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勤三省,夜惕四知”这句古语出自我国历史上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一个是东汉时期的东莱太守杨震。曾子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日勤三省”的出处。“夜惕四知”出自杨震,杨震是东汉时的名士,他为官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一次,他的学生王密在夜里带着十斤黄金来见杨震。杨震非常生气地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他反驳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也?”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带着黄金告退。从此,人们都知道杨震是一个清廉无私的人了。因此,“夜惕四知”也流传千古。
慎独是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
慎独是一种思想,也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独”是什么?独是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它不仅是指外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心灵,朱熹就说过:“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只要心中有道德,脑海有纪律,手脚有约束,把独处也当作光天化日,就能做到慎独。朱子讲过:“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隐显,无不慎之”。
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有一天,子夏去拜见曾参,曾参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一向严于律己,以孝行著称。曾参看了看子夏,打趣地说:“怎么一阵子不见,你就如此发福啊。”子夏不以为意,反而乐呵呵地回答说:“我打了一个大胜仗,心情舒畅无忧,所以身体就胖起来了。”曾参有些摸不着头脑了,疑惑地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我终日在家读书,学习先王(泛指贤帝尧舜等)知道,觉得他们的仁义道德和高尚的德行,实在是高山仰止,令我心生敬佩仰慕之情,觉得能效仿他们一定很快乐。可是出门之后,当我看见富贵人家身穿绫罗绸缎,享受豪宅美食,夜夜笙歌曼舞,逍遥自在。我又不由得心生向往之情,觉得能像那样生活一定很幸福。两个念头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激烈争斗,难分胜负,我寝食难安,心中不宁,所以身体日益消瘦。现在先王之道终于在心中占上风,取得了绝对胜利,我的心情又恢复了安宁祥和,所以身体自然发胖了。”
曾参听了,连连称赞子夏,对他更为敬重。
古圣今贤们所说的“人恒过”、“不犯错误的人没有”,并不是说人们可以不自律、不严己、不加强道德修养、不追求高尚品格的遁词。孔子认为,人们如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躬自厚”、“求谙己”“内自讼”。他的门生子夏无疑是遵照其教导,严格要求自己的典型。如果一个人通过反身自省,感到自己是忠诚踏实的,那便是最大的快乐。正因为这样,子夏才由瘦而胖,并因此而欢欣愉悦。
古往今来,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
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主,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这里讲的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是因为它是悬挂在你心头的警钟,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自省是大智大勇
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
力求上进的人都是重视自省的。因为他们知道,自省是认识自己、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自省使人格不断趋于完善,让人走向成熟。孔子的学生曾参说,他每天从三方面反复检查自己:替人办事有未曾竭尽心力之处吗?与朋友交往有未能诚实相待之时吗?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有尚未认真温习的部分吗?他就是这样天天自省,长处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它能给我们混沌的心灵带来一缕光芒。在我们迷路时,在我们掉进了罪恶的陷阱时,在我们的灵魂遭到扭曲时,在我们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阴险、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重现清新、昂扬、雄浑和高雅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气勃勃。
自省的主要目的是找出过失及时纠正,所以自省决不可以陶醉于成绩,更不可以文过饰非。
“静坐常思己过”,以安静的心境自查自省,才能克服意气情感的干扰,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捕捉到平时还自以为是的过失。
只有善于发现并且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才可以进一步纠正过失。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很多缺点都是通过旁人的指出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别人善意的规劝和指责,反省自己的过失。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们不易察觉的另一面。
阿光是位应届大学生,他学的是英文,自认为无论听、说、读、写,对他来说都只是雕虫小技。
由于他对自己的英文能力相当自豪,因此寄了很多英文履历到一些外商公司去应征,他认为英文人才是就业市场中的绩优股,肯定人人抢着要。
然而,一个礼拜接着一个礼拜过去了,阿光投递出去的应征信函却了无回音,犹如石沉大海一般。
阿光的心情开始忐忑不安,此时,他却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来信,信里刻薄地提到:“我们公司并不缺人,就算职位有缺,也不会雇用你,虽然你认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错,但是从你写的履历看来,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很差,大概只有高中生的程度,连一些常用的文法也错误百出。”
阿光看了这封信后,气得火冒三丈,好歹也是个大学毕业生,怎么可以任人将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阿光越想越气,于是提起笔来,打算写一封回信,把对方痛骂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怨气。
然而,当阿光下笔之际,却忽然想到,别人不可能会无缘无故写信批评他,也许自己真的太过自以为是,犯了一些错误是自己没有察觉的。
因此,阿光的怒气渐渐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并且写了一张谢卡给这家公司,谢谢他们举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用字遣词诚恳真挚,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露无遗。
几天后,阿光再次收到这家公司寄来的信函,他被这家公司录取了!
