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其他小说 > 来自星星的古代人 > 17 那一年,一起看过的赤焰腾空
  清朝末年,有个画家叫吴友如。

  和传统的画家不同,吴友如主攻的不是山水、花鸟、人物,而是民俗民情。

  公元1884年,中国的第一份画报《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出版,其内容就是吴友如的画作。

  画报最初随《申报》赠送,后来集结成《上海璧园珍藏》之《吴友如画宝》。

  该画册第十二集上册之第十一页上,有一幅画,叫《赤焰腾空》图。

  这幅图放到今天,就是一篇非常生动的摄影报道,吴友如既是摄影记者,也是文字撰稿。

  据记者吴友如现场报道,1892年9月28日,晚8点左右,在今天的南京城南,突然出现一团火球,从西向东缓慢移动。

  火球像一个巨大的鸡蛋,通红通红,但没有强光。当时夜空中有些许浮云,天色昏暗,因此,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移动的火球。

  据记者粗略统计,在朱雀桥上,踮着脚尖抬着头往上看的人不下数百,大约过了一顿饭时间,火球渐渐飘远,渐渐消失。

  以上报道来自吴友如在画面上方的落款,吴友如还在落款中描述了现场目击者的各种推测:

  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灯又可知。

  有人说是一颗流星,但是流星瞬间就会消失,但该火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所以不可能。有人说是小孩子放的孔明灯,但这一天刮南风,向北吹,该火球却向东移动,所以又不可能是天灯。

  现场还有一个老头,说这个东西刚开始的时候是有声音的,只是声音很小,不静下来仔细听根本听不到。

  最后,吴友如也是非常迷惑,感叹道:“嘻,异矣!”

  实在是太奇怪了。

  今天,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外星人乘坐的飞行器,另一种是球状闪电。

  科普一下,球状闪电就是一种气体的漩涡,产生于闪电通路的急转弯处,是一团带有高电荷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氧、氮、氢以及少量的氧化氢组成。

  球状闪电通常发生在枝状闪电之后,似乎枝状闪电是产生球状闪电的必要条件。

  但是,球形闪电通常只能维持数秒的时间,顶多也就两三分钟,吴友如描述的这一次事件,火球在空中至少有一顿饭功夫,所以可以基本排除球形闪电的可能。

  所以,赤焰腾空的确还属于不明飞行物,是外星人的卫星还是飞碟,我们就不清楚了,但这次事件本身,也算是有图有真相了。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不管是有没有外星人,有没有飞碟,其实真正能够亲眼目睹的人毕竟是少数。像千頌伊那样能和外星人谈恋爱的,就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了。

  思考一个叶公好龙式的问题:如果你愿意和外星人见个面,你会选择在什么场合?和什么样的人?

  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位侍郎,家住扬州,有一天,雷雨大作,从天上,掉下来了一个奇怪的生物。

  这个奇怪的生物不到一米高,皮肤是全青色的,头上戴着包头一样的东西,好像和肉长在了一起。

  更奇怪的是,它看见人之后,就把脸捂起来,仿佛是在偷笑,随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它笑得越来越厉害,甚至停不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随着一道闪电,天上打了一个响雷,屋里的光线变暗,人们就什么也看不清了。这个奇怪的东西飞到了天上,一溜烟没了。夶风小说

  我特别想见这个会笑的外星人,我想知道它来到地球后,到底在笑什么?他笑声的背后,是快乐还是绝望?到底是什么让他的笑始终停不下来?

  难道,我们真的很好笑?

  附:

  中国不明飞行物不完全记录

  夏朝

  《竹书纪年》:

  八年(前1914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商朝

  《拾遗记·卷二》:

  成王即政三年(前1114年),有泥离之国来朝,其人称自发其国,长从云里而行,雷霆之声在下,或入潜穴,又闻波涛之声在上,视日月以知方国所向,计寒暑以之年月。穿书吧

  《竹书纪年》:

  商帝辛四十八年,二日并出。

  《史记·周本纪》:(前1110年,黄河边)

  有火自上覆于下,至于王屋,流为鸟,其色赤,其声魄。

  汉朝

  《资治通鉴·卷十七》:

  (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

  《古今图书集成·庶征典·卷十九》:

  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

  《汉书·昭帝本纪》:

