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都市小说 >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 第三章 不说使人犯忌的话
  在日常交际中,有的人喜欢自说自话、口无遮拦,常常把人得罪了还不自知。他们不知道,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心里不可触摸的东西,你无意中冒犯了别人的忌讳,人家或许当时不会说什么,但背地里还不知怎样恨你呢!所以,平时说话一定要多加小心,如果因为一句犯忌的话触犯了别人,闹得双方不愉快,岂不是得不偿失?

  说话有时候能决定事情成败

  说话高手明白说话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办事的成败。在你处于不利局面的时候更是成也说话,败也说话。

  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能说会道的诸子百家。其中苏秦、张仪之流就是著名的游说家:苏秦动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使六国订立了合纵的盟约,于是就有了“六国合一”之说。后来张仪帮助秦国游说了六国,拆散了六国合纵的关系,帮助秦国吞并了六国。

  又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威名天下,真乃“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也。当时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十分艰难——对手个个不好对付,硬是靠会说话的本事争得了一个一般人眼中不可能得到的结果。

  在国外,说话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们所广泛认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演说雄辩之风就非常盛行。美国人将“舌头”、原子弹和金钱并称为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可见说话非同小可。既然说话于治国安邦尚且如此重要,那么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小觑了。

  说话对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言作为信息的第一载体其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交场合,语言是最简便、快捷、廉价的传递信息手段。一个说话得体、有礼貌的人总是受欢迎的。相反,一个说话张狂无礼者总是受人鄙视的。

  其次,说话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速发展的社会尤其讲究速度和效率,于是要求人们彼此的说话应充分节约时间,简明扼要,能一分钟讲完的话,就不应在两分钟内完成。夶风小说

  同时,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说话者应能说普通话,并且要说的有条理,这也是社交活动所必需的。

  第三,信息社会要求说话者还应学会“人机对话”,以适应高科技带来的各行各业的高自动化的要求。

  在日本和美国,已有口语自动识别机,用来预订火车票等。文字的机器翻译若干年后将发展成为口语的机器翻译,语言打字机的使用,将使人类的双手获得第二次解放。

  这些人工智能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不仅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更要求人们讲究说话:说白话不说半文不白的话;说明白的话不说似通非通的话;说准确的话不说含糊不清的话。

  不重视说话的“井底之蛙”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迫使人们突出重围,走出家园,去广交朋友,去认真说话,通过说话去创造效益、架设桥梁、增进友谊、创造理想的明天。

  讲究说话可谓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须,谁把说话当小事,谁就必将在交际中处处碰壁。

  天天说话不一定就会说话

  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让人浑身舒服,忍不住会同意他的说法;有的人说起话来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上下不自在;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到讨厌。所以,人的说话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的各个不同一样。

  我们天天在说话,并不见得我们是会说话的。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是不是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能使人家心服?我们与人辩论是不是自己能够完全获得胜利?

  “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会说话的人的称赞。然而,我们的说话,是很难句句如此的。这样看来,就可以知道说话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虽然我们并不想去做辩士和说客,我们并不需要犀利的口舌,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人的一生不外乎言语和动作,我们不能终身不说话,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当中。

  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让人欢乐,大则可以办成大事;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我们虽然手里并不执掌国柄,不必担心因为说话的轻重或对错,去负“兴邦”或是“丧邦”的责任,可是,我们总不能不顾到“快乐”或是“招怨”这两个与自身利害攸关的大问题吧。

  很多人都以为说话容易,不像做文章那样难。因为,不管大人或是小孩,不管文明人还是粗野人,时时刻刻都要说话,所以说话是不觉得困难的。至于写文章那就不然,不是张三李四都能够做的,就觉得说话容易而作文困难了。

  其实,说话未必比写文章容易:写文章是可以修改的,而一句话说了出来如果要加以修改,那是比较困难的。写文章写了几句,可以搁笔构思,你去想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都不要紧的,而对人说话,就不能如此深思熟虑了。

  无论如何,归根结底一句话:“话不在多而在精。”说出一句算一句,那才叫会说话。满嘴胡言,词不达意,恐怕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让人生厌。