如果我们能自省,自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更进一步说,自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自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我内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但它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气就会倍增。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日食过后,太阳更加灿烂辉煌;月食复明,月亮更加皎洁明媚。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会得到人们更崇高的尊敬。
不去反省,等于停止进步
人往往只看得见别人的过错,却看不见自己的缺失,面对别人的指责,也常不加自省,反倒以恶言相向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这样的人怎能进步,怎能是一个完美的人?下面是一个神话:
“有一天,天神说:“所有的动物们听好,如果有谁对自己的相貌或形体不满意的,今天都可以提出来,我会尽量帮你们修正。”
于是,天神转身对猴子说:“猴子过来吧!你先说,你和他们比较之后,你认为谁最完美呢?你对自己的外形满意吗?”
猴子回答说:“我啊!我觉得我的四肢完美,相貌更是无可挑剔,所以我十分满意啊!要跟其他动物比较的话,我倒觉得熊老弟的长相挺粗笨的,如果我是他的话,这辈子我再也不要看见自己这个蠢模样!”
这时,大熊蹒跚地走过来,大伙都认为他也会这么认为。
可是,没想到他却开始吹嘘起自己,不仅认为自己外表威武雄壮,还不客气地批评起大象。他说:“你们看一看大象老哥吧!虽然他十分壮硕,但是尾巴那么短,耳朵又太大,身体根本笨重得毫无美感可言!”
老实的大象听到大熊这番话,虽然没有辩驳,却批评起其他的动物:“以我的审美观来看,海中的鲸鱼比我肥胖多了,而蚂蚁则太过渺小!”
这时,小蚂蚁抢着说:“微生物才渺小呢!和他们比较起来,我简直就像一只巨象一样!”
大殿前,没有一只动物懂得反省自己,全都在互相批评与指责对方,更没有一个动物肯承认自己的不足。
天神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好挥手叫他们离开。
这些动物们口沫横飞地指责别人的缺点,失去了完善自己的一个绝佳机会。
批评容易自省难,对许多人来说,缺点永远长在别人的身上,而自己的过错却可以用很多种角度去原谅。
还是赶紧站到镜子前照一照吧!仔细地看着镜里的自己,是否长了斑点,多了好些不妥,可能也会发现一丝进步,那就将好的继续发扬,不好的赶紧改正吧!
每天总结自己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我的档案柜中有一个私人档案夹,标示着‘我所做过的蠢事’。夹中插着一些做过的傻事的文字记录。我有时口述给我的秘书做记录,但有时这些事是非常私人的,而且愚蠢之极。没有脸请我的秘书做记录,因此只好自己写下来。每次我拿出那个‘愚事录’的档案,重看一遍我对自己的批评,可以帮助我处理最难处理的问题——管理我自己。
我曾经把自己的麻烦怪罪到别人头上,不过随着年龄渐增,我最后发现应该怪的人只有自己。很多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而认清了这一点。”
拿破仑被放逐到圣海伦岛时说:“我的失败完全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怪罪任何人。我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自己,这也是造成我的悲惨命运的主因。”
富兰克林每晚都自我反省。他发现过十三项严重的错误。其中三项是:浪费时间、关心琐事及与人争论。睿智的富兰克林知道,不改正这些缺点,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他一周订一个要改进的缺点做目标,并每天记录赢的是哪一边。下一周,他再努力改进另一个坏习惯,他一直与自己的缺点奋战,整整持续了两年。难怪富兰克林会成为受人爱戴、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艾尔伯特·哈伯特说过:“每个人一天起码有五分钟不够聪明,智慧似乎也有无力感。”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评而愤怒,有智慧的人却想办法从中学习。诗人惠特曼曾说:“你以为只能向喜欢你、仰慕你、赞同你的人学习吗?从反对你的人、批评你的人那儿,不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训吗?”
