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都市小说 > 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 > 不摆谱,几句话说到心窝里
  说话不摆谱,没有架子,易于消减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进而使传达者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别人。

  我们可以把不摆谱比作盛装佳肴的器具,而把我们所要表达给别人的思想比作佳肴。如果这器具是脏兮兮的,恐怕也不会有人愿意品尝盛在其中的佳肴。

  ◎具备良好的人际亲和力

  无论是谁都有必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亲和力。不管是销售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还是科研工作者,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都是通向事业成功的桥梁。一个具备良好人际亲和力的人会有很好的人缘,也容易得到同事的支持和鼓励。

  某厂面向社会招聘厂长。在招聘会上3位投标人讲述自己的治厂方案,代表们提问,投标人当场答辩。其中一个女干部一举中标,荣任厂长。且看她是如何施展亲和力的。

  问:“你是个外行,靠什么治厂,怎样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

  答:“论管理企业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外行,何况我们厂还有那么多懂管理的干部和技术高明的老工人,有许多朝气蓬勃、勇于上进的年轻人。我上任后,把老师傅请回来,把年轻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安排好,让每个人都干得有劲,玩得舒畅,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

  问:“咱们厂不景气,去年一年没发奖金,我要求调走,你上任后能放我走吗?”

  答:“你要求调走,是因为工厂办得不好,如果把工厂办好了,我相信你就不走了。如果你选我当厂长,我先请你留下看半年有无起色再说。”

  话音刚落,全场立即爆发出掌声。

  问:“现在正议论机构和人员精简,你来了以后要减多少人?”

  答:“调整干部结构是大势所趋,现在科室的干部显得人多,原因是事情少,如果事情多了,人手就不够了。我来以后,第一目的不是减人,而是扩大业务、发展事业……”

  问:“我是一名女工,现在怀孕7个多月了,还让我在车间里站着干活,你说这合理吗?”

  答:“我也是女人,也怀孕生过孩子,知道哪个合理,哪个不合理,合理的要坚持,不合理的一定改正。”

  女工们立即活跃了起来。有的激动地说:“我们大多是女工,真需要一位体贴、关心我们疾苦的厂长啊!”

  这个故事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亲和力的现实意义,也告诉我们亲和力不是巴结和献媚,它是心与心的平等和互惠。

  怎样才能具备良好的人际亲和力呢?

  1.做到深刻认识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深入地了解自我,才能了解他人。因此,深刻认识自己是真正地具备良好的人际亲和力的基石。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创伤和问题,可能是经常感到自卑,或者自傲,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曾经遭受过各种各样心灵上的创伤。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成年之后的人际亲和力。

  2.不断地进行人际交流实践

  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基础之上,经常进行人际交流的实践是加强人际亲和力的重要过程。在不断的人际交流的实践中,以别人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自己的某一面,从别人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侧面。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实践中,又可以不断强化自己的实战能力,随时地修正自己。

  3.扩大自我意识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都不一样,其生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会给自我意识打下一个比较深的烙印,从而影响他对人与事物的看法。这些观点在和其他人交往时,极易影响到对他人的评价。当他是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评价他人时,就无法深入理解他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因此,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要不断地放下自己固有的价值观,耐心地倾听他人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样才会更容易看到一个个与自己不同的全新的内心世界。当一个人对他人的理解能力增强后,能够深入地理解他人时,他的人际亲和力就会增强。

  ◎把“我的”说成“我们的”

  说话好像驾驶汽车,应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向前开,闯祸就是必然了。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无相关的事情,众多的人觉得索然无味,对于你有莫大兴趣的事情,常常不仅很难引起别人的同情,而且还觉得好笑。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地高兴吗?不一定。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你可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会叫妈妈才是怪事呢。

  所以,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别人不一定有同感,这是人之常情。

  说话时,把“我的”变为“我们的”,可以巧妙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改变一下,把“我的”改为“我们的”,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加深。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经常发现演讲者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等表达方式。这样说话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比如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拉开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做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说话力求通俗、质朴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话的、几乎可以触摸到似的。”说话力求通俗化、口语化,如不考虑听者的接受能力,用那种文绉绉、酸溜溜的语言就既不亲切,又艰涩难懂,往往事与愿违,弄得不好,还会闹成笑话。ωWW.chuanyue1.coΜ

