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要用心

  不管是与陌生的朋友交谈还是与熟识的朋友交往,我们都要用心。

  很多人在跟陌生的朋友交谈时,感觉很不自然,心里发怵,因为彼此不熟悉,对此应先考虑一个问题,你跟老朋友谈话时会感到困难吗?答案显然是不会,因为你已经跟老朋友相当熟悉。人们都是这样,跟彼此很了解的人在一起时,就不会感觉到拘谨;而由于对陌生人不了解,特别是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群体时,有些人就开始生有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

  所以,你要设法把陌生伙伴或是陌生人变成老朋友,这首先要在你心目中建立一种愿意跟别人交朋友的想法,心里有这种愿望,才能有行动上的落实。

  在你决定和某个陌生人进一步交流时,交谈时不妨先介绍自己,给对方一个了解你的线索,不一定非得先介绍自己的姓名,不妨先说说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可问问对方的工作单位。

  一般情况,你先说说自己的情况,人家也会相应告诉你他的有关情况。

  接着,你可以问一些有关他本人的而又不属于秘密的问题。

  比如,如果对方是中年人,你可以问他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一般的业务情况。对方谈了之后,你也应该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谈话,要比对“老相识”更加留心对方传达出的内容,因为你对他知之甚少,因而应当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信息。此外,他的语调、表情和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宜值得琢磨一下,以决定是否有下一步的纵深发展条件。

  有人认为见面谈谈天气是无聊的事,其实,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一个人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好,否则田里的稻苗就会旱死了。”而另一个人则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糟,我们的旅行计划全给泡汤了。”

  你是不是可以从上面两句话中分析出两人的兴趣、性格呢?

  退一步说,“敷衍性”的话,在熟人中讲意义不大,但对与陌生人的交际还是有作用的。

  查尔斯·伊里特博士从南北战争结束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五年,一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

  有一天,一个名叫克立顿的学生到校长室申请50美元的学生贷款,伊里特校长不仅签字批准,而且关切地询问克立顿饮食情况,还教给他做牛肉狮子头的方法。克立顿非常感动,当他向其他同学讲述这件事的时候,同学们都纷纷回答说曾经受到过校长的多方面指点。

  要和他人交朋友,就要挺身而出为他人效力,并且多做那些花时间、花精力、需要诚心和思考的事。

  当然,并不是每个走入你生活中的陌生人,从一开始就能成为你的朋友。但是,如果你能做到从心理上喜欢结交朋友,并且真诚地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是再铁石心肠的陌生人,也会被你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成为能够帮助你的朋友。

  20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他都是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

  其中,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应冷漠,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农民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农民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农民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

  好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

  这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都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指挥官,在前面挥动着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有生还的机会。

  传教士的名字被这位指挥官点到了,他浑身颤抖,走上前去。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神一下子和指挥官的眼神相遇了。

  传教士习惯地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先生虽然没有过多的表情变化,但仍禁不住还了一句问候:“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最后的结果是:传教士被指向了右边—意思是生还者。

  这个故事至少说明了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你将你的感情、你的爱心奉献给别人,别人也会对你施以爱心的回报,就像上面故事中的那位传教士一样,他对人的热情感动了冷漠的陌生人、无情的纳粹分子,也正因为如此,他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

  当然对待熟识的人我们就更应该用心了:比如,与朋友约好去逛街,天突然下雨了,要记着提醒朋友不要忘了带伞。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要及时赶过去慰问。有朋友到家里做客,一定要事先安排好时间及内容,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其实体现了你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诚意。如果你能够长期这样为他人考虑,相信你的言行会打动他们,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换位思考,学会揣摩对方心思

  布鲁克斯有一种杰出的本领,他几乎总是可以准确地判断孩子们需要什么礼物。朋友们曾经为此事特地向他讨教。他说:“其实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们感到高兴的话,那么这就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你只要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他们的话,你最想得到什么礼物呢?只要你真的这样想过,你就会很快得到正确的答案。”

  苏珊小姐似乎天生具备当教师的才能,她在课堂上,总能采用最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们学到新的知识。她说:“我也没有什么秘密,学生们喜欢听我讲课,是因为他们对我的讲课方式深感兴趣。为了选择最有效的授课方式,我总是这样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我最希望夏尔小姐采用什么有趣的方法讲授课本上这些知识呢?’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所花费的精力,要比我用来熟悉教材进行备课所花的精力多出许多。”

  你是否发现,布鲁克斯先生和苏珊小姐都用了一个相同的词“如果”。这是他们两人的过人之处。他们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倘若我们不知道如何使别人感到高兴的话,我们不妨设问一下:“假如我是他,我希望别人怎样做,我才会感到愉快?”若是我们不知道怎样使别人喜欢自己的话,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是他们,我希望他们怎样做,我才会对他们产生好感呢?”

  在与人交往时,凡事多问几次“如果我是他,那么……”,你就不难了解对方的想法,你就可以比较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

  换位思考,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在你不清楚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时,你要身临其境地把自己当成对方想一下。

  “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你自己若是他”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设想呢?因为人的想法和需求往往是由他所处的身份所决定的。你设想一下如果换一个位置,你变成了他,你的想法就不会还是你现在的想法,而可能是他的想法。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他的观念和爱好,这对促进你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大有裨益。夶风小说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有能力也好,没有能力也好,在指责他人时常常能够说得头头是道;还有些自认为是十分聪明的人,有在面对自己的缺点时却没有丝毫的正确认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揣摩对方的用意,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复呢?

