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一个名词,指欧洲尤其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约395~1500年),这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中世纪黑暗是火山的错?m.chuanyue1.com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整个欧洲只有一种思想意识,那就是宗教和王权。
中世纪欧洲是一个流行病肆虐的世纪,疾病的种类繁多而且奇怪,主要有腺鼠疫和肺鼠疫,麻风病,坏血病,流行性感冒,舞蹈狂和出汗症等。鼠疫在1348年前后席卷了欧洲的主要商业城市。病毒于1347年10月由商船带入威尼斯,于1348年春夏之交像风暴一样,迅速在佛罗伦萨、马赛、里昂、亚威农等城市传播开来。欧洲人口的45%死于这次瘟疫。
欧洲在中世纪曾经发生过大饥荒,到了13、14世纪,更因为气候变化,使得饥荒益发严重,有许多村镇甚至还因为人口流失而荒芜。
在粮食不足的压力下,人们从农村涌到城市,然而城市里也并没有足够的食物供给;于是街头四处都有人饿死,而活着的人便争食死者的尸体。
中世纪还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数个世纪以来,对于欧洲的基督徒来说前往圣地朝拜是一项最为普遍的活动。虽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欧洲,但许多重要圣地却在巴勒斯坦。塞尔柱土耳其人兴起后,在小亚细亚占领土地,给拜占庭造成极大的压力。1095年,为了回应来自拜占庭皇帝请求协助的要求,教皇乌朋号召了由基督教战士所组成的十字军,企图从伊斯兰教徒手中重新夺回巴勒斯坦。十字军东征共有8次,历时200年之久。
宗教控制、瘟疫、饥荒和战争使得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是什么导致了“黑暗时代”?这一直是人类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也是人类学者和历史学者极为关注的课题。
美国的沃勒特博士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在综合各种证据后,他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气候变化能够改变人中世纪黑暗类的历史——中世纪之所以黑暗,主要是因为火山爆发引起的。他认为,中世纪的黑暗与现代印度尼西亚卡拉卡托阿岛上的火山有关。在1500年前,该岛曾发生更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形成的灰雾阻挡了阳光,损害了庄稼,从而导致饥荒、瘟疫和战争。沃勒特的研究结果,同科学家对树木生长规律所做的研究相吻合——该研究表明,树木在那一时期,由于某种原因,生长速度急剧减慢。
当然,也有科学家的观点与沃勒特博士的观点不同,如古生物学教授贝里在2000年的“英国科学进步协会”年会上就提出,大约在6世纪中叶,一颗彗星可能扫过地球,正是这次彗星和地球的相遇把欧洲带入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解释中世纪状况形成的理论还有多种,目前科学界最普遍的观点是政治原因导致罗马帝国崩溃而引发了中世纪特有的现象。无论哪种观点是真实的历史,欧洲的中世纪都是人类历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达·芬奇密码列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作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有《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肖像画《蒙娜丽莎》等。
在作家丹布朗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艺术史学家兰登借由解开埋藏在达·芬奇画作中的线索,侦破一起谋杀案。那么,真实的达·芬奇画作中是否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达·芬奇生前为了防止别人窥视自己的日记,使用了一种反过来书写的字体写日记,这样,只有通过镜子,人们才能看明白他的日记里写了些什么。受到这个启发,研究人员也用镜子对达·芬奇的几幅作品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竟真的在其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图案。
现藏法国罗浮宫的《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是达·芬奇于1503年到1506年苦心创造的留世杰作。达·芬奇创作此画时,把自己对人像典型的审美理想全部倾注其中,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可以说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达·芬奇的艺术才能。但是就在这样一幅传世杰作中,研究人员通过镜像显示,竟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人物头像,其轮廓酷似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大反派黑爵士达斯·维达。
