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对方的名字,能迅速拉近“关系”

  我们在和别人见面的时候,如果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叫出对方的名字,一定会让对方喜出望外,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即使你是在和一个你之前并不是很熟的人打交道,也会给别人留下极好的印象。因为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或者是一个代号,它包含了诸多的意义在里面—你能叫出别人的名字证明你知道他,会让他觉得备受尊重。

  小明是一位刚刚入职的新员工,他所在的公司每天都会给员工提供免费的午餐。小明一开始去打饭的时候,打饭的师傅每次给他打的饭都是很少。由于年轻,小明很早就开始饿了,所以,有一次当他打饭时,小明对打饭的师傅说:“您能不能多给我打点啊?”师傅白了他一眼说:“这是公司的规定,每个人的都是一样多。”小明碍于自己是新人,也不好说什么。

  有一天,小明无意间和有位同事说起这事,同事给他指点了“迷津”。他告诉小明打饭的师傅姓郭,是山东人,单位中很多同事到现在都不知道老郭姓甚名谁,但如果打饭时叫他一声郭大哥,他就很高兴。

  在一次打饭的时候,小明说:“郭大哥,您辛苦了。”郭师傅听了面带微笑说:“来了啊。”随之,接过了餐盘,小明再接回来后,发现饭量果然比平常的多了许多。小明笑着对师傅说了声谢谢。

  这件事情让小明明白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小明总是留心记着客户的名字。这个好习惯也为小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多年以后,小明成了公司的副总。

  名字虽小,却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千万不可小觑名字的威力。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礼节性的交换双方的名片,但当遇到曾经多次碰面的人时则很难脱口叫出对方的名字,或者干脆还会叫错。这样做,一是不用心,二也容易给他人留下目中无人的印象。

  小梅是一家公司的前台小姐,人长得特别漂亮,所以当时能够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小梅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负责接待前来参观或者是拜访公司老总的客人,并为老总准备来访者的资料。

  有一天,来了两个客户说要跟老总谈合同的问题。小梅很热情的把他们引到会议室。由于刚见面的时候两位到访者已经做了自我介绍,所以,开会的时候,小梅需要给与会的各位高层介绍两位来访者的背景资料。但是此时却出现了一个小的插曲,小梅竟然把其中一个投资者的名字和职位给介绍错了。当时这位投资者的脸是红一阵白一阵。后果可想而知,投资计划没有谈妥,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计划,老总虽然没有直截了当的解雇了小梅,但却找到她严厉批评了她。

  虽然遗忘是大脑的本能,但不能成为记不住别人名字的借口,成功的人对记住他人姓名非常重视。那么如何寻找记牢并避免遗忘别人名字的方法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首先,每次和陌生人见面时,要用心的记住别人的面部特征。虽然人与人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对方身材高大,是个彪形大汉;或者身材瘦长,像个“麻秆”;或者双目明亮,或者“细目”等等。

  在寻找面部特征时要不露声色的细心观察别人的“特殊标记”,用心记住与名字的关联性,但千万别让别人发觉你是在有意观察他,更不要盯住他人“死看”,观摩时整个过程要顺其自然。

  其次,有些对你重要的人的名字可以与当事人的一些特征一起加以标记,并不时地翻出来看一看,强化记忆,这样有备无患。

  再次,要经常和别人联系。孔夫子曾经讲过学问中要“温故而知新”,这在人际交往中同样适用,我们只有在和别人不断的联系中才能加深对别人名字的印象,才能避免大脑的“遗忘本能”。

  上述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识记别人名字中常会用到的方法,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发挥练习。

  相似经历,可以缩短彼此距离

  人们大都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或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做事,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许多人会对那些与自己保持同样行为方式做事的人给予更多的认同。这叫“同步印象”,而营造了这种局面,可以为良好的交往创造契机。

  每个人在举手投足间总会“暴露”习惯,如行为、表情、兴趣、爱好等,如果我们能够加以自然模仿或配合制造出他人似曾相识的印象,便可引起他人的关注,认为你是一个与他“投缘”的人,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会增加对你的好感。下面是几个缩短彼此距离的方法:

  1.模仿对方行为,引起对方关注。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人在交谈过程中都会保留一些习惯性的动作,不同的动作表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固有思维习惯。

