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颗慈悲的心,可抵御所有时间的风暴

  一个女人在不同的年纪和不同的地方可以散发出不同的魅力。

  青春的女子美在单纯执着,不怕吃苦不怕辛苦;美在多情与青春的忧郁。

  林徽因陪着梁思成一次次地风餐露宿,用西方科学的测量记录绘图照相;把中国古代建筑看成不仅仅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更是世界文明的象征,值得辛苦值得付出。这就是美。

  林徽因的诗歌大多数是她已经成为妈妈以后的创作。她的情况和很多文艺青年如此不同。好多人一结婚一生孩子,所有的浪漫都被日常事务所消磨掉,一点点儿地消磨掉,但是林徽因却没有。

  林徽因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一颗慈悲之心,就像她在山西遇见一尊尊佛像,她说恨不得自己也化作一尊石像,在一旁陪伴千年。

  因为慈悲的心,她对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总是关心备至;因为一颗慈悲的心,孩子们总是非常喜欢她,接近她。

  有人说:“最好的果实是一颗仁慈的心灵,它对坚硬来说是柔软,对无法克制来说是柔和,对冷酷的心灵来说是温暖,对厌世来说是乐趣。”

  她总是轻易地赢得很多男性的点赞、亲近、吸引;也总是会被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的腹黑与质疑。

  她总是付出的时候多,对别人。当徐志摩在清华大学礼堂做演讲,因为牛津英语夹杂着老家的口音,好多慕名者听不懂而纷纷离场的时候,徐志摩好不容易演讲完,发现台下还有她在认真听讲。当梁思成开始写《中国建筑史》的时候,在李庄那种病痛折磨的状态下,她帮着梁思成查资料、读《史记》。当女儿酷爱读小说,有高度近视的危险,她绘画一张,告诉女儿爱惜眼睛,幽默地写到:鼓励你读书的嬷嬷很不希望这个可敬的袋鼠成了将来的写照。喜欢读书的你必须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是不会有一个女婿的。在1953年3月17日给梁思成的信中,对女儿的婚事如何办理,她写道:“我什么都赞成。反正孩子高兴就好。”一个母亲的慈悲心如此充分地跃然纸上。夶风小说

  尤其是对自己的学生,她总是从物质到学业都给予毫无保留的帮助和支持。指导帮助年轻人在建筑上的创作与成长,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设计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这些都是她和同事、学生的共同成绩。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无论是对亲人还是朋友、同事、学生,她总是用一颗热忱的心、慈悲的心给人以温暖和鼓励。

  与林徽因对应的女性,大家常常都会提到张幼仪。

  张幼仪也是一个具有慈悲心的女性。

  她的慈悲心在徐志摩和他离婚后,她不仅养育孩子还照顾徐志摩的双亲。她的慈悲在于不把自己活在悲伤埋怨的日子里,而把自己活出了自己本该有的样子——任何女性只要受过严格的教育,只要你从内心下定决心,就可以活出一片新的天地。她担任当时全中国第一家女子银行的行长,她开一家时尚的服装店,她和前任见面还能相见如故共话家常,这就是慈悲心。因为曾经的爱与付出,不愿意用仇恨和埋怨来记忆。

  当儿子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张幼仪问儿子喜欢什么样的媳妇,儿子说漂亮。她果真按儿子的标准挑选了一位漂亮的儿媳,唯一不同的是她让儿媳去读书接受教育。她的慈悲是不愿意别的女子像她一样在婚姻中因为没有文化、没有学识、没有优雅、没有内涵而出局。她的慈悲就是自己受到的痛苦不要别人再受。

  对待前任的徐志摩,在她晚年,她做了一件连自己年轻的时候都不敢想象的事情——那就是出版了《徐志摩全集》。

  这件事情,林徽因因为时代客观原因没有做成,陆小曼也没有做完整;但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活的足够长寿的她做成了这件事情。她重新成全了前任的文学梦想,重新书写了前任的内涵和外延。

  就像马尔克斯写到:任何年龄段的女人都有她在那个年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无法复刻的美。她因年龄而减损的,又因性格而弥补回来,更因勤劳赢得了更多。

  希望亲爱的你,也有这样的优点和魅力伴随一生。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杨绛在《将进茶》里写道:“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得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张的,所以羞于解释。”

  “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喜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一个幸运的人,你会发现她会很多事情都是幸运的。

