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是出征打仗前,必须做好周密的考虑、充足的准备,才能取得胜算。做事之前不做好准备,行动起来就会盲目,可能费尽周折,最终劳而无功。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做事老练的人,绝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贸然行事,仓促行动。要想事情顺利按着自己的愿望进行,就得要事前多做准备。机遇永远偏爱有准备的人,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等待成功上,而应该时刻做好准备,迎接成功的到来。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做好万全的准备吧!多花一点心血,也许可以省去更多汗水;多一点思考,就少受很多折腾;多做一点努力,就能够少走许多弯路。
万物有理,四时有序,按程序出牌
常言道:万物有理,四时有序。这里的“序”,就是顺序、次序、程序的意思。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序,就是事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和步骤,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它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讲程序。
对于程序及其重要性,长期以来存在着某些片面的认识。有人认为程序属于形式,没有内容那么重要;有人觉得程序是细枝末节,可有可无;有人甚至把程序当作繁文缛节,不但不重视,而且很反感。由此而来,现实生活中不讲程序、违反程序的现象屡见不鲜,结果既影响做事的质量和效率,又容易助长不正之风,给工作和事业带来损失。
为什么做事要讲程序呢?我们不妨从程序的客观性来做一些分析。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展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从空间方面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从时间方面看,各个部分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并具有一定的次序。比如“种植”这一行为,就可以分解为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部分,这些部分均需占用一定的时间,并且有相应的先后次序。如果不在一定的时间播种,或者把收获和施肥的次序颠倒,那么种植行为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顺时而动,不违农时,是务农必须遵守的程序。尊重程序,实质上是尊重规律。这就是做事情需要讲程序的道理所在。Μ.chuanyue1.℃ōM
做事遵循有序化的原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做事信念。它包括对事情顺序的合理安排,对时间的严格分配等,而不会出现像多动症患者一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弄得满地鸡毛的情景。
做事有条不紊有许多好处:
(1)让我们非常明白自己的做事逻辑。
(2)对完成的事和未完成的事有明确的概念而不至于重复。
(3)有利于随时作出经验总结,让接下去的事做得更好。
(4)让自己有成就感和一步步逼近目标的兴奋感,这样会提高工作热情。
客人来了,要泡茶,这就要洗茶杯、找茶叶、烧开水。而完成这件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顺序:
找茶叶→洗茶杯→烧开水
洗茶杯→找茶叶→烧开水
找茶叶→烧开水→洗茶杯
洗茶杯→烧开水→找茶叶
烧开水→找茶叶→洗茶杯
烧开水→洗茶杯→找茶叶
前面两个顺序最费时,最后两个顺序效果好,可不是吗?等洗茶杯与找茶叶这两件事做完后才想起烧开水,就费时多了。如果先烧开水,在烧水的同时洗杯子、找茶叶,效果就好多了。
按程序和步骤做事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泡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对于步骤更多的事,需要我们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找出联系和简便的做事次序。
三思而后行,行事之前先想仔细
做事事先不订计划,还没有考虑成熟就匆匆行动,结果劳神伤财,一无所获。这是不少人做事的通病。你也肯定有草率行事而失败的时候,这并不奇怪,仅凭一时的冲动就盲目行动只能带来失败。“先了解你要做什么,然后去做。”对行事一贯草率的人来说,这是很好的座右铭,尤其是前半句。假如决断和行动力是迈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则表示我们所采取的行动,事先必须作出良好的分析与判断。
假如医师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没有事先把病人的情况弄清楚就开始抢救工作,则很有可能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在许多情况之下,立即行动的确是必要的,但是立即行动并不代表不去思考就草率地去行动。我们且举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来看。