  一天,某农村中学一教师去家访,正碰上学生家宾客盈门,他见自己来得不是时候,便连连向家长道歉:“请恕冒昧!请恕冒昧!”学生家长顿时怔住了,次日,专程到学校找校长评理:“昨天是我妹妹大喜的日子,你校某老师不知羞耻地对我说:‘请许胞妹。’要我把妹妹许配给他。我看他是‘花痴’。”校长知道这位老师作风正派,工作负责,觉得奇怪,便立即找他核实并向家长做了解释。家长自责文化水平低,真糊涂。这位老师既羞且恼,哭笑不得,这场风波就是因为他语言不通俗造成的。

  口头语言通过耳朵传入大脑。因语言有同音异义,一音多义,如用晦涩难懂的话,势必影响听的效果。而且听众文化素养有很大差别,应该“就低不就高”。所以对广大群众讲话,更应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上例中那位教师对农民用“请恕冒昧”之类的话就未免过于“高雅”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人在讲话中过多地使用书面语,而不是口语化,也使人听了很不是滋味。比如有一个青年在演讲中描述他听到母亲被人杀害时的心情说:“我的心海荡起悲哀的浪潮,两只眼睛犹如双泉,盈满晶莹的、清澈见底的泪水,最后我的两行泪水像断线的珍珠纷纷落下。”台上讲者痛哭失声,台下却发出一阵笑声。这样的演讲自然是不成功的。其失败原因在于,他不讲究语言的实际效果,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华美。不口语化、通俗化,而文学味太浓,遣词造句过于华丽和艰涩,必然会令人笑话。

  社交语言需要用讲话者和听者双方都习惯,共同感兴趣的“大白话”来表达,这样才容易沟通感情,交流思想。若追求华丽新奇,过分雕琢,听者就会认为这是在炫耀文采,从而对你的讲话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所以,使用语言正像鲁迅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否则,话说得再漂亮也不会有什么力量。

  日常讲话力求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那种用“请恕冒昧”之类的话就未免是故作“高雅”,听众未必喜欢。罗丹说:“用铅笔画些花样,用色彩涂些炫耀的焰火,或是用古怪的文字写些光彩的句子,这些空头作家,就是世界上最机巧的人,然而艺术最大的困难和最高的境地,却是要自然地描绘和写作。”这句话对演说的语言使用也是适用的。

  ◎换位思考替人着想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说:“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

  这两句名言是换位说话的准确注解。说话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技巧。世界上没有说不好的话,关键看你会不会转变一下思想,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先想想别人。

  卡耐基曾用某旅馆大礼堂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3倍。卡耐基前去与经理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因为你是旅馆的经理,你的职责是使旅馆尽可能赢利。”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旅社,是你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经理被他说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地说服了经理,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角度。接着,他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兴奋点——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犯的错误往往来自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方式。换位思考就是完全转换到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更理解人、宽容人,就是要求在观察处理问题,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说出的话也才能真正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大家要砸死一个淫乱女子。耶稣说:“可以,可是你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谁没有犯过错误,那他就可以动手。”在场的每个人都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为何所有人都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有可能犯错,就能同情这位女子了。

  即使是最没本事的人,在责备别人时往往也能够大发议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对待自己的缺陷时也往往糊涂。我们只要经常用指责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对待别人,怎么可能不有大进步呢?

  儿时常做一种游戏:两腿叉开,头向下从两腿之间往后看过去。本来习以为常的乡间景色便有了新意,让人百玩不厌,常玩常新。成年后多了些社会生活经验,又读了些书,知道那种看似简单的游戏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仔细想来,生活中诸多不快、诸多矛盾的引发,未必都有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理由,如果能够互相理解,或许就根本不会发生。而换位思考就是达到互相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

  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但能实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理解,而且能更为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击中“要害”。

  ◎放低姿态自我贬抑

  美国在费城举行宪法会议的时候,会议中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讨论相当白热化。出席者的言论都非常尖锐,甚至演变成人身攻击。

  由于出席者有着人种、宗教方面的差异,利害关系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致使会议充满了火药味和互不信任的气氛。

  宪法会议即将谈崩时,持赞成意见的富兰克林适时地出面收拾了紊乱的场面,终于促使宪法成立。

  面对反对派的猛烈攻击,富兰克林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老实说,对这个宪法我也并非完全赞成。”

  这句话一出,会议纷乱的情形霎时停止了,反对派人士不禁感到怀疑:富兰克林既然是赞成派,为什么不完全赞成自己所提的宪法呢?

