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秋一生著述较多,大多是对杭州这座城市历史的研究与考证,不过最费时、费力的写作,莫过于“杭州八史”,分别是,《南宋都城临安》(包括续册《临安都城研究》)、《杭州古代城市史》、《杭州城市建设史研究》、《杭州西溪湿地史》、《杭州饮食史》、《杭州地名史》、《杭州文化景观史》与《浙江经济文化史》等。
一《南宋都城临安》
《南宋都城临安》内容丰富、脉络清晰、论证翔实,这是杭州第一本既全面系统又通俗晓畅的城市断代史著(注1),当时(1984)尚未听说国内其它城市出版过单个城市历史的专著。此书正式一九八四年出版,林化费了四年时间才完稿。
史学家徐规在序言中写道:“作者查阅多种资料,探幽索微,勾画出南宋皇宫的概貌与特点,并断定南宋后期皇宫殿阁之规模已接近北宋汴京的水平。”
全书史料翔实,论说周详,有学者研究评价,这是一部人们全面认知南宋都城临安的“百科全书”。林也因此书被人称为“研究南宋故都杭州第一人”。
一九八六年,此书获得杭州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
台湾学者黄宽重(注2)认为,一九八0年至一九九0年的十年是南宋研究的成长期,重要专著有林正秋的《南宋都城临安》与他的论文《南宋时期杭州的经济文化》。
在撰写期间,杭州被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彼时杭州还没有系统研究本城历史文化的书,他的这本专著可说填补了空白,由此被聘为文化名城顾问。那时杭州有十个“名城顾问”,林最年轻、资历最浅,只有讲师身份,其他九人都是大学、研究院领导干部。
《南宋都城临安研究》在二00八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对《南宋都城临安》的补充,内容增加了约三分之一,涵盖了南宋朝廷成立前的历史、成立临安府经过、皇城建设、宋廷官署、太庙与御前宫观、城市建设、都城手工业作坊、商贸服务业、烹饪与菜点、航运、人口与官民生活,包括医药、西湖、建筑、学校以及娱乐、文化、风俗、文献、名人、禁卫、历任知府、国际交往。还附录了帝王简表、临安府大事记等。
林的《南宋都城临安》与他后来出版的《南宋都城临安研究》(注3)是姐妹篇,对南宋时期临安的文化生活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包括西湖的园林、宫苑、书院、娱乐、文娱、风俗方方面面的内容。Μ.chuanyue1.℃ōM
二、《杭州文化景观史研究》
《杭州文化景观史研究》二0一三年由浙江古籍出版,全书三十八万字,分为上篇与下篇二个部分,记述了西湖早期的形成、发展,它的建设高峰、衰退与中兴,第二次建设高峰的经过,证实了西湖历代景观的发展是文化、文人、文学作品相互推动与作用的结果。
二0一一年,杭州西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称誉。林意识到,西湖是以文化景观申遗的。他在自己原有研究基础上,就西湖历代景观与变迁做了疏理与细化,重新挖掘充实了大量史料。
人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他将全国的三十六个被称为“西湖”的水域进行了全面考察,从而证明杭州西湖的确是最好的一个。全书共分十一章:
第一章西湖的形成;
第二章西湖早期的名胜;
第三章隋唐西湖景观;
第四章吴越时期西湖佛寺建设;
第五章北宋诗人与《西湖百咏》;
第六章南宋西湖十景形成;
第七章元代文人西湖景观史;
第八章明代西湖十景诗词;
第九章明代西湖景观的恢复与建设;
第十章康乾南巡与西湖十景的御定;
第十一章清代西湖二十八景与二十四景。
西湖景观稚形,林正秋认为,隋唐时期是西湖发展的初期,记述了当时西湖的佛教文化景观,主要有南天竺寺、千岁和尚宝掌道场等佛寺,重点是唐代西湖的发展,一西湖是城市饮水来源、灌溉农田、旅游观光;
二是灵隐、天竺、九里松一带首先成为西湖文化集聚区;
三是综述了白居易对西湖的贡献,在任上对西湖大规模的疏浚,撰写《钱塘湖石记》使得西湖功能由水库型兼为风景型湖泊,肯定了白居易的诗词对西湖有宣传之功。
“寺院九倍于国”吴越国时期,定都杭州,各代帝王崇信佛教,新建寺院二百多所,“九倍于国”,形成了“东南佛国”的城市与湖泊特色。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灵隐经幢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并保留至今。书中林历数了吴越国历届国王新建的寺院数量:
钱镠时期(在位二十六年),新建佛寺二十任所:惠因寺、归德寺、垂云院(宝严院)、上方多福院、千顷院、大钱院;
钱元瓘在位时期(在位十年),新建佛寺四十二所:甘露院(广泽院)、昭定院、南高峰塔院、圆兴院(满觉院)、长耳相院(法相院)、光福院、南山昭庆寺、菩提院(昭庆律寺)等;
