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其他小说 > 大唐王朝3 > 唐复辽东
  大唐王朝(三)

  唐复辽东

  唐初,朝鲜半岛仍为高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北部为高丽,南部东为新罗,西为百济。三国皆遣使与唐往来,武德五年(622)唐高祖赐书高丽王高建武,使其遣还隋末战士流亡于高丽者;亦令各州县索流亡之高丽人,遣其归国。高丽遣还中国流亡人口近万人。武德七年(624),唐遣使册高建武为辽东郡王、高丽王,以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三国互相攻击,唐遣使谕止。时唐朝正巩固内部,无暇他顾,唐高祖无意用兵朝鲜半岛,故说:“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1〕贞观五年(631),唐太宗遣使去高丽,毁高丽用隋战亡士卒尸骸所筑的京观,收葬战亡骸骨并致祭奠。高丽惧,自扶余城(故址在今吉林四平)西南行至海修筑长城一千余里,以资防御。贞观十六年(642)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2〕杀高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立建武弟之子高藏为王,自任莫离支(犹唐之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专擅国政。唐遣使册高丽主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贞观十七年(643)百济攻取新罗四十余城,又与高丽连兵,谋断绝新罗入朝之路。新罗遣使求援,唐太宗遣相里玄奖出使高丽,谕以各自收兵,勿攻新罗,否则唐将出兵攻讨。泉盖苏文却说:“高丽、新罗,怨隙已久。往者隋室相侵,新罗乘衅夺高丽五百里之地,城邑新罗皆据有之。自非反地还城,此兵恐未能已。”〔3〕玄奖说:“既往之事,焉可追论。至于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辽东,战国燕置郡,辖境)相当今辽宁大凌河以东,汉魏皆为郡县,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勾丽,中国尚且不言,高丽岂得必求故地。”〔4〕泉盖苏文不听,唐太宗闻之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5〕时唐已灭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等亦相继内属,西突厥在西域势力也已大为衰落,西北边疆渐趋稳定,国内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解决辽东问题,转而东向进攻高丽。泉盖苏文违命与新罗求援,使其获得出兵的时机与借口。贞观十八年(644),决定亲征高丽。群臣多上书劝阻,褚遂良建议派二、三猛将率兵四、五万,即可成事,不必亲征。太宗不听,并对侍臣说:“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6〕是年七月遣将作大匠阎立德等往洪州(治今江西南昌)、饶州(治今江西波阳)、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造船四百艘,以供运输军粮。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转运粮饷,自河北诸州皆受其节度。命太仆少卿肖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作进攻辽东的准备。前宜州刺史郑元惠,已年老致仕,太宗以其曾从隋炀帝攻高丽,特召而问之。对日:“辽东道远,粮运艰阻,东夷善守城,攻之不可猝下。”简短数语,道出双方的长短和战争的前途。惜太宗对此未作认真考虑,只说是今非昔比,仍然大举出兵。十一月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等地劲旅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今山东掖县)渡海趋平壤;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六万及部分西北胡兵趋辽东,水陆两军并进合击。又令新罗、百济、奚、契丹配合唐军分路击高丽。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太宗亲率诸军自洛阳出发至前线督战。四月李世勣军渡辽水,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李世勣、李道宗攻克盖牟城(在辽东城,即今辽宁辽阳东北)〔7〕俘获两万余人,粮十余万石。以其地为盖州。五月,张亮率舟师拔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获男女八千口,兵抵鸭绿水。唐水陆两军皆获战果。李世勣军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下,高丽步骑四万救辽东,李世勣、李道宗,引兵大败之,斩首千余级。时太宗率兵渡辽水,撤桥以示决心。李世勣攻辽东城,昼夜不息,太宗引精兵与其会师城下,围城数百重,喊声震天地。唐军因风纵火。焚其城楼,火延城中。将士登城,守军力战不敌,辽东遂下。杀万余人,得降兵万余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继而进军自岩城(在今辽宁辽阳东北),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太宗亲为吮血,将军契苾何力中槊,裹伤力战大破高丽兵。六月,白岩城降,得男女万余口,以其城为岩州。【穿】 【书】 【吧】

