最后死的只可能是糜竺。
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让杨阜感到颇为震惊。
杨阜不认为刘备会不知道他的处置,会给他的江山带来多大的冲击。
但是刘备还是这么做了,那就说明在刘备的心中有着更重要的坚持促使他如此做。
那种坚持是什么呢?
杨阜或许永远都无法理解刘备的行为。
只不过不理解归不理解,杨阜能被曹真倚为智囊,他的智慧是不低的。
在得知刘备政权发生的巨变后,杨阜马上开始思考,他能帮大魏在这场巨变中得到什么样的好处。
在思考的同时,杨阜亦将目光看向了陪侍在侧的一位英武青年。
这位青年正是不久前刚刚到达陈仓的姜维。
以姜母与杨阜的关系,姜维在来到陈仓后肯定是第一时间投奔杨阜。
而杨阜也没有让姜维失望,在姜维投奔他之后,他立马为姜维谋得了一个校尉的职位。
校尉虽不是将军,但也是军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位比千石。
姜维今年才不过刚刚及冠,就能在军中获得这样的起点,已经超过当世绝大多数人了。
要么不说,在曹魏家世好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当然杨阜能给姜维校尉之职,除去他与姜维的渊源之外,还因为他知道姜维并不是只会夸夸其谈的世家子弟,他是有真材实料的。
所以在姜维投奔他之后,杨阜便一直将姜维带在身边调教历练。
当杨阜看向姜维之后,他便将手中的情报交给姜维观看。
姜维见状也不扭捏,他接过情报看了起来。
在看完情报中的内容之后,姜维的脸上也浮现了惊诧之色。
很明显,他也没有能预料到刘备与诸葛亮会如此做。
只不过在惊诧之后,姜维的脸上便浮现了思索之色。
聪慧的他知道杨阜给他看这封情报的缘由。
杨阜之前的谋划他是知道的,现在当看到成都的巨变之后,姜维便知道杨阜之前的谋划已经宣告失败。
本来按照杨阜的设想,哪怕刘备与诸葛亮看出了他的图谋,但以益州世家的影响力,他们二人一时之间也是不能解决益州的动乱的。
可是刘备与诸葛亮是不能快速平定益州的动荡,但他们却可以快速解决造成动荡的人。
这样一来的话,杨阜之前的图谋,自然就成了无根之木。
姜维一方面心中暗赞刘备与诸葛亮手段的高超,一方面正在快速思索着他这一方该如何反制。
以姜维的才智,他很快就思索出一条良策。
姜维对着杨阜一拜后言道:“使君,南中可用。”
听到姜维说出这个建议,杨阜的眼角浮现一些笑意,只是杨阜觉得还不够好。
杨阜对姜维的期待是很高的。
利用南中与他心中的想法可谓是不谋而合,但他却期待姜维能给出更好的计策。
姜维注视到了杨阜带着期待的目光,迎着杨阜的目光,姜维没有让杨阜失望,他又接着说道:
“汉中可谋矣。”
当听到姜维的这句话后,杨阜瞬间眼睛一亮。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糜芳关羽更新,第三百九十三章 汉有白鹿 魏有幼麟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