  改掉不良的谈吐习惯

  不良的谈吐习惯是社交场合与人交谈时较为忌讳的。如果你是一个男人,谈吐障碍将会让你的能力、权威及说服力大大受损;如果你是一个女人,它会使你失去自己应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人在初次听到你的声音时退避三舍。

  使用鼻音说话

  这是一种常见且影响极坏的缺点,当你使用鼻腔说话时,你就会发出鼻音。如果你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你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种鼻音。

  如果你使用鼻音说话,当你第一次与人见面时,就不可能吸引他人的注意。你让人听起来像在抱怨、毫无生气、十分消极。不过,如果你说话时嘴巴张得不够,声音也会从鼻腔而出。

  当你说话时,上下齿之间最好保持半寸的距离。鼻音对于女人的伤害比对男人更大,你不可能见到一位不断发出鼻音,却显得迷人的女子,如果你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或者令人心旷神怡,那么你最好不要使用鼻音,而应使用胸腔发音。

  有口头禅

  在我们平常与人讲话或听人讲话之时,经常可以听到“那个、你知道、他说、我说”之类词语,如果你在说话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这些词语,那就是口头禅。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有时,我们在谈话中还可以听到不断的“啊”“呃”等声音,这也会变成一种口头禅,请记住奥利佛·霍姆斯的忠告——切勿在谈话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录音机,不妨将自己打电话时的声音录下来,听听自己是否出现这一毛病。

  一旦弄清自己的毛病,那么在以后与人讲话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当你发现他人使用口头禅时,你会感到这些词语是多么令人烦躁,多么单调乏味。

  小动作过多

  检查一下自己,你是否在说话途中不停地出现以下动作:坐立不安、蹙眉、扬眉、扭鼻、歪嘴、拉耳朵、扯下巴、搔头发、转动铅笔、拉领带、弄指头、摇腿等。

  这些都是一些影响你说话效果的不良因素。当你说话时,听众就会被你的这些动作所吸引,他们会看着你的这些可笑的动作,根本不可能认真听你讲话。

  有一位公司老板,当他作公共讲话时,总是让自己的秘书与观众站在一起,如果他的手势太多,秘书就会将一支铅笔夹在耳朵之上以示提醒。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做到如此,但在你讲话时,完全可以自我提示,一旦意识到自己出现这些多余的动作时,要赶紧改正。

  别让眼神游离

  当你与别人握手致意时,你们彼此便建立了一种身体的接触,眼神的交汇作用也同样重要,通过相互传递一种眼神,你们便可以建立一种人际关系。

  眼神不仅可以向他人传递信息,你也可以从他人的眼神中接收到某些信息。你似乎听到他们在说:

  “真有意思!”“真令人讨厌。”“我明白了。”“我被你给弄糊涂了。”“我准备结束了。”“我十分乐意听你讲话。”“我不想和你讲话。”www.chuanyue1.com

  ……

  当你说话的时候,你的眼睛也是否在说话?或者你故意回避他人的视线,而不敢与人相对而视,因为那会令你觉得不适?你是否会边说边将眼睛盯在天花板上?你是否低头看着自己的双脚?你看到的是一簇簇的人群,还是一个个的人?总之,再没有比避开他人视线更易失去听众的了。

  背后讲人坏话是大忌

  俗话说隔墙有耳。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所以要做到“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别人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劝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说个没完。

  有一句话叫作:“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

  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说人坏话者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应酬中,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对此,你应该端正态度,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事。因为说对方坏话的人,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充分地分析讲话者的心理及原因,对做到端正自身大有益处。

  有两个朋友因为一件事而闹得互相之间很不愉快,两个人虽然平时见面还都装着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一旦分开,就会对其发起“攻击”,将对方的“坏”处添油加醋地讲出来。

  身为朋友,你当然成了他们双方发泄对对方不满的汇集点。当甲对你说乙的坏话时,你应尽可能地保持沉默,在适当的时候加进一两句劝导的话,不对乙加任何评语;当乙对你说甲的坏话时,你也同样不对甲加任何评语,同样在适当的时候对乙劝导几句。