  有一次,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访美时,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其进行了诋毁:“若我是您的妻子,我就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面对这样的挑衅,丘吉尔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不露声色地回答说:“若我是您的丈夫,我一定会喝下这杯咖啡。”

  还有一次,由于丘吉尔在二战期间,曾多次发表演说主张与前苏联共同抵抗德国纳粹的侵略,在记者发布会上,一位记者尖声问道:“您为什么要替斯大林说好话?”这个问题涉及两个不同体制的国家,对此,丘吉尔从容地回答说:“假如希特勒侵略地狱,我也会为阎王爷讲好话的。”

  从上述两个例子中看出,丘吉尔的高明之处体现在他不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巧妙地回答,既不失幽默含蓄,也使语言充满耐人寻味的魅力。这样,听者自己就可以去体会他的回答,同时他也巧妙地回击了对方不友好的态度。

  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常常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想刁难你的人,这些人一有机会就给你出难题,意图使你陷入难堪的境地。这时候你也可以把换位思考作为一种有效的武器,晓之以理来轻松化解刁难。换位思考可以让自己的说理显得更为充分、合理和贴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一般都是直奔问题,语言直接,使对方难以招架而被击退。

  维特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著名律师,并当选为加州议员。

  有一次,他刚从农场回来,由于时间紧急,身着一身工人服装就匆匆赶往一场聚会。从他进入舞厅开始,耳边就一直没有间断过那些绅士淑女们对他的议论,言语间说的尽是对乡下人的贬低。没过久,那些绅士淑女们就把维特围了起来,提出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刁难他,企图让他出洋相。

  维特对这群人说:“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祝愿你们愉快和健康!在这个文明之光遍存的时代里,你们就不能表现得更有教养些么?虽然你们穿着华贵的礼服,但在言辞之间却如此刻薄无礼,你们是虚伪的。而我,一直以为你们是真正的绅士和淑女。看来,我们都错了。”

  围观他的人正要向他发作的时候,主人走了进来,恭敬地对他说:“维特先生,您好!刚刚怠慢了,请原谅。他们没想到是您。请您到书房来,我还有些问题要向您请教呢。”

  维特优雅地对那群满脸惊讶的人说:“再见,祝你们玩得愉快!”

  维特的回击可谓直接简单,使得那些自以为养尊处优的绅士、淑女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眨眼之间,就把对于他的嘲讽、刁难一扫而光,同时也体现了自己高贵的人格。

  换位思考的效用非常神奇,很多人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不要太苛刻,也总是希望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其实不光你这样想,人人也都这样想。既然我们对别人有着这些期望,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先满足他们的这些愿望,对他们真诚相待,关心和尊重他们,尽量对他们宽容,努力去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呢?

  比如,对方对你大发雷霆,使你很难接受。但是,在你决定与他比个高低之前,不妨偷偷在内心问一下自己:“对方生气是因为什么呢?”这样做过之后也许你会改变主意。比如你正准备对他人的错误进行严厉指责,当你开口说出第一个有可能令他感到伤心的字之前,你最好先反复思量一下,如果换成是我,就一定能比他做得更好吗?

  现实中,有很多人不习惯于换位思考,所以当他看见别人犯错误时,他会觉得别人很愚蠢;而当他自己犯错误时,他只是觉得自己很“不幸”。人们总是会原谅自己而对别人却要求甚严。当人们能够做到像宽容自己一样宽容别人的时候,那么,就一定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www.chuanyue1.com

  一个人若是能够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就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就能够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够正确决定自己的处事方式,同时也能更加受到别人的欢迎。

  逾越沟通障碍

  在我们的日常应酬中,免不了要和别人沟通观点,讨论意见。如果我们能够顺利了解对方所想所需,也让对方理解我们,那么沟通就是成功的。可是有时候就像水管子被堵上了,水流不顺畅一样,沟通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使得双方都无法了解对方最深切、最真实的想法,连所想所需都不知道,结果也就谈不上什么了解和合作了。

  最典型的沟通问题是由于双方的背景差异过于悬殊造成的。

  社会中,不是每个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不是每个人都一样过着富翁的生活。如果一个富人对穷人讲泡温泉、高尔夫,一个老学究对一位大字不识的小孩子讲《论语》,一个职业经理人对一个家庭主妇讲生意经,对方不是以为你炫耀,就是觉得你是个书呆子,这样的沟通还怎么进行得下去呢?肯定当即就不欢而散了。

  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语言和措辞,让别人听得懂,愿意听。

  听懂是沟通的前提,如果不能弄明白对方说话的内容和含义,那回答岂不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了?

  沟通要让别人愿意听,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你所说的东西可能别人并没有接触过,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也可能人家并不感兴趣,这时候就需要你开动脑筋,去吸引听众了。

  爱因斯坦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有一位老太太跟他说:“爱因斯坦先生,你真是不得了啊,得诺贝尔奖了。”

  爱因斯坦说:“哪里,哪里。”

  “爱因斯坦先生,我听说你得诺贝尔奖的那个论文叫作什么相对论,相对论是什么东西啊?”