  而我们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模仿他人举止,表现出与对方同样的思维习惯及心态。

  比如,A在说话时经常托着下巴……A的举动表明了他是一个善于倾听和喜欢思考的人,还有,在交流中,A不喜欢打断别人或被别人打断。

  我们在观察到A的这一举动后,可以进行模仿,即A在说话时我们可以用与对方相反的手托着下巴(完全相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我们也可以适时做捋下巴状。当对方意识到这一点后会觉得我们和他一样,都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倾听的人,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心理距离就会大大缩短。

  比如,对方双手交叉,手指不停地动,并不是很紧地握着……

  这是表明对方正处于焦虑、紧张、犹豫的状态。对此,我们要表示相应的同情或无奈,我们可以双手握着,但手指不交叉,双手有频率地“搓动”。这会给对方几个强烈的信号:“你的遭遇我们深表同情”、“可我们也没有办法啊”、“一切还得你自己拿主意”、“我们也很为难啊”。这样当对方领悟后便会理解,同时缩短交往的过程。

  学会模仿他人言行举止对获得良好沟通效果的重要性和相关技巧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注意在模仿过程中保持“适度性”,在模仿时尽量保持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以避免让他人感觉到不自然或轻视他或表现夸张。

  2.“接应”对方表情,营造相通的心灵。

  表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和情绪的变化,我们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关注到这一点,并积极地与对方进行互动,“接应”对方的表情变化,营造相通的情感体验,让对方进入共鸣的交流情境中。

  如果我们没有积极地关注和配合交谈中他人的表情变化,那么交流大多会失败。试想,当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他快乐的旅行过程,你看上去却不为所动,且一脸冷漠,对方还有兴趣和你接着交谈吗?所以,营造表情变化中的同步反应,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文向协作方阿杰谈论事情进展时,阿杰正忙于操作电脑上的一份文档。小文在一边说着,阿杰动着鼠标,看着显示屏,自始至终没有回过头看一眼在身旁说话的小文。小文的心里很是反感。

  后来,阿杰想起一件事,问小文。小文冷冷地回了句:“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看,这种交谈实际上是让气氛从热烈滑向冷漠的过程。

  在我们生活中,这种案例随处可见,很多时候并非人们有意这样做,而是因为一时疏忽、大意造成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人评论他人时,说某某情商不高,不知如何与他人沟通,其实这些都是指沟通中的细节没有处理好。

  下面,让我们用心地体验一下吧。

  如果对方心情兴奋,溢于言表,你该如何调整表情?ωWW.chuanyue1.coΜ

  如果对方心事重重,长吁短叹,你该如何调整表情?

  如果对方神情专注,你该如何调整表情?

  如果对方面露悲色,神情黯然,你该如何调整表情?

  人最常见的表情有六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我们在与对方交流时,要做到同步反应,就得针对各类表情调整自己的表情,除了简单地模仿,还要真心实意地表现情感,让对方感觉到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心情,又做到了有分寸。

  3.说出相同的兴趣与爱好。

  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说明双方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能够激发双方的交流欲望。如果兴趣爱好截然相反,谈话不投机,则会出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尴尬局面。

  当我们向他人诉说与他相同的兴趣、观念、立场,或者向他人展示他们喜欢的处事方式时,我们与他人的思想就会很容易产生共鸣,同时很快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心理学家指出,这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相似相惜心理。所以,我们在对话中要尽量说出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点。

  比如,

  保罗:您的身材真好,您一定喜欢运动。

  客户:是的。

  保罗发现对方身材较好,便以“运动”为契机。

  一个人如果可以使用兴趣这个话题,一定要注意时机,时机就是通过观察可以大致判断出对方的一些兴趣和爱好,这样就可以试探性地说点出来,但内容应是大众化的兴趣和爱好,如旅游、运动、登山等。

  比如,

  保罗:我经常去一些健身俱乐部健身,但效果不是太好。

  客户:哦?那我向你推介一个地方……这种对话表明客户自己十分喜爱运动,与他人有共同的话题。

  确实,通过客户的回答,可以判断他经常去健身,而保罗也可以继续寻找与对方的“共同”兴趣,像健身俱乐部内的健身器材等话题,这样就不必担心没有共同的“爱好”了。

  所以,我们在谈话中如果发现有共同兴趣后,可以继续扩大兴趣范围,而相似的兴趣越多心理距离也就越近。

  亲切随和的态度让你口才生辉

  与人初次见面,在相交甚浅、相知甚少的情况下,要想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尽快地表现出你的友好和随和。性格好,会使你的谈话具有亲和力,能让熟悉的朋友从心里愿意和你更近一步,让不熟悉的朋友有去认识你的愿望,有希望和你成为很好的朋友的渴望。