钱弘佐时期(在位七年):新建寺院四二六所:报国千佛院、华藏院、广济院、宝乘院、资崇院、尊胜院、甘露院、智果寺、鹫峰禅院(灵峰寺禅)、灵鹫寺等;
钱弘俶时期(三十一年):新建佛寺九十四所:瑞相院、慧日永明院、白莲寺、因霞寺、二尊殿(大石佛寺)、梵天寺、光相院、真相院、安吴塔院、灵源院、兴庆院、千光王寺(宝云寺)、金轮寺、保俶寺(又做宝俶寺)、慈恩开化教寺)等。
北宋杭州成为东南第一州,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西湖景观的发展,尤其是《西湖百咏》,“百咏”对应“百景”,文人用诗词梳理了西湖景观,体现了景观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南宋时期,西湖景观提炼至“诗情画意”境界,临安(杭州)成为都城,政治地位的提升,社会经济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西湖由百景提炼为十景,由分散到凝聚。
林在书中摘录了西湖十景的对应诗词,他说,南宋西湖十景的形成是南宋画家与文学家共同的推进的结果,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诗、画、词、文、景在审美和哲学层面的有机结合,将西湖推到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创新境界。
明代西湖的中兴,进入明代,由于经济的恢复,文化得到提升,城镇快速发展,民间旅游兴起,已经出现了大众旅游趋势。游客对于西湖景观的欣赏品味也在提高,西湖边游客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张岱《陶庵梦忆》(注3)写道,每年七月半,西湖岸边人山人海,、《如果要去西湖侧,“一无可看,止可看七月半之人”,让人想起今日杭州黄金周的盛况。
张瀚在他的《松窗梦语》也说,西湖旅游“阖城士女,尽出西郊,逐队寻芳,纵苇荡浆,歌声满道,萧鼓声闻。游人笑傲于春风秋月中,乐而忘返,四顾青山,徘徊烟水,真如移入画中,信极乐世界也。”从这些描述中,无不反映西湖“旅游热”得到了最广泛的参与。
西湖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杭州手工业、商业贸易、餐饮、运输、市政工程等业态的发达,推动了整个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明代文人将西湖称为“销金窝”,应当这是对杭州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正面作用。
清代,康、乾二帝数下江南,钦定“西湖十景”,成为全国著名景点,杭州成为全国的旅游品牌。由于官府对西湖的重视,积极维护,为西湖旅游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雍正年间,增添到“西湖十八景”;
到了乾隆时期又增加至“西湖二十四景”。
《杭州文化景观史研究》填补了西湖通史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为西湖文化研究开拓了新视角,介绍了古今西湖研究的一些著作,包括地方志、各个时代有关西湖文化的小说、话本、杂谈、游记等,诸如,《西湖游览志》、《湖山便览》、《西湖寻梦》、《西湖志》、《陶庵梦忆》等,以及近代以来的《西湖史话》、《西湖胜迹》、《西湖杂谈》、《西湖风光》、《西湖旅游指南》等一批著作。
三《杭州古代城市史》
《杭州古代城市史》,二0一一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细化了杭州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细节。全书分杭州古代史初探、南宋都城概述以及杭州古代文史杂说三个部分。包括杭州城市发展史略、西湖疏浚治理、科学技术史略、南宋杭州经济与文化、南宋御街上的著名店铺、宋高宗趣闻逸事、东晋南朝钱塘县令考略、吴越首府杭州的城市建设、历史上吴山的著名道观等。对于当今杭州城市规划设计者来说,此书已经不仅仅是一本通俗的地方历史小册子了,因为它清晰地梳理了全市各个时期发展的进程,为后续建设做了铺垫工作,则功不可没。
四《杭州城市建设史研究》
《杭州城市那些设史研究》,将杭州城市建设置于整个杭州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了不同时期杭州城市建设的进程、特点、重点、代表性工程,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具体的城市进步演示出整个历史画面。
五、《杭州西溪湿地史》
西溪湿地是杭州近郊的一个区域,此书归纳了西溪远古雏形、汉唐形成、宋元发展、明清昌盛、民国湿地萎缩与今湿地新生等六个阶段。四、五千年前,已有人类在这块湿地活动。当杭州城区地域仍是钱塘江的滩涂时,潮水来时,被水淹没。唯有西湖两边的群山露出海面,成为孤岛。