  所有的话,无论是甲说的还是乙说的,都让它们到你这里打住,再不外传。一段时间过后,当甲乙二人都冷静下来时,回想起他们在你面前所说的那些话,他们自己肯定都觉得不好意思。这样处理,就不会使他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好朋友终究还是好朋友。

  如果换一种情形,你对他们一意奉承,在甲面前附和着说乙不好,在乙面前附和着说甲坏话,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从这件事中,可以得到一个经验,那就是当别人对你说第三者的坏话时,无论你是否明白其中的原因,你都必须保证做到一点,那就是“入耳封存”,同时还得充分了解对方,如果发现对方是无缘无故,天生有背后说第三者坏话的习惯,那么你就得注意,在以后的应酬中有意识地疏远他。

  如果别人有什么缺点,你可以寻找适当的机会当面向他提出,或者容而忍之、视而不见。背后议论别人的方法绝不可取。

  千万不要当面揭人短

  短处,人人都有,有的可能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可是由别人嘴里说出来就让人不舒服。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别人攻击自己的短处。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说对方的短处,很容易引发唇枪舌剑,两败俱伤。

  “当着矬子不说矮话”,是告诫人们在应酬中不要伤他人自尊的意思。人生在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以己之长,较人之短,则会目中无人;若以己之短,较人之长,则会失去自信。这是应酬中尤其要注意的一点。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是个矮子,有一次到楚国去出访。楚国的国君故意要以晏子的矮来耍笑一番,于是吩咐只开大门旁的小门。晏子一看,便知楚王的用意,于是对门卫说道:“我代表齐国出访,通常都是到大国从大门进,到狗国从狗洞进,只是没想到堂堂楚国竟然也会用狗国的礼仪来迎接我,看来我是来错了。”楚国国君本想羞辱晏子,却反过来被晏子好一顿羞辱。

  因此在应酬中,尽可能地避开对方的短处,也是应酬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有一句话叫作“矮男如何不丈夫”,矮个子男人常被称为“三等残废”,几乎很少有姑娘愿意嫁给一个矮于自己的男人,这是一种社会心态。

  但是在某一方面矮,可能在另一方面长,如果紧紧抓住一个不如人处当小辫子,那么人人都会被抓个头仰体翻。所以我们说,当着矬子说矮话,只会自取其辱。

  如果我们老是把眼光盯在别人的弱点上,在应酬中总是将别人的弱点当成攻击的对象,那么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别人不愿意再与你交往。

  如此一来,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别人都躲着你,避开你,不与你计较,直到剩下你自己孤家寡人一个。二是别人也对你进行反攻,揭露你的短处。

  这样势必造成互相揭短,互相嘲笑的局面,进而发展到互相仇视。如此,你在应酬中便会彻底失败,你在人们的印象及评价中,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大凡有短处的人都怕人提及。在日常应酬中,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避免提及对方的短处,一方面也完全可以从真正关心对方的角度出发,善意地为对方出谋划策,使他的短处变为长处,或者使他不为自己的短处而自卑,这样,你同样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且还会因此得到别人的信任乃至感激。

  不要将他人的不足放在嘴边,即使非说不可,也可以变通一下再说,这是应酬的技巧,是获得友谊的技巧。俗话说:“会说话的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使人跳”,意思就是说语言的变通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批评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在生活和工作中,批评和奖励一样必不可少,因为缺点每个人都有,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有可能进步。自己认识不到就得靠别人来帮助,这就是批评的价值所在。所以,批评人让对方认识到批评的价值才不会使批评走向误区。

  但是,在开展批评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这里也有艺术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批评方式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呢?