巴黎罗浮宫所收藏的达·芬奇另一幅名画《圣母子与圣安妮》是达·芬奇的画板油画,作于1508年,描绘了圣安妮、圣母马利亚和刚刚出生不久的耶稣。画中圣母马利亚坐在她母亲圣安妮的膝上,耶稣正想骑在一只祭祀用的羔羊上,表现出其激情;而马利亚想拉紧耶稣。无独有偶,在这幅画作中,《蒙娜丽莎》似乎也反射出类似影像。专家说,达·芬奇打算借画作表现出上帝本身,并且激发恐惧。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于米兰的圣马利亚感恩修道院的食堂墙壁上绘成的一幅广为人知的大型壁画,壁画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士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的瞬间情景。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四位)的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30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隐藏在《最后的晚餐》中的图案则是倒置在桌上的圣杯。更为奇妙的是,达·芬奇不但在画中留下了这些奇妙的图案,还通过画中人物的眼神和动作指出了镜子应该摆放在什么位置才能反射出这些图案。
达·芬奇创作于1481年的油画《三博士来朝》是描绘《圣经》中东方三博士朝拜耶稣基督的故事。研究者发现在这幅名画之下竟然还隐藏着另外一幅绘画草图。隐藏在厚重油彩下面的草图描绘了骑士间血腥的战斗和人们重建被毁教堂等场面,此外画中还描绘了一头象。而在上层棕色为主调的画作中,马背上战斗的骑士以及摔倒在地的人都看不到了,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两匹倒在地上的马,背景中在废墟中重建的一些人也被遮盖。
“画中画”的发现者毛里齐奥·塞拉奇尼说:“被遮盖的画稿与上层画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表现的场面更加忙碌,有很多运动中的场景。半数人物在后来的画作中都消失了。”塞拉奇尼与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奥·纳塔利都相信,达·芬奇打算通过展现战争场面和在背景中描绘教堂的重建,来象征战争与和平。他们猜测,画上的小象很可能象征三博士的代步工具。
关于《三博士来朝》的草稿被遮盖原因,专家认为《三博士来朝》原是1481年达·芬奇受佛罗伦萨一个修道士团体的委托所创作的绘画。但是,当修道士们看到当时只有29岁的达·芬奇的作品时,他们并不满意。
“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不愿看到离圣母马利亚的头部不《最后的晚餐》远的地方竟是血淋淋的战斗场面。”塞拉奇尼解释说。
于是,原画中的某些部分是被有意掩盖起来的(有些地方被人用木炭涂抹),因为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用这样的图画内容不被认可。塞拉奇尼认为,画作上层的棕色绘画是在达·芬奇完成画作大约20年后由一个无名画家画上去的,以遮盖原先的底稿。
法兰西迷宫的宝藏夏朗德是法国西南部的一座历史名城,有居民10000多,像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挖出了纵横交错的地道抗击日军一样,不知400多年前的夏朗德人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也在这座小城的地下挖成了纵横交错的地下网道,其复杂程度不亚于现代的迷宫。这些地下网道大部分都跟地面建筑物相通,一部分地下网道与城堡相连,一部分地下网道与修道院、教堂相接,另一部分地下网道则与住宅、庄园相通,而地下网道之间又彼此相连。那么是谁挖出了迷宫?挖出这复杂的迷宫又是什么目的?
最早发现迷宫的是牧羊人克莱蒙,1562年,他为了逃脱胡格诺派教徒的迫害,躲进夏朗德附近的一个山洞中。他在山洞中偶然发现了这个地下通道网。他沿着其中一条地道一直走了两天以后,发现有一个出口就在离夏朗德4公里处一个极为隐蔽的地方。据克莱蒙讲,这条地道之宽,足可以让一名骑士骑着自己的坐骑大摇大摆地行进。地道里还有一大一小两座教堂,大的可能属于夏朗德城的楠特伊·昂·瓦莱修道院,小的也许属于夏朗德的圣索弗尔修道院。
还有人发现,有一条从夏朗德城一个谷仓底下开始的地道可通到圣索弗尔修道院及其四周附属的8座教堂。这条地道在朝这座房子方向另有一条支道可通往一座地下小教堂,从那里又可以继续通往巴罗尼埃村附近的一个山洞。在这个山洞里还有一个进口,可直达一座地下大教堂,在大小教堂底下还有一些地道通往不知名的地方。
有人在考察了这些地道后认为,地道修建于16世纪,而夏朗德居民修建地道的目的是出于一种宗教虔诚,他们是想表明不但在地上,而且在地下人们都供奉上帝并虔诚地希望得到上帝的庇护;还有的人认为修建地道的目的是藏宝。这个号称“法兰西迷宫”的地道,真的是用来藏宝吗?
翻看历史书,我们可以看到16世纪是一个宗教纷争的年代,基督教中的路德派和加尔文派先后传入法国。南方各地的手工业者和雇工,纷纷改信加尔文教。加尔文派在法国称为“胡格诺”。
“胡格诺”一词源于德文,意为日内瓦宗教改革的拥护者。胡格诺教徒得到资产阶级和中小贵族的支持,形成胡格诺贵族集团。北方的封建主则以天主教为中心形成天主教贵族集团。16世纪下胡格诺战争半期,胡格诺和天主教两大集团之间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宗教战争。
1569年,宗教战争期间,法国科利海军司令手下的一名中尉罗日·德·卡尔博尼埃男爵在占领夏朗德以后,纵火烧毁了与自己信仰不同的夏朗德修道院,还屠杀了所有的修道士。是不是修道士们预见到了这种被杀的可能性,而早早修建了这个地道,用来隐藏修道院所聚敛的圣物和财宝呢?