与其等待敌人来攻击我们或我们的工作,倒不如自己动手。我们可以是自己最严苛的批评家。在别人抓到我们的弱点之前,我们应该自己认清并处理这些弱点。达尔文就是这样做的。
当达尔文完成其不朽的著作——《物种起源》时,他已意识到这一革命性的学说一定会震撼整个宗教界及学术界。因此,他主动开始自我评论,并耗时15年,不断查证资料,向自己的理论挑战,批评自己所下的结论。
美国一家大公司的总裁查尔斯·卢克曼曾经用100万美元请鲍伯·霍伯上广播节目。鲍伯从不看赞赏他的信,只看批评的信,因为他知道可以从中学到一点东西。
福特汽车公司为了了解管理与作业上有何缺失,特地邀请员工对公司提出批评。
有一位香皂推销员,甚至主动要求人家给他批评。当他开始为高露洁推销香皂时,订单接得很少。他担心会失业,他确信产品或价格都没有问题,所以问题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每当他推销失败,他会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是表达得不够有说服力?还是热忱不足?有时他会折回去,问那位商家:“我不是回来卖给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见与指正。请你告诉我,我刚才什么地方做错了?你的经验比我丰富,事业又成功。请给我一点指正,直言无妨,请不必保留。”m.chuanyue1.com
他这个态度为他赢得许多友谊,以及珍贵的忠告。他后来升任高露洁公司总裁。他就是立特先生。
人不可能避免犯错,但切不可一错再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没有—个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成就卓著,而有的人却成就低下?其实,答案很简单:有的人一错再错,没有及时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延缓了前进的步伐。
孔子曾夸他的一个弟子颜回,说他:“不迁怒,不二过。”孔子非常重视的一项品质就是“不二过”,就是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可能还会有另一些你没想到的后果。
后果1:暴露了你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
如果你老是犯同样的错误,这表明你的思维模式出现了僵化之处。在做错事之后,也许你想很好地反省自己,但你却没有发现问题所在,所以下次做事时还是出错;也许你发现了问题,但因为受到长期累积下来的行为习惯的束缚,下次做时还是明知故犯。这种人若是带兵打仗,定会吃败仗;待人处事时,也会生出许多是非。
由于你何种场合出错早就被人料定,那你在与人竞争时还有什么胜算的可能呢?