  体谅对方的情绪,取得对方的信任

  这是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的第一步。“心直口快”作为人的一种性格来说,在某些方面的确可体现出它的优点,但在批评他人时,“心直口快”者往往不能体谅对方的情绪,图一时“嘴快”,随口而出,过后又把说过的话忘了,而被批评者的心理上却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失去了对批评者的信任。

  所以,当你在批评他人时,不妨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得了这种批评。如果所批评的话自己听来都有些生硬,有些愤愤不平,那么就该检讨一下措辞方面有何要修改之处。

  另外,也要考虑场合问题。不注意场合的批评,任何人都不会接受的。

  保持诚恳而友好的态度

  批评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哪怕是轻微的批评,都不会像赞扬那样使人感到舒畅,而且,批评对象总是用挑剔或敌对的态度来对待批评者。所以,如果批评者态度不诚恳,或居高临下,冷峻生硬,反而会引发矛盾,产生对立情绪,使批评陷入僵局。

  因此,批评必须注意态度,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就像一剂润滑剂,往往能使摩擦减少,从而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只说跟前,不提过去

  批评并不是回顾过去,而应该站在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将来如何改进的立场上进行,最重要的是将来,而不是过去。

  重视现在,而不是过去。不追究过去,只将现在和将来纳入需要解决的问题,亦即不是责备已成的结果,而是对今后如何做有所“鼓励”,这样的批评法才是理想、得当的说服法。

  只论此事,不谈其他

  如果一次批评许多事情,不仅使内容相互抵消,而且还可能把握不住重点,同时也容易使受到批评的人意志消沉。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面谈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形,日常的工作场合说话的机会很少,所以便趁面谈的机会把过去的一切全盘托出,因此会产生对抗的心理。为了有效地说服他人,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

  人员为一对一,莫让他人听到

  这是因为批评时若有他人在场,被批评者会有屈辱感,因此心生反感,只会找理由辩解,而无心自省,也就无法产生效果。因此,不到不得已,尤其不要当众批评部下,除非是与自己有信赖关系的部下。

  别用批评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所谓的“批评时不可加入感情”,意思是说责备别人时要公事公办,不要混杂私人的不快感情,而是进行冷静的批评。可是,批评是人的感情行为,不可能脱离感情,那种如同戴面具的批评是令人生厌和有违自然的。

  因此,如何正确地表现感情就成为批评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说,透过批评表现出自己的感情打动下属的心,才是有成效的批评。

  要想真正打动下属的心,达到说服的效果,绝不能把自己表现得完美无缺,高高在上地批评对方。这样只是使批评的一方获得自我满足,毫无半点成效。而应该将对方的缺点和错误看成是自己的,抱着希望对方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予以纠正的心情。

  也就是说批评对方也等于批评自己。因此,尤其是作为能左右别人的上司,必须以责己之心来批评部下,否则就收不到真正的批评效果。

  “责人如责己”,这一点不可忘记。

  把恭维掺杂在批评之中

  如果提出批评的人先谦虚地承认自己也不是十全十美、无可指责的,然后再指出别人的错误,或者在批评之后再指出他的优点,这样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了。圆滑的布诺亲王早在1909年就已深切地感觉到利用这种方法的重要。

  当时德皇威廉二世在位时,目空一切,高傲自大。他建设陆、海军,欲与全世界为敌。

  于是,一件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德皇说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震撼了整个欧洲,甚至影响到世界各地。最糟的是,德皇把这些可笑、自傲、荒谬的言论,在他做客英国时,当着群众的面发表出来。他还允许《每日电讯》照原意在报上公开发表。

  例如,他说他是唯一一个对英国感觉友善的德国人;他正在建造海军来对付日本的危害。德皇威廉二世还表示,凭借他的力量,可以使英国不屈辱于法、俄两国的威胁之下。他还说,由于他的计划,英国诺伯特爵士在南非才能战胜荷兰人。

  在这一百年来的和平时期,欧洲没有一位国王会说出这样惊人的话来。从那时起,欧洲各国顿时哗然、骚动,谴责之声不绝于耳。英国人非常愤怒,而德国的那些政客们,更是为之震惊。

  德皇也渐渐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可是,说过的话又怎么能够轻易地挽回呢?为了解脱自己,他只能慌慌张张地请别人代他受过。宣称那一切都是代过者自己的责任,是代过者自己建议德皇说出那些话来的。

  可是,布诺亲王却认为,德国人或英国人是不会相信这是他的主意的。布诺亲王说出这话后,马上发觉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果然,这激起了德皇的愤怒。