  是的,什么叫作相对论呢?问他这个话的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爱因斯坦要怎么回答呢?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种相对论的公式,你跟她讲她能听懂吗?后来爱因斯坦用比喻的方法告诉她什么叫相对论:“亲爱的太太,当晚上12点钟,你的女儿还没有回家,你在家里面等她,10分钟久不久?”

  “真是太久了。”

  “那么亲爱的太太,如果你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听歌剧《卡门》,10分钟快不快?”

  “真是太快了。”

  “所以太太,你看两个都是10分钟,相对不同,这就叫作相对论。”

  “哦。我明白了。”

  天才的爱因斯坦不仅在科学创造上无可匹敌,在生活中也妙趣横生。他把一个全世界都没几个人懂的科学理论如此简单地讲解给一位老太太,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这种功力,对于做学问和一些专业人士来说是最需要修炼的。

  说话也是这样,你只有先让人家搞明白你在说什么,才能与之进行下一步的交流。如果人家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还何谈理解和支持呢?

  成长的环境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代表的方面也不同。

  年龄、职位、性别差异等,都会造成沟通过程的障碍。我们除了应该掌握语言技巧排除这些自然产生的障碍之外,还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的“过失”或者“大意”,产生新的不愉快的“障碍”。

  1.在与别人沟通时,要表现出真诚,起码要注意力集中。

  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让别人觉得自己获得了尊重,人家才会觉得你态度认真,觉得你重视这次谈话。这是沟通的首要原则。试想,如果你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对方心不在焉,答非所问,你心里肯定会有想法:他是不耐烦还是什么?

  有一个业务员要把润滑油卖给某公司,那天他在同这家公司总经理谈话时,打了四次手机。

  打第四次的时候,总经理跟他说:“你好像很忙啊?”

  他说:“哎,是挺忙的。”

  总经理说:“你出去把手机打完了,再进来跟我讲话,我希望你在跟我讲话的时候,不要开手机。”

  他赶紧说:“对不起,对不起!”

  最后,总经理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你要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我给你个忠告,你这辈子要想让客户喜欢你,最好在客户面前,你的手机永远不要响起。”

  2.与人沟通时,要让别人感觉你态度很真诚,很重视与他的交流,其中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站在他的角度为他着想。

  有一位学者说:“为了让自己成为受人欢迎的人,我们必须培养一种‘设身处地’的能力,也就是抛开自己的立场置身于对方立场的能力。”如果你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就很自然地认为你是跟他站在一起思考问题的,你把你当成他的朋友,这样他就最起码不会把你当作他的对立面。

  有一位农夫使尽力气想把小牛赶进牛栏里,可是小牛的脚就好像是被钉牢在地上一样,丝毫不为所动。农夫的太太正好出来,她不慌不忙地把手里拿的食物放入小牛嘴里让它吮吸,很快就把小牛牵进栏里了。

  农夫的太太就是站在小牛的立场替它考虑的,她知道小牛现在需要什么。当然,用这样的方法就是大象我们也可以使它移动。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双方沟通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想法总是相左,各自站在各自的角度思考,总觉得他人的想法难以理解,甚至是错误的。其实,如果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就会理解别人了,沟通的障碍也就自然地消除了。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如果有所谓成功的秘诀,那必定就是指要能了解别人的立场。我们除了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之外,也必须要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处事能力。”

  站在对方立场就是要替他去解决他的问题,从他的角度去思考。比如你的员工要下岗了,你不要对他说:“下岗的又不只你一个,不要难过。”而应该耐心地对他说:“下岗这件事情在公司是一个政策。不过,我们可以坐下来一起研究研究,你看我能帮什么忙?”如果再实际一些,你还可以这样跟他说:“我先把我这个月的薪水拨四分之一给你。”

  安慰人的时候不千万要讲风凉话,要讲切合实际的话,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

  沟通不畅会有多种原因,但只要态度真诚,再加上一些语言技巧,就能克服,如此,也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建立更广的“人脉网”。

  找到沟通的突破口

  工作中接触的很多都是陌生人,之前从未谋面,更别说了解了。如果要与这样的陌生人合作或谈生意或者做事情,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了解对方。

  了解对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方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籍贯、主要经历、现在的工作等等。这些资料虽然不会对你的“应酬”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却能为你提供一些细小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顺藤摸瓜,便能找到沟通的突破口。

  第二,对方的特点。包括爱好、兴趣、习惯,甚至口头禅和经常去的地方等等,这是与对方展开交流的切入点,只有找到对方感兴趣的地方,才能让他觉得与你的交流是有意思的,进而能够增进交流,加深感情。

  第三,忌谈对方忌讳的方面,这是重点。如果你不了解对方的忌讳之处,随口提起,轻则招致对方的不满意,重则可能不欢而散。这项工作一定要做好,千万不能在“老虎脸上拔须”,否则,生意谈不成,工作做不好,还会影响日后的关系。

  有位编辑向一位名作家邀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于对付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既感到紧张又感到胆怯。

  第一次拜访并不成功,因为不论作家说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他写稿的事。他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作家说明这件事。

  就在临告辞时,突然间他脑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就对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是吗?”