住在新奥尔良市的鲍曼太太,好几年前曾为了财务问题而烦恼不已。她有一位年老多病的母亲住在布鲁克林,由两名妇人负责照料她的起居。鲍曼太太后来发觉很难维持这样的开销,而一位时常在财务上资助她的叔父,也在这时打电话向她表示是否可以减少开支,如减少那两名看护妇人的费用,或缩减房屋的维修费等。鲍曼太太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便要求让她好好想一下,等作了决定之后再回电话给他。鲍曼太太十分感激这位叔父长期的资助,也觉得应该想办法减轻这位叔父的负担。
“我取来一些纸张,然后开始分析。”鲍曼太太描述道,我先把母亲的收入列出来,如有价证券、叔父给她的补助等,然后再列出所有开支。没多久,我便发现母亲在衣、食方面的花费极少,但那栋拥有十一间房的住所,却得花一大笔钱来维持——光是每月的瓦斯费就得二三十块钱,再加上各种杂项开支和税金,还有保险费等,数目十分可观。当我看到这些白纸黑字的证据,便知道事情该如何处理了——那栋房子必须解决掉。
从另一方面来看,母亲的身体愈来愈坏,我担心再让她长途跋涉可能不太妥当。她一直希望能在那栋房子度过余生,我也愿意尽可能满足她的愿望。于是,我去拜访一位医师朋友,请他给我一些意见。这位医师认识一名经营私人疗养院的妇人,地点离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三分钟路程。
“这位妇人不但心地好,人又能干,所收的费用也极合理,因此我决定把母亲送到她家去,让她来照顾。”
这件事处理的结果,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理想。鲍曼太太的母亲受到极好的照顾,一直还以为她仍住在家里。鲍曼太太现在每天都能抽空去探望她,而不是每星期一次。她叔父的负担减轻了,她们的财务问题也获得了解决。此次经验告诉鲍曼太太,假如把问题写下来,便能完整、清楚地看到所有的事实,问题往往便可迎刃而解。
鲍曼太太的例子,很清楚地显示:能否做好一件事,往往要看事前的分析。假如鲍曼太太没有好好去研究问题所在,也没有好好去组织要采取的步骤,而是草率的采取行动,则很可能不但不能解决财务问题,甚至还会严重影响到母亲的健康。
住在伊利诺伊州奥尼市的一对年轻夫妇,霍华德先生和霍华德太太,也有这样的经历。像许多新婚夫妇一样,霍华德先生和太太在蜜月后不久,便已发生财务问题。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华德先生必须进入海军服役,但他们的许多账单都还没有付清。霍华德先生和太太知道光是发愁也没有什么用处,便坐下来盘算如何渡过难关。事实是这样的:他们几乎欠镇上每一家商店的钱。虽然每家欠得都不多,却也没有办法在入伍之前全部还清。为了保持良好的记录,他们最后决定这么做——每个月向每家商店偿付一点钱。事实上,最困难的大概就是去面对那些商店老板,并向他们说明自己无法在入伍之前把债务还清。但出乎霍华德先生的意料,当他向第一家商店老板说明他的困难,但表示愿意每月逐渐付清款项的时候,老板的态度十分和蔼,使他不禁松了一口气,以下的几家也都进行得十分顺利。结果,这些债务后来都还清了,有家商店老板甚至在他退伍回家之后还特地来找他,表示感谢他遵守诺言。
总而言之,若不是霍华德夫妇事前先坐下来仔细分析状况,他们很难作出适当的决定,并且付诸实行。事实证明,他们当初的决定是对的。但是,在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常常没有像霍华德夫妇这么做,在行动之前从来不坐下来仔细研究一下究竟是什么在困扰着自己。相反,我们常常为问题而辗转反侧,一再拖延作决定的时间;或是我们没有经过仔细研究,便在短时间内作出仓促决定。结果不但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霍华德先生的分析十分简单,稍微动动脑筋谁都能作出这样的分析,但是当事到临头的时候,又有几个人顾得上分析一下当前的情况呢,他们往往认为时间紧迫,就马上开始动手行动了。行动能力的确是成熟心灵的必备条件之一,但必须有知识和理解做基础,才能避免毫无价值的草率行为。
“行事之前先想仔细”“决定之前先仔细研究”“三思而后行”,这些前人通过亲身实践和教训总结出来的话告诫我们:千万不可仓促采取行动,要认清事实真相再作出相应的行动。仓促行动,会付出代价,损失惨重;准备就绪,才能有备无患,成功在握。
一瞬分成败,为什么不事先准备好
一位太太为了熬出一锅好汤,于是邀请邻居的太太来家里指导。
她买齐了材料,准备生火烧水,邻居太太却说:“这个不锈钢锅不适合熬汤,我还是再去买一个陶锅,熬出来的汤会美味一些。”
然后,她匆匆忙忙地卸下了围裙,跑去买陶锅。
陶锅很快就买来了,这位太太正要烧水,邻居太太却说:“我想起来了,我有一组餐具很配这个陶锅,等我一下,我回家找找去。”
然后,她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满身大汗地把餐具拿过来。
正当烧水之际,邻居太太又看了看准备入锅的材料,摇了摇头说:“不行,这肉片切得太大了,不容易入味,我得把它切成小块才行。”
好不容易拿出了菜刀,才没切了两三下,邻居太太又说了:“这菜刀不利了,得赶紧磨一磨才好。”
于是,她丢下菜刀,回家去把磨刀石拿过来。等到磨刀石拿来以后,她又发现,要磨利刀子,必须用木棍固定一下才方便,所以她又连忙出外寻找木棍,找了好半天都不见踪影。
在家里等待的这位太太只好先把材料下锅,一边煮一边等。直到邻居太太气喘如牛,手里拿着木棍跑回来时,锅里的材料早已熟透,可以开始大快朵颐了。
看完这则故事之后,你一定在偷笑,天底下怎么会有像邻居太太这么愚笨的人啊!