  他大为恼火,德皇认为布诺亲王在辱骂他,说自己连他都不如。

  布诺亲王原本知道应该先称赞,然后才指出他的错误,可是为时已晚了。他只有做第二步的努力:在批评后,再加以赞美。结果,奇迹立刻出现了。

  布诺亲王紧接着开始夸奖德皇,说他知识渊博,远比自己聪明。

  德皇脸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因为布诺亲王称赞了他。布诺亲王抬高了他,贬低了自己。经布诺亲王解释后,德皇宽恕了他,原谅了他。

  布诺亲王用几句称赞对方的话,就把盛怒中傲慢的德皇变成了一个非常热诚的人。

  指责别人之前或之后承认自己无知、少知为智者是明智之举。这样既可使人看出其修养深度,又可令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反之,自我感觉良好、咄咄逼人者,会给人一个蛮横无理的印象。

  要给被批评者解释的机会

  人们常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的毛病,不管你的地位有多高,与人说话又把人置于等而下之的地位,自然对方不会服你。要想使批评真正发挥作用,就应先了解一下别人是怎么想的。

  很多人在努力想让别人同意他自己的观点时,常不自觉地把话说得太多了,尤其是推销员,常犯这种错误。要尽量让对方说话,因为,他对自己事业和他的问题,了解得比你多。即使你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也要向对方提出问题,让对方讲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许会很想打断他的讲话。实际上这时候你更需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放的心胸,要做得诚恳,让他充分地说出他的看法。

  尽量让对方讲话,不但有助于处理商务方面的事情,也有助于处理家庭里发生的矛盾。

  芭贝拉·琳达和他女儿洛瑞的关系快速地恶化,洛瑞过去是一个很乖、很快乐的小孩,但是到了十几岁却变得很不合作,有的时候,甚至于喜欢争辩不已。琳达太太曾经教训过她,恐吓过她,还处罚过她,但是一切都收不到效果。

  一天,琳达太太放弃了一切努力。洛瑞不听她的话,家务事还没有做完就离家去看她的女朋友。

  在女儿回来的时候,琳达太太本来想对她大吼一番。但是她已经没有发脾气的力气了。琳达太太只是看着女儿并且伤心地说:“洛瑞,为什么会这样?”

  洛瑞看出妈妈的心情,用平静的语气问琳达太太:“你真的要知道?”

  琳达太太点点头,于是洛瑞就告诉了妈妈自己的想法。开始还有点吞吞吐吐,后来就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一切情形。

  琳达太太从来没有听过女儿的心里话,她总是告诉女儿该做这该做那。当女儿要把自己的想法、感觉、看法告诉她的时候,她总是打断她的话,而给女儿更多的命令。

  琳达太太开始认识到,女儿需要的不是一个忙碌的母亲,而是一个密友,让她把成长所带给她的苦闷和混乱发泄出来。过去自己应该听的时候,却只是讲,自己从来都没有听她说话。

  从那儿以后,每当琳达太太想批评女儿的时候,就会先让女儿尽量地说,让女儿把她心里的事都告诉自己。她们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不需要更多的批评,女儿会主动地与妈妈和谐合作。

  使对方多多说话,试着去了解别人,从他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就能创造生活奇迹,使你得到友谊,减少摩擦和困难。

  别人也许是完全错误的,但他并不认为如此。因此,不要责备他,应试着去了解他。

  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查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解答他的行为也许是他的个性的钥匙。

  对付无谓争执避让为上

  避让忍耐是中国传统的生存哲学。低头是一种大智慧,为争一时之气不肯低头,惹出事来恐怕就不是简单地低一下头、说两句认错的话就能解决的了。

  武则天时代有个丞相叫娄师德,他性格稳重,很有度量。

  他的弟弟当上了代州刺史,临行之时,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担任宰相,你现在又管理一个州,受皇上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妒忌的,你打算怎样对待这些人的妒忌以求自免灾祸呢?”