  富兰克林顿了一会儿,才继续说:“我对于自己赞成的这个宪法并没有信心,出席本会议的各位,也许对于细则还有些异议,但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个宪法是否正确抱有怀疑态度,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来签署宪法的。”

  富兰克林的这番话,使得反对派平静下来,美国的宪法终于顺利通过。

  有的人要化解对方的不信任感,往往会以强硬的口气说“请你相信我的话”,或者说“根本没有那回事”,结果反而使对方的不信任感更加强烈。

  因为,这样说就像是要将对方的不信任全面否定,只保留自己单方面的主张,实际是一种正面的攻击,这样做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光是强调好的一面,那么对方对于你所说的话,就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

  如果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消除他的不信任感,而一再强调自己的优点,这样反而缺乏说服力。还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来取得对方的信任。

  例如,你可以先给对方一些不利于自己的消息,使对方觉得你“还蛮老实的”,这样一来,他就会产生想听你继续说话的意愿,你便可以附带地为自己说些好话,在不知不觉中,对方就会顺利地接受你的诱导。

  富兰克林就是利用了这个技巧,先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反而使对方产生了信任感。

  趾高气扬,高谈阔论,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以致其筑起防范的城墙,从而导致自己的被动。倒不如把姿态放低一些,说些自贬的话,反而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使交谈顺利地进行下去。

  ◎少命令,多商量

  说到命令,人们可能会想到在战争中“军令如山”的故事。领导下了命令,下级不得不赶紧执行。于是认为以命令方式去指挥下属就办事最快,效率最高,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尽如此。

  日本松下公司前总裁松下幸之助说:“不论是企业或团体的领导者,要使属下高高兴兴、自动自发地做事,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在用人和被用人之间,建立双向的,也就是精神与精神、心与心的契合、沟通。”他看到了领导与下属沟通的重要性,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终于取得了成功。要达成领导与下属心与心的契合、沟通,关键就是与下属一起交流商量。

  一些领导人颐指气使,有事就大嗓门地命令下属去干。他们认为只有雷厉风行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命令别人去干事的时候也不看人家的意见如何,反正一句话:“做了再说!”一般来说这样的领导比较有能力,在下达命令之前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如果久而久之,下属对领导产生了信任,就会什么都不问,照领导说的去做,这样反倒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成为一件只会办事的机器。而有些下属呢,面对领导铺天盖地的命令,连问一句“为什么”的机会都没有,自己想不通当然就不愿去做了。不愿做的事要被迫去做是很难做好的。

  要吩咐下属去办一件事,命令的方式是不可少的,特别是在情况紧急的情况下,一分一秒都是宝贵的,没有时间给你详细解释。但更多的时候,最好还是以商量的方式。

  如果采用商量的方式,下属就会把心中的想法讲出来,而领导认为说得有道理,就不妨说:“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关于这一点,你看这样行不行?”诸如此类,一方面吸收对方的想法和建议,一方面推进工作。这让下属觉得既然自己的意见被采用,自然就会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事去认真做;同时由于热心,自然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穿】 【书】 【吧】

  另外,领导在要下属去干一件事时,也可以给下属指出一个美好的前景,他们便会欣然去做。

  所以在实际工作的安排中,领导应做到:1.忌凭自己的权力压制他人。

  2.要仔细听下属的意见。

  3.若同意对方的意见,就可以加以说明:“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样会使下属为自己的决策而感到骄傲。

