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改革
NO.1一个字头的诞生
且说李通的造反图谋胎死腹中,李家先后六十四人遇难。所幸的是,刘氏和李家结盟之事,只有李通李松等少数几人知情,而且都顺利逃脱,因此,刘氏家族暂时并未受到牵连。虽说少了李通这个盟友,但如果原本约好的南阳各地豪杰不打退堂鼓的话,造反计划未尝不可以照常进行。于是,李通灭门案一出,刘(左纟右寅)立即派遣宾客到各县重申前意,要坚持起兵不动摇。然而,豪杰们见已经惊动官府,知道官府必然有备,不敢再轻举妄动,纷纷推辞,借口千奇百怪:这个老母生病,那个媳妇有孕,这边儿子忤逆,那边闺女思春。总之一句话,咱这几天不是很方便,要不你刘(左纟右寅)先上得了。
豪杰们的临时变卦,让刘(左纟右寅)一下子沮丧起来,破灭的梦幻,碎成一地的伤感:想造个反,咋就这么难!
外援泡汤,刘(左纟右寅)要想继续起兵,只能寄希望于荆州的绿林军和青、徐二州的樊崇军,只要他们能够取得一场关键性胜利,重挫朝廷的威风,揭穿官军纸老虎的面目,则局势马上就会出现转机。
然而,绿林军的表现却让刘(左纟右寅)大失所望:四个月前,规模一度达到近六万人的绿林军突然遭遇瘟疫,病死者将近一半。作为根据地的绿林山必须放弃,然而何去何从,众首领意见不一,谁也不肯服谁,最后干脆散伙,一分为二,各谋出路。王常、成丹等率部西入南郡,改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朱鲔、张卬等人北上南阳,改称“新市兵”。经过瘟疫和分裂,曾经强盛极一时的绿林军,业已元气大伤,沦为穷寇,仿佛风中之烛,亮不了多久。尽管两个月前,在南阳平林又多出了一支流民部队,陈牧、廖湛聚众千余人,号称“平林兵”,但也只是小打小闹,同样难成气候。
好在,青、徐二州樊崇军的表现给了刘(左纟右寅)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我们应该还记得,去年樊崇军流年不利,在青、徐二州州牧田况的挤压之下,处境岌岌可危,几乎到了覆灭的边缘。随后王莽又派遣景尚、王党二将,领两万中央军,前往青、徐二州协助田况围剿樊崇军。然而,景尚和王党自恃天子委任,根本不把田况这个地方长官放在眼里,二人立功心切,一味自行其是。另一方面,中央军都是外来兵卒,对这方土地和百姓并无感情,所到之处,多有残破,和樊崇军几无区别,甚至更为糟糕。军纪败坏如此,其战斗力可想而知。结果,中央军遭遇樊崇军主力,一战溃败,景尚和王党二人也为乱军所杀,成为迄今为止官兵阵亡的最高级别军官。这是本年二月的事。
景尚和王党阵亡的消息传回长安,满朝震动。王莽大怒,决定派遣一支更为强大的中央军,将樊崇军一举荡平。在确定新的中央军统帅时,王莽颇费了一番脑筋,最终决定由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共同领军。人选一出,百官皆唏嘘不已:太奢侈了,实在是太奢侈了。
王匡和廉丹组成的主帅阵容,的确极尽豪华之能事。从官职上看,太师为文臣之尊,更始将军为武官之冠。从威望上看,王匡是王莽族侄,宗室之亲,有他在,放心;廉丹百战名将,勇猛绝伦,有他在,安心。
名臣加名将,堪称绝配。更有善谀者,对王匡和廉丹的东征做惋惜痛心状,道:二公此番东行,长安的星空将为之暗淡一半。
王莽对王匡和廉丹此行寄予厚望。这二人就好比是朝廷的模特,帝国的形象代言人,不出场则已,一出场便要光鲜闪亮、威震四方。正因如此,王莽不惜血本,为二人配备了最精壮的军队,士卒由二人择优挑选,各郡县的骏马谷仓以及帑藏,也任凭二人调用。
大军未发,朝廷上下已是欢呼雀跃,从此以后,即使反贼再多,也不用担心了。王匡和廉丹,兵精将良,如虎似狼,你说这么往东方一开拔,仗几乎都不用打,反贼吓都得给吓死了。
相对于长安的盲目乐观,身处战场最前线的田况却备感焦虑,火速上书王莽,力劝其收回成命。田况所上之书,开篇明义,曰:“乱可乱,非常乱。反贼无食而作乱,郡县无能而捣乱,朝廷无知而添乱。三乱并起,乱之又乱,是乱矣。”再言中央大军不可轻出,出则利少而弊多,曰:“窃见诏书欲遣太师、更始将军。二人爪牙重臣,领兵少则无以威示远方,领兵多则沿途空竭,无以供养。空复多出将帅,郡县苦之,反甚于贼。”既然中央大军不可轻出,然则何以制贼?唯有坚壁清野!曰:“宜急选牧、尹以下,明其赏罚,收合离乡;小国无城郭者,徙其老弱置大城中,积藏谷食,并力固守。贼来攻城,则不能下;所过无食,势不得群聚。如此,招之必降,击之则灭。”最后,田况再立军令状,曰,“委任臣况以二州盗贼,必平定之!”
读田况之上书,每叹新朝自有能人,惜乎不得其用。田况所言,可谓是知己知彼,谋划周全。所谓知己,乃是新朝军队早已糜烂腐败,不足为用,不应再抱有幻想。所谓知彼,乃是流民胸无大志,只求粮食,一旦无粮,自然瓦解。有鉴于此,则对付流民的最佳策略莫过于以守为攻、坚壁清野,是为不战之战。在满朝文武一片喊杀声中,能冷静地提出此一策略,不得不让人佩服田况的远见卓识。而这份远见卓识,并非田况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在战争中用无数鲜血和人命换来的。倘若王莽此时能虚心纳谏,大胆放权田况,何来日后赤眉之乱,江山沦丧?
再说王莽接到田况上书,省视一过,便弃置一旁,开始吹胡子瞪眼:荒谬,纸上谈兵,书生之见!不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吗,你以为我没读过《孙子兵法》?说什么坚壁清野,以守为攻,堂堂朝廷怎可如此示弱,一败便龟缩而不敢前?反贼,鼠也;朝廷,猫也。以猫捕鼠,还需要讲什么战争艺术?理当如秋风扫落叶,扫帚掸灰土。只有遭遇战、歼灭战,那才是朝廷的气派,王师之风度。所谓坚壁清野,只是长反贼志气,灭朝廷威风。田况啊田况,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念想?你这分明是玩寇以自安,养寇以自固。好你个田况,你也就是打了几场胜仗,马上便得意扬扬,要反过来指导朝廷该如何剿贼不成?如果所有问题你都自己搞定的话,那还要我这个皇帝干什么?