  听到这话,作家说道:“是的。”

  “先生,你那种独特的文体,用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

  “我也正担心这点。”

  之后,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气氛也逐渐变为轻松,最后作家竟答应为编辑写稿子。

  这位不轻易应允的作家,为什么听了编辑的一席话后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的,这位编辑不仅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事情也十分了解,可见其充满诚意,所以不能随便应付。

  所以,当我们见到了一个陌生的人不知道如何开口,或者根本无法获得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的配合时,这时候与其浪费时间去苦苦搜寻说话的技巧,不如轻松上阵,依靠自己的聪明和机灵随时捕捉对交流有用的信息,步步为营,没准就能赢得对方的认同。

  每个人的爱好、兴趣都不同。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阅读,但大家都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能抓住这种心理,以这个为突破口,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敬意,就可以迅速拉近距离,使交流变得容易,这样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了。

  有时候,充分了解对方之后,并不用急于去交流,要把握好时机,因为急于求成反而不好,会让人觉得你别有用心,对你所说的话满腹猜疑,事先的准备就都白费了。不妨试试“迂回路线”,先取得对方的信任,然后再切入正题,这一招也可以叫作“峰回路转”,应用在沟通中非常有用。

  有位编辑向著名学者钱钟书组稿,从媒体上得知这位学界泰斗脾性很是乖僻,所以事先做足了“工夫”。她对钱钟书的著作及学术成就做了深入了解,特别是知道了钱老的叔父钱孙卿先生是她所在学校的前任老校长。做了功课之后,这位编辑先以书信试探。

  钱老伉俪情趣高雅,幽默诙谐,相与为乐。杨绛女士经常称钱老为“黑犬才子”。此系钱老之字“默存”分拆而成的离合体字谜。这位编辑在写信时冒昧为他们姓名编了两条灯谜:“文化著作”指钱钟书;“柳絮飞来片片红”指杨绛。信中先呈上她的灯谜,然后陈述其叔父举学之业绩。很快收到回信,内附联名贺卡,蓝地金字,庄重雅致。特别是钱老签名的明信片,独具风采。接下来的约谈之事也便顺理成章。

  由上述事例可见,要想令对方为自己办事,就要找到沟通的突破口。单凭让对方觉得“这人好像很了解我”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点“小计策”,最好取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这样,一步一步地,不知不觉中,对方就会被你成功“拉拢”过来了。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地找到沟通的突破口呢?有一个技巧:寻找对方感兴趣的事一个话题一个话题地试着说,如果某个题目不行,再试下一个。或者轮到你讲话时可讲述你曾经做过的事情或想过的事情,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或推崇。而且不要对片刻的沉默过于慌张,让它过去即可。谈话不是竞赛,不需要像跑步一样拼命地冲到终点。

  还有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开场白(也是立竿见影的)要表达征求性的建议。例如,您可以问一个热心的园艺家:“我想把花园中的一年生植物改种多年生的,您建议种什么好呢?”或者对于一个在家或办公室办公的人,您可以问:“我想买一部传真机,您有什么好的推荐吗?”如果没有反应,可以问他们的观点。比如,问对方有关以下方面的观点是比较稳妥的:政治、体育、股市、时尚和当地新闻,这些都可以,但不能是已经问过的和反应激烈的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

  人如果有充足的信息,就算是为沟通做好了百分之五十的准备;如果再带上“机灵的思维”,那就是为沟通做好了百分之八十的准备。沟通没有套路,但是你却可以用智慧增加自己的筹码和胜算。

  切不可趋炎附势

  有很多人在与重要人物谈话时,往往喜欢趋炎附势,一味顺着对方的话说,阿谀奉承,这其实是不对的。如果你过于趋炎附势,你就会显得毫无主见,对方也会觉得你是个想巴结他的人。这样一来,你再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进行生意谈判,就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老赵为了谈一笔生意,特地约了南方的一个大老板。本来,这笔生意谈成之后,不光老赵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南方那个老板的厂子也会降低不少成本。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于是老赵请这位老板到一家高级饭馆吃饭,想借此机会促成此事。

  双方在饭馆里坐下,老赵请服务员递上菜单,让老板点菜。

  这个老板也没客气,翻开菜单就点。每点一个菜,老赵就恭维他有眼光,注重营养,有品位等,等到这个老板让他点,他赶紧说:“不用不用,您比我会点,您来。”结果,这个老板点了一桌子菜。

  酒过三巡,老板开始说一些自己的经历,老赵眼睛闪着亮光,频繁地点头赞许,又夸这个老板有魄力,又夸这个老板会经营。总之,一大堆的奉承之言。这位老板起初挺爱听,但是后来越听越觉得别扭,对方把自己夸得很夸张,感觉到有点不好意思了。可是老赵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依旧是老板说一句,他夸一句。到最后,老板不想再说自己了,便问老赵公司的事。