  如果能做到这样,你身边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就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让对方乐于接受并能产生亲切感,从而加速与你交往的进度。

  在与他人的说话当中,语言是否能打动人,态度是否随和,说话是否给人一种舒服愉快的感觉,也都将影响说话的效果。

  比如,在交谈中,会因为你一句简单的问候而让对方备感亲切,或许因为你的彬彬有礼的态度而让对方备感贴心,由此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但也有人总担心自己不善言辞,会在交往中受到冷落,于是采取沉默寡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其实能不能让他人感到友好亲切,并不完全取决于谈话内容,像主动热情地与人攀谈,这本身就能感动对方。

  一位很有成就并且风度翩翩的先生,非常了解女性心理。

  他每次说服女性时,总是说:“你要回家,还是去吃消夜?”

  他绝不会说:“你要去吃消夜,还是回家?”因为他知道,当女性听到“你要回家吗”就会有安全感,但同时也会有轻微的失望感。因为,她潜意识里会期待对方有别的提议,这时,再添上一句“还是要去吃消夜”,刹那间,对方失望感全失,她就会欣然地接受邀请。

  案例中的这位先生是一位非常“会说话”的人,若是他的头一句话就说“你要去吃消夜吗?”对方就会有警戒心。如果他再接着说:“还是要回家?”大部分女性都不好意思再说“我愿意去吃消夜”。因此,他巧妙的提出两种方案让对方选择,既尊重对方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人如沐春风。

  有亲和力的人工作上不一定特别出色,但会得到上级的首肯;有亲和力的人虽然有些条件没有他人好,但是很受大家欢迎,如三国时刘备才不及诸葛亮,武不如关云长,但他因亲和力超群而笼络住不少英雄的心,成为一方霸主,《水浒传》中的宋江也是如此。这都是亲和力起的作用。

  其实,有多种方式可以表现自己亲切随和的态度。比如,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主动寻找一些共同的话题:家乡、朋友、性别、年龄、孩子和工作等,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消除与他人之间的陌生感。当然,能不能找到话题,主动地与对方“搭上话”,往往要靠自己的“悟性”。

  我们看一个商人的例子。

  劳伦是位来自洛杉矶、经验丰富的女商人。她有着时髦的穿着,讲究品位。劳伦因为想放慢生活节奏、得到更多的归属感,于是搬到了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镇。尽管她喜欢这个城市和那里的居民,但是她感到她不受欢迎。最终,她的邻居给她指出,她的穿着和交谈方式让当地人觉得她在装腔作势,高人一等。从那以后,劳伦特意穿得很随意,与人谈论也多谈当地的事情,同时多参加社交团体活动,试着让自己更加容易接近他人。虽然一开始她很不习惯,尤其不习惯穿衣料为粗布的衣服,也不习惯谈论经营牧场等话题。但是她发现,她与新邻居和他人更容易交流了。

  劳伦后来和镇上的居民打成一片,因为她懂得了“入乡随俗”的道理。“入乡随俗”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人性格上的优点,而这种优点的核心在于,能够配合对方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交流,并产生一种强烈的互动。而采用这种适应别人、适应环境的“开放”态度,无论是在私人聊天还是在一个正式的社交场合,都会使自己更加容易地与人接近。当然,人还可以通过穿着打扮来体现自己与别人的相同点,包括说话方式、对别人的回应,也尽量体现“相同”,尽量做到“入乡随俗”。

  当然,在你想去接近别人,打开话题的时候,你也可以通过你的肢体语言、你的眼神、你的反应和你投入的程度传达友善的内容,这样别人就可以判断你是否容易接近。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增强语言的亲和力。

  1.主动攀谈。

  用热情的话语增强亲和力热情的态度,是增强语言亲和力的黏合剂。如果我们能主动地与对方进行攀谈,哪怕是一句得体的问候,几句关心的话语,都可迅速消除陌生感,造就融洽的气氛,从而达到亲和对方、顺利沟通的目的。

  2.坦诚相见。

  用真挚的话语增强亲和力,言谈不仅要热情平易,而且要真挚坦诚。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说,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可以消雪化冰,拉近与人的距离。但要想寻求深入有效的沟通方式,首要一点,敢于敞开心扉说真话,该坦率、直露的地方,决不能含糊其辞。