说到底,王莽是在妒忌田况。田况剿贼接连获胜,而王莽派去的中央军却落得惨败。这就好比是在昭告天下:田况的方法管用,而他王莽的水平不行。本来,田况的胜利也是他王莽的胜利,可王莽却偏不这么想,如果要胜利,必须是他王莽的胜利,是他王莽指挥有方,而不是你田况多有能耐。
田况一腔赤诚,要为国尽忠,可惜他犯了一个错误,他以为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然而,永远不要高估帝王的度量,当大臣的,可以做锥子,但千万不要戳破布囊。为田况计,或许他应该在上书中多列举几道策略,让王莽做一下选择题。如此一来,王莽既有了参与感,又满足了虚荣心。要知道,王莽从来都不甘心于做一个橡皮图章,而是自以为既为天子,理当高屋建瓴,无所不能。
话说回来,田况关于撤回中央军的建议,其实也并不合乎时宜。中央军业已开始聚集,动静之大,天下皆知,岂能说撤便撤。再者说了,就算王莽同意撤军,王匡和廉丹两位主帅也不肯答应。田况想要名垂青史,王匡和廉丹何尝不想?在他们看来,东征一战,有如以石击卵,轻松愉快。兜一圈回来之后,添些油,加点醋,便可以直接宣付国史馆立传。如此大好的不朽机会,他们岂甘心让它从嘴边轻易溜走?于是,王匡和廉丹进见王莽,请求将田况调离青、徐二州。王莽对二人言听计从,下诏命田况西谒长安,拜为师尉大夫,美其名曰为剿贼有功,特令入京高升。
田况接诏大哭,向长安跪泣:“许臣一年,反贼足以减半;许臣三年,可还太平世界。恩诏何太急矣!”然而君命难违,田况只能即日起程西行。这是本年三月的事。
本年四月,王匡、廉丹率领十万中央精兵,正式向青、徐二州开拔。王莽亲自为二人壮行,送之都门之外,其时天降暴雨,水漫征衣。见此不祥之兆,有长老暗叹道:“是为泣军!恐儿郎们不得归家也。”
大军抵达东方,樊崇主动邀战,预备给官兵来一个下马威,又担心乱战之中难分敌我,命士卒皆染红眉毛,以相识别。著名的“赤眉”之号,从此而来。
然而,出乎樊崇预料的是,官兵也学起了田况的坚壁清野,避而不战。据守重要城池,多藏谷食,并力固守,是为坚壁;散居民户,徙其人与财货,置于城中,是为清野。
很显然,坚壁清野并非王莽之意,一上来就摆出一副防御挨揍的姿态,怎能显出天朝的威风?田况正因为提议坚壁清野而被免职,谁还敢顶风而上,扫王莽之颜面,触天子之逆鳞?
廉丹敢!决定坚壁清野者,正是更始将军廉丹。廉丹,乃赵国廉颇之后,身经百战,功勋显赫,在当时的名将,威望无人能及。此时的廉丹,已届花甲之年,老眼越发毒辣,一入青、徐,便知田况之计,实是最佳策略。
太师王匡,乃是王莽之侄,最明白王莽心思——这场仗不仅要打得赢,而且要打得硬。王匡虽然名义上是主帅,但刚三十岁出头,毕竟资历尚浅,和廉丹一比,只能算是黄毛小儿,又慑于廉丹的赫赫威名,因此并不能公然反对坚壁清野,只能默许。
然而,坚壁尚可,清野却副作用极大。官兵所到之处,抄掠抢夺,蹄骨狼藉,其凶残比赤眉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青、徐二州民谣所唱:“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乱世百姓之苦,古来皆然。
部下放纵滥杀,廉丹非但不制止,反而故意纵容。慈不将兵,义不掌财,在廉丹看来,战争的逻辑本来便是残忍的:这些散布野外的老百姓,如果官兵不抢走他们的粮食,那就一定会被赤眉抢走;如果官兵不杀害他们的性命,那他们就有可能被胁迫加入赤眉军,反过来对付官兵。一时的仁慈不忍,只会便宜赤眉,祸害自己。
所谓坚壁清野,打的便是消耗战、持久战。然而到了本年九月,见官兵全无战果,赤眉还在逍遥,王莽的耐心终于用尽,给廉丹下了一道诏书。
诏书共十六字,曰:“仓廪尽矣,府库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战矣!”
自古诏书,无有奇过此诏者,接连叠用四个“矣”字,丝毫不显累赘重复,反而急迅错落,纸上如闻愤怒,笔下似见叹息,读来不由击节。想来王莽腕中有鬼,方可作得此般奇文。(1)
王莽文章虽妙,廉丹却无心鉴赏,更无诏书下酒的逸致。作为王莽的老臣子,他太明白这短短十六个字的分量了。廉丹接诏,大为惶恐,连夜召掾吏冯衍,以书示之,叹道:“陛下震怒,诏书责问。某受国重任,不捐躯于中野,恐怕无以报恩塞责!”
冯衍见廉丹大有破罐子破摔、战死给王莽看的意思,连道不可,劝廉丹不如索性割据一方,等待时机。冯衍道:“今海内溃乱,人怀汉德,甚于诗人思召公也;人所歌舞,天必从之。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砺其节,纳雄杰之士,询忠智之谋,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
廉丹苦笑道:“此话休再提起。不然,军法无情。”冯衍书生之见,割据叛变哪儿有这般简单!且不说他在长安的家眷将会性命不保,单说他如真要割据,十万大军有七万掌握在主帅王匡手上,这他带不走,而他统领的三万将士,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跟着他背叛朝廷?
廉丹接诏不久,东平郡无盐县县吏索卢恢等人交结赤眉,据城造反。王匡见廉丹遭诏书谴责,胆气大壮,力主进攻,廉丹不得已跟从。一天之内,便攻拔无盐县城,斩首万余,胜利来得巨大而轻松。王莽闻报大喜,坚什么壁,清什么野,都不如自己的强硬策略管用!于是遣中郎将前往劳军,进封王匡、廉丹二人为公爵,吏士有功者十余人,也各有封赏。
初战告捷,王匡信心百倍,原来赤眉不过尔尔,正该趁大胜之势,全面开战。适逢赤眉别校董宪率众数万人屯据梁郡,王匡下令进击,廉丹苦劝道:“新拔城,理当休士养威,不宜轻出,更何况又是长途奔袭!”王匡不听,出言相讥道:“廉将军老矣,不能饭矣。”引兵独进。
廉丹无奈何,只得率众随行。万一王匡有什么闪失,那可是王莽的大侄子,这罪责担当不起。
官兵行至成昌,正遇董宪伏兵,一时间,四处兵起,不知多少。王匡大惧,未及交战,便仓皇率众逃亡。廉丹苦战正酣,闻王匡遁逃,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命小吏持其印韨符节,追交王匡,道:“小儿可走,吾不可!”纵马冲入赤眉阵中,力战而死。
廉丹部下校尉汝云、王隆等二十余人见廉丹生生战死,泪如雨下,道:“廉公已死,吾谁为生?”齐奔赤眉阵中,见刀不躲,逢人便杀,皆血尽而亡。十万中央大军,死伤大半。
王莽闻廉丹阵亡,而且是明明可以逃生,却偏要主动战死,也是大为伤感,赐谥曰“果公”,厚赠其家属。
眼看一代将星陨落,而王匡又难当大任,王莽不禁又开始为主将人选发愁。国将哀章主动请缨,道:“黄帝之时,中黄直为将,破杀蚩尤。今臣居中黄直之位,愿平山东。”
王莽心知哀章比王匡更加无能,但王莽相信自己的眼光,却更迷信,既然中黄直曾有过大破蚩尤的先例,那么派遣哀章就是一个好主意,于是命哀章领五万兵马,驰援青、徐,与王匡并力剿灭赤眉。这是本年十月初的事。
NO.2大风
作为一群乌合之众的赤眉,居然能够击溃十万精锐中央军,而且杀了名将廉丹,一时之间,天下震动。人们在最初的惊奇之后,不免开始了反思,之所以会出现这场奇迹般的胜利,究竟是因为赤眉很强大,还是官军太羸弱?赤眉由流民组成,既未经过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又差,而且时常三餐不继,怎么可能强大?那么唯一的结论就是:官军太羸弱了,而且羸弱到了骨子里头。赤眉用他们的胜利昭告着天下所有的野心家,连我们都能击败官府,你们也一定可以!