事实上,我们虽然不至于像邻居太太做出这么多愚蠢的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犯了和邻居太太一样的毛病,事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需要的时候却临时急抓,不只多费力气,而且也并不见得能讨好,更多的只会延误时间,误事误人。
歌德曾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那“一瞬之间”指的是你做事的态度、做事的方法。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目标,却常常因为选择的道路和走路的方式不同,结果有了天壤之别。
只能怪鱼狡猾,别带着空枪上路
一对隐居山野的夫妇,长年以来,一直远离都市,自给自足。
一天中午,妻子突然想吃鱼,于是吩咐丈夫利用下午的闲暇时间去河边钓鱼,这么一来,晚餐时就可以吃到又新鲜又美味的鱼了。
妻子一面盘算着晚上的菜色,一面备妥用具,催促着丈夫赶紧去钓鱼。
到了傍晚的时候,丈夫垂头丧气,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妻子发现了丈夫这副狼狈的模样,焦急地问:“你上哪里去了?怎么一条鱼也没带回来呢?”
丈夫边擦汗边说:“别提了,现在的鱼可真狡猾,我在河边等了一个下午,不但没有钓到半条鱼,连鱼饵都被偷吃光了呢!累得我满身大汗,快把我给气死了。”
妻子听了半信半疑,这条河的鱼量向来丰富,怎么突然间连一条鱼也不上钩呢?
于是她拿起了鱼竿,仔细地看了看说:“难怪呢!鱼钩都已经歪了,你怎么连这都没发现呢?怪不得蹲了一下午,连条鱼也钓不到,这个鱼钩根本没有作用了嘛!赶紧换上一个新鱼钩,我们很快就会有鱼吃了。”
丈夫没有找出问题的症结,因此忙碌了半天,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像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你我都曾碰到过,没有选对方法,忙了半天也还是一场空。
问题的症结其实并不是什么难懂的道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却因为我们粗心大意,得过且过的态度,不但不能明察秋毫,还如同瞎子摸象,摸得一头雾水,耽误了别人也耽误了自己。
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做好万全的准备吧!多花一点心血,也许可以省去更多汗水。
猎人带着他的袋子、弹药、猎枪和猎狗出发了。虽然人人都劝他在出门之前把弹药装在枪筒里,他还是带着空枪走了。
“废话,”他嚷着,“以前我没有出去过吗?而且不见得我出生以来,天空中就只有一只麻雀呀!我走到那里,得一个钟头,哪怕我要装100回子弹,也有的是时间。”
然而,他还没走过沼泽地,就发现一大群野鸭密密地浮在水面上,我们的猎人一枪就能打中六七只,毫无疑问,够他吃一个礼拜的,如果他出发前装了子弹的话。
现在他匆忙装上子弹,野鸭已经发出一声叫唤,一齐飞起来了,很快就看不见了。
糟糕的是,天空又突然下起雨来。猎人浑身都是雨水,袋子空空如也,只好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去了。
成功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成功的人每天都有事做。今天的事是新鲜的,与昨天的事不同,明天也自有明天的事。所以今天的事,千万不要拖延到明天。今天的枪膛也千万别让它空着。
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事之前先做计划
很多人认为,与其把时间都花在对于未来的计划上,不如脚踏实地的苦干。实干固然很重要,但合理的计划却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如果说实干是汽车的发动机,那计划就是汽车的方向盘和地图。脱离了方向盘和地图,汽车固然可能到达目的地,但中间难免会走弯路,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只有照着计划前进,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目标。