据当地记载,圣索弗尔修道院曾修筑一条地下通道,可直达夏朗德城的修道院。如果这个神秘的地下通道网确实像克莱蒙所说那样,那么夏朗德修道院的财宝,尤其是那些体积大且价值昂贵的财宝和圣物珍品,像金盘子、枝形大烛台、餐器等,很可能藏在那里。然而,由于没有一个修道士能逃脱灭顶之灾,没有留下一个活口,这批圣物和财宝也随之成了千古之谜。
几百年来,夏朗德的居民一直都会不时地奇迹般地发现闪闪发光的金银财宝和各种罕见的圣物。而且每隔7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总有不少宣称“修道院的珍宝将出现在圣体显供台下”的布告张贴在夏朗德的大建筑物正门和古老市场的柱石上。
令当地人心存异动,又不知所措。这使人们更加坚信,此地一定埋有一笔宝藏。但是,遗憾的是,被发现的地下小教堂大厅延伸出去的地道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地方被塌下来的土所填满。所以,尽管人们众说纷纭,但再也无法考证。
公元678年,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哈里发(皇帝)穆阿维叶一世对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发动了陆地和海上的联合进攻,在陆战受阻后,便集中海上力量,攻占了马尔马拉海东南沿海的基兹科斯,作为发动大规模海上进攻的基地。6月25日,阿拉伯舰队向君士坦丁堡发动总攻。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拜占庭帝国的心脏,也是亚欧交通的必经之地。因此,如果拿下此地,阿拉伯军队便可长驱直入,席卷欧洲。
拯救欧洲文明的“希腊火”之谜阿拉伯舰队声势浩大,上千艘战舰铺满了整个海面,并且装备有优良的攻城机器,而拜占庭一方,却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十艘战舰,剩下的便是一些小船。正当阿拉伯人考虑在哪里登陆合适,如何才能尽快地把满船的士兵和攻城装备送上岸时,拜占庭军队的小船已经靠近阿拉伯战舰。他们从船上伸出一支支铜头木管,对着阿拉伯战舰喷起火来。火苗如火蛇一般窜上战舰,随着战舰的起伏四处游走,沾到哪烧到哪。阿拉伯人试图灭火,但是令他们目瞪口呆的是,这种神秘之火,用水越泼越旺。阿拉伯人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战舰烧成灰烬。
剩下的也如惊弓之鸟,在众志成城的拜占庭舰队的追击武器“希腊火”下溃不成军,并且在退却中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最后仅剩下十几艘伤痕累累的破船。
关于拜占庭这一战役的胜利意义,当代著名拜占庭学家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认为:“这一胜利使欧洲免遭阿拉伯军队的蹂躏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征服,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胜利本身,它可以被视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717年,拜占庭人又一次凭借这种神秘的火焰击退了阿拉伯人的进攻,这次战争,阿拉伯军队一共使用了2560艘船只,回到叙利亚和亚历山大港的却只剩下5艘。深受其苦的阿拉伯人,心惊胆战地将拜占庭人使用的秘密武器称为“希腊火”。
“希腊火”只是阿拉伯人对这种恐怖武器的称呼,拜占庭人自己则称之为“野火”“海洋之火”“流动之火”“液体火焰”“人造之火”和“防备之火”等。在希腊火的起源上,拜占庭人流传着一个传说:帝国的创立者查士丁尼大帝,为了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容光而憔悴,并向上帝虔诚地祈祷;上帝被他深深地打动了,遂派一个天使,用耳语把希腊火的神秘配方传授给了他。当然,这个传说不足为信。
实际上,希腊火是一种以石油为基本原料的物质,它是在公元668年被一个叫加利尼科斯的叙利亚工匠带往君士坦丁堡的。