赤眉胜利的消息传到舂陵,已是本年的十月中旬。刘(左纟右寅)闻听之后,欣喜若狂,这正是他苦苦等待的转机。成昌一战,重要的不仅是赤眉的胜利,更是气势之转移,原本畏惧官府的百姓,从此平添了跟官府叫板的信心和勇气,只要他刘(左纟右寅)登高一呼,立时便应者云集。刘(左纟右寅)于是决定不再等待南阳豪杰们,凭借刘氏宗族的力量,先反了再说。
然而,刘(左纟右寅)原本以为跟定了自己的刘氏宗族,见了李通一家惨烈的死状,都吓得打起了退堂鼓,不愿再和刘(左纟右寅)扯上关系,听说刘(左纟右寅)还要造反,于是躲的躲,逃的逃,皆道:“伯升杀我!”刘(左纟右寅)莫知所出,气得直想骂宗族们的祖宗,但再一想,大家都姓刘,都是同一个祖宗,骂他们就等于骂自己,只好悻悻闭嘴。刘秀在旁大笑道:“兄长勿忧,我有一计,必使宗族来集。”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舂陵城内渐有灯火燃起,晚饭摆出。刘秀打马,在城中来回狂奔,一路高呼:“消了夜,一家一个,到宗庙看百戏。”一群小儿闻声而出,狂喜地跟在刘秀马后,一边跑着摔倒,一边尖叫嬉闹。
刘氏宗庙前的高台之上,环布烛火,亮如白昼。小孩最先赶到,接着便是妇人。而那些躲藏起来的刘氏子弟,也如幽灵般纷纷现身,偷摸着前来,既然刘秀花钱白请看戏,岂有不看之理。况且,对这些小地主和破落户来说,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庙前去看百戏,实在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凄美。
百戏,仿佛今日之杂技,为当时的重要娱乐。时辰到,音乐起,两人吹箫,一人奏笳,一人击鼓,百戏正式上演,虽然都是一些传统伎俩,譬如,举鼎寻橦、吞刀吐火、飞丸跳剑等,但仍是看得人提心吊胆,大呼过瘾。
惊险刺激的百戏耍罢之后,高台为之一空,久无动静,连乐队也停将下来。台下屏息静气,满怀期待地看向空台。百戏固然精彩,但只如正片前的加映,拳击里的垫赛,接下来,应该更有好戏。
良久,一侏儒携一少年登台。侏儒高冠华服,俨然权臣,少年燕衣弁冕,分明天子。两人来到台中,侏儒向少年行礼敬酒,少年推辞不肯,侏儒按住少年,强灌之。少年挣扎不得,饮酒入腹,顿时七窍流血,倒地不起。全程如演默剧,只见动作,并无言语。
台下多有票友,禁不住窃窃私语,这是演的哪一出?怎么以前未曾见过?再往下一想,不由得悚然,莫非是在暗讽王莽鸩杀孝平皇帝?Μ.chuanyue1.℃ōM
第二幕,侏儒携一小儿复出,将小儿锁于黑屋之中,小儿号哭,侏儒关门不顾。
票友们明白过来,这回是在说王莽禁闭孺子刘婴之事。平帝崩,无子,王莽选年仅两岁的刘婴继嗣,号为孺子,自己则践祚居摄,做起了事实上的皇帝。至于刘婴,王莽则将他常年锁于暗室之中,禁见外人,即使是刘婴的乳母,也禁止和他说话。
思及孺子刘婴的遭遇,台下频频有出涕者。
第三幕,侏儒坐于高阶,着天子冠冕,数侏儒匍匐参拜。无疑义,此乃王莽篡汉称帝是也。
第四幕,高祖庙内,居中立有汉高祖刘邦之像,侏儒入,拔剑四面提击,斧坏户牖,桃汤赭鞭,鞭洒屋壁。侏儒又立于刘邦像前,吐口水于地,和高大的刘邦像一对比,侏儒显得极为轻佻滑稽。
不消问,这回说的是王莽毁坏刘邦庙。此本为去年之事,诸刘未曾亲历,并不以为恨,但经今日这么一番情景重现,顿觉祖宗受辱,其恨莫名,台下男儿,尽皆怒发冲冠,瓜果鸡蛋,酒浆杯盏,但凡趁手的,抓起便往台上狂扔。
侏儒一边躲避,一边朝台下鞠躬作揖,终于开口说话道:“诸位息怒,何必拿我撒气。真王莽在长安,有种寻正主儿去。”
咦,还敢顶嘴!诸刘子弟目欲出血,纷纷拔剑,便要奔上台去,结果侏儒性命。眼看侏儒性命不保,但听一阵巨响传来,宗庙大门轰然打开。刘(左纟右寅)率三百宾客鱼贯而出,皆刀剑盔甲,威武挺拔,恍如神兵天降,立时震慑全场。
在某些时候,男人更需要打扮。刘(左纟右寅)及其宾客,舂陵城中寻常可见,每每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怎么看都像是弱势群体。然而今天戎装这么一穿,却俨然一副铁军威仪,令人望而生畏、心胆俱裂。
刘(左纟右寅)跃上高台,睥睨四顾,有不可一世之概。众人不知刘(左纟右寅)用意何在,均不敢动弹。刘(左纟右寅)指着侏儒,厉声对台下说道:“俳优所言,何错之有?真王莽健在长安,诸君皆七尺男儿,不敢寻王莽复仇,却偏和一侏儒为难,羞也不羞?”
刘氏子弟默然。刘(左纟右寅)之威,不容轻犯;刘(左纟右寅)之言,无可辩驳。
刘(左纟右寅)声调愈高,接着又道:“我欲与诸君同起义兵,共复汉室,诸君皆亡匿,道‘伯升杀我’。今高祖江山沦丧,神庙被毁,诸君但坐视而已,全无羞耻。人而无耻,不死何为?人而忘祖,胡不遄死?”说完,他怒目环视台下,咆哮道,“我岂杀诸君哉!我岂杀诸君哉!”
台下诸人面有羞愧之色,不能回应。刘(左纟右寅)站得虽高,但他的话拔得更高,寥寥几句,便已榨出了众人皮袍下暗藏的渺小。
刘(左纟右寅)停顿片刻,目光在一张张面庞上划过,冷笑道:“王莽矫托天命,篡汉称帝,可怜刘氏,无不苟且偷生,自甘为新朝的孝子贤孙。刘姓诸侯,厥角稽首,悉上玺绶,唯恐在后;更有称美颂德以求容媚者,岂不哀哉!我倒想问诸君一句:所谓高祖后裔,究是龙种欤?跳蚤欤?”
台下一片死寂,众人之头颅,越发低了下去,不敢和刘(左纟右寅)的眼神接触。那是怎样悲愤的眼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刘(左纟右寅)手指宗庙大门,再道:“前此,我已于高祖神像前立下大愿,不惜一死,必举义兵,誓杀王莽。刘氏之仇,终须有人报之;刘氏之耻,终须有人雪之。诸君从我则可,有不从我者,我也不敢强求,但请入宗庙,跪于高祖灵前,亲口告知高祖。”
众人感泣涕零,热血沸腾,那是刘邦之血,那是皇族之血。再滋润的小日子,在家国大义面前,都显得可笑而无稽。是的,必须挺身而出,为夺回刘氏失去的天下而战,即使明知凶多吉少,但大义有甚于生者,舍生而取义也。
正当此时,台上的高祖像猛地站起。众人惊惧不安,以为高祖显灵,连忙拜倒。高祖像口未张,却分明有慷慨之歌。
歌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声掠过众人耳际,在远山回荡,而众人的灵魂,也随了这歌声,在空中飘扬。依稀间,他们仿佛来到了祖先刘邦的身旁,见证和分享着他那曾经的不世荣光。
此歌正是刘邦所创《大风歌》,刘氏子弟从小习唱,其歌词和旋律,早已是深入骨髓,今日骤闻此歌,皆慷慨伤怀,不能自已,不觉大声跟着合唱起来。
高祖像再歌,歌云:“大风起兮云飞扬,贼子窃位兮家国丧,安得儿郎兮复家邦!”歌声改慷慨为悲凉,易惆怅为寄望,众人感激泪下,复又合唱。
歌声未绝,高祖像忽卸去面具衣装,赫然乃是刘秀,着绛衣大冠,和刘(左纟右寅)的装扮一样。众人见刘秀也加入到刘(左纟右寅)的造反,皆惊道:“谨厚者亦复为之!”仿佛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心下大安。
见众人已然臣服,刘(左纟右寅)拔刀大叫:“高祖有训:非刘氏不得称王。不然,天下共击之。诸君从我否?”
