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都市小说 > 别让情绪左右你:现代人情绪控制与心态调节自助读本 > 第十五章 空虚郁闷全扫光——如何充实自我
  人的一生不应该是过得空虚郁闷,浑浑噩噩,而应该是充实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然而,唯有踏实、不断进取才会有所收获,有充实的感觉,而且它可以为贫穷的人开创了新的生活,它使千百万人免于夭折,可以拯救那些精神上有问题的人。

  充实自己使我们为了自己的未来和理想而拼搏,与大自然作殊死的搏斗,能够在社会中独立击浪,能够战胜自我,增强自信,使自己精神抖擞,奋勇前行,发挥出最强的力量。

  1充实自我,不断进取

  在很久以前,某位学子不远千里四处访师求学,为的是能学到真才实学,可是让他感到苦恼的是,他学到的知识越多,却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并请求高僧想一个办法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高僧听完了他所诉说的苦恼后,静静地想了一会,然后慢慢地问道:“你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识还是求智慧?”那位学子听后大为惊诧,不解地问道:“求知识和求智慧有什么不同吗?”那位高僧听了笑道:“这两者当然有所不同了,求知识是求诸于外,当你对外在世界了解得越广,了解得越深,你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越难,这样你自然会感到学到的越多就越无知和浅薄。而求智慧则不然,求智慧是求诸于内,当你对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得越多和越深时,你的心智就越圆融无缺,你就会感到一种来自于内在的智性,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

  学子听后还是不明白,继续问道:“大师的话我还是不明白,请您讲得更简单一点好吗?”高僧就打了一个比喻:“有两个人要上山去打柴,一个早早地就出发了,来到山上后却发现自己忘记磨砍柴刀,只好钝刀劈柴。另一个人则没有急于上山,而是先在家磨快刀后才上山,你说这两个人谁打的柴更多呢?”学子听后恍然大悟,对高僧说:“大师的意思是,我就是那个只顾砍柴忘记磨刀的人吧!”

  高僧笑而不答。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认为学习知识和学习智慧是同一回事,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知识和智慧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同样一个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广博的知识。

  现代人即使是一个中学生从知识拥有量上来说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牛顿,但是你能就此说他们的智慧比孔子、牛顿还高吗?显然不能。很显然,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要重要得多。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想在这个高智能的时代生存,就必须首先提高我们的脑力。那么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自己更富有智慧。

  一名徒弟跟着一位名师学习技艺,几年之后,徒弟觉得自己的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足以自立门户,因此收拾好行囊,准备和大师辞别。

  大师得知了他的情况后问道:“你确定你已经学成了,不需要更上一层了吗?”

  徒弟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我这里已经装满了,再也装不下了。”

  “喔,是吗?”大师随即拿出一只大碗放在桌上,命徒弟把这只碗装满石头,直到石头在碗中层层堆出一座小山后,大师问徒弟:“你觉得这只碗装满了吗?”

  “满了。”徒弟很快地回答。

  大师于是从屋外抓起一把沙子,倒入石头的细缝里,然后再问一次:“那么现在呢,满了吗?”

  徒弟考虑了一会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满了。”

  大师再取了案头上的香灰,倒入那看似再也装不下的碗中,看了看徒弟,然后轻声问:“你觉得它真的满了吗?”

  “真的满了。”徒弟回答道。

  大师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拿起了桌上的茶壶,慢慢地把茶水倒入碗中,而水竟然一滴也没有溢出来。

  徒弟看到这里,总算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赶紧跪地认错,诚心诚意地请求大师再次收自己为徒。

  “学无止境”,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是没有尽头的,除非是你自己局限自己。

  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说:“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虚,所以空心的禾穗总是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

  到了越高境界,越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把握你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来弥补这些不足,趁着年轻多多学习。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巅峰之上,还可以再创巅峰。

  2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一种享受

  励志大师卡耐基曾经说:“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可以将你的思想从忧虑中移开,最后,还可能带来晋升和加薪。即使不能这样,也可以把疲乏减至最低,并帮助你享受自己的闲暇时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的秘诀,就是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让自己充满热情,使自己更加充实,增进整体生命的品质。只有饱含热情、心情愉快地工作,才不会有疲惫感,才会乐此不疲。愉快、欢笑可以解除紧长与疲劳。