西溪受天目山春夏洪水冲流淹没,成了湖泊;干旱时,湿地时隐时现。全书展现了西溪各个时期的特色,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特色。实际上,这本书为杭州周边城镇与乡村的发展进程做了系统研究,读者可以从区域的角度来观察与审视这座城市进程的脉络,城区的繁荣与周边经济的发展不无联系(详见本书第十三章西溪开发)。
六、《杭州饮食史》
《杭州饮食史》二0一一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对杭州饮食最突出的印象,罗列了杭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名菜,几乎每一道名菜背后都有一个与之相连的故事或传说,让人在观其形色、品其味道的同时,浮想联翩,抚今追昔。在林的笔下,饮食除了满足口腹之欲以外,感受悠久的文化,杭菜让人回味隽永。
七《浙江丝绸纺织简史》
丝绸,历代杭嘉湖的主要特产,浙江向有“丝绸之府、蚕茧之乡”的称渭。林正秋对丝绸纺织的研究成果在他的《浙江历史与旅游文化》一书第六章中,考证了浙江从原始社会至明清丝绸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唐宋以降,浙江丝绸发展全过程,并列举了一九五八年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苎麻布、绢丝、丝带作为例证。
唐代中期后,丝织业移向江浙。到了南宋时,我国丝织业生产由黄河流域逐渐移向东南地区。宋室南渡,定都杭州,江南地区丝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尤以杭州为最,官营丝绸业有规模大、分工细,技术精等特点,繁荣的丝绸业又促使了手工业区与原料产区的分离,刺激了丝绸商品生产的增长,也带动了衍生行业的兴起。由于官府织局的建立,民间丝绸业得到相应发展,在杭州的手工业作坊具有织机先进、品种繁多的特点,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杭嘉湖逐成为全国丝绸的主要产区,杭州集中了许多丝绸纺织业工厂与作坊。
八、《杭州地名史》
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遗存了大量的文物与古籍,只是千百年以来,岁月流转,许多地面的文物早就烟飞灰灭了。可是地名仍在,虽历经千年风霜雨露,老桥犹存、地名犹在,诸如,元同桥、宝善桥、佑圣观路、皇亲巷、武林门等。
这些地名、桥名、城门名称,背后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传说,林一个接着一个将它们挖掘出来。人们能从这些古老的地名、老建筑中追寻这个城市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二00四年,由林正秋主编的《杭州地名的历史与文化》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可说首开杭州地名研究之先河,梳理了杭州地名发展的脉络,既是一本学术研究之作,也是一本通俗读物。在浩瀚的古籍中,林正秋挖掘了不计其数的有关地名史料碎片。
二0一四年定名《杭州地名史》,林再次加以整理后交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
二0一五年,又与龚玉和合作写了《杭州历史地名典故》由市民政局与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印。让人们在视若无睹的城市地名中,能窥探到这个城市源远流长的历史,当然,书中也有着林的许多艰辛耕耘故事。杭州的十大古城门,今只留下地名,人们在公共汽车经过的时候,报站器道一声“钱塘门站到了”,大家才想起,原来曾经有过的古城门。
林历数这十个城门的来龙去脉,十大城门历代的变化,从而窥探到历朝历代这个城市的变迁。所谓“以小见大”,不起眼的地名,以及视若无睹街巷名称的背后,流淌着这块土地非同凡响的文化血脉。
杭州城市史研究第一人
林正秋的《杭州八史》,将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历史既作了垂直向的研究,也作了纵横向的分析。有粗线条的分析,也有细化的人物或地理等的介绍,自古以来,对杭州单个城市做如此深入调查研究者,为数不多,恐怕可称杭州史学研究“第一人”了。杭州之所以成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于历代先人开创成果的遗存,在于改革开放后对于城市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林正秋可说是地方文化研究的拓荒者之一。他撰写的相关论文不计其数,仅杭州城市研究专著,数量之多,份量之重,让人叹为观止!