众人眼睛已血红,情绪已失控,闻言齐声回应:“愿从,愿从!”
刘(左纟右寅)举刀高呼:“大风,大风!”
众人随之皆拔刀剑,齐呼:“大风,大风!”
此处“大风”二字,虽脱胎自刘邦《大风歌》,但作为口号,却另有意思。此风,乃牝牡相诱谓之风,即性冲动之意,于是有风马牛不相及之说,即马和牛只对同类发情,不可能交媾在一起。所以癞蛤蟆只想吃天鹅之肉,并无意剥天鹅之衣。不知何时,此风渐渐由名词演化为动词,由性冲动变为性行动,于是成为一句类似于今天的“日”这一类的脏话。大风,大日也。
钱钟书先生论幽默曰:无亵不笑。也就是说,所有的笑话之中,只有荤段子最可乐。借此句式,也可云:无脏不壮。只有话中带脏,气势才足够雄壮。是以刘(左纟右寅)大风一讲,刘氏子弟无不激昂。
看戏时习惯于叽叽喳喳的妇人们,闭上了嘴巴,惊慕地看着这一群发了疯的男人,发了情的男人。她们知道,她们的男人要去战斗了,为了祖先的荣誉,为了自身的尊严,从此寄身锋刃,浴血沙场,宁死不惜。眼下这点可怜的小生活,他们已经不再眷顾,不再怜惜。
叔本华曾经刻薄地写道:女人的本质便是轻佻漂浮,目光短浅,毫无正义感,她们只能注意到眼前的事物,留恋的也只是这些,至于抽象的思想原则,固定的行为准则,坚定的信念,只是男人的专利,对女人则毫无吸引力可言(2)。然而,叔翁此说不免过于恶毒。君不见,在男人们铺天盖地的大风之声中,妇人们也是热泪盈眶,备受感动。面对一群男人发疯,你根本没法不感动。
夜已深,月明星稀,火光冲天。而这一夜,也是舂陵和宁静平凡告别的一夜。事情就此定局,舂陵的刘氏子弟,将团结在一起,勇敢地迎接战斗。从此沙草晨牧,河冰夜渡;从此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NO.3班底
且说刘(左纟右寅)募集刘氏子弟,凡得一千余人,再加上所养宾客,总兵力也只在两千上下。如果造反只是为了过把瘾就死,那这点力量已经绰绰有余,但对刘(左纟右寅)志在推翻王莽、重建汉室的宏伟目标来说,区区两千兵力,实在有些少。
为了谋发展、求壮大,首先须融资。南阳的豪杰已经放了刘(左纟右寅)鸽子,无奈之下,刘(左纟右寅)也只好打起了流民武装的主意。对于流民武装,刘(左纟右寅)本来是看不上眼的,但兵力过于紧缺,于是也不妨争取,反正秃子当和尚,将就材料,只要大家在反对王莽上取得共识,那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既然融资,便意味着股份稀释,自己的控制权也将因此减弱,但在刘(左纟右寅)眼中,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以他的智力和武略,以及刘氏的旗号和威望,要摆布这些既没有见过世面,又缺乏人生理想的流民,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如前所述,南阳境内此时的流民武装共有两支,一支是由绿林军分裂出来的“新市兵”,一支则是以平林为根据地的“平林兵”,距离舂陵皆不足百里。前面曾经提到过的逃亡到平林的刘氏子弟刘玄(见第七章第六节),此时正在平林兵中担任安集掾,是一名负责安抚工作的中层干部。通过刘玄的关系,刘(左纟右寅)顺利说服平林兵入伙。再经由平林兵首领陈牧的引荐,刘(左纟右寅)又成功拉拢了新市兵。至此,南阳境内的反政府武装便全部归在了刘(左纟右寅)的麾下。
于是在舂陵会集,刘(左纟右寅)大开宴席,劳飨新市和平林二军,席间共推刘(左纟右寅)为统帅。刘(左纟右寅)也不谦让,欣然应允,将兵力分为六部:平林兵千余人为一部,由陈牧统领。新市兵五千人则分为三部,分别由王匡、王凤、马武统领。刘氏子弟为一部,由刘稷统领。刘(左纟右寅)的宾客也为一部,刘(左纟右寅)自领之。刘(左纟右寅)又总领六部,自号为“柱天都部”,柱天者,意为擎天之柱,都部者,意为统摄诸部。六部总兵力八千余人,这便是刘(左纟右寅)起兵时的全部家底。
在这六部里面,无论武器装备还是战斗力,无疑以刘(左纟右寅)嫡系的两部更为精锐,但从人数上来讲,刘(左纟右寅)的嫡系毕竟只能占到四分之一。以四分之一的股份,控制着整个造反集团,注定是一场刀刃上的游戏,如果造反进展顺利,自然没人会有想法,一旦遭遇逆境,招来的新市兵和平林兵却可能立刻翻脸成为仇人。然而,刘(左纟右寅)正沉浸在终于造上了反的喜悦里,已经无暇顾及这些潜在的危机。
部队集结完毕,向何处进攻?习惯于四处流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新市和平林二军,并无法提出主张,只能听从刘(左纟右寅)的决议——挺进宛城,先攻下这座天下五都之一的南阳首府,然后再做理会。
十月底,六部正式从舂陵开拔,朝着宛城进发。至于刘氏的家眷,自然要携带上路,即便是老幼妇弱,也一个都不能落下。虽然明知这样会拖慢行军速度,平白给部队增加包袱,但也只能做此无奈之举,将家眷留在舂陵,无异于让他们白白送死。
六部一发,昔日繁华的舂陵,瞬间变成一座空城,只有留守的小狗小猫,悲伤地望着主人们离去的背影,汪汪喵喵,凄凉惨叫。
围棋界有棋谚云:十六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不过,起兵造反却并不存在如此苛刻的年龄门槛,堪称是一份老少咸宜的职业。这一年,刘秀二十八岁,在年长他十岁的老哥刘(左纟右寅)的带领之下,正式踏上了无归的征途。ωWW.chuanyue1.coΜ
NO.4人为财死
在刘(左纟右寅)率六部自舂陵开拔之前,刘秀已先行出发,前往湖阳县外公樊重家,预备接回在那里养病的母亲樊氏,且按下不表。却说刘(左纟右寅)这边,扶老携幼,将男带女,又多有牛羊牲口,滚滚而行,场面混乱却也壮观。先经过长聚,当地守军不足百人,刘(左纟右寅)大旗一挥,也不需什么阵法,也不讲什么战术,人潮冲刷而过,守军便已经被席卷得不知所终。再经唐子乡,同样照方抓药,军民混杂而前,守军瞬间被人海吞噬湮没,水花也无半个。
攻下唐子乡,休整半日,远远便见刘秀携一老妇,飞骑而来。刘(左纟右寅)迎上,见刘秀眼有泪痕,又见老妇正是母亲的贴身婢女王媪,唯独不见母亲樊氏,顿觉眼前一黑,昏厥在地。待扶回帐中,刘(左纟右寅)急问究竟,刘秀泣不能语,王媪讲起主母樊氏的遭遇来,也是数度黯然垂下老泪。
刘秀的外公樊重,白手起家,善为商贾,家有田地三万多亩,资产巨万,乃是南阳有数的超级富豪。樊氏在娘家养病,起先一切尚好。等到樊重听说刘(左纟右寅)和刘秀谋划起兵举事,又联络了新市兵和平林兵,不由得又怒又怕。刘(左纟右寅)这一造反,他这个外公必然会被连累,一旦官府追究下来,他一辈子辛苦积攒的家产,就得白白充公,而一族人的性命,恐怕也难保全。眼看大祸即将临头,樊重恐惧之下,只能拿可怜的女儿撒气,不断责骂樊氏,生出这么两个不肖儿子,败了刘家不算,现在又要把樊家也拖下水。樊氏本来就抱病在身,遭父亲这么一骂,又不敢辩解——老头子八十多岁了,哪里经得起顶撞——于是病越发沉重下去。一边是生养自己的娘家,一边是自己生养的儿子,樊氏两边都不愿拖累,趁夜悬梁自尽,只留一句遗言:勿以我为念。樊重急于撇清自己和刘家的关系,于是连女儿也不敢安葬,只是停尸野外。族人樊巨公实在看不过眼,趁夜将樊氏收殓,草草葬于城外乱坟岗。
刘(左纟右寅)听罢,目欲出血,率众直逼湖阳而去。却说湖阳县尉荀杜听闻刘(左纟右寅)起兵,一路披靡,正奔湖阳而来,于是召集城中富户,问道,刘(左纟右寅)率众而来,诸位是要战还是要降?
