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在随州城郊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大事,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从此昭然天下……一座古墓的惊现带来了许多难解的谜团。这座墓葬的主人是谁?地下的宫殿中保存了怎样的旷世奇珍?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让这座古墓逃过场场浩劫,保存完好?这就是曾侯乙墓,谜一般的地下宫殿,雾一样的千年往事……千年古墓惊现随州1978年,对于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汇地带的湖北省随州市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中国考古界乃至世界来说也是振奋人心的一年。而这全部归于随县郊区擂鼓墩大型古墓的发现。m.chuanyue1.com
1978年2月,武汉空军后勤部的雷达修理所正在扩建厂房,在开山炸石、平整土地的过程中,他们在坚固的红砂岩中发现了一大片来历不明的褐色泥土,而这些线索起初险些被县文化馆的同志忽略。直至这片神秘的褐土层被炸碎和清除之后,一层人工铺设的石板出现了,这座古墓才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120曾侯乙墓:水下余生的地下宝殿经过专业人员的勘查,得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片“褐土”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六倍的“超级古墓”!
振奋之余,人们不禁思考,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规模如此宏大的古墓?古墓的主人会是何方神圣?武汉市西北155公里的随州应该是楚国故地,这次惊现的古墓会曾侯乙墓是楚国墓葬吗?
然而查遍资料,我们唯一能够了解的就是一个古老的传说:2000多年前,有一个叫“随”的古王国曾在这里建都,随州的名称就源于此。除此之外,这个古国的历史及文化,何时产生又何故灭亡就统统不得而知了。
就在人们还在为这个问题所困扰的时候,工地上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在墓葬南北两坑相交偏西处发现了一个人为挖开的洞,此墓显然曾遭盗掘。
这个盗洞的出现大大打击了人们的积极性,大家纷纷猜测可能墓中的宝贝已经被盗掘一空,一时间质疑声四起。然而专家很快给出了新的意见:尽管有盗洞,但规模小,属于早期的一种民间小型盗窃(事后,从盗贼留在洞口的物品分析,盗墓时间约在墓主下葬后300年左右的战国至秦汉这段时间),不可能把文物全部盗走。
就这样,工作人员怀着忐忑的心情继续发掘。经历了大约两个月的发掘,巨大的椁盖板终于展露出来。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这座古墓到底保存如何,是否曾经遭到盗扰,这一切的谜题就将在这一刻见分晓。
然而,揭开椁盖板,人们不禁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121谜案重重的王陵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地浮在水面上。浸在水中的千年古墓,这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由于墓室在早年渗入了大量雨水,使人们无法知晓水下的情况,谁也不敢贸然行动。
守得云开见月明面对眼前近3米的积水,不少人也表示出极大的失望,因为这样一座进水的古墓意味着不可能出土像马王堆那样的丝绸,像江陵凤凰山那样的古尸了。但是,直觉告诉大家,不能就此放弃,这座古墓中一定还保留着许多惊人的秘密。于是,艰难的排水工作又紧张地展开了。【穿】
【书】
【吧】
鸳鸯形漆盒古墓的排水工作进行得十分谨慎。因为谁也不知道墓葬中随葬品的保存情况到底如何,一旦墓中有漆器或者木器,倘若离开水浸泡的潮湿环境就会迅速干裂,造成惨重的损失。
随着椁室的水位慢慢下降,水里的奇珍异宝逐渐露头。人们的情绪也随着它们的露面不断升温。突然,一只“无头小鸭”浮出水面——这就是后来被制作为邮票的“鸳鸯形漆盒”。它的出现简直就是一剂兴奋剂——文物没被盗光,水里还有“宝贝”。
不久,深埋地下的木椁构筑露了出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豪华寝宫,分东、中、西、北四室,其平面外形与墓坑相同。经过测量,墓坑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8米,总面积220平方米,就椁室而言,它比出土西汉女尸的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出土西汉男尸的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比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望山一号楚墓大8倍,这样庞大的一座墓葬,它里面到122曾侯乙墓:水下余生的地下宝殿底埋藏着怎样的珍贵文物呢?