  (汉昭帝元平元年)有流星大如月,众星皆随西行。

  (前32年)九月戊子,有流星出文昌,色白,光烛地,长可四丈,大一围,动摇如龙蛇形,有顷,长可五六丈,大四围,所诎折委曲,贯紫宫西,在斗西北子亥间,后诎如环,北方不合,留一合所。

  《汉书·天文志》:

  十五年(72年)十一月乙丑,太白入月中。

  《后汉书》:

  (汉光武帝建武十年三月)流星如月,从太微出,入北斗魁第六星,色白,旁有小星射者十余枚,灭则有声如雷,食顷止。

  《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

  (165年)正月辛巳,月蚀,非其月。

  《后汉书·五行志》:

  (168年)日数出东方,正赤如血无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晋朝

  《晋书·惠帝本纪》:

  (301年),自正月至于是月,五星互经天,纵横无常

  《晋书·愍帝纪》

  (314年)正月辛未,辰时,日陨于地。又有三日,相承出于西方而东行。

  (317年)正月庚子,三日并照,虹蚬弥天,日有重晕,左右两珥。

  《晋书·天文志》:

  三四五六日俱出并争,天下兵作亦如其数。

  《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十一》:

  五年正月庚子,三日并出。

  《资治通鉴》

  (318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三丈。

  《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五》:

  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六月,秦地见三日并出。

  南北朝

  《宋书》:

  (430年)十二月,有流星大如瓮,尾长二十余丈,大如数十斛船,赤色,有光照人面,从西行,经奎北大星南过,至东璧止。

  《建康志》:

  (520年)九月乙亥,夜有日见东方,光烂如火。

  《隋书·天文志》:

  (579年)五月癸丑,有流星一,大如鸡子,出氐中,西北流,有尾长一丈许,入月中,即灭。

  隋朝

  《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五·月异部》:

  (604年)六月庚午,有星入于月中

  唐朝

  《新唐书·天文志》:

  贞观初,突厥有三月并见。

  《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十五》:

  唐太宗贞观初年,突厥有三月并见。

  《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二日异部》:

  (809年)闰叁月,日旁有物如日。

  《新唐书·天文志》:

  (814年)正月,有大星如半席,自下而升,有光烛地,群小星随之。

  《酉阳杂俎》卷一第三十八:

  (823年)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见林中光属天,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尝说此事,忘人姓名。

  《新唐书·天文志廿二》:

  (905年)叄月乙丑,夜中有大星出中天,如五斗器,流至西北,去地十余丈而止,上有星芒,炎如火,赤而黄,长五丈许而蛇行,小星皆动而东南,其陨如雨,少顷没,后有苍白气如竹丛,上冲天,色懵懵。

  《新唐书·天文志》:

  (906年)十二月昏,东方有星如太白,自地徐上,行极缓,至中天,如上弦月,乃曲行,顷之分为二。

  五代十国

  《资治通鉴·卷二八八》:

  (949年)夏四月壬午,太白昼见,民有仰视之者,为逻卒所执,史弘肇腰斩之。

  宋朝

  《宋史·天文志》:

  (969年)六月己卯,有星出河鼓,慢行,明烛地。

  (988年)丑时,有星出奎,如半月,北行而没。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1008年)冬十月庚寅,司天言:五星顺形同色。……壬子,左右言:日重轮,五色云见。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1116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

  《续资治通鉴》:

  (1117年)十二月甲寅朔,有星如月。

  《金史·天文志》:

  (1133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

  《夷坚志甲·卷十九》:

  (1166年)赵清宪赐笫在京师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启户纳凉,见月满中庭如昼,方叹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渐暗,月痕稍稍缩小,斯须光灭,仰视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晓为何物光也。”

  《续通鉴》:

  (1168年)二月癸丑,五星皆见。

  《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三》:

  (1231年),金哀宗正大八年,三月,日失色,有气如日,相凌。

  元朝

  《续通鉴》:

  (1356年)三月,有两日相荡。《乐郊私语》亦载:元顺帝至正十六年三月,日晡时,天忽昏黄,若有霾雾,市中喧言:天有二日。果见两日交而复开,开而后合。

  《天文志》:

  (1358年)十二月,太白经天者再。

  《续通鉴》:

  (1364年)六月甲辰,河南府有大星夜见南方,光如昼。

  《续通鉴》:

  (1364年)六月癸卯,叄星昼见,白气横突其中。

  明朝

  《明太祖实录》:

  (1370年)七月己亥,夜五鼓,有星大如盂,青白色。起自东北云中,徐徐东北行,光明照地,约长四丈余,散作碎星,没于云中。

  《明通鉴》:

  (1385年)九月戊寅,太白经天,与荧惑同度,又有客星见太微垣。乙酉,太白复昼见,丁亥又见,犯荧惑。

  《明通鉴》:

  (1387年)二月壬午朔,五星俱见,七月壬寅,太白及叁星俱昼见。

  《明史·卷廿七》:

  (1404年)十月庚辰十四日,有星如盏,色黄。

  《明通鉴》:

  (1449年)八月辛未日,月昼见,与日并明。

  《明武宗实录》:

  (1519年)四月丙戌,昏刻,南方流星如盏,青白色,尾迹有光,起自东南,徐徐行至西北而止,后有三小星随之。

  《镇海县志·祥异志》:

  (1561年)六月二十四日暮,天西北陨物如升子,上锐下大,其色黄白,下有紫赤色挟持之。瞬息大如斗,精光四射。将至地,光影起伏者再。……坠地不闻有声。

  《湖广通志》:

  (1566年)八月,华容县西,忽天开日斗。

  《椅氏县志·杂志》:

  (1572年)夏夜,有火大如轮,自西南坠王鉴村杨乡官家,家竟无恙。

  《四川通志》:

  (1594年)春正月,綦江见日下复有一日,相荡数日乃止。

  《清乾隆·安徽铜陵县志》:

  (1602年)秋,夜有星如卵,光散照地,后随小星二,复有大小二星飞行梭织。

  《明通鉴》:

  (1621年)二月廿二日,辽阳有数日并出,又日交晕,左右有珥,白虹弥天。

  清朝

  《海盐县志》:

  (1651年)闰六月廿四日,夜三更,红日出东北方,大如斛。夜半月始升,灭不见。

  《恩县志·杂记志》:

  (1652年)正月上一一更,西南有赤光,大如碾盘,声如水鸭飞状,往东北而去。

  《束鹿县志·灾祥志》:

  (1654年)二月初三日夜半,有火光斗大,徐行空中,自北而南,落本城南大街西观音堂前旗杆项上,略止,旋徐向西北去。

  《湖南永明县志》:

  (1679年)己未,八月十七日昏时,有大星如斗,从西北经天汉,飞过东南,有声,白光竟天。

  《巴东县志·事变志》:

  (1679年)冬十一月十四日戌时,天方阴晦,忽云际有光,如火而白,大如席,照地纤毫皆见。中有声似雷非雷,殷殷不绝。稍顷作霹雳声,其光散为大炬,随声向东北而止。

  《贵州遵义府志》:

  (1780年)十月中,二更,见天南方有物大如牛,渐如山,色红烛地若昼,逾时灭。

  《上海松江府续志》:

  (1818年)七月二十三日,黑光自东南志西北,有声如雷。大风雨,飞瓦石,拔树木,郡西南城角坏,居民数十家有见之者,其形如车轮然,盘转空际,鳞甲首尾无可辨。

  《续修慈利县志。祥异志》:

  (1861年)辛酉七月夜,十九都一带有物色纯赤,大数十丈,自南而北,尾拖光焰,遍地如赤霞,见者莫不骇异。

  《来宾县志·物异志》:

  (1900年)庚子岁秋八月中秋夜,空中巨响,有大火球如车轮,火光照原野,陨于西方。南一里永平团林村、那蒙田、羊腿诸村民见之尤悉,皆惊愕,村犬皆狂吠。

  《淮阳县·志杂志》:

  (1900年)十月初昏,东南有光如炬,大如轮,坠地。

  《文安县志·志余》

  (190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酉刻,东南方有光上冲云霄,下如车轮,闪闪射目,四周村庄映照可辨。逾久,上射之光渐敛,遂没。

  《民国·河北枣强县志》:

  (1908年)七月,夜,有火星飞行半空,来自北而南,其形如盘,光如电灯,一时光敛而没。

  《八寨县志稿·变异志》:

  (1909年)秋八月某日,天朗气清,忽天空现出五大圈。西南两圈略大,其色赤红,相并如姊妹然。东北三圈略小,其色白,相连如贯珠,然不知主何吉凶。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来自星星的古代人更新,17 那一年,一起看过的赤焰腾空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