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诗句中描述的古冢位于雄浑壮观的贺兰山脚下,饱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它没有秦陵的铺张,没有唐陵的华彩,没有明陵的气派,没有宋陵的考究,却更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它默默地矗立在天地之间,任由后人述说敬仰,也宠辱不惊。这就是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
神秘莫测的西夏王陵以其诱人的魅力和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迹而散发出无限的吸引力,吸引我们去探寻那千年的神秘……西夏王陵在何方上溯770多年,西北大地有一个与宋、辽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等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201谜案重重的王陵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
但这样一个风云一时的王朝却也免不了历史的厄运。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日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首当其冲的便是西夏。22年间,蒙古先后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亲征。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一个历经189年的王朝就这样灭亡了,党项族也随之消失,西夏文明更是从此湮灭。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又一个谜团。
但后人并没有放弃对它的探寻,人们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中,寻找着这个古老王朝的踪迹。这样一个曾经风云一时的王朝会把帝王陵墓建在哪里呢?后人又是怎么发现这个隐藏了千年的秘密呢?
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正在宁夏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十几天之后,几个战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地挖出了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它西夏王陵们当中有几个破碎的陶罐,还有一些形状较为规则的方砖。方砖的上面竟刻有一行行方块文字!战士们谁也看不懂。部队首长看过后,命令战士们立即停止挖掘工程,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给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来到距离银川市40公里的工程现场,对现场的保护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时开始进行抢救202性挖掘。10天之后,一个古老的墓室终于在这个坑道下重见天日。墓室中发现了一些武士像等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同时还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方砖之上布满了一个个方块文字及花纹……经过考古人员仔细研究和测定,认为这是一个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块字正是今天被人们看作如天书一般的西夏文。
千年之前,西夏文明突然湮灭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之中。因而这项规模并不大的挖掘,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考古人员立即在这片荒漠中跋涉不已,以求新的发现。结果事实到底没有让他们失望——连绵的贺兰山背景中,一片无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高大的黄土建筑,在广阔的西部天空下显得格外雄伟。
每个较大的黄土建筑周围,均环绕着方形的城墙等辅助性建筑,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而它们的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之中,却显示着一种永不屈服和沙暴磨砺的顽韧。当时,考古人员在这里共发现有高大墓冢的陵墓15座,并按调查顺序进行了首次编号。不久,他们终于认定这些雄伟的建筑正是西夏皇家陵墓。到这个时候,西夏王陵已经在这里静卧了千年之久!神秘的西夏终于向后人掀开了它盖头的一角。
此后近30年间,考古人员对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考察和研究,共清理出一座帝王陵、4座陪葬墓、4个碑亭及一个献殿遗址,从中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有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有“开元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天禧通宝”“大观通宝”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有工艺精巧的各类铜器、陶棋子等文物。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当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石雕和泥塑。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参考。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对陵区进行了多次全面系统的调查与测绘,并不断发现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发现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后又增加到近百座、200余座。截至1999年共发现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规模与河南巩义市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专家证实,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和由于贺兰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并不在少数,因此其真实数量可见一斑。东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园在中国实属罕见。
203谜案重重的王陵何来“东方金字塔”之说西夏王陵的具体位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方圆53平方公里的9座西夏帝王陵园和200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片博大雄伟的陵园建筑遗迹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世人为什么称它为“东方金字塔”呢?它和真正的埃及金字塔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众所周知,金字塔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建筑物,一般用作陵墓或者祭祀之用。