后果2: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
当人们评价一个人时,往往先看外表,再看其所做出的具体事情。事情做得好,进行得越深入,评价就高。如果老是做错事,人们对你的评价就低。若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评价就更低了,因为别人会对你的反省能力、做事能力及用心程度产生怀疑。即使你是无心之过,犯的是小错,别人也会对你的评价大打折扣。
人慎重地面对犯错及其后果。首先,你要反省与检讨自己,彻底了解自己犯错的原因何在,是能力问题、技术问题?还是性格问题、观念问题?尤其是后面的二者,有必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检讨,这样才不会自我欺骗,逃避真正的问题。其次,要反思自己及别人错误的经验,借反思来提高自我警觉。人会犯错,经常是因为性格及习惯所造成的,反思错误的经验有助于修正自己性格及习惯上的偏差。
古时候,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古人也讲究“慎独”,把这当成圣人之道。因为只有每天反省自己的人才能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启示,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进步。苏格拉底说:“不经过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不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我们的宝贵经验就白白流失了。
而实际上我们本来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很多东西,但大多数人却没有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总结。如果一个人要想从一个“初生牛犊”变成成熟老练的人,就必须要经常反省自己,这样才能加快自己的成熟。这是自我总结出来的经验。
成大事者皆自律
大部分拥有顶级成就的企业,都是善于自律的企业。他们的领导人都具有这样一个品质,那就是极其善于控制自己。他们很清楚自律者才能律人的道理,清楚以身作则的作用。所以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行为的标准。这为他们树立了威望,赢得了员工的拥护,同时也使得很多政策能够很好地被执行。
比尔·盖茨创建并壮大了微软王国,被评为世界首富,他的顶级成就,就是源于他的高度自律。
比尔·盖茨只是哈佛大学的一个二年级的肄业生,他不仅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甚至连本科文凭也没有获得。但是,他却成了“计算机革命的点火人,软件的天才”,他是第一个靠观念、智慧、思维致富的人。比尔·盖茨的成功与他超强的自律能力是分不开的。正如他本人所说:“我个人以为,既然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我们就不能太善待自己,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够最后取得事业的成功。”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学习上,从不轻易放松自己。在中学的时候,他就靠自学、靠自己的钻研,掌握了高深的计算机技术。
比尔·盖茨的成功,再一次验证了西方的那句谚语:成功需要1分天才加上99分血汗。
比尔·盖茨是科学研究者,也是企业家,令人欣赏的是两个角色他都扮演得极其成功。
比尔·盖茨出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自小家境富裕,他的父亲威廉·盖茨是一位杰出的律师,母亲是华盛顿大学评议员及第一洲际银行董事。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将盖茨送进管教严格的西雅图湖滨私立中学就读。也就是在这里,盖茨接触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两样东西——自律的品质与电脑。
自中学8年级起,盖茨便从来没有闲暇时间,经常坐在电脑桌前不知黑夜白天地从事电脑程序设计,经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然后吃一个汉堡,也不确定是中餐或晚餐,再趴在桌上睡几个小时。他甚至可以免费为别人设计软件,只为了有使用电脑的机会。
1975年的冬天,盖茨从MITS的Altair机器得到了灵感,看到了商机和未来电脑的发展方向,于是就给MITS创办人罗伯茨打电话,说可以为Altair提供一套BASIC编译器。罗伯茨当时说:“我每天都收到很多来信和电话,我告诉他们,不论是谁,先写完程序的可以得到这份工作。”于是盖茨和他的同伴保罗回到哈佛,从1月到3月,整整8个星期,他们一直呆在盖茨的寝室里,没日没夜地编写、调试程序,他们几乎都不记得寝室的灯几时关过。最后,他们终于成功了,两个月通宵达旦的心血和智慧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BASIC编译器,MITS对此也非常满意。两个年轻人,当别人正在花前月下的享受生活的时候,他们却为了自己的梦想,不得不用自己高度的自律精神,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
一直到后来正式创立微软公司,盖茨也才19岁。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冲劲十足、精力充沛的盖茨和保罗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疲倦和劳累。他们在一间灰尘弥漫的汽车旅馆中租用了一间办公室,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旅程。他们挤在那个杂乱无章、噪音纷扰的小空间中,没日没夜地写程序,饿了就吃个比萨饼充饥,实在累得受不了了就出去看场电影或开车兜兜风解困。
盖茨一直是一个以工作狂而著称的人物,即使到了39岁结婚的时候,他还经常加班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对于以前任何一个亿万富翁来说,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尽管微软公司一向以员工习惯性加班拼命工作而闻名,但那些工作得眼冒金星的员工还是心悦诚服地说,他们之中几乎没有谁能比盖茨更能这样严格地对待自己。
他每周工作差不多60个小时。虽然他每年能够休两周的假,但他还是会利用这个时间来看看软件,以便能够跟上现在迅速变化的形势。比尔·盖茨曾说过:“我热爱我的工作,所以我也喜欢长时间的工作。”
他的人生哲学是:我要赢,赢就是我的哲学,赢的本身就是目的;他的目标是:向前,向前,充满活力;他的风格是:永远先人一步;他的胆识是:向万有引力挑战。这些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而这些所有的要素,全都靠严格的自律支撑着。
其实,在通往微软帝国辉煌的道路上,盖茨经历过无数次极端痛苦和无奈的选择,每当他的价值观与事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的自律精神就会立即发挥作用,帮助他维护好自己的事业。
比尔·盖茨证明了自律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没有任何人可以在缺少它的情况下获得并维持住成功。甚至可以这么说,无论一个领导者有多么过人的天赋,如果他不运用自律,就绝不可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自律能促使领导者步步攀向高峰,也是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得以卓有成效地维持的关键所在。
以人为镜常审视
有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老师:“我们的眼睛为什么不对着长,使两只眼睛对看,可以马上看到自己的样子,不必担心牙齿上有菠菜屑,也不必担心嘴边的饭屑?”