  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上,对哥哥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也自己擦去,决不叫你为我担忧。”

  娄师德忧虑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对你恼怒。如果你将唾沫擦去,那不是违反了吐唾沫人的意愿吗?别人会以为你在顶撞他,这只能使他更火。怎么办呢?要是人家唾你,你要笑眯眯地接受。唾在脸上的唾沫,不要擦掉,让它自己干。”

  后人对娄师德教人“唾面自干”的这种忍耐,总是嗤之以鼻,认为十分迂腐可笑。事实上,娄师德式的忍,是在训练一个人的韧性,教人知道如何收敛自己,而非以忍耐为目的。

  娄师德在武则天时代出将入相,总管边疆事务三十年,他在兼河源(今新疆于田)任军司马时,和吐蕃大战,八战八克,具备这样勇气过人的精神和气魄,岂是一个畏缩者能够有的气质?

  富弼是北宋仁宗时的宰相,字彦同。因为大度,上至仁宗,下至文武官员都称他品行优良。

  富弼年轻的时候,因聪明伶俐,巧舌如簧,常常在无意之间得罪一些人,事后,他自己也深为不安。经过长时期的自省,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宽厚谦和。

  所以当有人告诉他某某在说他的坏话时,他总是笑着回答:“你听错了吧,他怎么会随便说我呢?”

  一次,一个穷秀才想当众羞辱富弼,便在街心拦住他道:“听说你博学多识,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富弼知道来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会,只好答应了。众人见富才子被人拦在街上,都涌过来看热闹。

  秀才问富弼:“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即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

  富弼想了想,答道:“我会装作没有听见。”

  秀才哈哈笑道:“竟然有人说你熟读四书,通晓五经,原来纯属虚妄,富彦同不过如此啊!”说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主人道:“您真是难以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可以对上,怎么您却装作不知呢?”

  富弼说道:“此人乃轻狂之士,若与他以理辩论,必会言辞激烈,气氛紧张,无论谁把谁驳得哑口无言,都是口服心不服。书生心胸狭窄,必会记仇,这是徒劳无益的事,又何必争呢?”

  仆人却始终不理解自己的主人为何如此胆小怕事。

  几天后,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见了富弼。富弼主动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头而去;走了不远,又回头看着富弼大声讥讽道:“富彦同乃一乌龟耳!”

  有人告诉富弼那个秀才在骂他。“是骂别人吧!”“他指名道姓骂你,怎么会是骂别人呢?”“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名同姓之人吗?”

  他边说边走,丝毫不理会秀才的辱骂。秀才见无趣,低着头走开了。

  气量如海,大度待人,对社会交际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在矛盾面前,若能够有较大的气量,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即使对无理取闹者也能以低头说话轻巧避开其锋芒,这样,就会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逐渐改变对方的态度,使矛盾得到缓和。

  幽默也不能随处乱用

  再好的东西多了也会贱卖。幽默是大家都喜欢的语言“调料”,但如果放多了,放的不是地方,恐怕也会“呛嗓子”。在沟通中,要很好地使用幽默的技巧,就要具有一定的智慧。一个才疏学浅、举止轻浮、孤陋寡闻的人,是很难生出幽默感来的。具体来说,产生幽默的条件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高尚优雅的风度和镇定自信、乐观轻松的情绪;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人们都知道,任何调味料都不可滥用,就好比用盐,用得合适可以使菜味鲜美;用得太多,便会难以下咽;用得太少,食之无味。我们在使用幽默技巧时切忌滥用,用多了照样会伤害别人,其效果便会适得其反。

  萧伯纳少年时已很懂幽默,人又聪明,所以出语尖刻,人们被他说过一句,便有“体无完肤”之感。

  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在散步时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幽默,不错,非常可喜。但是大家总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都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都不敢开口了。自然,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

  朋友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从此他立下誓言,改掉滥用幽默的习惯,而把这些天才发挥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确立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

  使用幽默一方面要看准对象,另一方面还要抓住时机。发挥幽默也需要“素材”,比如场合、情境等,这些就像我们所说的“机遇”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随机应变。

  千万不要为幽默而幽默,那会显得生硬、不合时宜、不伦不类,不但不能成为我们沟通的重要方式反而还可能增加我们沟通的不快。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更新,第三章 不说使人犯忌的话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