  4.如果不同意,必须向下属说明理由,不然就是上级把命令下达了,下属还是会我行我素。

  ◎暴露缺点更受人欢迎

  美国有位总统,在庆祝自己连任时开放白宫,与100多名小朋友亲切“会谈”。10岁的约翰问总统小时候哪一门功课最糟糕,是不是也挨老师的批评。总统告诉他:“我的品德课不怎么好,因为我特别爱讲话,常常干扰别人学习。老师当然要经常批评的。”他的回答,使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后来有一位叫玛丽的女孩,她来自芝加哥的一个贫民区。她对总统说,她每天上学都很害怕,因为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害怕路上遇到坏人。此时,总统收起笑容,严肃沉重地说:“我知道现在小朋友过的日子不是特别如意,因为有关毒品、枪支和绑架的问题政府处理得不理想——我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的正义事业之中。也只有我们联合起来和坏人做斗争,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这位总统的话紧紧抓住了小朋友的心,使小朋友认为总统和他们是好朋友。即使场外的大人们看到这样的对话场面,也会感到总统是一个亲切的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位总统展现的不仅是亲和的话语和动作,更是人际关系中“同理心”的特质。他利用这种特质,透露给小朋友他的过去和他们一样,也常被老师批评,但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会成长为有用的人。总统在认同小朋友对社会治安担心时,还鼓励小朋友参与正义事业,那样正义者的力量会更大。

  这样的谈话使小朋友发现,总统是和他们生活在一个国家里,站在一个立场想问题的。

  在总统的这个谈话中,还体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总统在说话时坦陈自己“小时候品德课不好,常挨老师批评”,其目的不仅是拉近距离,便于沟通,也塑造了一种在美学上称之为“缺陷美”的形象。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如果敢于承认自己的人性瑕疵,他的言行将比神圣而不可高攀的人更讨人喜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一个过于高大完美的人物容易使他人的内心产生一种压迫感,有时也会令人有一点点自卑心理。而说话者通过坦陈自己的某个小缺点或过去的某个缺点,无形中缓解了听话者压迫感的程度。

  当大人物与普通人谈话时,主动表示亲和或者采用适当的低姿态会满足普通人的自尊心理需求,这种行为当然是非常受欢迎的。

  上述故事中的总统对谈话对象心理的研究以及他所采取的暴露自己缺点的方法,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借鉴。

  说话时有意无意地暴露自己的某个小缺点,会减轻交谈的紧张气氛,让对方对你产生信任感,有利于更深入地沟通交流。

  ◎与人寒暄,热忱情意真

  寒暄是见面时的应酬语言。在交际刚开始或走亲访友时,一般都要先寒暄一番。寒暄是人与人建立语言交流的方法之一,是交谈的润滑剂,它能使朋友在某种场合心领意会,让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把单调的气氛活跃起来,为双方进一步攀谈架起友谊的桥梁。

  中国与英国关于香港问题的第二十二轮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始了。中方代表周南和英方代表伊文思相遇并寒暄起来。

  周南说:“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我记得大使先生是春天前来的,那么就经历了3个季节了:春天、夏天、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啊。”

  这是发生在中英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谈判,时间是1984年秋季——达成协议的关键时刻,内容是我国对香港主权的收复问题。

  周南在这次轻松的寒暄中,运用暗示、双关的手法,巧妙利用交际的时令特征,即秋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成熟与收获,将我方诚恳的态度和希望以及坚定的决心,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这种寒暄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灵活的策略性,无穷之意尽在言外。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路遇式寒暄。就是在路途上或一些公共场所里遇到熟人,顺便打个招呼。一种是对经常见面的熟人,握握手,说上句“你好”“上班去呀”,在路上骑车相遇,相互点点头,微笑一下,摆摆手,不用下车,擦肩而过。另一种是在路上遇到较长时间没有见面的熟人,这时不可以点头再过,要停下来,多说几句。如有急事要办,则要与对方说清楚再离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

  会晤前的寒暄。即如约见了面,或客人来了后,在交谈正题之前的问候。一种是常见的也是最起码的问候方式,如“你好”“请进”“请坐”等。另一种是特殊情况的问候方式,如对病人、老人、师长、好友,或是遇到大病初愈、长途旅行、身遭不幸等情况,寒暄问候则要格外体贴入微,暖人心扉。

  寒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关怀式寒暄。这是常见的寒暄方式,真挚深切的问候,对于加深人际间的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2.激励式寒暄。就是在寒暄的几句话中,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几句恰到好处的激励式寒暄,就能给人以很大的激励。

  3.幽默式寒暄。寒暄中加点幽默诙谐的成分,对协调交际气氛是很有效果的,人际间良好的沟通与深切的友谊就是在这幽默的寒暄中间建立起来的。

  4.夸赞式寒暄。无论谁清早起来,接连听到几个诸如“你起得好早啊”“你身体越来越好啦”的赞美式寒暄,一定都会心情格外舒坦愉快。夸赞式寒暄也要讲点技巧,其中之一就是夸赞的内容最好要具体一些,这样才能产生较大的作用。