与《杭州八史》相关的著述:
附录1:《杭州消防史》,杭州消防史的研究与写作起因于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偶然机会,林在图书馆查阅地方志,从不少古籍上读到,历代以来,杭州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的,房屋与房屋之间相距不远,不少地方甚至是一座房子紧挨着另一座,这些木结构的房屋容易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古人想出了许多办法来防止火灾,如果不幸有了灾患,又想出各种点子来灭火消灾。
林想用历代先人的灭火智能,为今人带来一些启示,由此,写了一篇《五代吴越国时期的杭州火灾》发表在《浙江消防》杂志。
公安厅消防局的朋友读到了这篇文章后,很有启发,邀请他继续为该刊写稿。
自此,他对杭州从唐代开始一直到近代消防历史做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梳理。
他想告诉读者,火灾与防火办法的完善、防火措施执行,息息相关。办法完善、执行得力,火灾就会明显减少,为今人防灾、消灾提供了借鉴。
附录2:《杭州科技史》,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将杭州科技分为远古科技知识的萌芽、钱唐时期、杭州科技的发展三个阶段,具体到以科技门类分段,即农业科技、手工业科技、中医药科学、天文历法成就、古代算学发展、近代农业科技发展、近代工业兴起、近代交通、邮电发展和近代中西药并存与发展。历数杭州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进程与当时的人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成果就是出自杭州人的手笔。正因为科技的进步,才能使杭州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比较文明发达的地区之一。
林查阅了大量古籍,发现古代杭州名医汇萃,数量之多,在中华医药史上,占有不能抹去的一页。他在《杭州科技》二00八年第二期《杭州的南宋的三大名医》中,写道:”最近我在搜集与撰写《杭州科技史》,翻阅古籍时发现,古代杭州名医汇集,数量之多,在中华医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他们‘医以治人为务’为口号,不分贫贱富贵,不计报酬的行医模式,受到时人的赞扬与尊敬,地方史志上多有简短的记录,成为今日珍贵史料。“
附录3:自从一九八五年“修规”以后(见第九章“参与全省旅游规划”),杭州的城市开发脉络越来越明晰,也越来越深入人心,除了教学以外,林一生为这座城市文化历史的写作,一直到今天(2020),几乎没有停步过,可说洋洋大观,收获满行囊,主要作品有:《南宋都城临安》(西泠印社1986年版,获市科技优秀著作一等奖、省科技三等奖);
《浙江经济文化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浙江历史与旅游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宋代生活风俗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获杭州市社科著作一等奖);
《浙江旅游文化大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主编;
《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杭州出版社1999年版,荣获杭州市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
《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浙江旅游指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主编;
《浙江经济文化史研究》(杭州出版社2001年版主编;
《梦寻南宋皇城》(杭州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
《浙江文化历史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杭州古代城市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西湖文化景观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宋代衣食住行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除了著作以外,他的论文分散在各个报刊上,涉及范围遍及文史类的各个领域,包括餐饮、宗教、减灾、地情、地名、良吏、贤人、对外交往、民风民俗,直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人生有限的岁月中,在杭州史册上,恐怕是历朝、历代这样的学人也是为数不多的。正是林与同事们的不倦努力,使人们渐渐了解到,杭州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宋室南渡后,中国文化中心,实际上已经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江南,作为南宋京城的临安(杭州),不仅山水秀丽,更有厚泽的文化底蕴,集中了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世人对这个东方古城不由刮目相看。
一九九一年,林正秋以历史专业晋升正教授;同年,评为“杭州级劳动模范”。
注释:注1,断代史,写一个或几个朝代的史书。如《汉书》《新五代史》等,与通史相对应(摘自网络)。
注2:黄宽重,1949年生于台湾宜兰,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国家图书馆馆长。著有《南宋史研究集》、《南宋时代抗金的义军》、《宋代家族与社会》等(摘自网络)。m.chuanyue1.com
注3,《陶庵梦忆》为明末清初作家张岱著,共八卷,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将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摘自网络)。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更新,第23章 收获满行囊(杭州八史)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