这个只有小孩会想到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很多动物的眼睛都是分别长在两侧的,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因为两侧可以看到的视野更广,因为动物们要时刻关注着周围的环境,伺机而动。而人类就不同了,脑后无眼,身后事不回头是不能知道的。于是孔子感慨于:“人苦于不自知”。我们人类眼睛演化的目的是朝前看,“明察秋毫而不见舆薪”,看得见别人脸上的小雀斑,但是看不见自己脸上的青春痘。为此,人类发明了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是有了镜子以后,人类就真的有了自知之明了吗?
在心理学上曾有个很有趣的实验,用镜子来测试动物知不知道什么叫自我。
实验者先把一面镜子放进黑猩猩笼中,十天之后,将黑猩猩麻醉,在它额头上点一个无臭无味的红点。黑猩猩醒来后,镜子还没有放进来前,它并不会用手去摸额头,但是当镜子放进笼子后,黑猩猩一看到镜子中的“倩影”,便立刻用手去摸额头,而且用力去搓,表示它知道镜中是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原来是没有红点的。
后来实验者又将另一只猩猩先麻醉,给它额头上点上红点,然后把镜子放进笼子里。猩猩表现出认得镜子中的是自己,但却没有去关注额头上那个红点,更没有用手去摸甚至是搓。
这个实验很让人震惊,当一个人不晓得自己原来是什么样,就会很自然的接受目前的自己,不管自己的变化会是多么巨大,不管这个变化是好是坏,都泰然接受,因为没有对照,所以没有任何疑义地接受。但是一旦照过了镜子,知道自己是什么样了,那么一有非自主的改变便立刻发觉,而且这个觉识出现后,不可逆转,已经知道便无法再假装不知道,便会在“镜子”前面一直看,所以有没有自知是非常重要的。
小小的、薄薄的镜子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常用得着,它可以让我们看到看清自己,发现脸上的灰尘,把自己打扮的更漂亮。
但生活中还有另一类镜子,我们的眼睛或许看不见它,很多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它,但它确实每时每刻都存在,并如影随形相伴在我们的左右。那就是人,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作为自己和别人的镜子,既可鉴己又可照人,这也许就是古人热衷于“以人为镜”的最好的理由了。
唐太宗以魏征为镜,看到了自己处理朝政时的得失,使自己颁布的政令更合乎民意,因而他能赢得天下太平,博得盛世美名。司马迁因受宫刑,绝望至极,但他看到:文王被拘,始有《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才写《国语》……历史上诸多不幸的伟人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司马迁以他们为镜,看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看到了希望并汲取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于是,他发愤著书立说,以顽强的意志,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以让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把伟人,成功者当作镜子,可以让我们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鼓励我们前行,也可以让我们接受他们失败的教训,工作上少走弯路。以人为镜,不可一味模仿,一味邯郸学步,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以人为镜,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人为镜好处多,但要选对镜子,选对自身有益之镜,如若拿错了镜子,就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么自卑,要么自大。
德国著名的作家歌德有个比喻很形象:“行为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在里面显示出自己的形象。”确实,我们每个人也是自己的镜子,别人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观察、揣摩、了解并最终把我们定性和归类,于是我们成了别人眼里的好人、坏人、可信的人、不可信的人……别人如果觉得你真心诚意待他,他就会真心诚意地对待你;你待别人高尚,别人也会高尚地待你。这就是所谓的“镜子效应”,人们对此有更为朴素和直接的认知:生活本身是一块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反之亦然。