  在寒暄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对象。寒暄要因人而异,不要对谁都是一个调。

  2.要注意环境。在不同的环境,要进行不同的寒暄。

  3.要注意适度。寒暄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溢美之词则会给人以虚伪客套之感。

  总之,恰当的寒暄,能给不快的人以安慰,给久别重逢的人以关怀,给邻里亲友以欢乐,并由此沟通感情,联络友谊,促使人际交往达到水乳交融的佳境。

  ◎话家常,闲聊增进感情

  在日常生活中,与人聊天是一种常用的套近乎方式。聊天一般是指没明确目标的即兴式交谈。这种交谈往往比较放松,容易接受对方,愿意跟对方说出心里话。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善于跟人话家常,会跟人闲聊,那么你的亲和力一定很强。而良好的亲和力将有助于你开展工作。

  如果你是一名销售员,在你向顾客推销产品时,和顾客闲话家常,这似乎和销售完全无关,表面上看是浪费时间,但其实,这可是影响你日后生意好坏的关键。

  顾客是商家的财神爷,这是商家的至理名言!在面对顾客时,商家不能仅仅停留在推销产品上,而要透过交流和沟通,提供他们满意超值的服务。譬如说,顾客本来只是咨询产品使用情况,如果你能适时地用专业为他解答产品疑问外,还能透过生活、学习、工作之类的闲聊话题交流和沟通,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性和取向,那么你就有能力及机会替顾客找到最适合他的产品。

  如果你是一名干部,那么跟群众闲聊,就是你提高亲和力,与群众拉近距离的有效工作方法。

  看看电影《焦裕禄》《孔繁森》里的情景:白天他们与老百姓一起劳动,晚上,围坐在老百姓的炕头。一张桌子、一个烟袋、一碗白开水,把老百姓的事摸得一清二楚。哪家有病人、哪家条件差、哪家有啥疑难事,他们都记在心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就会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和妥善解决,因此工作就好干,难事也好办。这就是闲聊的作用。

  连美国总统夫人都深知和民众“唠家常”的好处。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演说经常富含感染力和号召力,她从不长篇大论,而是喜欢用唠家常的方式演讲。她会谈起自己的父母,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会说起两个可爱的女儿,称她们是上帝赐给她最好的礼物;当然也会谈谈自己的丈夫,谈他多么优秀,称他可以改变美国。或许从表面上看,米歇尔的演说有些杂乱,然而却能很好地增加自己的亲和力,更好地感染民众。虽然她不会谈及政治,却能很自然地为丈夫拉到更多选票。

  农村干部更少不了与群众拉家常,如果掌握好了,拉家常也是做工作,有时还比在正式场合做工作更有效。坐在台上和台下总感到有一定距离,而拉家常时相互间是平等的、随意的,群众容易把心里话讲出来,干部能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很自然地把组织的意图和党的方针政策传递给群众,把人心凝聚起来,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同村民拉家常时,要关心他们的庄稼如何、收成怎样。要关心他们的收入,只要谈起收入,村民一般会感兴趣。与村民拉家常的时候还要关心他们的父母、孩子。这样以礼相待,促膝交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闲聊有众多好处。美国权威学术期刊《人际关系》上有一篇论文就阐述了闲聊的好处。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心理学博士詹妮弗?波森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性研究之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几个人在一起闲谈,甚至说别人坏话时,他们之间的友谊往往可以突飞猛进。詹妮弗强调,说别人坏话虽不是好事,不该提倡,但闲聊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所以,我们不必把市井闲谈一律认为是低俗有害的废话。

  除了增进友谊,闲聊其实还有更多的好处。韩布新博士说,心理学有一种流派,主张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以倾听、倾诉为主要治疗手段。倾诉者把自己的委屈、精神痛苦全部宣泄出来以后,心理痛苦和疾病也就减轻了大半。闲聊正好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一个表达、发泄和参与的平台。

  现实生活中常能看到,有些老人在退休后变得失落、抑郁,此时如果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老伙伴们一起高谈阔论,老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大为改观。韩布新博士解释说,这是因为闲聊对体力、脑力都有一定的锻炼,同时还可以让老年人把身心融入社会群体之中,排遣寂寞。