拜占庭人不仅对希腊火的配方极端保密,而且为了防止敌人窥探到相关的秘密,甚至很少在战争中应用,宁可牺牲将士,非到紧急关头,不可示人以武器,并且希腊火的制造也在戒备森严的皇宫中进行。参考零星的记载,我们可以总结出希腊火的四大特点:它可以在水上燃烧,它是液体,它用类似于虹吸管的装置喷射,它很可能在喷射的时候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并伴以浓烟。而其配方很可能是以可燃并且比重较小的轻质石油为主体,在制作时混入一定比例的硫黄、沥青、松香、树脂等易燃物质,通过加热而融为燃烧性能极佳的液体,它可以在水面漂浮和燃烧,并且容易附着在敌船或者落水士兵的身上。
尽管拜占庭人采用了近乎绝密的保密措施,希腊火的秘密还是被阿拉伯人掌握了,泄露机密的人是逃到西西里的拜占庭的叛将优傅穆留斯,他用希腊火的秘密作为条件,换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以消灭拜占庭在西西里的统治力量。
为了应付欧洲教会组织的“十字军”的讨伐,阿拉伯人曾多次使用希腊火,“十字军”饱受其痛,但也在后来洞悉了希腊火的奥秘,并很快投入了运用。希腊火在战争中大出风头之后,终于在13、14世纪被另一种武器所取代,那便是火药。恩格斯称火药是“注定使整个作战方法改变的新因素”,而曾经横行一时的希腊火也因之渐渐地退居到了历史的幕后。
米诺斯文明毁于火山爆发?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腊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克里特岛上曾存在过一种迈诺安文明,这种文明在其存在的最后200年间达到顶点,当时,统治克里特岛的是米诺斯王朝。米诺斯王朝极其强大,它称雄爱琴海,威震雅典,是连接欧、亚、非三洲先进国家的纽带。米诺斯王朝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造船业,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海军。
所向披靡的米诺斯舰队,使王朝能与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小亚细亚等区域保持贸易来往,并成为海上霸权国家,爱琴海诸岛各国纷纷向米诺斯称臣,雅典也得向它纳贡。
3000多年来,世人对米诺斯文明的了解,除了那个广为流传、有关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及其半人半牛、藏身黑暗地下迷宫的贪婪怪物米诺陶洛斯的神话以外,几乎是一无所知了。克里特岛上所有的城市,突然一夕之间全部被毁坏了,这个古老的文明便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米诺斯人去向了哪里呢?
20世纪初叶,英国考古学家艾文斯爵士经过细致的考察,终于在克里特岛发现了米诺斯首都诺瑟斯的遗址。遗址的建造之奇、藏品之丰,为世人所惊叹。艾文斯和他的队员们在遗址中发掘出了以海洋生物、雄壮公牛、舞蹈女郎和杂技演员为题材的色彩鲜明的壁画。Μ.chuanyue1.℃ōM
另外,还发掘出了斧头的残片、铜斧乐器;以及1个以小片釉陶和象牙包金加镶水晶造的近1平方米的棋盘等象征米诺斯文明的古希腊青铜器文物。
这次发掘过后,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米诺斯文明的脚步,在后来对王宫的发掘中,考古队员在王宫一间小屋里,发现了数千张刻有文字的泥版,其中一块赫然写着“雅典贡来妇女7人,童子及幼女各1名”。不禁使人想起牛头人身怪物的神话,神话中说米诺斯国王为报雅典王爱琴斯害死其子之仇,用武力强迫雅典人每隔九年必须进贡14名少年和少女供人头牛身的怪兽米诺陶洛斯食用。最后爱琴斯之子用魔剑杀死了怪物米诺陶洛斯。出人意料的是,1980年春,英国考古学家在雅典公布,在克里特岛上一所铜器时代的房屋内,发掘出200多根支离破碎的人骨,是8个至11个年龄为10岁到15岁的少年,他们的尸骨上留下被宰杀的刀痕。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掘到一座神庙时,发现曾创造灿烂文明的克里特岛人竟然真的用活人祭祀!考古学家在神庙中发现了许多放置祭品的陶制器皿和一个供台,供台上躺着一具身高约165厘米的青年骨骸,台边有一个接血用的盆状容器,附近还发现了一把杀人用的青铜尖刀。考古学家还在附近发现了几具仰面朝天,手上戴着银质戒指的骨骸,专家推测这应该是祭司与其助手。离祭台较远的地方还有许多杂乱的尸骨,据推测是参加仪式的官员和祭司的随从。是谁导演了这场悲剧,让这么多人在顷刻之间毙命!