  有人说工作实在是很辛苦,但当你全神贯注于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你会感到那是在享受,而不是在受苦。如果能够对工作保持热忱的态度,能够微笑面对自己从事的一切,那工作和休闲还有什么区别呢?爱迪生整天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工作,有人问他天天这样工作累不累,谁知他颇为惊讶地说:“我这辈子一天都没有工作过!”“压力之父”塞叶博士曾经说,尽管他每天从早晨五点工作到深夜,但他认为自己这辈子从未做过一件工作,自己整天都在“游玩”。因为对他而言,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就是游戏。布洛斯说:“我人大部分甚至无法想象,做自己真正喜爱的工作会有多快乐。一个人如果有一份投合兴趣的工作,有可以让他全心投入的职业,他生命中的力量便可找到充分的出口发挥作用。这样的人是幸福的。”、

  兴趣不仅可以让人感到工作的快乐,减轻疲惫感,兴趣也是事业成功的助推剂。人生快乐莫过于在工作上取得成就,而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上取得成就。当一个人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付出,而不顾一切时,他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人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的。正如华德·迪士尼所说:“一个人除非做自己喜欢的事,否则就很难有所成就,要想快乐也就更难。”

  “压力之父”塞叶博士曾经说,尽管他每天从早晨五点工作到深夜,但他认为自己这辈子从未做过一件工作,自己整天都在“游玩”。因为对他而言,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就是游戏。

  美国内华达州的一所中学曾经在入学考试时出过这样一道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五只带锁的抽屉,里面分别装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比尔·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他每次只带哪一把钥匙?其他的四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面?有一位聪明的同学在美国麦迪逊中学的网页上面看到了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信,信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无疑,这便是问题的正确答案。

  3小爱好也可以成就大快乐

  一位拉丁作家这样描述过“机会女神”的样子:机会女神的前额上长着头发,但她的后脑没有头发。如果你能够抓住她前额上的头发,你就能够抓住她。然而,如果被她挣脱逃走的话,即使万神之王宙斯也无法将她捉住。所以,要想抓住“机会女神”,必须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可能就是“机会女神”的藏身所在。

  列宁曾经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情往往具有大价值,往往能让人成就一番事业,如果对小事情不屑一顾,没有一点自己的小爱好,那碰到大事情又怎能应付得了呢?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即使在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仍然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小爱好——集邮。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让他忘记周围的一切烦心事,让心情彻底放松,让大脑重新清醒起来。

  小爱好不但可以愉悦身心,放松心情,而且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试图找到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他们研究了食物、运动、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结果令人惊讶,长寿老人们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几乎没有完全共同的特点,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爱好,并且把这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为之奋斗,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所以,无论你对生活多么不满,一定要有人生目标,要有点爱好,有点精神食粮,因为它能使能使你看轻人生的使命,能让你找到心灵家园,从而使人生更有意义。

  在美国长岛,有一位名叫莱伯曼的百岁老人,他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老人看上去最多不超过80岁。据老人讲,他根本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大年纪,因为在他80岁的时候,曾对生命失去了兴趣,以为自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那时他健康状况很差,看上去像是真的要不行了,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绘画结缘,从此,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青春。

  莱伯曼是在一家老年人俱乐部里和绘画结下缘分的。那时,老人歇业已多年,他常到城里的俱乐部去下棋,以此消磨时间。一天,女办事员告诉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做赔。看到老人的失望神情,这位热情的办事员就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转,还可以试画几下。

  “您说什么,让我作画?”老人好奇地问道,“我从来没来摸过画笔。”

  “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你会觉得很有意思呢!”