众富户受宠若惊,父母官屈尊垂询,果然是一片殷殷爱民之心。感动之余,却又惴惴不安,莫非荀杜是在故意试探?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肯先表态。荀杜笑道:“诸位但说无妨,本官绝不怪罪。”众富户稍感心安,于是各抒己见,有主降者,也有主战者。荀杜颔首道:“好,好。”众富户迷惑起来:好什么好,是说投降好呢,还是说作战好呢?荀杜缓缓屈指道:“战,三千金;降,五千金。”
众富户脸色顿时蜡黄。保境安民,乃是你地方长官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倒好,借着刘(左纟右寅)起兵之事,狠敲咱们一笔竹杠,这分明是讹诈嘛。更有一事难以理解,为什么投降比作战还贵?
荀杜看出众人疑惑,不慌不忙解释道:“诸位不要误会,我可不是什么贪官。就说作战吧,所谓凡战三分险,更何况刘(左纟右寅)此番来势汹汹,万一城破,本官身家性命必然不保,我这般提着脑袋到底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保在座诸位的平安!加上又要筹措军费,又要预备粮草,哪样不得花钱?就这样,我只收诸位三千金,公道吧?”
众富户无言以对,只能谄笑道:“公道,相当公道。”
荀杜又道:“再说投降,既然投降,本官自然是和诸位一道投降。诸位之投降,大不了捐助叛军些许钱粮,然后照样过你们的富足日子。本官的损失可就大了,不仅丢了眼前的官职俸禄,更别提日后的大好前程了。要知道,说不定将来我会官居太守,甚至能荣升九卿。这一投降,这些富贵立即化为泡影。诸位扪心自问,我损失如此巨大,却只收诸位五千金以为补偿,公道吧?”
众富户心中不满,嘴上却也只能敷衍着:“公道,越发公道。”众富户贪财,主战,当日便凑齐三千金,送到荀杜府上,至于收条或者发票这类日后可以呈堂的证据,自然是没有也不敢索取。荀杜倒也守信用,收到三千金,立即招募壮丁,得一千余人,大力修固城防,同时紧急驰书宛城,向南阳太守甄阜求援。
却说樊重见女儿樊氏自杀,如释重负,然而还是心虚惶恐,尿频梦多,与其成天这样提心吊胆,不如主动向官府负荆请罪。荀杜见樊重送上门来,也不客气,将其一家悉数下在狱中,训斥道:“倘若刘(左纟右寅)不进攻湖阳,一切好说。如果进攻湖阳,那就休怪本官无情,定将你们杀得一个不留。”
说话间,刘(左纟右寅)已然兵临湖阳城下,荀杜大怒,下令将樊重一家满门抄斩。属下官吏联名进谏道:“樊重父子,礼义恩德行于乡里,不如先扣留作为人质。城能守住,再杀不晚。万一城破,有樊重父子在,于刘(左纟右寅)面前也有说辞。”荀杜一听,也有道理,这才暂且饶过樊重一家性命。
刘(左纟右寅)发力攻城,荀杜收了众富户三千金贿赂,也着实卖命,率壮丁全力防守抵抗。眼看刘(左纟右寅)攻势越发猛烈,而救兵却迟迟不来,荀杜不免暗暗发慌,再这样下去,万一城破,他讹来的三千金,怕也未必有命去花了。荀杜急中生智,来到县狱,提取樊重之子樊宏,训道:“你出城去晓谕刘(左纟右寅),命其早早投降,不然,援军一到,内外夹击,叫他全家灭亡。”
樊宏道:“如果刘(左纟右寅)不肯呢?”
荀杜怒道:“那就叫你全家灭亡。”
樊宏脖子一横,冷笑道:“刘(左纟右寅)会乖乖投降?你也太天真了吧!不如你现在就杀我全家。”
荀杜大怒,下令将樊宏乱棒打死,左右苦苦劝住。荀杜仰天长啸,待情绪平静下来,让步道:“退而求其次,只要你能说服刘(左纟右寅)绕道,自湖阳撤兵,本官也可以饶你们一家性命。”
这条件相对合理了许多,樊宏于是出城,直投刘(左纟右寅)营中。刘(左纟右寅)见了娘舅,二话不说,拔剑便砍,樊宏闭目长叹,才躲了杀威棒,又撞见丧门剑,命咋这么苦呢!刘秀架住刘(左纟右寅),夺过剑来,道:“舅氏必知阿母坟茔所在,等拜祭完阿母,其余再做理会。”
湖阳城外乱坟岗,秋风萧瑟,荒冢连绵,一座简陋的新坟,草草堆就,无碑无记,这便是樊氏最后的栖身之所。若非族人樊巨公好心收殓,樊氏甚至连这样一座小墓也不能拥有,只能曝尸野外,沦为鸟兽之食。刘(左纟右寅)和刘秀跪在坟前,痛哭流涕。哭罢,刘(左纟右寅)怒视樊宏,道:“舅氏前来,所为何事?”
樊宏答道:“特来请伯升绕道而行。反正你意在攻取宛城,理当兵贵神速,又何必久攻湖阳,平白贻误战机?”
刘(左纟右寅)冷笑道:“不绕道又如何?”
樊重逼死樊氏,樊宏也是深感内疚,他能理解刘(左纟右寅)的愤怒,但城中一家老小的性命又不能不救,只得软语哀求道:“请伯升垂怜樊家数百口性命。”
刘(左纟右寅)怒道:“阿母为樊家逼死,我与樊家,已是恩断义绝。樊家死活,与我何干!”