  除了上苍的眷顾,就是因为幸运的人常常拥有一种智慧,很早就能清晰地判断自己的性情兴趣所在,并且坚持自己的性情兴趣不变,不在别的方面瞎折腾自己,空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感情。

  杨绛从小就是一个邻家女孩。

  她相貌好、年纪小、功课好、身体健康、家境好。

  杨绛读书就用心读书,做手工女红就专心手工女红,照顾人就专心照顾人。

  她学什么成什么。

  她学外语,发音比钱钟书还要标准,因为钱钟书说外语有自己的口音。

  杨绛先生1942年31岁开始戏剧创作,《称心如意》一开演就成为上海滩的名剧,紧接着又创作了《弄假成真》。上演的时候,杨绛还请了爸爸来看。老爷子在剧场看得笑出了眼泪。这两部剧到现在都还在上演,这就是杨绛创作剧本的魅力。

  杨绛翻译作品,一开始就选择了一部在文学史上非常特别的小说《唐·吉诃德》。为了翻译这部巨著,杨绛专门学习了西班牙语,那时她已经48岁了。从1956年开始翻译到1978年出版,其间经历多少风波、多少磨难,也只有亲历者才能懂得。其中还包括手稿被收,杨绛机智地自愿打扫办公室卫生,就是为了找到这本当时翻译了四分之三的手稿。

  杨绛先生还翻译了《小癞子》,同样也是流浪汉小说。

  说来很是奇怪,杨绛先生在平常生活中都是一个绝对不逾矩的人,但是她选择的翻译文本都是那种小人物不甘心于命运摆布的小说。这些主角绝不安心于普通平淡的日常生活,总是幻想着做出一番与普通人不一样的成绩来,而且乐于成为流浪汉。

  晚年的时候,当女儿钱媛、先生钱钟书离开她之后,为了让自己在痛苦中活下来,她选择翻译了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对话《柏拉图对话之一——斐多》。谈到为什么要翻译这本书,杨绛说道:“柏拉图的这篇绝妙的好辞,我在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变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钟书并没有走远……”

  杨绛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很朴素,但是绝对追求自己在翻译创作上的自主与完美的人。因为每一个翻译者在选择翻译作品上也充分体现了翻译者的内心认同和情怀。

  杨绛先生在小说的创作中更显示出自己的个性来。她创作的《洗澡》虽然不是最火的小说,但是喜欢的读者也非常多,尤其是小说悬而未释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女主角能不能获得圆满的爱情。这可以说是杨绛迷们的共同心结。

  她在2014年8月出版了《洗澡之后》,她说她不愿意任何人来写续集,而自己一定要在未走之前完成故事的结局。完全想不到的故事情节,完全出乎意料的曲曲折折,女主角和男主角永远在一起了!而且保持了他们道德的完美。

  杨绛先生的散文创作从《干校六记》《将饮茶》开始,到93岁写《我们仨》、96岁写《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的散文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真诚朴素但是又充满了智慧和情怀。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仅受教、受益,还会深深被打动。这是杨绛先生文字的魅力也是杨绛先生做人做事的魅力。那就是杨绛先生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坚持自己的完美!

  杨绛先生不仅仅在创作中坚持完美,自己的感情也是坚持那种真实、那种初心。

  就像杨绛先生曾经说道:“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最可爱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曾经对杨绛先生说:“我不要儿子,我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在经历了人生的巨大磨难后,他对她发愿说:“从此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钱钟书先生说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子、最才的女,说她是集妻子、情人和朋友于一身的人。

  杨绛先生某次读到某位英国传记作家所概括的最理想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她以后,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到别的女人。”她把这段话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先生答:“我也一样。”

  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先生面前是一个常常说“不要紧”的人。这句话说了一次又一次,直到他去世前,她还告诉他:放心,有我在。

  钱钟书先生走后,杨绛先生整理了他全部的笔记,7万多页手稿公之于众,她说:这样才能“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这样的爱情,可以说不仅仅感动我们世间的普通人,就连天地都能为之感动吧!杨绛先生留下来打扫完战场再走。

  他们的爱女钱媛一生都为了教育工作辛苦,在钱媛病逝后,杨绛先生接着女儿未写完的一家人的故事,写出了《我们仨》。

  在书中,杨绛先生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是的,如你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读到这样的文字,想到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仨人,你难道不觉得快乐吗?他们将永远被文字所传承下去,带给更多的人安慰。www.chuanyue1.com

  如果人生是一场海选

  如果人生是一场海选,你准备好没有?