  在女办事员的坚持下,莱伯曼到了画室,平生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但他很快就入迷了,周围的人也都认为他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画家。

  81岁那年,老人开始去听绘画课,开始学习绘画知识。从此,老人感到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精神一天天好了起来。

  1997年,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陈列馆专门为莱伯曼举办了一次画展。此时,已年过百岁的莱伯曼笔直地站在入口处,笑容满面,迎接参加开幕式仪式的来宾,许多有名的收藏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全都慕名而来。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活力,赢得了许多观众的赞赏。

  老人在展后接受采访时意兴昂然地说:“我不说我有101岁的年纪,而是说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借此机会向那些自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表明,这不是生活暮年,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到哪年,而要想还能做什么,着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生活。”

  4学习使你充实并快乐

  一个人死后,在去阎罗殿的路上,遇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他留下来居住。

  这个人说:“我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现在只想吃和睡,我讨厌最讨厌的就是学习和工作。”

  宫殿主人答道:“若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阻止你。我这里有舒服的床铺,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你做。”

  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

  开始的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就去见宫殿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也没有意思。我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否为能给我找一些书,并安排一个工作?”

  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书,而且从来也不曾有过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给我书和工作,我宁愿去下地狱,也不要再住在这里了。”

  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认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不想学习和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天堂。没有谁比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更累、更无聊了,因为他们找不到休息的办法。学习与工作虽然累,但它却充满了情趣,让人富有生机和活力。

  晋平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君主。他晚年的时候想学一些知识,可是总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有一天,他向乐师师旷求教说:“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很想学些知识,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晚了,为什么不点蜡烛呢?”

  晋平公没有听懂他的话,生气地说:“哪有为臣的这样戏弄君王的!”

  师旷说:“我怎么敢跟您开玩笑!我记得古人说过: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日出的光芒;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太阳升到天空时那样明亮;到老年还能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发出的亮点。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但同没有烛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动相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呢?”

  晋平公点了点头说:“你说得真好!我已经明白了。”

  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件事情,那就凭借你自身力量,跟随你的愿望去实现你的理想。你应该有不可阻挡的热情。记住什么也不能阻止你前进的步伐,记住只要想做,什么时间也算不得晚。

  其实,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激发我们的创意。关于学习,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看法。

  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一遍,然后,要求大家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他问:“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大家心想,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于是,一个个和老师做了约定。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学生:“每天甩手300下,这么简单容易的事,哪些同学坚持了?”

  每一个同学都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有哪些同学坚持了,但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

  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的确,乍看之下没有意义与远景的事物,往往很难让人坚持不懈,但是,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哪些知识是我们需要的,哪些又是我们不需要的。就如祈克果所说,“必须回首才会了解”,我们总是事到临头了才懊悔,“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是为时已晚了。

  在学校里,所谓的通识课程,往往会被学生视为营养学分,既不须要花脑力学习,老师也不会过多要求,仿佛大家只要把自己所打算专改的科目学好就成了。

  这些通识课程或许与我们未来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些课程却会影响到我们如何成为个社会人。例如,一个学数理的学生,如果对于史地文学完全没概念,那么终究是会成为一个无趣的人。同样的,一个热爱艺术的学生,只有满脑子虚幻梦想,却完全不肯了解生活现实,最后也很会难在社会中生存。

  换个角度来想,不同的科目领域也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多方涉猎,将有助于我们不至于走入某一个想法的死胡同中,同时还可以激发出无穷的创意。

  5怎样摆脱空虚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人长吁短叹:虽然工作、学习都很紧张,但依然感到生活空虚无聊,内心十分寂寞。空虚即无实在内容、不充实的意思。当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就容易产生这种空虚感。怎么才能摆脱空虚呢?

  1.调整需求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2.求得社会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社会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3.博览群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4.忘我地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5.目标转移。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从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

  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6用读书陶冶自己

  人是需要读一些书的,尤其是在现在富了物质穷了精神的时代,许多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通过读书可以把自己从物欲名利中超拔出来,塑造美好的生活观念。

  古今中外名人对读书都有极精彩的话语,唐朝皮日休赞美读书的好处:“惟文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英国莎士比亚谈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代作家贾平凹说的更为精彩:“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强自立不畏不俗不谄。”

  当然,读书最快乐的境界莫过于进入美感境地,我们没有功利目的,只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书使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心游万仞,目极八荒,愿人们在书海中遨游,捡拾美丽的贝壳,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

  读书而且读对人有积极影响的好书是一生中的幸事,有可能从此你的世界观会有很大的不同。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对人生经过沉思后精心筛滤过的自我陈述,所以经常读书是一种完成思想成熟的捷径。