考古学家根据现场情形推测:引起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是火山,当克里特岛人正在进行活祭,祈求上苍让灾难远离之时,火山突然爆发,这引起了巨大海啸,浪头高达50米,滔天巨浪滚滚南下,摧毁了克里特岛上的城市、村庄,米诺斯王国也随之化为乌有。随着时间的流逝,米诺斯王国逐渐被人遗忘了,只在传说中被提及。
1967年的一场发掘仿佛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直接证据。当时,美国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以北130公里的桑托林岛考察时,在60米厚的火山灰下,挖出一座古代商业城市。经考证,这座城市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大爆发时被火山灰埋葬。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大爆发,喷出的火山灰渣占地面积达62.5平方公里,岛上的城市几乎在一瞬间就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并波及地中海沿岸及岛屿。据记载,当时埃及的上空曾出现3天漆黑一片的情景。
但这只是一种观点,也有人认为公元前1400年时期米诺斯文化突然崩溃,其直接原因是来自希腊本土的麦锡尼人的入侵。历史的真相往往掩盖在层层迷雾之中,真正的米诺斯王国消失之谜也许要等到更多的考古发现后才能真正揭开神秘的面纱。
伦敦塔内的鬼魂英国的首都伦敦以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雄伟的风姿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公元43年,罗马军队征服大不列颠后,修建了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木桥。
罗马人把伦敦作为他们的兵站,称“伦甸涅姆”,伦敦之名据此演变而来。
如今的伦敦,仍保留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于1078年开始建造的伦敦塔就是其中之一。伦敦塔是由威廉一世为镇压当地人和保卫伦敦城而动工兴建的,历时20年,堪称英国中世纪的经典城堡。13世纪时,后人在其外围增建了13座塔楼,形成一圈环拱的卫城,在将近千年的岁月中,伦敦塔的作用在不断地变化。有人曾说:这座塔是保卫或控制全城的城堡,是举行会议或签订协约的王宫,是关押最危险的敌人的国家监狱,是当时全英国唯一的造币场所,是储藏武器的军械库,是珍藏王室饰品和珠宝的宝库,也是保存国王在威伦敦塔斯敏斯特法庭大量记录的档案馆,直到现在成为伦敦观光区。
伦敦塔从建立之初就有数不清的人在城堡内丧命。
而在它的地下土牢里,到现在还存有各种残酷的刑具,而堡外的塔山则是家喻户晓的断头台。实际上,当初在设计伦敦塔时,并没有想到把这里当成囚禁犯人的监狱,因此在建筑白塔时没有考虑在塔内设置囚室。但白塔动工后不久,就有一部分犯人被囚禁在白塔的地下室,最多时伦敦塔竟关押了1700名犯人。从那以后,就常有犯人被押解至此,伦敦塔也就逐渐成为国家监狱。囚禁在伦敦塔内的第一个囚犯已经无从可考,但作为监狱的伦敦塔关押的最后一个囚犯,是纳粹德国的第三号人物、希特勒的副手鲁道夫·赫斯。当时他私自来到英国企图秘密会谈,被英国首相丘吉尔囚禁于白塔之内,战后经公审被判处无期徒刑。
从第一个犯人在伦敦塔内被处死之后,无数的鬼魅似乎就顺理成章地徘徊在伦敦塔内,而更为奇特的是还有许多游客都声称自己曾亲眼目睹过这些游荡的鬼魂这座古堡似乎至今还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长久以来,一直有传闻说这里是鬼魂出没的地方。
伦敦塔内最有名的鬼魂,也是塔内第一个显赫的受难者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位妻子安妮·博林,据说可能是由于红杏出墙又或者不能为亨利诞下子嗣,引起了亨利八世的不满,安妮在1536年被砍头。死前亨利八世满足了她最后的一个愿望——用剑而不是斧头行刑,为此亨利专门从法国加莱物色了剑客充当刽子手。人们说,每年在她被杀的日子,就会见到她的鬼魂在伦敦塔内显现,头放在腿上,乘坐一辆由无头车夫驾驶的马车经过。
1541年5月28日,为了扫除政敌,亨利八世以叛国罪宣布处死年近七旬的马格利特·波尔女伯爵,当老公主被押上了刑场后,性格刚烈的她竟然挣脱了卫兵的控制,撒腿就跑,试图逃脱,但很快被刽子手一顿乱砍,顷刻殒命。于是每年的5月28日,塔内的看守都说可以听到垂死女伯爵痛苦的呻吟声。
伦敦塔内的鬼魂游走在伦敦塔内的最可怜的鬼魂是“两个身着睡衣的小王子”,他们是英王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儿子,500多年前,爱德华四世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爱德华五世和弟弟约克公爵被送到塔里等待继承王位,可是后来他们却在塔内神秘失踪,而他们的叔父摄政王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三世成了英国国王。
直到1674年,工人在整修塔内阶梯时从砖石中发现两具小孩的遗骸。