随着发掘的继续进行,在西室发现了13具陪葬的女尸。而在墓葬的东室,8具木棺陈列其中。队员们发现,有6具是东西向平行置于主棺之东;有两具南北向呈“一”字形列于主棺之西。棺木内各有1具人骨架。
后来送往医学解剖与鉴定,8名死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9〜26岁之间,身高在154.25〜160.53厘米之间。显而易见,她们是作为墓主人生前的妃妾或近侍宫女,为墓主人殉葬而被埋入坟墓的。
这样算来,西室的13具陪葬女尸加上东室的8具,陪葬人殉的数目一共是21具。其实这个数字并不平常。
而至于这个神秘“21”的不凡之处,就要从古人的习俗谈起。古人认为7是一个轮回,而每个人只要轮回3次便可以成为上天的主宰,墓主当然早就知道这个虚幻的“规律”,于是认真挑选了21位如花似玉的年轻妃子和歌伎陪葬,这些活生生的人就这样被埋入黄土中,去陪伴归西的君王。
神秘的朱漆彩绘大棺彩绘大棺考古发掘还在继续。人们发现,这座墓葬与以前发掘的古墓不同,整个墓穴呈现出不规则的多边形,这在以对称为美的中国古代墓葬中并不多见。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13米深的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阶梯的痕迹。而存放墓主的棺椁也就直接存放在墓道直通的椁室之中。
椁室中是一个体形庞大,铜木结构的彩绘漆棺。在过去的古墓发掘中123谜案重重的王陵从未见过,确属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根据测量,人们发现主棺的规模令人吃惊,它有3.2米长,2.1米宽,2.19米高,分两层,在外棺里还放着内棺。而工程师则估计主棺可能重4吨左右。更令人称奇的是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有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而设。和外棺相比,内棺显得无比精美,内外涂满了朱红的漆,两侧各画有一个窗户。在棺椁的周围,布满了繁复而神秘的装饰画。
椁盖顶部的图案由136条龙组成,共4行,每行17组,每组两条龙,首尾相接。棺的两侧的主体图案都相同,即以对开的格子门为中心,绘一些神兽武士持双戈守卫,描绘得十分森严可惧。左边有6个神兽,分上下两排,均右手持双戈戟。最左边上下两个神兽形象一样:人首,人面,头顶上有一对尖角,两耳肥硕,躯体着鳞甲,除上肢和下肢外,还伸出三对羽翼状的东西,胯下有一条大长尾;从躯体看,似龟非龟,似兽非兽。
这些奇禽怪兽到底是用于辟邪还是预示祥瑞呢?抑或这些动物曾经是曾侯乙一族的图腾?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这些神秘符号和图案背后所蕴藏的信息呢?
有人认为这是古代传说中驱邪避鬼的“土伯”。何鹿角立鹤为“土伯”?汉代屈赋大师王逸说,“土伯,后土之侯伯也”“言地土伯,执卫门户”。也就是说土伯乃阴间之门卫。屈原在《楚辞·招魂》里有一节诗云:“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并描述土伯“其身若牛”“参目虎首”。而这些信息都与曾侯乙墓棺椁上的神秘形象基本吻合。
棺材出土时,旁边还站着这样一个青铜动物,它长着鹿一样美丽的角,却有鹤的长颈和翅膀。在古代中国,鹤和鹿都是吉祥的动物,神仙经常乘坐仙鹤飞翔。也许,这个鹿角立鹤就是准备驮着主人升天的神鸟。
124曾侯乙墓:水下余生的地下宝殿远古悠扬的编钟就在人们还没来得及为这个惊人的发现欣喜的时候,墓中的积水抽干了,一个更大的世间奇迹出现在了眼前。
这是一组罕见的编钟:65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而当考古人员轻轻敲打编钟时,竟传出了清脆如新的美妙音符,仿佛这组巨大的编钟就在昨日刚刚铸造而成,而非经历了千年的沧桑。
仔细观察,编钟分三层,每层的钟形态各不相同。
最上面一层的叫钮钟,中间及下一层的叫甬钟。编钟的大小差异很大,使得它音域宽广,可以奏出完整的一组音律。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这组编钟的每件单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而整套编钟的总重量更是达到5吨左右。
此外,编钟上还刻有3000多个隽永的中国古文字,包括对编钟的编号、记事、标音以及乐律,称得上是古老曾侯乙编钟的音乐教科书。
125谜案重重的王陵编钟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造型独特,制作精良,引人注目。铜人身着长袍,腰束金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春秋时代的编钟向来以气势恢宏闻名于世,而曾侯乙墓出土的这一组更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由于后世仰慕,所以也多有仿造。而崇古尚古的宋徽宗,就曾仿照当时出土的六件春秋时期的编钟铸造了一组,称“大晟”编钟。钟为椭圆形,扁体双夔钮,饰多层盘虺纹,但其形制呆板,纹饰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铜器,与曾侯乙的这组编钟不可同日而语。2000多年来,这座编钟一直稳稳地站立在原地,见证日转星移,成就了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丽的珍宝。
面对如此精美绝伦的曾侯乙编钟和众多精美的随藏品,人们在欣喜若狂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丝疑惑,发掘时明明发现了盗洞,可为什么墓葬中的器物绝大多数能够完好无损呢?