  3.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表现为交谈时要谦和平等,做错了事要道歉、自责,而且还表现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既不能不懂装懂,又不能趾高气扬。

  4.深入浅出。

  同样的意思如果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让人“顺耳又顺心”,既可让人感到亲近,又可给人以“舒服”的感受。

  5.亦庄亦谐。

  用幽默的话语增强亲和力,在严肃的语境、庄重的话题中,有时很有效果。当然话题要适当,这样能产生非同一般的亲和效应。

  以上只是谈了通过语言增强亲和力的几种常用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以情真、意善、心灵美为基础,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否则,不仅不能增加亲和的力度,还会使人厌恶,弄不好还会落个虚情假意、“两面派”的坏名声。

  只要我们用一颗友爱的心去与他人交往,以亲切真诚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鲜花与喜悦。

  自信是赢得信任的基础

  问个问题,你是愿意与充满自信的人交谈,还是愿意和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沟通?

  我想你一定愿意和充满自信的人交谈。因为自信的人会给你带来一种安全感,同时会让你感到信心的存在。

  在言谈举止中,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当你充满自信时,你的客户通过你的信心,更加相信你所说的话,他们会认为你是一个诚实的人。相反,如果你缺乏信心,你的客户会怀疑你所说的话,认为你可能对他们隐瞒了什么。

  “推销之王”乔·吉拉德认为自信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他在其自传中提到了他刚步入销售行业的一次失败经历,而失败的原因就是他因缺乏自信造成恐惧引起。

  那是圣诞节前的一天,吉拉德与客户—休斯敦一家银行的部门经理布莱尔斯进行了决定成交的一次会谈。吉拉德很有把握,因为在前几次的会谈中他们聊得很愉快,这次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签单成交。

  “布莱尔斯先生,请您在这上面签字吧。”

  吉拉德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准备把需要客户签字的几张单据从文件夹里抽出来,谁知就在这个时候,吉拉德突然有点慌乱,内心莫名地紧张起来,这种紧张自然也就通过举动表现出来,吉拉德的手变得不听使唤。

  布莱尔斯先生看到吉拉德这样一副表情感到很奇怪,进而充满了疑虑:“对不起,吉拉德先生,我想我应该再和我的妻子商量一下,再作决定。”布莱尔斯先生找了一个借口。

  恐惧依旧没有消失,吉拉德只得向布莱尔斯先生告辞。快要成交的订单就这样从吉拉德手中溜走。回到家里,吉拉德反复考虑紧张这个问题,分析产生恐惧的原因。最终他想明白了。

  原来产生这种令人失望的恐惧,其实是他太希望得到这张订单,进而怀疑自己是否在什么地方犯了错误,又害怕被客户发现,结果就产生了恐惧感和不自信,以致丢掉了这张渴望已久的订单。

  可见,由于缺乏自信,导致了生意的失败,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不过幸运的是,吉拉德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通过演讲训练等方式不断培养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最终走上了事业的巅峰。

  可以说,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不自信,无端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烦恼。

  信心是照亮人生成功道路上的一束阳光,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人只有自信了,才能让别人相信你的能力。自信表现在各个方面,但如果连说话的勇气都没有,那还怎么能让别人去信任你呢?

  因此,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自信,就能向外界传递出着这样的信号:“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自信会使人变得充满魅力,成为人群中特有的亮色,也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成为更有能力的人。

  适当得体地替人“打圆场”

  “打圆场”,就是要我们在他人说话陷入僵局或困境时,主动地提供帮助,让其在众人面前顺利说话,摆脱尴尬的境地。

  这样他人既解除了困境,也会非常感激我们,而当我们处于同样处境的时候,他们也会帮助我们。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3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徒弟不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www.chuanyue1.com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仍不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展颜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他一次次成功地为徒弟解困境,一方面赢得了顾客的认可,保住了生意兴隆,另一方面徒弟也会更加感激他,更加卖力干活。两全其美,于人于己都好。

  以下是几种“打圆场”的方式,如果你能运用自如,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1.帮助“圆场”。

  圆场,就是在谈话双方争吵十分激烈时,由中间人将争论双方的观点表达出来,从而使双方心甘情愿地接受彼此的观点,以达到解围的目的。

  李明和张亮同在一家公司工作,因为要策划一次会议,各执己见。一开始,大家还用商量的口气,都觉得自己的意见好,力图说服对方。到后来,就有点争论的意思了,谁也不肯让步,谁也说服不了谁,好像不证明自己的比对方的好,就不肯罢休。