  当阅读时,你会抛开一切的烦恼,悄然地被作者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里自由漫步。在无数个夜晚里,你与一位长者展开了平静深远的交谈,驰骋古今、横跨时空与地域。穿书吧

  长者充满智慧且言语坦诚,他的思想会慢慢溶入到你的心灵深处,字字叩击着你幼稚的灵魂。潜移默化中你对世界万物的着眼角度开始发生变化,你会用心去体会人生的真正含义,能够快乐积极地对待生活,学会欣赏美并去创造美,你将踏着智者们的思想阶梯逐步达到一定的领悟境界,认知到宇宙自然的博大而自身的渺小。

  有人把一生不爱读书的人比做囚徒,他们囚禁在自我和无知的牢笼里,他们会经常地抱怨:“生活淡而无味,工作周而复始。”他们一定无法感到快乐,因为他们把自己套在一成不变的生活程序里,更多地关注于利益和得失,不仅对于外界的精彩无知无觉,而且忽视了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这种损失是非常可怕的。

  古人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想必这就是真实的写照吧。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阳光空气,同样,离开书本的日子也会是最乏味的,与书相伴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懂得生活的人就会懂得书中的美妙,愿我们都珍惜读书时间,随手拿起一本心爱的书,阅读吧,开始彼此的阅读人生。

  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仓库。英国学者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怡情也,最见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于是,世人甚爱读书。

  读书的妙用:

  1.增加知识。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读书,便能读懂历史,明了世界,于是古人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秀才不出门,却知天下事。”

  2.陶冶情操。

  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真正成为心灵的一部分,可以显现出内在的涵养。

  3.调整心情。

  不同的书,看时是不同时间与心情。吃饭的时候,适合看杂志;白天能挤出时间的时候,适合看小说;晚上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适合看散文、诗和词。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

  在忙碌而焦躁的生活里,在寂寞的风雨的夜里,书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以温暖和充实。

  当你遇到烦恼、忧愁和不快的事时,应首先学会自我解脱,去读一读或翻一翻你喜欢的书籍和杂志,分散心思,改变心态,冷静情绪,减少精神痛苦。

  4.寻找高尚的朋友和指引。

  书可以成为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和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雨果曾经说过:“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心灵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能有指挥若定的挥挥洒洒。如范仲淹“胸中自有十万甲兵”,如诸葛孔明悠然抚琴退强兵。

  当人们的心理状态趋于不平衡时,常常会出现烦躁、紧张、苦闷、愤怒、猜疑、忧郁等情绪。用阅读童话来调节自身情绪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7在艺术中充实自己

  致力于养成一种高贵的性情,虽然你贫穷,但总有一天你会得到报偿。

  在各种美好的艺术中,生活的艺术占有一席之地。像文学一样,它也属于人文科学。它是一种能使生活方式变得最有价值的艺术——充分利用每一件东西。它是一种从生活中获取最高的快乐并由此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一门艺术。

  要想生活幸福,不运用某种程度的艺术是不可能的。像诗歌和绘画一样,生活的艺术主要源于天赋;但所有的人都能培养和开发它。它可以由父母和老师来培育,通过自我修养而得到完善。没有才智,它就无法存在。

  幸福并非是一颗美丽、难以寻觅的巨大的宝石,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无法找到它;相反,它是由一系列普通而又细小的宝石所组成的珠串,它们散发出快乐和优美的情趣。幸福就是散布在普通生活道路上的各种不太起眼的快乐,这些快乐通常在我们热切地追求某些宏大而动人心魄的快乐时容易被我们忽略。在我们诚实而正直地履行普通职责的过程中,幸福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生活艺术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

  两个各方面条件相同的人,其中一个懂得生活的艺术,而另一个人则不懂。

  前者具有好奇的眼光和充满才智的心灵。在他面前,大自然永远是崭新的,充满了美好的事物。他生活在现在,回忆着过去,幻想着美好的未来。

  对他来说,生活具有一种深刻的意义,它要求诚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告慰自己的心灵,这样,生活也就快乐了。