  老赵以为自己的恭维起到了效果,简单说了两句自己公司的事之后,又开始夸起对方来。

  最后,这位老板实在是受不了了,本打算酒桌之上了解一下对方实力,结果变成了对自己的“表彰大会”,一生气,便和老赵说了声“有事先走”,生意没谈就走了。

  老赵的这次失败,输就输在过分地赞美对方上。适当的赞美,可以起到拉近关系的作用,但是过分的赞美,就变成了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令人生厌。在交流中,我们应该懂得,对对方的赞美要有度,并且要出自内心地赞美对方,而不是生拉硬拽一些空洞的词汇,那样会给人不切实际的感觉。

  像“你这么年轻就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你是公司里最美的女孩!你不当领导简直就是公司的失策!你这条领带和西装搭配得无与伦比……”等等,几乎都是不切实际的奉承。

  有人认为,要想在办公室里出人头地,赢得上司的青睐和同事间的和睦,获得好人缘,就一定要阿谀奉承,这是不可取的。

  阿谀奉承也许会让你的上司一时间受到迷惑,对你深感喜爱,但是从长远来看,你不但会失去上司对你的好感,更会得到同事们鄙夷的目光,使他们渐渐地疏远你,把你孤立起来。

  其实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好几种方法:比如,赞成他人的意见,帮助他人做事等。而趋炎附势的人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好处,但是不足以在建立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因而奉承不是长久之计。

  在办公室里,有些人的“赞美”总让人感到“恶心”。他们像套着一个面具,不分场合和时间,巴结他遇到的每一个人,什么过头的话他都敢说出口。

  “瞧瞧、瞧瞧,这套装穿在丁经理身上,简直就像是为你而设计的,这小翻领最适合圆脸,这色彩搭配让你显得年轻了起码20岁,谁要说不是,我和他急!”有个单位一个男同事奉承起女上司来,连说带比画。

  其实,已人到中年身体发福的丁经理并不适合那套装,而那颜色更显出了她的胖。但那位男同事却自认为恭维有加,令大家私下里讥笑他为“马屁精”。

  《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王刚塑造的贪官和珅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人们深恶痛绝的趋炎附势的“马屁精”的典型代表。这类人,往往以欺下的手段达到媚上的目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在职场中,位处中层的小主管,常常为了拍上司的马屁,拍着胸脯在领导面前允诺超额超前完成工作任务;而面对下属,则飞扬跋扈、作威作福,加班不加薪,牺牲下属的利益,讨好领导,以达到自己给领导留下好印象的目的。

  但明智的人不会这样,他们从不“看人下菜碟”,对待任何人都以善良和温婉的语言方式说话,虽然看似不是奉承,但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他不忍心深夜让这对老人出门另找地方投宿。

  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第二天,当他们来到前台结账时,侍者却对他们说:“不用了,因为我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给你们住了一晚—祝你们旅途愉快!”

  原来如此。侍者自己一晚没睡,他就在前台值了一个通宵的夜班。两位老人十分感动。

  后来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聘请他去做另一份工作。原来,几个月前的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是一个有着亿万资产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深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而他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尔顿酒店首任经理。

  这是一个典型的雪中送炭终有好报的故事,而其核心,是这个年轻人的热情及真诚的态度感动了这对年老的富翁夫妇,可见,在人际关系中,诚意是非常重要的。

  谁说在交往中热心只能付诸东流呢?对待困境中的人,对待失意的人,更需要我们抛弃浮华的话术,用真心去关心他们。

  而能够抛开趋炎附势嘴脸的人,才能收获别人的真诚相待。

  问话的奥秘

  交谈时,不仅要了解对方的需要,还要能够揣摩出对方说话时的心理变化,巧于“周旋”,紧紧盯住并接近他人,这样你的话语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

  一位顾客走到玩具摊前,伸手拿起一只声控的玩具飞碟。

  “您好!您的小孩多大了?”售货员彬彬有礼地发出试探信息。

  “10岁。”顾客不经意的回答却使售货员顿时兴奋起来,她确认找到了实现目的的突破口,于是便立即发起了攻势:“10岁,这样的年龄正是玩这种飞碟的时候。”她一边说,一边打开玩具飞碟的开关,拿起声控器,熟练地操纵着,同时,又再次强化话语信息,“玩这种飞碟,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强烈的领导意识。”

  几分钟后,顾客发出了新的信息:“多少钱?”“80元。”“太贵了!”“70元好了。”“可以。”

  这位售货员洞悉家长的心情,知晓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都是不惜代价的,她边包装边发起了新的攻势:“跟培养孩子的领导才能相比,这点钱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她机灵地拿出两节崭新的电池,说,“这样好了,这两节电池免费奉送。”

  然后把一个原封的声控玩具飞碟,连同两节电池,一起塞进备用的塑料袋里递给顾客。

  “不用试一下吗?”顾客问道。话语交际又发出了新的信息,售货员根据话题转移又迅速调控自己的话语:“质量绝对保证。”

  开发票,付款,递上发票之后,售货员又补充说:“如有质量问题,3日之内凭发票退换。”

  这场交谈是一个售货员通过揣摩顾客的心理而实现成功交易的典型案例,虽然短暂,但也有些“曲折”。话题由介绍商品,到议定价格,到质量保证,依次递转,环环紧扣,这中间只要有一环调控不当,就会导致交谈中断,使原定目标无法实现。