  坐在旁边的刘荧荧,一直听他们争论,后来一看形势不妙,就凑过来说:“你们先不要讲了,听我说,我看你们争来争去,其实是没有弄清对方的意思。”接下来,刘荧荧分析了双方看法的优点和不足,李明和张亮点头称是。分析完了之后,刘荧荧说:“我看这事好办,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李明和张亮直接承认对方看法的合理性,似乎是做不到的,而通过刘荧荧的“分析”,双方在心理上有了“缓冲”,大家会在心里想:“我理解有误,你的见解也不一定对。”这样容易接受对方的看法。

  因此,在我们为他人解围时,可以采用替人圆场的方式。

  2.融洽气氛。

  俗话说: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在交谈中,有时候会因为当事人说话做事不慎而造成交往气氛的不顺畅,处于尴尬局面,但又无法摆脱,而这需要局外人随机应变,帮其解决。

  一位将军到基层检查工作,他先召开了一个士兵座谈会,想了解一下士兵们自主学习的情况。尽管将军深入浅出地启发,平易近人地引导,但士兵们还是有点紧张,显得很拘谨。

  突然,将军问一名士兵:“你知道马克思是哪国人吗?”

  那名士兵不假思索地回答:“苏联人。”刹那间,知道答案的士兵都想笑而又不敢笑,有的人甚至为这名士兵担忧,以为将军会对他严加批评。可谁也没想到,将军却笑容可掬地说:“是呀,马克思也有搬家的时候啊!”话音一落,笑声四起,座谈会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士兵们大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3.给“台阶”下。

  有时候大家陷入谈话困境后,苦于没有可下的“台阶”。

  这时,如果有人能及时巧妙地给他人搭一个可行的“话题”,让他人顺着这个话题说,也许困境就会解除。

  一天,某商场来了一位顾客,要求退回昨天刚买的一双皮鞋。按照商场规定,售出的皮鞋,在一周之内可以退换,那位顾客对年轻的售货员说:“这双皮鞋是昨天买的,当时我的爱人没来,我觉得大小合适就买了。可是买回去一试,才发现这双皮鞋小了一点,而且他昨天也买了一双,因此我们想把这双退了。”售货员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皮鞋,发现这双皮鞋并不是自己商场售出的。于是跟那位顾客说:“这双皮鞋不是我们商场的,我们不能退。”但是,那位顾客坚持说就是在这里买的,怎么不能退呢?双方发生了争吵。那位顾客开始变得愤怒起来,她出言不逊,还发誓说就是在这里买的,引来了许多顾客围观。

  这时经理闻讯赶来,又仔细地检查了这双皮鞋,认定这双皮鞋不是自己商场的。经理想了一下,想直接向顾客说明这一点,但是考虑到那位顾客在众多人的面前,是不会轻易认错的。

  于是他对那位顾客说:“我想知道,你们家里是不是有一双与它相像的皮鞋,您有可能拿错了。我们这里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有位顾客要求换鞋,但她却错误地拿了一双穿过好多天的鞋,我怀疑您也遇到了这种情况。您看,咱们商场没有此类型的鞋呀。”说着一指货架上的各种皮鞋。那位顾客看了看,在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不好再说,而且,经理又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台阶”,于是说:“想必是我弄错了,我回去问问,如果没有弄错,我再来找你们。”说完,收起那双皮鞋走了。

  “圆场”一定要有“圆”的艺术,不能让矛盾升级、加剧,否则尴尬未除,又增添了新的问题。

  说话要简洁有说服力

  现在有许多人在谈论好口才时常认为,在这个社会上,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只要“能说会道”,能“侃”,能将事情表达到极致,凡事就能达到“话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像烛之武退秦师靠的是口才;春秋时的毛遂自荐使楚,迫使楚王歃血为盟靠的是口才;晏子游说秦国时让耻笑他个矮的官员反而蒙羞,靠的也是口才;纪晓岚多次把将要“掉下”的脑袋保全不失,靠的还是口才。

  在这么多的史实面前,谁敢妄说好口才无益呢?