  他不断地完善自己,按照自己的年龄角色而行动,帮助那些绝望的人摆脱困境,积极从事各种美好的工作。他的双手永不会疲劳,他的心灵永远不会倦怠。他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人生,帮助别人成了他生活的快乐。不断增长的才智使他对人、对物每天都有新的领悟。

  他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无数的荣誉和祝福,他的最大纪念碑就是他曾经做出的美好行为以及他在自己的同胞面前树立的有益的榜样。

  而另一位不懂生活艺术的人,他的生活是单调的。在他的生命走向结束以前,他也没有达到真正的人的状态。

  金钱为他贡献了一切,然而他却觉得生活空虚无聊、枯燥乏味。旅游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因为对他而言,自己的经历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他活着只是为了向小旅馆老板和服务员收取佣金;即使在大山深处旅游多日,他也会觉得索然乏味;在乡间行走,面对辛勤的农夫和大批的羊群,他不会去搭讪和欣赏,而是把自己龟缩在车中。【穿】 【书】 【吧】

  美术画廊在他看来是令人厌恶的东西,他之所以进去看它们,那是因为看到别人也在这样做。这些“乐趣”很快就使他厌倦了,他对生活彻底地感到乏味了。

  当他年老的时候,他成了一群赶时髦的闲荡者中的一员,生活中已没有任何能让他提得起兴趣的地方,生活成了一场化装舞会,在舞会里他只认识流氓、恶棍、无赖、伪君子和吹牛拍马的阿谀奉承之徒。

  尽管他已不再热爱生活,然而他还是害怕失去生活。然后,他的人生舞台终于落幕。尽管他财富丰厚,他的生活却是一场失败,因为他根本不懂得生活的艺术,没有它,生活就不会有乐趣。

  财富并不能给生活带来真正的热情,只有思考、欣赏、品位、修养才能带来生活的热情。在所有这些东西当中,一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一个有感悟力的心灵是必不可少、无法替代的。具备了这些品质,人们就能变得有福,劳动和辛苦也会与最高尚的思想和最纯洁的品位密切相联。许多劳动者也许会因此而变得高尚和高贵。蒙田认为:“所有的道德哲学就像它能适用于最辉煌壮丽的人生那样,也能适用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每个人身上都拥有人类生活的全部形式。”

  即使在物质的舒适方面,良好的情趣既是真正的节俭者,也是快乐的促进者。每当你经过朋友家门前的台阶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要观察一下他的屋子里是否具有某种情趣。例如:家里是否有一种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优美文雅的氛围,它会给人们带来愉快的感受,虽然这种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看看窗台上是否有鲜花、墙上是否挂有绘画,这是一个家是否有品位的标志。一只鸟在窗台上歌唱,家里摆满了书,而家具尽管是普通的,却很整洁宜人,甚至可说是精致,这就是有情趣的标志。

  你可以在乡村小屋的家中看到这种情况,贫穷的生活因为充满了情趣而变得甘甜可口。他们选择心地善良、心胸开阔的邻居作为自己的朋友,在那里,空气是纯净的,街道是干净整洁的。乍一看,门前台阶是泥沙铺就,然而窗格玻璃却是一尘不染——也许正在盛开的玫瑰或天竺葵透过玻璃而在屋内散发着清香呢,屋里是佃农,但无论他有多贫穷,他都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来制造生活的情趣。在别的地方你会看到与此不同的情景:臭味难闻的乡村小屋,脏兮兮的小孩在街沟里玩耍,邋遢的女人懒洋洋地靠在门框上,弥漫在整个房屋周围的是沉闷贫困的氛围!从每周的收入上讲,那个富有情调的乡村生活的主人也许没什么巨额收入,甚至比后者的收入要少。

  所以,一个人也应当学会幸福生活的艺术。即使是最穷苦的人也可以通过这种艺术获取巨大的快乐和幸福。

  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我们的心智都是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我们应当愉快地珍惜那里生长出来的思想;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节和驾驭我们的性情和气质;我们可以教育自己并开发出我们天赋中最美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大部分人身上都处于沉睡状态。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别让情绪左右你:现代人情绪控制与心态调节自助读本更新,第十五章 空虚郁闷全扫光——如何充实自我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