原来,古墓墓区岩石和底下1〜9米处都含有水,这些积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呈酸性,对人的身体是致命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盗墓时的情景:古墓墓坑中积水很深,而且积水有很强的酸腐蚀性,当盗墓贼凿开椁木后发现墓坑积水,哪敢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只得悻悻离去。2400多年前的墓主恐怕也没有想到这种自然物质居然能让他躲过盗墓贼的劫掠,从而避免了自己被抛尸荒野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墓中宝藏也免遭被盗的厄运。
神秘的曾侯乙解决了盗墓的疑惑,接下来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墓主身份的确定了。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专家们开始仔细研究出土随葬品的情况,希望能通过铭文得到解开墓主身份之谜的钥匙。
功夫不负有心人,主棺旁的一件短柄铜戈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在铜戈上依稀可见一行铭文:“曾侯乙寝戈”。古人视棺如寝,此戈显然是墓主人近卫武士所持。随后,在之前出土的编钟上的铭文也指出,这套编钟是属于“曾侯乙”的。
据统计,在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125件青铜礼器、杂器中,109件上共计117处出现了“曾侯乙”的铭文,几乎全是“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个别为“曾侯乙作持”五字。
126曾侯乙墓:水下余生的地下宝殿在众多例证之下,墓主人确定为曾侯乙似乎已经问题不大。可是传说之中这里明明是随国的领地,而且《春秋》《左传》《国语》等文献中也出现过对随国的记载,这里怎么又会出现曾国国王的墓葬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提出,唯一的解释就是曾国即为随国,而史书上的“随”实为“曾”之误。首先,通过文献记载,两国国君姓氏相同,其次,两国统治疆域相合。从已发现的12批曾国有铭铜器看,曾国的势力范围大致以今随州市为轴心向四周延伸,西起袭阳,东过随城,北到新野,南达京山。与此同时,据记随事较多的《左传·桓公八年》涉及的“沈鹿”“汉、淮之间”“速杞”等地名来看,其境域当包括今汉水以东,桐柏山以南,广水以西,钟祥、京山以北地区。这是一个惊人的巧合。
最后,曾、随存在的年代相当。从已知的文献和考古材料中,人们发现曾、随都是从东周初到战国时期活跃于同一个地方的国家。吻合的地方如此之多,除了得九鼎八簋出曾、随是一个国家的结论外,其他的解释似乎都是多余的,历史长河中的事物就是这样扑朔迷离。
弄清了随国和曾国的关系之后,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曾侯乙生前到底是怎样一位国君?
为什么人们对历史上的曾侯乙和曾国知之甚少?这一连串疑问的答案都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和扑朔迷离的地宫之中,我们只有层127谜案重重的王陵层剥茧才能窥探其中的玄机……根据尸体的骸骨,可以知道墓主人的身高大约1.63米,年龄在42岁左右,由于头骨保存比较完好,人们复原了墓主人的头部雕像。这是一个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的男人,可是他的墓穴如此豪华,说明他曾经拥有至高的权势和无穷的财富,他的人生一定有着非凡的经历。
另外,根据文献考证和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那正逢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即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那么,在这样一个乱世出英雄的特殊时代,曾侯乙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据统计,曾侯乙一共给我们留下了125件古代乐器和百余件青铜器。在众多庄重的礼器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仅凭着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确信,曾国曾经拥有相当强的实力。
而在随葬品当中,还有大量楚国的王、太子和大臣馈赠的礼物,在出土的编钟中,就有一个是楚王赠送的。这些证据说明,曾国和楚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根据这些历史的碎片和文献的记载,我们尝试这样描述这位传奇的曾侯乙:曾侯乙生活在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曾国也是在这样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中逐步走向消亡的,而曾侯乙就是这个时代具有戏剧性的一个国君。
他出生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灭吴国后的第20个年头(公元前456年)。曾侯乙的父亲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君主,他一味地依赖楚国的庇护,随着楚国西进计划的实施,曾国成了楚国第一个要吞并的小国。曾侯乙承继王位的时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患,他试图励精图治,但由于国力太弱,在经过几年的抗争之后,最终屈服。
公元前420年,曾侯乙向楚国称臣,曾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在后来的十几年时间中,曾侯乙纵情声色,强纳民间少女充实后宫,并听信谗言,放逐伯勤等忠臣,国力日趋衰落。曾侯乙想让曾国万世永存,于是每月派人送曾国的一个美女给楚王,还四处给楚国的重臣送礼,这在无形中削弱了曾国的地位和实力,以至曾侯乙死了(公元前400年)不到3年,楚国便借口曾国不朝贡,出兵灭掉了曾国。
我们不禁感叹,在历史的洪流中,多少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和呼风唤雨的君王都变成了“逝者如斯夫”的转瞬。千百年后留下的只有不解的谜团和后人扼腕的感叹。正如这座曾侯乙墓一般,我们既不知道它从何处而来,也不知道它将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曾侯乙和他的陵墓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尚未破解的谜题,或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孜孜以求将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谜案重重的王陵更新,第二篇 诸侯墓 诸侯未偿的夙愿 曾侯乙墓:水下余生的地下宝殿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