  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很多人属“人微言轻”者,但并不属于“拙口笨舌”者,因此,要想使自己的言语有分量,说话的态度、方式、时机和技巧都很重要。不少人即使是“小人物”,也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可以揣摩他人的心理,也可以说出动听、耐听的锦言妙语。那么如何准确揣摩别人的心理呢?这就要善于预测对方的心理变化,关键是借用以下的技巧:

  1.说得好不如说得巧。

  大家都听过相声,相声艺术有一种表现形式叫作“错位”,就是让一个特定身份的人在一个特定的场合说话,这个特定的身份和这个特定的场合是不相符合的,最终造成笑料百出的结果。相声毕竟只是相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我们所处的场合不一致,那么,我们的听众报以的恐怕就不是会心一笑,而是嘲笑,甚至是笑不出来的尴尬场面。

  所以,不管我们说什么,都应该注意到是否和我们身处的场合相符,如果你是在一个长辈居多的圈子里面,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毕恭毕敬,多用敬语;如果你是在一个满是上级同事的聚会里面,那么你要做的就是自重自谦,多用谦语;如果你身处一个铁哥们好兄弟的团队里,不用怀疑,充满豪气的话反倒是你赢得大家所喜爱的一条捷径。

  说话真正的技巧并不在于把话说好,而在于能够准确预测对方的心理变化,把话说对、说巧,“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古语有云“言多必失”,所以在某个场合你不知道该说什么话的时候,最好什么话也不要说,聆听同样是最好的选择。这是一个了解对方的好机会,也是对对方一种莫大的尊敬,会给别人一种你的言行非常得体的印象。

  2.懂得对方心理,掌握问话技巧。

  问话,是打开对方“话匣子”的最好办法。问话技巧值得研究。问话时要注意的是问对方所知道的,问对方最内行的。

  如果你不确知对方能否答出,那么还是以不问为佳。譬如问一个医生:“去年本市患病的有多少人?”要是对方的答语是“不大清楚”,那么不仅答者有伤体面,双方皆感没趣。

  对宗教及政治的观点最好不要问及,除非对方是一个专家或权威人物,因为普通人对于宗教与政治的看法,各有各的立场和见解,他不知你有何用意,亦不知你有无成见,所以不问为佳。

  有些问题,你得不到圆满的答复时,是不可以再继续问下去的。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如果他说在某某地,那么你就不宜再问在某街某号。如果他愿意让你知道,他一定会详细说出,而且最后还要补上请你光临的客气话,否则便是不想别人知道,你就不可追问了。举一反三,其他诸如此类的话题也一样,适可而止,以免误事。

  不可问同业对方的营业情形。同行相轻,这是极普遍的情形。因为他答时,若不是对其同业过于谦逊地誉扬,便是恶意地诋毁。

  此外,在日常交际中还要注意不可问别人的东西的价钱,不可问女士的年龄,不可问别人的收入多少,不可详问别人的家世,不可问别人用钱的方法,当然也不可问别人工作上的秘密—如向化学师问化学品的制造方法等。

  凡他人不知道或不愿他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提问。问话的目的是引起双方的兴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没趣。若能令答者兴奋,同时也能增加你的见识,那便是问话的最高境界。

  有一位西方的学者说:“倘若我们不能在任何一个见面的人那里学到一点东西,那就是我们处世的失败。”这话发人深省。

  因为虚怀若谷的人,往往是受人欢迎的,记住问话不仅会打开谈话的局面,而且你可以从对方的话里学到许多你不知道的学问。

  一般而言,问话是表示虚心,表示谦逊,同时也表示尊重对方的意思。“替我把信寄了”,就远不如说:“可否帮我寄这封信?”使人听了舒服。同样地,对于一件事情不明白,就不妨请教别人,不要自作聪明。一个坦诚求教于人的问话,往往最能博取别人的欢心。

  可是“怎样问呢”这问题也值得研究。问话的方法有多种,收效自有高低。高明的问话使人心生喜悦,而愚蠢的问话则会引起对方失笑甚至反感。

  向一个女子问:“你喜欢男子吗?”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人们一定说,这个人说话不动脑筋。这是最蠢的问话之一,等于问你的爱人“你没有欺骗我吗?”一样的可笑。这种问话,你不但得不到真实的回答,还会使对方嘲笑你。

  在饭店吃饭,点菜时问服务员:“今天的虾好不好?”这问题纯属浪费口舌,因为他一定会说好,除非你是一个熟客。

  倘若你用另一种方法:“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那么效果就完全不同,也许你就可以吃到真正好的海鲜了。

  问话不同,效果不同。根据心理分析可知。首先,“今天的虾好不好”和“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这两种问法,引起心理上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你所问的不过是一样东西,只有“好”或“不好”两个答案。为顾全饭店声誉,饭店服务员不能说“不好”,而且一样东西好不好的标准也是很难说的。

  标准既不易定,则他人觉得说了个“好”字并不能算是欺骗你—即使今天的虾并不很新鲜。其次,你问的是虾,似乎心中除了虾不爱吃别的东西,那么为“讨好”你的缘故,更觉得对你说“好”是他的责任。至于第二种问法便不同了。第一,“今天有什么好的海鲜”表示胸无成见,不管什么海鲜,只要好便行。第二,表示你自己谦虚不自作聪明而请教于他。第三,这问话的定义很广泛,答者甚至可以说:“今天没有什么好的海鲜,但今天的红烧鸡又肥又嫩,值得一试。”所以回答的范围是很大的。对于被问者,第一,他见你求教于他,他很高兴。