没有任何事比事前计划更能把时间运用得更经济、合理。研究证实了一项常识:用更多的时间为一项工作做事前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所以,不要让今天繁忙的工作把你的计划时间从工作时间表中挤出去。
计划可以分为两种:长期的计划与短期的计划。
长期性的工作常让你很头疼,因为它们往往难以预期,一开始认为可以很快完成的工作,最后可能不但必须延期,还耗费了你很多精力。对待长期的计划,有以下几点:
第一步,设立总的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
第二步,进行预测。在进行计划时,要考虑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离开了客观环境,长期发展计划如同沙上建塔,空中造楼。尤其当计划延续的时间很长时,要注意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
第三步,设立阶段计划。把长期的工作分割开来。由于长期性的工作费时费力,人们容易失去工作的兴趣,因此自己设定几个进度,并规定好它们的截止时间,是更有力的自我激励方式。
第四步,每周定下固定的若干时间专门处理长期性的工作。刚开始不要定下太长的时间,否则容易引起自己的挫折感,应该积少成多,逐渐成功。
第五步,事先找出下次工作时的重点。知道下次工作的重点,一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到它,等到下次真正要工作时,就会很熟悉。
第六步,养成固定的工作习惯。如果事先规定自己每周或每天的某个时候,必须从事那些花费时间多的长期性工作,久而久之,一到那个时候会主动地空出时间去做它,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第七步,偶尔转变工作的角度。长期从事某一工作,容易使人觉得疲惫、毫无成就感而减低对工作的兴致。所以换换角度容易提高对工作的兴致。
对于短期的计划,我们可以每隔一个时间段检查它一下。
每日之末。你最好在每天醒来之时知道今天该干什么,先干什么。所以,每日之末,拟订一个要在明天达到的成果和如何进行的简要计划,按重要程度排列,把重要项目编上号码。
每周之末。一周是一个工作阶段的结束。在每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之末,花点时间检查一下本周的主要活动,同上次计划的成果进行比较,找出可以改进之处,并拟订出下周各项工作的计划。详细的话,也可拟订出下周每天要达到的一项或几项主要目标。
每月之末。总结本月的重大事件,反思,并拟订出下个月要达到的一些主要目标。可以计划出下月的每一周你要达到哪一项主要目标。
每季之末。检查本季成果,同预期计划比较,确定补救措施和改进方案。确定下季每月工作要点。
以此类推……需要注意的是,同时进行数个计划容易顾此失彼,不仅完成的时间要延长,而且其品质也无法控制得当。所以最好根据工作的紧急性、成功的可能性、重要性、预期效果所需时间来决定计划的轻重缓急,否则一箭“数”雕,只能使质量每况愈下。
不要再吝惜你制订计划的时间了,这可是一种时间投资。
把宏大的计划分成几段,然后逐步实现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取胜的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分段实现大目标真可谓是经验之谈,这一思想甚至适应于所有的“行业”。
报纸上曾经报道一位拥有100万美元的富翁,原来却是一位乞丐。我们心中难免怀疑:依靠人们施舍一分一毛的人,为何却拥有如此巨额的存款?事实上,这些存款当然并非凭空得来,而是由一点点小额存款累聚而成。1分到10元,到千元,到万元,到百万,就这么积聚而成。若想靠乞讨很快存满100万美元,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曾经有一位63岁的老人从纽约市步行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她到达了迈阿密市。在那儿,有位记者采访了她。记者想知道,这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我就到了这里。”
是的,做任何事,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一步步地走下去,你就会逐渐靠近你的目的地。如果你知道你具体的目的地,而且向它迈出了第一步,你便走上了成功之路!