岁月如梭,建筑依旧。雄伟的伦敦塔,以那些说不完的故事增添了它无限的魅力,更使它在岁月流逝中沉淀了越来越多的神秘色彩。
巨石阵之谜在伦敦以西约140公里的索尔兹伯里,屹立着一组高大的巨石,形成一个直径30米的圆圈,人们称之为“巨石阵”或者“石围圈”,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斯托肯立石圈等。当地人则叫它“高悬在天上的石头”。巨石高5~10米,平均重量为25~30吨,石上又架着巨石横梁,形成一个十分壮观的圆形大栅栏,还竖着5座形如门框的三石塔,其中最高的一块重达50吨。石阵规模宏伟,结构神奇,工程浩大,蕴意深邃。巨石阵不仅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天文学上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这一伟大建筑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100年前,那平均重达25~26吨的青色巨石——砂岩石,是分别从30公里和200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来的。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确切知道当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些科学家认为圆形石林是早期英国部落或宗教组织举行仪式的中心。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那里是观察天文的地方,人们很可能在季节变化之际在那里举办活动。
1965年,出生于英国的美籍天文学家霍金斯出版了《揭开巨型石阵之谜》一书,在书中,他通过电脑的推演求证,认为巨石阵是一座推演天文历法的“计算机”,其几个主要位置标出了夏至时太阳在北回归线上升起的位置,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石阵的建造者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造诣,将远比希腊人、哥白尼甚至牛顿更高。
天文学家迈克·桑德斯还认为石阵是在已经了解太阳系构造的基础上建造的。虽然这些观点都堪称言之有据,但人们仍不能不怀疑,建造石阵时代的人在科学技术上是否真的达到了这么高的水平。
也有专家认为巨石阵的修建是为了疗养。英国考古巨石阵学家杰弗里·温莱特和蒂莫西·达维尔研究发现巨石阵周围有一些蓝色石头,并推测这些小石头可能是一种史前人类的护身符。这表明巨石阵在古代首先是一处朝圣地。同时,巨石阵一带发现了数量非比寻常的骨骼,上面均留有重病或重伤的迹象。对遗骸牙齿分析的结果表明,其中一半人来自巨石阵以外地区。据此,他们认为,巨石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卢尔德”。卢尔德是法国圣地,因被认为具有神奇的治疗功能而名噪一时。
一些科学家们推测,巨石阵很可能是古代祭祀的场所。在17世纪,英国古董学家奥波雷就认为,巨石阵是罗马统治时期德鲁伊教的祭祀场所。相传德鲁伊教教士精通物理、化学,他们在树林中居住,甚至用活人献祭。
在英国除了索尔兹伯里巨石阵外,还有900多座圆形巨石阵,这些巨石阵分布在英国不同的地区,目的是用来献祭太阳神,从此在巨石阵的故事里出现了德鲁伊教。
关于神秘的巨石阵,人们还有各种各样的推测和解释。英国科学家帕克·皮尔森带领史前巨石阵项目研究组成员对巨石阵地区进行了长达7年之久的研究探索,帕克称:“最新研究结果证实了巨石阵是古代英国人祭奉祖先的地方这一说法。此前有科学家估计巨石阵曾被用作墓地的时间为100年左右,大约仅仅从公元前2700年前到公元前2600年前为安葬遗体的地方。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巨石阵出土三具古人类尸骸,研究人员对这三具尸骸进行了碳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以确定这些遗体的埋葬年份,由此将墓地年限确定为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那也就是说在巨石阵建成后的500年间这里一直被用来当作墓地。”目前这三具尸骸被保存于附近的索尔兹伯里和南部维尔特郡博物馆。事实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在巨石阵挖出了近50具古代人遗骸,但认为没有什么科学研究价值,所以又被重新埋葬了。
2003年,考古学家在巨石阵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座古墓,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有100多件,包括金、银、铜等装饰品,陪葬品的数量要比同年代墓葬多达10倍,但这些物品却来自阿尔卑斯山,经专家考证,墓主生活在巨石阵形成的时期,也很可能来自阿尔卑斯山地区,如果墓主果真来自阿尔卑斯山区,那么被视为英国古老象征的史前巨石阵很可能是一位外来人的作品。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神秘消失的文明更新,难解谜团:西方世界的悬案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