  好口才当然有益,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沟通中的好口才,多表现在语言的精练和准确上。也就是说讲话者要尽量使用少的词句,准确地表达出所要叙述的内容,让别人信服。就像一组被称为很好看的吊灯,只有在接通电源,看到它的照明后,我们才能接受“很好看”的评价。假如一个口才好的人只会像做官样文章般地夸夸其谈,这种好口才岂能服众?荀子有言:“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意思是说,简练、有说服力的语言才是美好的语言。

  我们常听人评价某某口才很好,指的不外乎是其口语表达能力出众,口齿清楚,思路清晰。当然,能够具有长篇大论口才的人也很难得,然而具有较强的说服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人,一般说话言简意赅,直击要处。

  所以要检验口才是否真正好,就要看说话的实用性,搞清楚说话对象,这样说出的话才能具有说服力。好比一个演讲者,他本是个企业家,但在农民面前大谈特谈企业应该如何清理不良资产,这样的“好口才”是不能达到和农民沟通的效果的。

  只有谈些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才能受到农民欢迎。

  所以,在沟通中要使他人乐于倾听你的发言,愿意同你谈话,首先要从对方关心的话题谈起,这样容易调动他人谈话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比一开始就直接谈他人不关心的话题或者难题,效果要好得多。

  一位历史老师年纪大了,因为牙齿松动了,讲课吐字不清,然而他对工作一如既往的负责,对学生要求依然严格。有位同学对这位老师有看法,就借题发挥,上教务处告状,要求撤换这位老师,还发动班里同学要将这位老师“赶下讲台”。

  班主任找这位学生谈话,没有直接谈这个问题,而是先问他的爷爷奶奶年纪多大了,身体怎么样。学生不知班主任的用意,回答说:“身体还好,就是年纪大了,记性也差,说话颠三倒四的。”班主任顺水推舟:“是啊,岁数不饶人哪,我们当老师的也是这样,请你们要多体谅。”学生听出了班主任的弦外之音,惭愧地低下了头。后来,他主动向历史老师赔礼道歉,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了。

  这位班主任深谙说话的艺术,他从对方关心的话题说起,循循善诱,三言两语就把谈话内容逐步引向正题,使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去认识问题,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可见,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言简意赅的铺垫比直接引入主题,更能打开局面,迅速地进行有效的沟通。一般来说,在以下方面容易发掘出让他人有兴趣的共同话题。

  1.围绕事业追求,寻找话题的“闪光点”。

  事业对人非常重要,无论年轻、年老,人们一旦谈起工作、人生方面的话题,就会神采飞扬起来,所以,交谈时可以从这方面寻找共同话题。

  2.围绕兴趣爱好,寻找话题的“共鸣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即使一个再沉默寡言的人,只要与人谈起他的兴趣爱好,也会口若悬河。然而,初次见面,如果你还不知道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这怎么办?不要紧,不妨先谈谈你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个抛砖引玉,然后在彼此的兴趣爱好里寻求共同点,以此增加了解和增进沟通。

  3.围绕环境氛围,寻找话题的“着眼点”。

  营造环境氛围是一个关键点,因为在好的氛围内谈论话题可以让话题成为具有动感变化、随意性较强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话题。而“着眼点”的寻找要避开逢场作戏般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而是通过抓取“话题”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品德智慧、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水平和品位。可以这样说,一个善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处理矛盾的人,只要把寻找话题的着眼点放在好的环境氛围中,话题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围绕社会生活,寻找话题的“兴奋点”。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你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最深切的体会、最想说的话、最厌恶或最喜欢的人和事、最关心或最希望得到的什么吧,比如,一些时事政治,或是新闻等,你可以以一个听众的角色来获取信息,如果自己也感兴趣就多做些了解,这样日后在与朋友的谈话出现“卡壳”时,随便地拣其中一个“兴奋点”去谈,也许就能寻找到共同话题,也具有说服力。

  人学会把握语言的说服力很重要。因此,为了增加语言的说服力,还要在谈话中牢记以下4个原则:1.重视原则。

  让对方知道他(她)对于你有多么重要;承认对方有某些自己所不及之处,有了“重视”,就有了交流沟通的可能。

  2.理解原则。

  了解对方,善解他人之意,“投其所好”,是理解的原则。

  包括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对他人的想法和愿望表示理解、同情;多征询对方的愿望、需要、意见和想法等。

  3.专注原则。

  在对话中突出对方,而不是强调自己。包括多谈论令对方感兴趣的人和事物,特别是让对方多谈论自己;而自己则采取认真倾听,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使话题能够继续的方式;尽量减少使用“我”、“我的”和“你”、“你的”,多使用“我们”。