其实,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作为我们的镜子,可以借鉴,伟人可以为镜,凡人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正面人物值得借鉴,反面人物值得自省。总之,以人为镜,可以让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在一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数豆正心”,自觉反省
“君子慎其独”,其突出特征在于事无巨细,都谨言慎行,时刻反省自身的行为思想,因为,积沙聚塔,积水成渊,高尚的道德修养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的。所以,儒家特别提倡“克己”的修身方法,要求人们时刻警醒自身,克制不该有的私心杂念。
我国北宋时期的赵叔平就是一位克己修身的典范,流传于世间的数豆正心的故事正是他慎独的真实写照。
赵叔平与欧阳修是挚友,他自小学习勤勉,才学过人,于天圣年间一举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他十分注重道德修养,一生品性高洁,乐善好施,以善念为宝,深受世人好评,后来他与欧阳修因不满朝政,不愿攀附权贵,双双辞官归隐,而得到“清风明月两闲人”之名句。
赵叔平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有善念,多做善事,绝不能心生恶念,与人为恶。可是善恶往往在一线之间,想做善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善事,不做恶事。这对人的意志力无疑是极大的挑战。因此,赵叔平十分注重锤炼自己的意念,正心克己,力图不断清除私心杂念,使善心永远战胜恶意。
为了检验自己的善恶之心,赵叔平曾经找来三个器物,其中一个器物用来装黑豆,放在另一边的一个用来装白豆,中间的器物空着。头脑中每萌生一个善念,他就取一颗白豆投入中间的容器中,若有一点儿私念或恶意,就取一颗黑豆投入中间的容器中。到了晚上,他把容器中的白豆和黑豆倒出来数一数,用以检验自己一天中的善念和私心杂念各有多少。
第一天过去了,赵叔平数了数容器中的白豆和黑豆,结果是黑豆多而白豆少。显然,这表明自己的道德修养远远不够。他暗自决心继续修炼,克制。
第二天。赵叔平又数了数白豆和黑豆,仍然是黑豆多而白豆少,但和第一天比起来,黑豆少了一个,白豆增加了一个。
第三天,仍然是黑豆多白豆少,但和第二天比起来,黑豆又少了一个,白豆又增加了一个。
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和黑豆一样多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多而黑豆少了。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赵叔平一天天用黑豆白豆鞭策自己好好修身养性。终于有一天,容器中只有白豆而无黑豆了,这意味着赵叔平心中只有善意而无私心杂念了。
赵叔平就是以这样的方法克己正心,自我监督,终于德学双修,成为一个胸怀坦荡,与人为善,而自觉摈弃无数恶意私念的正直之人。其高尚的德行,自我约束的品格为时人所赞颂、推崇,也为后人所学习借鉴。
赵叔平无疑是克己正身的典范,他以黑豆、白豆作为自我反省的标志,充分体现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自省,让你的内心更丰富
《第五项修炼》一书的作者彼得·圣吉(PeterM.Senge)曾在书中提及:“成功者普遍具有自省(self-awarenes)的特质。”他认为,自省让一个人更接近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意义,更懂得感恩与包容。祷告让我们心灵获得平安,在平安中,心情沉淀下来,困扰、痛苦如尘埃般被过滤了,我们的眼睛也变得更为清明澄澈,能把自己与外在世界看得更清楚。
在人生运转的轨道里,我们的一生常像陀螺一般,在庸碌繁琐中旋转不休。小时候是念书、联考、升学的压力,长大后则为工作、业绩、生计、家庭,疲于奔命,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好好想一想。
苏联的氢弹之父———安德烈·D·萨哈罗夫,也是放弃简单思维的人,仅仅因为他这个专业者无法忽视的一个事实:“我开始觉得自己对由核爆炸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问题负有责任,事实表明,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如果被地球上生存的上亿人吸收将会导致几种疾病的发病率增长和更多的婴儿出生时带有缺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所谓的阈下生物效果,例如对遗传的负荷者———D.A的破坏。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进入大气时,每一百万吨级的爆炸力就意味着上千人成为未知受害者。”这个最大杀伤武器的创造者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无论不公正和暴力在哪里出现,都应当认为它是不正当的。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一个左右为难的作家,一个自我否认的物理学家,一个反躬自问的大国总统,在他们身上,可以轻易找到自知的谱系,这种自知的思维指向摒弃仇恨,更多地以人为本。