  第二,“海鲜”的范围本很广,他只要把各种海鲜比较,把当天最好的介绍给你便行,这是他的本职工作。第三,你既然请教于他,他自然会把最好的介绍给你。

  此外,在交际场合上用的问话,最要紧的是语气要温和,态度要谦恭。有些问话不可自己先存有成见,与其问“你很讨厌他吗”或“你很喜欢他吗”,不如问“你对他的印象怎样”。

  现实中,问话的奥妙千变万化,只能自己去揣摩,而因人因地因事运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找到共同点,才能“上台阶”

  在社交中,我们遇到的人很多都是陌生人,彼此的经历、地位不同,所关心的话题也不同。尤其是在你“有求于人”

  的时候,如果贸然开始,人都是有戒心的,往往对不了解的人不太信任,出于保护自己利益的目的会断然将你拒之门外。

  这时候,不妨动动脑筋,先找到共同点,通过沟通交流拉近彼此的关系,使你们从陌生变为熟悉,接下来再提出要求就会容易多了。

  有位汽车推销员,为了推销手上的进口高级车,专程拜访一位企业家。可是见面的开始他并不谈买车的事,反而先拿出厚厚的集邮册,原来他儿子与企业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他知道企业家为了替儿子搜集邮票,总是不辞辛劳,乐此不疲。他用这件事当话题,两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并且谈得很投机,最后在快要告辞时稍微提一下车子的事,就顺利卖出了。

  案例中的推销员“顾左右而言他”,先与顾客聊了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旁事,而实际上却与顾客建立了发展的联系,让企业家觉得自己跟这个推销员有共同语言,自然也就对他说的话题更感兴趣了。在建立了联系的基础上,推销员才借机表现出自己真正的“意图”,说了真正想要办的“事”,对方轻而易举地就同意了。

  这种通过先谈旁事拉近彼此的关系,再谈真正事的做法,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登门槛效应”。它是由易至难向别人提出请求、由简入繁地做好一件事的常用方法,往往能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最终实现目标。

  通俗地说,“登门槛效应”就像我们登台阶一样,要走进一扇门,不可以一步飞跃,只有从脚下的台阶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上去,才能最终走进门里。应用在交流中,就是以旁事为切入点,先消除别人的戒心,然后慢慢引入正题。

  有两个人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们去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请求每位家庭主妇将一个关于交通安全的宣传标签贴在窗户上,然后在一份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都是小而无害的要求。很多家庭主妇爽快地答应了。

  两周后,他们再次拜访那些合作过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院内竖立一个倡议安全驾驶的大招牌,保留两个星期。该招牌极不美观,应该说这是一个大的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

  后来,他们又直接拜访了一些上次没有接触过的家庭主妇,这些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可见,以旁事为切入点,再逐渐提出大的要求,就像登门槛一样,步步为营,不容易遭到他人坚决的拒绝,正如想请别人做一件事,如果直截了当地说给对方,对方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拒绝你的请求;而如果化整为零,先请他做一小部分,再一点一点逐渐提出其他的要求,他人往往会想:既然开始都做了,就善始善终吧,于是就会顺水推舟帮忙到底。这是利用了心理学的原理。

  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可谓“一跑成名”,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曾连续两次夺冠,令人们大惑不解,后来,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原来在每次比赛之前,他都会乘车把比赛的线路先考察一番,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记下来,路边的银行、大树、宣传栏……他就这样从起点到终点,把这些均匀分布的目标牢记在心。比赛开始后,他全力以赴冲向第一个目标,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这样依次前进,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他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而其他的很多马拉松选手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与其说他们败在了体力不支,不如说他们没有合理分解自己的目标。在他们眼中,最终的目标就是整个赛程,但是,他们忽略了只有以大化小,才能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前进这一策略。

  同样,人际交往中说话办事也是此理。我们每天能有多少大事去求别人?我们又有多少紧要关头是需要全力以赴冲刺的呢?不能等到发生大事就成了“毛脚鸡”,手忙脚乱地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好话说尽也未必办得成事。关系都是靠“小事”

  处出来的,不能等到发生大事才想起朋友,因此,不要忘了用平时的沟通交流,这是联络感情的;人要学会心急而话不急,从小事入手,在交流中拉近自己和对方的距离,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这样,你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事到临头才会有人帮你。

  劝说的艺术

  现代人由于交往手段的日新月异,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希望得到别人理解、接纳的心理需求较强烈,所以,越来越需要掌握劝说的艺术。

  劝说,通俗一点说就是让别人听信你的话,至于你的话对不对,那是另外一回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劝说就是让对方否定的态度改变和重新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反复重演,贯穿于我们的一生。

  你想推销自己的产品吗?你想让交情不深的人为你出力吗?