  把自己喜欢的事情、热爱的事情千方百计做到最好,这就是靳羽西迎接人生这一场海选的不二法门。

  充分地准备,宛如自己19岁时代表大学参加“中国水仙花公主”比赛,那成就了她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学会化妆、第一次走台、第一次拿话筒。最终,她获得了“水仙花公主”的皇冠。

  “水仙花公主”比赛对于她来说一切都水到渠成——从小学习的各种技能都得以展示与验证:弹钢琴、舞蹈、音乐……

  也从此开始,以后的人生都有了目标。

  她怀里揣了150美元来到美国纽约皇后区,一个月后她就搬到曼哈顿区——因为在她看来最大的城市可以遇见最了不起的人、最有才华的人、最有特点的人。他们会激发一个年轻人的状态。

  1978年,她开始做《看东方》电视节目。万事开头难,作为独立制片人,常常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纽约时报》是这样评价这档节目的:“很少有人能够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融为一体,而靳羽西小姐却凭着她的智慧和风度做到了。”这个节目每集60分钟,主要是介绍东方人的人文社会、风土人情、文化艺术,这个节目通过1200个电视频道播放了五年之久。著名评论家迈克·华莱士说:“给有线电视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荣誉。”

  靳羽西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实干家。

  1986年她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制作了104集的《世界各地》,为中国观众打开了认识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并且她以自己独特的电视主持人风格,影响了一代中国电视节目人。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她的节目让许多人终身受益。

  因为主持节目,长年走台,化妆变得无比重要。靳羽西常常说:“没有不漂亮的人,只有不懂得打扮得体的女人。”为了找到适合东方人皮肤的化妆品,靳羽西不惜投入重金在品牌的研发上,从国外聘请研发专家,培训出首批美容顾问,将两百多种不同颜色质地的材料,逐一与亚洲人特有的黄皮肤进行测试对比,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张适合亚洲女性服装与肤色的“配色表”。她还亲自写了《羽西亚洲妇女美容指南》,让中国女性找到美,焕发出自信与光彩。羽西护肤化妆品在靳羽西的努力下,成了中国最好的化妆品。

  靳羽西说:“每件事情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没有人要我一定这样做,我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钱财,只是要做对我人生有意义的事情。”

  上海国际电影节20周年时,由她邀请了多达70多位的国际明星、导演、制片人、音乐人、歌手、摄影师、设计师,占了当时到场的一半以上重量级的明星,而且这些明星都是免费来参加电影节。她因此为电影节节省了几千万元人民币的邀请费。

  为了让明星们觉得不虚此行,靳羽西全力做到最好的自己,真诚、善良地与每一位来宾交往。比如凯瑟林·德纳夫,靳羽西就带她去自己熟悉的最好的旗袍店,一次性做了六件旗袍。她还在上海家中按西方文化习惯举办了聚会,让这些异国他乡的人相互认识,擦出合作的火花。昆西·琼斯在聚会上还接受了免费为上海世博会谱写主题曲的工作。

  2011年开始,靳羽西担任了环球小姐中国赛区主席。她做选美主席时,要求参赛者不仅要比赛身体、脸蛋,更重要的是比仪态、口才、视野、爱心。环球小姐中国区决赛慈善晚会募集到的钱全部投入到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上。

  2013年开始,她在纽约举办“ChinaFashionNight”(中国时尚之夜)节目,帮助郭培、陈漫这样年轻的设计师、摄影师走出中国,向纽约乃至世界展示中国美学和中国时尚。

  靳羽西帮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被世界欣赏与发现,让他们更成功。靳羽西帮助他们更成功,也让自己更成功。

  生活中的靳羽西善良、努力,充满了正能量。

  生活中的靳羽西每天锻炼一个小时,从不以素颜示人,永远打扮得体明亮,举手投足间都展示了自己的淑女风范。

  她做电视节目,1989年《中国的墙与桥》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奖“艾米奖”;她做化妆品,羽西化妆品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牌;她做“环球小姐”中国赛区主席,总是严格要求每届小姐,让她们配得上这样的美丽称号。她的确非常有智慧与风度,把热爱的事业,如电视、化妆品、时尚、文化事业交流、慈善事业进行无缝链接。

  就像她最喜欢的牡丹,靳羽西从不介意展示自己的美丽,从不羞于示人。靳羽西正是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美与能力迎接着人生的海选。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做一个灵魂独立而丰富的女子更新,第八章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