古今许多大思想家、大作家、大科学家都是很重视对自身品德、言行进行省察的。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鲁迅全集》中有许多文章都是他进行内省的产物。而在与亲友的书信中,他对自己的思想弱点更是直言不讳。如在致李秉中的信里有这样的话:“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往来较多的人有时不免觉到悲哀者于此。”鲁迅怕的就是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会传染给别人。因此,作者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内省,必须从严要求,要像鲁迅那样勇于剖析自己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即思想深处的不良思想和性格中的弱点、错误。
勤于内省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并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正如毛泽东所比喻的地要常常扫、脸要常常洗一样,只有经常清除各种错误的非科学的思想灰尘和微生物对我们思想和肌体的侵蚀,我们才能保持思想意识的正确和健康。
人的特质不同、天赋不同,无法量化来看。
有时候,某些人看到别人有所发挥,似乎得到好处时,就心怀嫉妒,产生酸葡萄的心理,这也是没有必要的。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人人头上一片天,与其心怀嫉妒,不如将负向思维转为正向的力量,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活出自己。
一个有趣且引人思索的故事,有个父亲面对两个顽皮又不听话,经常闯祸又难以管教的孩子无计可施,他在深深的苦思中渐渐地省悟到:孩子的错,孩子闯的祸,固然是孩子本人造成的,然而根子却在自己,在做父亲的身上。而要孩子改错,首先自己必须改变教育的方法,假如要惩罚孩子,就必须首先惩罚自己。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勇敢而令人惊奇的决定:孩子再次犯错后,他解下皮带,不再是抽孩子,而是脱去自己的上衣命令孩子抽自己,抽轻了不行,抽少了也不行。孩子们惊呆了,又不得不服从。当他们含着泪水在自己父亲赤裸的脊背上留下了道道伤痕之后,他们也下定了决心:立即改正自己。穿书吧
这当然只是一个极个别的例子。但事实上,一个进取的社会就和一个有追求的人一样,出现问题,产生矛盾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有心智健康的人应当都能够理解,也不至于蛮横地苛求;但是假如在问题和矛盾面前抱着逃避、漠视甚至视而不见不予承认的态度,那肯定不是理性和良善的办法,也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能容忍的态度。
只有学会自省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的园丁;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通过检点自己的荣辱得失来激励自己;只有敢于自省的人,才能克服困难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同时也重塑新的自我。同样,只有懂得自省的社会,才是在面临种种困难和矛盾时依然能够给予人们希望的社会;只有敢于自省的政府,才是面对重重阻力时也能获得百姓理解和支持的政府。
敢于自省的人给人以值得信赖的感觉。健康的社会就像健康的人,善于在进步中不断地反躬自省,并且以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直面现实,正视矛盾,然后竭尽所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直面现实,正视矛盾,解决问题的信心,学会勇敢地自省。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做人与修身知识全集更新,第十六章 内省慎独:修身要求严格自律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