  你想改变自己的爱人、孩子、父母的习惯吗?这一切都得用劝说的方法。不过,在你进行劝说之前必须明白:你可能改变不了某人的观点,但却可以使这个人理解你的观点。

  要使你的劝说有成效,在劝说之前你一定要对劝说对象有所了解,如性格、年龄、性别、爱好、学历、籍贯等,并制订劝说的中心和重点,以及劝说方案。这叫“不打无准备之仗”。

  劝说的关键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什么事用什么法”。“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现代交际中并非指油嘴滑舌,它的依据是说话不仅要根据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因人而异”,否则就会犯“对牛弹琴”的错误,失去说服力。

  劝说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古希腊时就得到广泛的研究,苏格拉底问答法就是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迄今仍不失为有效的“诱导法”。掌握这种方法的诀窍就在于避开分歧意见,先提出一些对方能认可的问题,尽量让对方说“是”,然后再进一步使之接受原先不大可能接受的意见。比如,甲乙两朋友因一点儿小事闹翻了,你若想使他们和解,就可以向乙提出几个问题:“你看甲是不是为人很正直呢?”“是的。”“他是不是一直对你不错?”“是的。”“你要多想想甲的好处,以及失去甲后的不利,还有不要计较一些小事了,和好吧!”然后再以同样方法劝甲找出乙的长处……劝说到这里,一般人都会接受的。

  劝说,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确,使对方不能拒绝回答,最好也不让对方做模棱两可的回答。

  相传有位信佛的妇人,每日诵经不止。她儿子想劝说她不再痴迷。

  有一天,儿子站在母亲前面,叫了一声“娘”,其母问“何事”,其子一声不响。如此反复了三次,其母不免焦躁起来。

  其子笑着说:“我不过叫了你三次,你就不耐烦了,试想,你每天无数次地呼唤佛,佛怎能受得了?”其母恍然大悟,从此不再痴迷了。

  在劝说别人的时候,还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将心比心,让对方有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的意识,最好不要强硬说教,要知道如果想使别人认同你的观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是不现实的,必须融化对方心头的寒霜才能息息相通。

  有一位女知青在农村插队时曾生下一女儿,因种种原因在自己回城时把她寄养在农村了,若干年后才认回了女儿,可是女儿对妈妈的行为并不原谅。尽管妈妈向她解释说,原来想认,可是没有房子,生活困难,后来情况好一些又始终难下决心。

  女儿追问为什么下不了决心,妈妈有口难辩。后来,妈妈为了说服女儿,这样问道:“你逃过学吗?”女儿答:“逃过。”

  妈妈又问:“有什么感觉?”“有一种犯罪感,开始不敢到学校见老师,后来干脆不敢去学校里了。”妈妈说:“对了,妈妈当时就是这种感觉。越是想认你越是不敢去认……就这样拖下来了。”

  说到这里,女儿理解了,原谅了妈妈,扑到妈妈的怀里。

  如果妈妈为自己的过失申辩解释,反而越描越黑,说不清楚。当妈妈指出一种女儿也经历过的情境,类比推理,将心比心时,就解开了女儿心头的疙瘩,实现了彼此心灵的沟通。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是善于运用此法的著名的与人交流的高手,他在纽约举办训练班时,租用了一家大饭店的礼堂,训练中途他突然接到通知,要他付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否则,该场地将出租给别人去举办晚会或舞会。

  卡耐基找到了饭店经理,首先表示理解,说:“我理解,你的责任是让饭店尽可能多赢利,否则,你的经理位置就保不住。如果把大礼堂租给办晚会、舞会的,你可以获大利。显然租给我,你吃亏了。”

  卡耐基就这样松弛了对方的戒备情绪,缓和了气氛之后说:“要知道这个训练班吸引了成千的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到你的饭店来听课,实际上起到了免费为饭店做活广告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你即使花钱在报上登广告,也邀请不到这么多人亲自到你饭店来参观,可我的训练班给你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饭店经理被卡耐基的话所打动,训练班得以继续办下去了。

  还有,在劝说中能否使用幽默呢?国外有个名叫格伦纳的社会学家,对劝说中是否能使用幽默进行过专门研究,最后他的结论是:“尽管很多人愿意听幽默的话,但它却完全不具备说服性,其原因有可能是讲话者的主旨被幽默掩盖住了。”也就是说,虽然幽默很有吸引力,但幽默无助于劝说,因而不能把劝说的希望寄托在幽默上。

  为什么说幽默有时对劝说产生不利影响呢?

  一是劝说是一种严肃的事情,劝说者与被劝说者在心理上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紧张氛围。倘若一开始就定下了幽默的基调,再想创造这种紧张感也就不太容易了。

  二是在劝说中穿插一点儿幽默调节气氛尚可,但千万不能在陈述要点时幽默,那样会使对方误认为问题不那么严重,接下来你再苦口婆心地强调也不会引起他的重视。

  三是不能拿对方的缺点错误打趣。否则,容易使对方产生受侮辱感,不易引起对方对缺点错误的足够重视,会使对方误认为你是在拿他开玩笑而不是真的想要劝说他。

  劝说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每个人在实践中都可以创造。

  国外社会学家研究,不管是用何种方法劝说别人,其主要原则是语言要简练、明了,不可废话连篇,不可朦胧遮掩,当然更要慎用幽默,否则,劝说将失去严肃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劝说是一种说话的艺术,也是一种思维的智慧,是当代人不可缺少的交际术。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60秒神奇口才训练:钻石版.2更新,言谈之间藏智慧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