  六月,太宗自辽东出发,进军攻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nòu)萨(类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直抵城东南八里,依山布阵长四十里。李道宗建议:高丽倾国来战,平壤守备必弱,愿率精兵五千,取平壤覆其根本,余众可不战而降。太宗未用其策,亲自指挥李世勣、长孙无忌等诸军鼓噪并进,奋击安市救兵。适雷电交作,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阵,所向无敌。大军猛攻,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余级。高延寿、高惠真率余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太宗对二人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至于摧坚决胜,故当不及老人,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8〕是役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领,高丽举国震动。薛仁贵以功拜游击将军。太宗写信给太子和留守大臣高士廉等说:“朕为将如此,何如?”〔9〕

  太宗以安市城险兵精,守将善战能守,谓李世勣曰:“建安(在今辽宁营口东南)兵弱而粮少,若出其不意,攻之必克。公可先攻建安,建安下,则安市在吾腹中,此兵法所谓城有所不攻者也。”〔10〕李世勣以为军粮皆在辽东,若越安市南攻建安,恐被截断粮道,遂先攻安市。七月,太宗徙营于安市城东岭,八月徙营于安市城南。高丽凭城坚守,人自为战,唐军久攻不下。九月,高延寿、高惠真献计先取乌骨城(在今辽宁丹东西北),其他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直取平壤。群臣亦皆赞同,独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必取万全之策,建安、新城高丽军犹有十万之众,若先攻乌骨,易致腹背受敌,不如先破安市,再取建安,然后长驱直人,始为万全之策。诸军继续猛攻安市,李道宗督众于城东南筑土山,高出城墙数丈,俯视城中。高丽兵出城夺据土山,唐军攻之不能下,李道宗伤足。太宗以辽东气候早寒,草枯水冻,且粮食将尽,大军难于久留,九月下诏班师,渡辽水。十月太宗人临渝关(故址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山海关),十一月至幽州。是役计拔玄菟、盖牟、辽东、白岩、卑沙等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人内地,斩首四万级,战士死者近两千人,战马死者十七八。太宗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并对薛仁贵说:“朕诸将皆老,思得新进骁勇者将之,无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古代皇帝

  贞观二十年(646)三月,太宗始还长安。高丽王高藏及莫离支泉盖苏文虽遣使谢罪,但仍侵攻新罗不止。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将再攻高丽,朝臣建议:高丽善守城,短期难于攻破,不如派遣偏师,轮番攻扰,使其民不得耕种,数年之间,千里萧条人心不固,鸭绿江以北可不战而得。太宗用其议,三月以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兵万余人,泛海攻高丽。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三千人与营州都督兵自陆路攻扰。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见高丽困弊,准备明年发大军三十万一举灭高丽。有人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陆路难于运载,必由水运。剑南道(治所在今四川成都)百姓富庶,应令其造舟舰。于是太宗派人于剑南道伐木造舟舰,大者长百尺,宽五十尺。剑南道所属雅、邛、眉三州僚人苦于造船之役,群起反抗,遣张士贵、梁建方率兵二万前往镇压。蜀人苦于造舰之役请纳船庸(一船一艘,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雇潭州人造船。“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11〕。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死,战事暂时停止。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高丽与百济、靺鞨连兵,侵新罗北境,攻取三十三城。新罗王遣使求援,高宗遣程名振、苏定方等发兵攻高丽,杀获千余人,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显庆五年(660)百济得高丽支援屡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上表求救。三月,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军十万渡海攻百济;以金春秋为蜗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兵配合作战。八月苏定方破百济兵于熊津江口,杀数千人,余皆溃走,唐军水陆并进,直指其都城。百济倾国来战,又大败,死万余人,百济王扶余义慈及太子扶余隆逃至北部边境。苏定方围其都城,国王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太子隆之子逾城投降,百姓皆从之,扶余泰不能禁,唐军登城,扶余泰开城请降,国王、太子及诸城主皆降。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分统其原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留刘仁愿等驻守百济,苏定方等转攻高丽。龙朔元年(661)百济人起兵抗唐,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收复大部国土,唐将刘仁愿、刘仁轨守熊津城。龙朔二年(662)苏定方久围平壤不下,解围班师,高宗以“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12〕,令刘仁愿、刘仁轨撤往新罗。刘仁轨以为欲灭高丽,必先诛百济以牵制敌军。今平壤既解围班师,熊津又守兵尽撤,百济余烬复燃,高丽何时可灭?刘仁愿、刘仁轨守熊津城不走。龙朔三年(663)高宗遣孙仁师率兵渡海助之。百济王扶余丰引倭国救兵以拒唐军,孙仁师与刘仁愿、刘仁轨合军,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四捷,焚倭船四百艘,烟焰冲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逃奔高丽,王子等率众降。唐军占领百济全境。联合新罗威胁高丽南方,高丽处于腹背受敌之困境。