樊宏道:“老爷子年岁已高,还望伯升念及。”
见樊宏拿樊重来说事,刘(左纟右寅)越发怒不可遏,直呼樊重之名,大骂道:“老而不死是为贼,樊重早就该死。”又手指湖阳城,道,“舅氏入城去,告县尉,想杀樊家便杀,我意已决,必破此城。”
樊宏堂堂一个长辈,愣是被刘(左纟右寅)骂得大哭,跪下磕头,苦苦哀求,刘(左纟右寅)不为所动。刘秀苦劝刘(左纟右寅),刘(左纟右寅)道:“阿母自杀,正是让你我二人再无挂念,专心起兵。樊家咎由自取,须怪不得我无情。”
刘秀道:“舅氏自城中来,必知晓城中虚实,不如好生计议,看看可否有两全之策。”
樊宏听闻刘秀之言,于无希望处见到光明,连忙献计道:“湖阳县尉荀杜,乃是商贾出身,爱钱如命……”
刘(左纟右寅)打断樊宏,冷笑道:“就像樊重一样,认钱不认人是吧?我实话告诉你,樊重连自己的女儿都舍得逼死,总有一天,为了钱,樊重连你也会逼死。”
樊宏心道,那倒未必,儿子终究比女儿宝贵,但嘴上哪里敢说。刘秀在一旁对刘(左纟右寅)道:“荀杜这人我认识,当年我在长安时曾接待过,其人确实贪财,贪财则无耻,无耻则可以利用之。且听舅氏有何计策。”樊宏得到刘秀鼓励,胆色略壮,于是对刘(左纟右寅)道:“为今之计,只需募集十余名死士,如此如此,必能取荀杜性命。荀杜一死,则湖阳必降。”
再说荀杜在湖阳城中忧心忡忡,度日如年,忽然军士来报,樊宏正在城下叫门。荀杜登城而望,果然正是樊宏,后面跟着十多辆推车。荀杜急问樊宏:“事如何?”樊宏未及回答,身后领头的车夫已摘下草帽,仰首向荀杜道:“荀县尉别来无恙!”荀杜循声望去,竟是当年南阳驻京办主任刘秀,他当年往长安朝请之时,在刘秀那里蹭吃蹭喝,至今想来,依然意犹未尽。故人相见,荀杜也是又惊又喜,道:“文叔所来何为?”刘秀道:“特来通报县尉,我家长兄已答应撤兵。”荀杜大喜,再问道:“车中又是何物?”刘秀答道:“樊氏一门皆被县尉下在狱中,愿以千金为其赎命。”荀杜越发欢喜,真是财运来了,挡也挡不住,然而心中仍存疑惑,道:“开箱。”刘秀依言开箱,果然一片金光。荀杜依然不敢掉以轻心,又命人出城搜身,见刘秀等人并无兵刃,这才彻底放心,将刘秀等人放入城中。
荀杜下城楼来见刘秀,刘秀道:“愿先见樊家一门平安无事,然后千金自当奉上。”荀杜笑道:“那是,那是。”回身命兵卒前往县狱提人,又搓着手,对刘秀讪笑道:“我先验验,如何?”刘秀手一摊:“请。”荀杜开箱,顿时两眼放光,不能瞑目。刘秀作为外孙,以千金来救外公一家性命,于情于理都很说得过去,荀杜不再怀疑有诈,媚笑着对刘秀道:“当年在长安,没少让文叔破费,如今又要文叔破费了,想来真是惭愧,哈哈。”刘秀取出一块金砖,在手中掂了掂,笑道:“此物县尉可喜欢?”荀杜眉开眼笑,道:“喜欢,喜欢。”刘秀笑得越发灿烂,道:“那就全给你了。”荀杜看着刘秀诡秘的笑容,隐约觉出大事不妙,转身想逃,刘秀却已大吼一声:“动手!”始终低着头跟在刘秀左右的刘稷跃身而起,抓起一块金砖,向荀杜头上如雨点般砸去,一直将其橄榄形的头颅砸至扁平,依然不肯罢手,一边砸一边破口大骂:“畜生,给你,全给你。”
目睹着这桩光天化日之下的血腥暴力,荀杜属下幕僚皆目瞪口呆,吓得不敢动弹。刘秀拔出荀杜之剑,割下荀杜头颅,提头大呼道:“王莽败亡,指日可待。刘伯升起义兵,复汉室,乃天下所望。今降者免罪,不降者,视荀杜之头。”
众人见荀杜已死,而官府的援兵久也不来,顿时心灰意冷,于是皆降。
NO.5倾城之乱
刘(左纟右寅)和刘秀自起兵以来,湖阳乃是他们攻下的第一座城池,而第一次通常是兴奋而难忘的,乃至于手脚仓皇。大军一入城内,刘(左纟右寅)便忙于接管县衙和武库,刘秀则率两名亲随,入县狱释放樊重一家。老头子樊重见了小外孙刘秀,又羞又怒,摆出一副烈士的气节,拒绝出狱,大呼道:“我不要你来救。”樊宏烦透了老头子的惺惺作态,在一旁没好气地说道:“你就知足吧,还好来的是文叔,倘若是伯升前来,那就不是来救你,而是要来杀你了。”樊重怪眼一瞪:“他敢!”说完,又觉底气不足,心虚地问刘秀,“他敢吗?”刘秀点点头,樊重惶惶地闭了嘴,不敢再耍老爷脾气,这才乖乖出狱,一路上健步如飞,追也追不及。
刘秀送别樊重一家,已是暮色将晚,于是徐徐打马而回,前去和刘(左纟右寅)会合,迎面撞见一群群喝得烂醉的士兵,在街道上大呼小叫,踉跄而行,刘秀微笑看着,仿佛因了他们的快乐而快乐。然而,刘秀越走越感觉不对,湖阳明明是和平接管,怎么却满城尽是哭声和叫喊声?再往前走,便看见施展暴力的大兵,惊慌逃奔的人群,被损毁的店铺房屋,远近呼应的冲天火光,纯乎一幅末日之城的景象。刘秀大怒,又听见街旁一户人家内传来妇人凄厉的惨叫声,刘秀踹门而入,便见一位士兵正将妇人按在身下,其余十多名新市兵则围在榻前,为同伴呐喊起哄。一个婴儿被远远抛在地上,一动不动,也不知是死是活。刘秀两眼血红,大吼一声:“住手。”一名士兵闻声凑了过来,嬉皮笑脸道:“朋友,别急,等一会儿就轮到你了。”刘秀一巴掌将士兵扇翻在地,一脚踩上,怒喝道:“你们是谁人部下?胆敢为此禽兽之举,可知军法?”
十多名新市兵见同伴遭袭,纷纷转身,一齐打量刘秀。他们并不知道刘秀是谁,当时也没有军衔和军服可供识别,在他们眼中,刘秀无非脸白一点,胡须修剪得漂亮一点,衣衫光鲜一点,除此之外,也就是一个寻常青年而已,没什么好顾忌的。十多名新市兵于是拔剑在手,步步紧逼过来。刘秀热血上涌,也不管对方人多势众,拔剑便要和他们对砍。好在刘秀的两名亲随,都是由刘(左纟右寅)精心挑选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刘秀不出事,大事小事都不能出。两名亲随眼看便要火拼,刀剑无眼,万一刘秀有个三长两短,那可无法向刘(左纟右寅)交代,于是不由分说,架住刘秀便往外走,一路架回县府,这才放手。
刘秀回到县府,余怒未消,召集了数十人马,便要杀将回去,将那些兵卒就地正法。刘(左纟右寅)闻讯赶来,问明情形,将刘秀叫到内室,屏退左右,郑重说道:“你不能去。”
刘秀以为刘(左纟右寅)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于是笑道:“长兄多虑了,那些新市兵不过十来人而已,我带数十人马,完全足以应付。”
刘(左纟右寅)摇头道:“我不是担心这个。你这么逞一时之快,杀几个新市兵事小,引发内讧怎么办?新市兵和平林兵,我们好不容易才请来,这一内讧,等于前功尽弃。少了新市兵和平林兵,想要恢复高祖之天下,只怕难矣!听我一句,眼下还是忍耐为上。”
刘秀急道:“忍耐?你出门看看,城中是怎样的惨状!不仅新市兵和平林兵,就连刘氏子弟和宾客,也照样在烧杀抢掠。如此乱象,不杀一儆百,如何止得住?”