  正是因为闲聊的诸多好处,它还被一些医学界人士称为“话疗”。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编了《话疗歌》来概括聊天交流的好处。“说起话疗真奇妙,防病治病都有效。一聊双方误解消,二聊大家心情好,三聊能治血压高,四聊能把肿瘤消。话疗疏解郁闷气,话疗提高抵抗力。天天话疗三四起,家家快乐甜如蜜。”

  闲聊的诸多好处,不独对老人有效,对很多人也都适用。多与人闲聊,一定能操纵别人的感情,使你的人缘魅力大增。

  如果你还不善于闲聊,不知道如何打开话匣子,那么就从闲话家常开始吧,让亲和力成为你取得成功、扩展人脉的重要能力。

  ◎超级聊天术:瞬间赢得好感的技巧说话要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可以从下面5个方面入手。

  1.多提善意的建议

  当一个人关心你时,只要这份关心不会伤害到自己,并且对方还提了一些善意的建议,你当然会欣然接受,对这个人产生好感。那么,反过来你对别人若也如此,别人也会同样对你产生好感。

  满足他人自尊心的最佳方法就是提善意的建议。对方是女性时,仅说“你的发型很美”,只不过是句单纯的赞美词;若是说“稍微剪短,看起来会更可爱”,对方定能感受到你对她的关心。若是能不断地表示出此种关心,对方对你必然更加亲切信任。

  2.记住对方所说的话

  一位心理学家应邀去演讲,不料主办方却问他:“请问先生的专长是什么?”他颇为不高兴地回答:“你请我来演讲,还问我的专长是什么?”

  招待他人或是主动邀约他人见面,事先都应该先收集对方的资料,这是一种礼貌。换句话说,表现自己相当关心对方,必然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记住对方说过的话,尤其是兴趣、嗜好、梦想等事,事后再提出来作为话题,是表示关心的做法之一,也是说话的策略之一。在面试时,不妨引用主考官说过的话,定能使主考官对你另眼相看,留下深刻的印象。

  3.注意对方微小的变化

  在生活中,一般做丈夫的都不擅长对妻子表现自己的关心。比方说,妻子上美容院改变发型时,明明觉得她“看起来年轻多了”,却不做任何表示,因而使妻子心里不满,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

  不论是谁,都渴求拥有他人的关心。而对于关心自己的人,一般都具有好感。因而,若想获得对方的好感,首先必须积极地表示出自己的关心。只要一发现对方的服装或使用的物品有改变,不要吝惜你的言词,立即告诉对方。例如:同事打了条新领带时,“新领带吧,在哪儿买的?”像这样表示自己的关心,绝没有人会因此觉得不高兴。

  另外,指出对方与往日的变化时,愈是细微和不轻易发现的变化,愈使对方高兴。不仅使对方感受到你的细心,也感受到你的关怀,转瞬间,你们的关系就会远比以前更亲密。

  4.呼叫对方的名字

  欧美人在说话时,常说:“来杯咖啡好吗,莱克先生?”“关于这一点,你的想法如何,莱克先生?”频频将对方的名字挂在嘴边。这种作风往往使对方产生亲密感,宛如彼此早已相交多年。其中一个原因是听者感受到对方已经认可自己了。

  在我们的社会里,晚辈直接呼叫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平辈之间借着频频呼叫对方的名字,来增进彼此的亲密感,应是个非常有益于彼此交往的方法。

  5.注意细节,投其所好

  有位朋友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他人名片的背面写得密密麻麻。与其说他是为了整理人际资料或是不忘记对方,倒不如说是为了下一次见面做好准备。也就是说,将对方感兴趣的事物记录下来,再度见面时,自己就可提供对方关心的情报作为礼物。即使只是见过一次面的人,若能记住对方的兴趣,比方说是钓鱼吧,在第二次、第三次见面时,不断地提供这方面的知识或是趣事,借此显示自己对于对方的兴趣很关心,结果必然使对方产生很大的好感。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此种做法太现实。事实绝非如此。这种做法的确出于对对方的关心,更何况对对方也是真正有益的。借着经常保持此种姿态,结果必然能将一般通用的话题化为己身之物。换句话说,以长远的目标来衡量,此种做法能成为表现自我的有力武器,以此迅速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更新,不摆谱,几句话说到心窝里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