  乾封元年(666)五月,高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代为莫离之,其弟泉男建、泉男产起而争权。男建自为莫离之,发兵讨男生,男生遣其子献诚到唐求救。六月以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庞同善、高侃为行军总管,率兵攻高丽,使泉献诚为响导。泉男生率众与庞同善会合。十二月以李陋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庞同善、契苾何力并为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水陆诸军总管统归李勣指挥,河北诸州租赋悉送辽东供军用。乾封二年(667)九月,李勣军攻克新城,泉男建遣兵袭唐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破之。高侃进军金山,接战失利,高丽乘胜追击,薛仁贵引兵大破之,斩首五万余级,连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13〕与泉男生会师。总章元年(668)二月,薛仁贵率三千人攻扶余城,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克扶余城。扶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降服。九月李勣会诸道军进至鸭绿江,大破高丽守军追奔二百余里,沿途诸城相继逃遁或投降。契苾何力引兵先至平壤城下,李勣大军继至,围平壤月余。高丽王高藏遣泉男产率诸首领九十八人降。泉男建继续抗拒,出战屡败,唐军登城,泉男建自刺不死被擒,高丽全境皆平。计五部,八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以其有功酋帅为都督、刺史、县令。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14〕,统兵二万驻守。ωWW.chuanyue1.coΜ

  总章二年(669),高丽民众起兵反唐,令迁高丽民三万八千二百户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地,留贫弱者使守安东。咸亨元年(670),高丽酋长剑牟岑立高藏外孙安舜为主起兵反唐。以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发兵讨之,安舜奔新罗,此后高侃、李谨行不断用兵高丽。新罗王法敏既纳高丽逃亡民众,又占据百济故地,领导朝鲜半岛人民反抗唐朝。上元元年(674)以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李谨行副之,发兵攻新罗,新罗乃遣使入贡。仪凤元年(676)迁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迁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仪凤二年(677)以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以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遣归安辑百济余众。皆由安东都护府统率。高藏谋叛召还,扶余降不敢归故地,高丽、百济遂亡,新罗逐步统一朝鲜半岛。开元二十三年(735)新罗遣使于唐,唐赐以高丽膹水(今大同江)以南地。唐末五代初,朝鲜半岛再分裂为新罗、高丽、后百济,五代后唐时,高丽并新罗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

  注释

  〔1〕《旧唐书》卷一九九上《高丽传》。

  〔2〕姓泉名盖苏文。旧传作“西部大人”。今从《实条》。

  〔3〕《旧唐书》卷一九九上《高丽传》。

  〔4〕〔5〕《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

  〔6〕《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7〕据《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胡注及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50—51页。另一说: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册350页作今辽宁盖平县,《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244页作今辽宁盖县,并注明辖境相当今辽宁盖县、庄河县、岫岩县及营口市部分地区。这样盖牟城不仅跑到了辽东城西南,而且也跑到了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西南。已达渤海沿岸。李世勣军于645年四月戊戌自通定镇(在今沈阳西北辽河西岸)渡辽水,副大总管李道宗兵逼新城(今沈阳东北),他们活动于辽东城东北。四月壬子李世勣、李道宗攻盖牟城。在渡辽水后十三天,即越过辽东城、安市城南下至今营口一带去攻盖牟城,无可能也无必要,后说当误。

  〔8〕〔9〕〔10〕《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11〕《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12〕《资治通鉴》唐高宗龙朔二年。

  〔13〕诸城位置参阅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50、51页。

  〔14〕唐代“职官未实授之时、则上冠‘试’、‘摄’、‘权’、‘判’或‘检校’等字样以示别……中唐后,‘检校’犹之虚衔,用法与初唐不同。”(岑伸勉《隋唐史》下册557页)例如《资治通鉴》6323—6338页载:661年三月“诏起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因功于663年9月“加仁轨六阶正除带方州刺史”。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唐王朝3更新,唐复辽东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