  4.认同原则。

  减少不必要的分歧,力争达到共鸣,是认同原则。交谈一开始,就要争取使对方立即说“是”、“是的”;同时,如果自己有错一定要迅速而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在分歧上继续纠缠;积极寻找双方的共同意见点,多使用“我也……”的话式。

  如果你能把握好上面4个原则,即使说话不多,也能让对方信任你,营造交谈氛围,慢慢地,好口才就练出来了。

  “迂回有术”化敌意

  社交场合当众讲话,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因为千人千面,如果语出有失,就会落下“口实”,弄不好还会不小心“得罪人”。

  “迂回话术”是一种绕弯子的说话方式,容易使人在矛盾重重中摆脱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他人对你的敌意。

  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曾经放荡无度,他非常喜欢玩鸟打猎,所以派烛邹专门看管鸟。但是烛邹一次不慎把鸟全都放跑了,齐景公怒不可遏,要下令杀死烛邹。

  大臣晏子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正处在气头上,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之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之心。齐景公答应了。

  于是,晏子便对着烛邹怒目而视,大声地斥道:“烛邹,你为君王管鸟,却把鸟丢了,这是你的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你的第三大罪状。你犯了这三条罪状,是死有余辜。”

  说罢,晏子请求齐景公把烛邹杀掉。但是此时齐景公已经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转怒为愧,说:“不杀了!不杀了!我已经明白您的指教了!”

  这个故事就是下级迂回地批评“领导”,表达反对性意见,并被领导心悦诚服接受的一个例证。很明显,晏子是反对景公重鸟轻人的,但是当他看到景公正处于气头上,直谏反而不妙,于是就采取了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方法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齐景公得以领悟其中的利害关系和是非曲直,达到了既救烛邹之命,又得以说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触怒“领导”,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时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这大概就是以迂为直的奥妙所在吧!其实原因很简单,间接的方法比较容易使人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他人对你的“敌意”。

  人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会占上风,这样自然会认真地考虑问题,但在心绪不稳的情况下,却容易先入为主地将他人意见“一棒子”打死,因此“迂回战术”在此时就能较好地发挥作用。

  迂回地表达反对性意见,可避免直接的冲撞,减少摩擦,使别人,尤其是你的领导,更愿意考虑你的意见,而不被情绪所左右。这在社交谈话场合非常适用,而如果你能运用得当,心领神会,一方面能让自己“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也能做到“八面玲珑”,而这不是靠自身“城府”,而是用智慧,用脑子。

  一个人的生活履历,都是一部蕴藏丰富内容的教科书,都可以供人阅读和吸取有益的养分,因此,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话不投机,就需要避其锋芒,理解他人,采用迂回的策略,从而避开交流中的“沼泽”,让交流成为人和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平台。

  理解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先决条件,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沟通,所以“善解人意”,懂得对方的心意,又不失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迂回有术”化敌意会使你有“好人缘”。

  下列技巧是一些沟通中常见的技巧:1.主动倾听。

  以认真的态度主动倾听,自己不要谈得太多,也不要心不在焉或是打断别人,多用语言或身体语言鼓励对方说出想说的话,并对对方所说进行细致的分析,思考自己该如何应对对方谈话时的“内容”。

  2.分析判断,适当提问。

  整合对方的意思去全面理解,说话前要反复有意识地思考自己做出判断的依据,如这样的判断是否符合逻辑,论据是否充分。是否忽视说者意见的线索,是否能顺应对方的心意达到预期的效果?

  3.善用身体语言。

  在谈话中保持眼神接触(用眼听),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你对对方所说的话的兴趣和支持,如采用点头等适当的面部表情,一定要避免看手表、玩东西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在适当时要用自己的话来重复对方的意思,表明在仔细听也保证理解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沟通时要以谦和友善的方式对待别人,我们要让别人认可自己,就要考虑到对方和我们一样,有“好胜的愿望”,有“受到尊重的需求”,有“要顾全的脸面”等。如果碰到说话粗鲁、盛气凌人的人,也要不卑不亢,否则,以好胜之心应对对方,容易引起争吵或不欢而散。

  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辩论、争强或者反对,你有的时候可能获得了胜利。但是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再也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所以,说话的艺术在于因人而异,“迂回有术”,这些才能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时游刃有余,达到融洽的沟通。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60秒神奇口才训练:钻石版.2更新,说话是门大学问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