因为它的外形像中国的汉字“金”,所以就叫它金字塔,其实与“金”并没有关系。
世界上最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玛雅金字塔。西夏王陵之所以被称为金字塔,首先是因为它的外形上小下西夏陵塔大,与圆锥体的形状很像,只不过陵墓的上部没有圆锥204体的上部那么尖,很像一个窝窝头,也很像“金”字,所以被称为金字塔。又因为西夏王陵内分布着很多大小陵墓,其规模与埃及的金字塔可以媲美,所以国外友人又称其为“东方金字塔”,将它与地球另一端的埃及金字塔和玛雅金字塔相对比,以示区别。
埃及金字塔和玛雅金字塔都因其神秘性而闻名于世,其实“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也不逊色。它虽然其貌不扬,但却蕴藏了许多无法解释的秘密。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着实令中外的学者和游人惊叹不已。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争论了10多年不见分晓。
在精确的坐标图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9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这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知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还是仅仅是一个巧合?联想到埃及金字塔对天文学、几何学及力学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很难认定所有的这一切只是一个巧合,但是在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简陋的条件下,西夏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至今也无人知晓。夶风小说
此外,西夏王陵的三大奇迹让这座神秘的东方古墓更加扑朔迷离。这就是传说中的“乌云不遮顶、流水不过陵、王陵永不朽”。乌云不遮顶,即指乌云从来不会出现在西夏王陵的上方。流水不过陵,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太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暴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
况且王陵多为黄土打造,经过上千年的风吹雨淋,按理说早该流失掉了,现在的王陵虽然比起以前毁坏了不少,但依然屹立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任凭风吹雨打,还真是历经千年而不坏。西夏人在修建王陵时一定采用了某种特殊的技艺,使205谜案重重的王陵得黄土堆积成的陵墓至今犹存,但这种特殊的技艺是什么,恐怕一般人难以知晓。
夕阳西下,暮色已沉,远处的贺兰山隐藏在一片黛青的雾霭中,神秘莫测的西夏王陵沐浴着最后的余晖,露出其难以解读的面容,像是在等待着自己的神秘面纱被揭开的那一天……西夏帝陵发掘之谜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排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
西夏王陵3号陵茔域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夏王陵9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和保护最好的一座,是旅游者经常参观的一座王陵。
3号陵一般认为是李元昊的泰陵。考古专家对泰陵迦陵频伽的月城东墙进行发掘,对困扰学界多年并引起广泛探索和争议的月城建制和结构有了新的认识,使这个问题有了新答案。清理的月城东墙长52米,在夯土墙下部发现了18对柱子洞以及草秸泥、红墙皮等残存遗迹。
专家根据出土文物和遗迹推测,墙基宽2.4米的月城东墙建筑施工过程,首先是按规划位置打夯土墙,版筑成型,夯土内按不同需要加进几根木椽,再在夯土墙两侧等距离加入立柱,立柱顶端用简单的木架结构搭出两面坡的屋面,在屋面上铺砌板瓦、简瓦、瓦当、滴水。
月城夯土墙高不会超过4米。夯土墙表面涂抹了几厘米厚的草秸泥,又用细泥红墙皮进行装修,显示出皇家帝陵的庄严和雄伟气魄。
206较为重大的发现是,发现了一尊人面鸟身、双臂残缺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频伽。迦陵频伽是梵语的音译,汉语译作好音鸟、妙音鸟,由于史料中很少有记载,人们长期以来只知其名,未见其形。传说妙音鸟是喜马拉雅山中的一种鸟,能发出妙音来,佛教中称它为极乐世界的鸟。《旧唐书》中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中亚国家曾向大唐进贡过这种鸟。
3号陵中发现的雕像是分模合制,不是一次成形,头部、面部的雕刻十分细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整个器形为人头鸟身,双掌合一置于胸前,两手腕各戴一锡器,腹部呈蚕节状,两肋和尾部都刻一窄槽,用以插装翅膀和尾翼,腹部以下连接一方形空心基座。
从其鼻棱、眉弓来看,是中亚人头造型,比较具有西方文化意味。此次出土的迦陵频伽分大小两种,大的为灰陶质,通高0.44米左右,保身前倾作振翅欲飞状,头戴五角花冠,面相丰满圆润。小的为红陶质,通高为西夏王陵石像0.39米,头戴五角花冠,冠面饰连珠、莲花纹,面相丰207谜案重重的王陵腴而稍长,双眉弯如新月,凤眼微合下视。迦陵频伽是随佛教传入而首先出现在北魏时期的石刻上,广泛流行于唐代,这些石雕形象应是延续唐代传统而来的。
8号陵的墓室虽然遭到破坏,但中室的后壁西北角还保留一段有弧度的残壁。
东配室除西壁外,其余三壁还保存着,呈现弯隆式顶的方形土室形状。根据这些残痕,考古工作者认为是土洞墓弯隆顶。
这种形制,和汉唐流行的土洞墓形制相同,和党项贵族建国之前的“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引水其上,后人莫知其处”的原始葬俗迥然不同。大家猜测,陵墓的这种变化,应是汉族封建文化影响的结果,足以说明西夏帝陵形制和唐代帝陵是基本一致的。当然,西夏帝陵的葬俗,除其基本方面仿照汉族风俗外,还保留着党项民族的某些固有特点及受到其他民族如契丹族葬俗的某些影响。
8号陵墓主会是谁呢?一些学者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尽管陵园地面或墓室出土的文物都没有直接证据说明墓主是谁,但地表上有大量的西夏及汉文碑文,从这些材料来看,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
学者们经过考释后认为,在汉文残碑中,有一块上面有“齐王以孺慕”五字,初步认为墓主应是李遵顼。按《西夏书事》记载:“遵顼……纯佑廷试进士,唱名第一,令嗣齐王爵。未几擢大都督主。”西夏皇建二年(公元1211年)秋七月,“齐王遵顼立,改元光定”。8号陵为帝陵形制,李遵顼父亲不可能以帝陵安葬,这条碑文可说明8号陵墓主可能就是李遵顼。www.chuanyue1.com
这两个披着神秘面纱的帝王陵,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一个个千古之谜必将陆续被揭开。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谜案重重的王陵更新,西夏王陵:探究西夏王国的神秘钥匙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