刘(左纟右寅)下意识地挠了挠头,而这一细微动作,未能逃过刘秀的眼睛。刘秀望着刘(左纟右寅),眼神中有前所未有的痛苦,他似乎完全心碎了,喃喃说道:“原来你早就知道。”
刘(左纟右寅)心知自己让刘秀失望了,黯然叹道:“你不为主帅,怎知其中的艰难。从来就没有容易的决定,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有人牺牲。有时候,便不得不舍小就大,舍近求远。我为天下,岂惜小民哉。”
刘秀争辩道:“这一路,还将有无数个湖阳,还将有更多无辜黎民。如果都像今天这样,一路残破掳掠过去,这哪里是复国,这是祸国呀,长兄!”刘秀越说越激动,又道,“如此残暴得来的天下,不要也罢。”
此前说话,兄弟两人都是有商有量,而刘秀方才所言,却已经变得火药味十足。反观刘(左纟右寅),以为刘秀最多只是发几句牢骚,所以一直大度包容,而现在刘秀却开始质疑整个复国行动,这已然跨越了刘(左纟右寅)的底线!刘(左纟右寅)脸色铁青,拍案而起,怒视刘秀,大骂道:“混账!你一个小娃娃懂得什么?”
兄弟俩共处二十多年,一向亲爱,从来没红过脸,这可是刘(左纟右寅)头一遭对刘秀疾言厉色,痛加斥责。刘秀毫无惧色,顶嘴道:“他们残破,而你纵容,他们掳掠,而你默许。真正奸污那妇人的,不是那些新市兵,而是你。”
刘(左纟右寅)气得浑身颤抖,咆哮道:“你再说一遍!”挥拳便要殴打刘秀,刘秀丝毫不肯退让,昂首挺胸,怒道:“你既然敢做,为何又不敢认?”
刘(左纟右寅)和刘秀在这边高声争吵,早有兵士报知刘稷,刘稷大惊,连忙前来劝架,然而一进室内,便见刘(左纟右寅)和刘秀相对而立,距离之近,间不容纸,彼此怒目而视,如同不世之仇,谁也不肯稍退半步。刘稷一看兄弟俩这气场,知道自己镇不住,又赶紧派人将刘良请了过来。刘良毕竟是叔父,面子大,辈分尊,一来便强行插入,硬生生将两人分将开来,命两人坐下,自己则居中而坐,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如今离长安还有千万里,怎么你兄弟二人就已经不能相容了?”
几乎就在同时,刘(左纟右寅)和刘秀都要开口说话,为自己辩解,刘良伸手止住,道:“从现在开始,你们都只和我说话。我问到谁,谁便开口,另外一人不许插话。不然,又将陷于没完没了的意气之争。文叔你先说,伯升怎么得罪你了?”
刘秀愤愤答道:“昔日汤武自葛始征,救民于水火之中,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所以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当年高祖攻入咸阳,秋毫无犯,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唯恐高祖不为秦王。所谓王者之师,理当如此也。今王莽无道,民心思汉。我等兴举义兵,吊民伐罪,光复汉室,当以王者之师自期,使民之望我,若大旱之望雨也。然而汉军一入湖阳,便烧杀抢掠,涂炭生灵,为害更甚于王莽,徒令天下齿冷失望。汉军民心既失,虽能得意于一时,而终不能久长也。”
刘良颔首道:“文叔所言,大有道理。伯升,你又有何话说?”
刘(左纟右寅)并不思索,脱口言道:“汤武征葛之前,以子民为饵,任葛伯杀之,然后借机问罪。高祖入咸阳之前,也曾屠城立威,比今日湖阳有过之而无不及。文叔对此又将如何辩解?夫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僻之道,行幽昧之途,将欲以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足也。”
很显然,刘(左纟右寅)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滔滔又道:“你只看见湖阳遭殃的百姓,可长安一饿死就是四十万人,这笔账怎么算?全天下饿死之人,又何止百十万,这笔账又怎么算?唯一的解决之道,便是推翻王莽,重兴汉室,然后与民更始,使民安息。然而,你要想改变这个世界,首先你便要有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
我何尝不想把汉军打造成王者之师,只是眼下心有余而力不足,势有所不能也。新市兵和平林兵皆是流民出身,不知仁义,只知利益。此刻乃是用人之际,不给他们甜头,他们岂能甘心卖命!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一家哭何如一巷哭?一城哭何如一国哭?小仁,大不仁也。你怜惜湖阳百姓,我却更怜惜天下百姓。”
刘良待刘(左纟右寅)说完,问刘秀道:“文叔,你意下如何?”
刘秀见刘(左纟右寅)意志已决,长叹道:“如果这是长兄想要的。”
刘(左纟右寅)傲然答道:“只要复国能成,荣耀归于刘氏,而罪恶归我。”
持续的沉默,谁也没有说话,外面的抢劫和暴力还在继续,而此时室内的四人,却只能报以沉默而已。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有谁的灵魂不曾挣扎?又有谁的人性不曾扭曲?然而,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为了最后的胜利,为了最终的正义。
良久,刘良起身,对刘(左纟右寅)和刘秀笑道:“既然如此,兄弟对拜,这事就算过去了。”
刘(左纟右寅)和刘秀相跪而拜,不知何时,刘良和刘稷已经离去,高堂大殿之内,只剩下这对兄弟,面孔冲地,头紧抵在一起。刘(左纟右寅)隐约竟在哭泣,这一刻,他不再是六部统帅,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承受了太过巨大的压力。他向着理想狂奔,却又被迫在现实面前屈膝,他意在保护苍生,却又不得不先选择伤害苍生。道德上的沉重拷问,使得他灵魂不得安宁。
刘秀感受着刘(左纟右寅)的脆弱和孤独,问刘(左纟右寅):“你还记得在阿父葬礼上,你对我说的那句话吗?
刘(左纟右寅)摇了摇头,刘秀道:“你那句话,我一直记得。现在,我要给你说同样的话。”刘(左纟右寅)等着,刘秀望着刘(左纟右寅)的眼睛,一字一顿地道,“别怕,还有我在。”
NO.6先舍后得
且说刘(左纟右寅)和刘秀兄弟和好。入夜,刘(左纟右寅)大开筵席,庆贺攻克湖阳之胜利。然而,左等右等,新市兵和平林兵的几大首领一直不现身,刘(左纟右寅)派人三催四请,王匡和陈牧等人这才姗姗来迟,个个脸色阴沉,显然是满肚子火气。几盏闷酒过后,王匡终于发作,怒砸酒杯,抬手指着刘(左纟右寅),大叫道:“刘伯升,你不公平!”
刘(左纟右寅)大惊,道:“王兄此话怎讲?”
王匡道:“你们抢来的财物,远比我们抢来的多,当然不公平。要想公平,必须将抢来的所有财物,按人头重新分配。”
新市兵和平林兵虽然抢不过刘氏子弟和宾客,然而人数占优,一旦按人头重新分配,无疑可以大占便宜。刘稷不干了,怒道:“抢多抢少,全看自己本事,我们也没拦着你们不让你们抢,你们自己抢得少,便反过来赖我们,你们还讲不讲道理?”