就像举重者练习举重之初,通常是先从他们举得动的重量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增加重量。优良的拳击经理人,都是为他的拳师先安排较易对付的对手,而后逐渐地使他和较强的对手交锋。聪明的人为了要达成“主目标”,常会设定“次目标”,这样会比较容易完成“主目标”。许多人会因目标过于远大,或理想太过崇高而易于放弃,这是很可惜的。若设定“次目标”便可较快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能逐步完成“次目标”,心理上的压力也会随之减小,“主目标”总有一天也能完成。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要比张仪还要早出道。当苏秦提出“合纵”之策,取得了各方诸侯的信任,身挂六国相印,声名响当当的时候,张仪却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穷书生。尽管如此,在苏秦的眼中,张仪绝对是个不同一般的人才,迟早都会冒出头来。
在苏秦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唯一担心的是秦国这个难缠的国家,为了避免秦国离间各个诸侯,破坏他苦心经营的六国联盟计划,苏秦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最后决定派一个人去当秦国宰相,以利于操控,而张仪便是他脑袋中的最佳人选。
当然,这种预先“埋暗桩”的做法并不容易,必须有精妙的安排。于是,苏秦先派人去游说、设计张仪,让张仪为了功成名就,而主动来求见他。结果,张仪真的来到了赵国,想要求见苏秦。
在苏秦的布局中,他事先交代守卫,不要为张仪通报,但也要想办法不要让张仪马上离开。
经过几天的冷处理,苏秦才让张仪见到自己。但是,见面时,苏秦却又故意摆高姿态,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让张仪在堂下如坐针毡;到了吃饭的时候,苏秦更随随便便地吆喝他去跟奴仆坐一块儿。
眼看张仪快要气炸了,哪还吞得下一口饭,苏秦立刻再将激将气氛拉到最高点,以很不屑的口吻对他说:“以你的才能,竟然贫困、卑贱到这种地步,实在是难以想象。”而且还火上浇油地说:“以我目前的身份地位,当然有办法一句话就让你马上富贵临门,但是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我认为实在不值得我这样做。”说完,便下逐客令,要张仪立刻滚蛋。
经过这一番羞辱,张仪当然是气得说不出话来,恨不得马上给苏秦一刀,不过理智告诉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心想只有秦国才有办法制伏赵国,于是便打算进入秦国寻找机会,以便他日报苏秦一“辱”之仇。
就在张仪气冲冲掉头走人的时候,苏秦早已安排好,向赵王请求配合,让他的一名亲信跟随在张仪左右,而且还送了一套车马和很多金钱,方便张仪四处打点。www.chuanyue1.com
就这样,张仪很快便见到了秦王,没多久,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礼遇与信任,而且还进一步讨论到如何攻伐诸侯的策略。
这个时候,苏秦派来的那名随护,觉得任务已经达成,便向张仪告辞,准备要回赵国去。
张仪不舍地说:“我靠你的帮忙,才有机会出头,正想要报答你的知遇之恩,为何现在就要回去呢?”
这名随护随即回答说:“我并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是我的主人苏秦。现在老实告诉你好了,苏秦是因为担心秦国攻伐赵国,破坏他的合纵之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你具有足够的才识,可以掌握秦国的大政,所以才故意激怒你,让你投奔秦国。而资助你的那些钱财,也都是苏秦吩咐的。现在,我的任务已经完成,要回去交差了。”
张仪这时才恍然大悟,并感叹地说:“我被苏秦掌握在股掌之间,却不自知,显然我的才能并不如苏秦,如何打得过赵国呢?”张仪便要这名随护,回去后代他向苏秦表示感谢,同时捎了口信向苏秦保证,在苏秦担任赵国宰相期间,秦国绝不攻打赵国。就这样,在苏秦担任赵国宰相期间,张仪果然未曾计划攻打赵国。
苏秦是否真有如此“通天本领”,将世局的“轨迹”掌握得如此精准,几近左右历史的走向,不无疑问,但他这段识人、识才的故事,的确发人深省。
大人物,做大人物的事。平凡人,走平凡人的路。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因因果果,尽管错综复杂,却也不是毫无轨迹可寻。如果愿意费心体察,或许就看得见它的细微之处,或者是隐而未发的轨迹;而掌握得愈深入、愈贴近,也必然较有趋吉避凶或主宰未来的能力与机会。看得深远,做人圆融,等于买保险,不是吗?
当然,如果不用功,凡事又是抱着水来土掩、谁怕谁的老大心态,根本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如此,常常跌得鼻青脸肿,也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
要成功,看来,仍然少不了一番对于人情世故的精算功夫。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圆融做人老练做事更新,第18章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按规矩出牌按程序做事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