王匡等人也根本没打算讲道理,他们就是觉得分赃不均,咽不下这口气。王匡冷笑道:“你们舍不得吐出来也没关系,只要让我们抢樊重家,那就算大家扯平。”
刘(左纟右寅)虽然痛恨樊重,但樊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外公,自己得不到他的家产,但也不能便宜了外人,于是斩钉截铁地答道:“这事没得商量,樊氏乃我外家,绝不能抢。”
王匡和陈牧大怒,拂袖而起,道:“既然如此,诸君好自为之。”愤愤而出,王凤、马武也随即跟出。行至门前,王匡回身,狠声道:“软的不行,来硬的,不怕你刘伯升不给。”
刘稷有贵族气,本来便看不起流民兄弟,这事一出,更是对流民深恶痛绝,当即劝刘(左纟右寅)道:“一路攻占,都是刘氏冲锋在前。拿下湖阳,也全是刘氏的功劳。这群流民,既不能同患难,也无法共富贵,作战能躲则躲,分战利品却唯恐落于人后。看刚才王匡等人的意思,很有可能将对我们不利,不如干脆来他个先下手为强……”
刘(左纟右寅)却依然对流民武装抱有幻想,反劝刘稷道:“你以为这些人造反的目的是什么?天下是姓王还是姓刘,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依我看,还是匀出些财物给他们,就当息事宁人。”
刘稷嚷道:“他们开口一要,咱们就乖乖奉上,做人怎能如此示弱?这个先例一开,只会长他们志气,让他们越来越骄纵张狂。再说了,咱们把到手的财物拱手相让,对刘氏子弟和宾客们又如何交代?”
刘(左纟右寅)看向刘秀,道:“以文叔之见,当如何应对?”刘稷也看着刘秀,目光中满是期待。他和刘(左纟右寅)一比一打平,刘秀这一票显得至关重要。
刘秀明白刘(左纟右寅)的苦心,也理解刘(左纟右寅)的苦衷,于是对刘稷道:“我在长安时,做过商贾。商贾虽是贱业,却有与兵法暗通之处。司马迁《货殖列传》云:‘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贪婪吝啬的商贾,赚三倍,而不贪的商贾,却可以赚五倍。按理说,越贪婪吝啬的商贾,赚得应该越多才对,可事实却刚好相反。何也?贪贾只知取,而不知予。廉贾既知取,又知予,更知予即是取。”
刘(左纟右寅)叹道:“好一句予即是取。三郎知我心也。”
刘秀又道:“天下之事,成于大度之士,而败于寒陋之小人。昔日高祖捐四万斤金与陈平,不问其出入,裂地数千里,分封韩信、彭越,毫无痛惜之心,遂能灭项羽而有天下。反观项羽,虽勇猛无敌,却吝啬小气,部下有功当封爵者,项羽握其所封印信,把玩不舍,直至棱角磨平,犹舍不得给予,终落得乌江自刎,身败名裂。”
刘秀看着刘稷,再道:“王匡等人开口索要财物,这是好事,只要满足他们,他们便会继续卖命,最怕的是他们有所要求,却不肯明说,而在暗地里偷偷算计。如果我们选择内讧,即使成功,也将让四方豪杰寒心,以为我们不能容人,而皆不肯前来投奔。”
刘稷不能辩驳。刘(左纟右寅)大喜,道:“他日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岂与琐琐者较哉!区区钱财,不足爱惜,所抢财物,索性悉数相赠,以安彼等之心。”
刘秀于是收敛子弟和宾客所抢财物,悉数送与新市兵和平林兵。王匡等人正酝酿反攻,见刘秀不仅带来了安抚的诚意,更带来了超出他们期望的财礼,大为欢喜,假意谦让了一番,最后当然还是照单全收。
靠了金钱的魔力,一场危机暂时消弭于无形,次日,六部合兵而进,直指宛城。出发之前,刘(左纟右寅)和刘秀来到母亲坟前,做告别的恸哭。樊氏虽然葬得简陋,但兄弟两人却也不敢修葺坟墓,以免为官府所知,而掘坟烧尸,辱樊氏于地下。只能等日后起兵成功,天下太平,再来为樊氏移坟,风光改葬。
刘(左纟右寅)祭罢樊氏,想到逼死樊氏的元凶,忽然怒形于色,率众直冲樊重府上,也不等人通报,径直闯入内室,高呼道:“樊家所有家产,悉数充军。”
樊重梦中惊醒,听闻所有财产悉数充军,顿时面如死灰,魂魄不在。那可是他一辈子攒下的家产,是他全部的人生意义,没有了这些财产的支撑,他无法想象自己何以为人。刘(左纟右寅)冷漠地看着樊重的惊恐,嘲笑道:“你做了一辈子守财奴,毕竟还是守不住。如今一无所有,感觉如何?”
樊宏心疼父亲,恳求刘(左纟右寅)道:“伯升,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况是对自己外公!老人家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借贷出去的款项,便有数百万钱,并非是你所说的守财奴。”
想当年,刘(左纟右寅)四处找钱蓄养宾客,身为外公的樊重坐拥万金,非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冷嘲热讽。一想到这里,刘(左纟右寅)心中便大为痛恨,冲樊重冷笑道:“失敬失敬,原来你还是大善人。不过我这个外孙,怎么就从来没见过你一钱呢?你还真以为你是什么大善人了?你不过喜欢看着别人求你,从而感觉自己高高在上。你倒是每天倚门而望,眼巴巴地盼着我张嘴求你借钱。我告诉你,我不找你来借,我直接抢,而且抢个精光。”
樊重气得白须乱颤,想吐血,却吐不出来,用颤抖的手指指着刘(左纟右寅),道:“刘伯升,你不要逼人太甚。”
刘(左纟右寅)解剑塞到樊重手上,讥笑道:“不堪受辱,何不自杀,以全名节?”
樊重拔剑,横到脖子上,作势再三,却始终下不了手。
刘(左纟右寅)笑道:“你家产尽失,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哦,我忘了,你怎么会舍得死呢,你是宁愿自己苟活,也要逼自己女儿去死的。可惜你一辈子钻营财富,到头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说完大声下令,“搬!搬完,放火烧屋。”部下齐声大吼:“得令。”于是翻箱倒柜,搜金索银。樊重呼天抢地,捶胸顿足,后来干脆坐在地上,像耍赖的孩子一样放声大哭。
刘(左纟右寅)嘴上依然不肯轻饶,继续奚落着樊重:“钱没了,你哭。你没了,钱哭否?”刘秀于心不忍,小声提醒刘(左纟右寅)道:“长兄,差不多够了。”刘(左纟右寅)一举手,部下们会意,慢慢将搬走的财物归还原处。刘(左纟右寅)从地上拎起樊重,一把扔回榻上。老头子皮实得很,一骨碌坐起,见家产得以保全,眼神中重又恢复了生机,流露出其惯有的狡黠。刘(左纟右寅)看着樊重,冷笑道:“你放心,我从前没拿过你的钱,如今更不会拿你的钱。你把你的家产看得比自己女儿更加宝贵,我只不过是想看看,当你的家产被人全部夺走的时候,你脸上会是怎样的表情。如今看到了,有趣,果然有趣。”
樊重脸如土色,刘(左纟右寅)当着他们全家人的面,对他进行了不留半点情面的大肆羞辱,而他猥琐而拙劣的表现,更给人一种感觉,不是刘(左纟右寅)在羞辱他,而是他在自取其辱。
刘(左纟右寅)报复完,率众扬长而去。途中刘秀问刘(左纟右寅):“长兄如此对待外公,会不会有些过分?”刘(左纟右寅)答道:“我告诉你,在这世上,只有你我兄弟可以相倚靠,可以共始终。其余人等,哪怕是亲戚宗族,也不过是因利而聚,也会因利而散,对于他们,不要抱任何希望,更不可有不忍之心。你如果对他们容忍,他们就会对你残忍。”
(1)善用叠句,堪称王莽行文之一绝,地皇元年七月,大风毁王路堂,有烈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王莽下诏书曰:“予甚弁焉,予甚栗焉,予甚恐焉……”翻译成今日白话,则是“我怕呀,我好怕呀,我好怕怕呀……”
(2)参见叔本华《论女人》一文。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大结局(全二册)更新,第九章《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9)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