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其他小说 > 会说话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 第三章 好好说话③ 会说话就是学会“值得信任”的表达方式
  信任来自只说事实

  望大家能牢记在心的,是只说事实。

  即把事实与推测分开,事实与感情分开,然后,只说事实。

  前辈教了自己什么时,有的人只会说“真不得了”。这种表达方式,首先措辞本身就有问题。其次,这只是感情,里面没有事实。

  那该怎么做呢?只说事实就好。比如:“您现在告诉我的,以前真不知道”,或者“这还是头一次听说”。

  学生时代,只表达感情可能也没什么问题。比如:“这件事,你怎么看?”“挺好啊!”“真不得了!”

  可一旦踏入社会,就要求你只保留事实了。

  比如,就算你说“劲头儿十足”,但这种动机、心情,却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采取行动,可以用肉眼看到,这,就是商业社会。

  也就是说,“劲头儿十足”是指,相比每天都踩点儿进公司的人,提前1小时就到公司展开工作。这样的行动,才是“劲头儿十足啊!”

  不是说:“我会努力!要大干一番啦!”而是说:“我会努力!从明天开始,提前1小时到公司!”这样一来就不是感情,而是事实了。

  首先应该区分的是:自己现在所说的是事实=肉眼可见的行动,还是感情=肉眼看不到的心情。这样一区分,可能你也会吃惊地发现,自己所说的,全都是感情吧。

  对社会人士来说,真正体现为肉眼可见的形式是一项基本技能。

  所谓说话值得信任的社会人士第一年,基本中的基本就是,只说事实,并将事实与感情加以区分。

  ד这可真不得了!”

  →√“您现在告诉我的,以前真不知道。”

  →√“这还是头一次听说。”

  ד要大干一场啦!”

  →√“从明天开始,提前1小时到公司!”

  好好说话的规则Μ.chuanyue1.℃ōM

  区分事实与感情,只说事实

  模仿行业性措辞

  进入公司第一年应该做的一件事是,学会使用正确行业用语。

  在知道正确表达的基础上,需要时打乱了用也是没问题的。但从一开始就只会乱用,那作为社会人士来说就有问题了。

  这里的正确,不是语文意义上的语法正确与否,而是在你供职的公司,或在部门交流中,大家是否认为你用的术语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说话时要用这个行业所使用的措辞。而不是语法必须正确,必须像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

  要学会公司内使用的正确术语,就要找到“范本”。语法不正确也没关系,要从自己身边的人中找到范本,并模仿其说话方式。

  在这里,推荐范本是自己所在部门措辞得体的前辈,或你的直属上司。

  如有可能,就干脆宣称你要模仿谁。比如:“我要模仿前辈。”“我要以部长的措辞方式为范本。”

  没必要偷偷摸摸地学,进公司第一年,可以直接使用你的特权——“我不懂,请指教。”

  进公司都5年了,这个特权就用不了了,但第一年,就可以先向周围宣称,再模仿。

  “敬语、措辞等,我不是很会用,很不安。所以,请允许我模仿部长说话。”只要你这样说,可能部长自己也会注意措辞,有意识地把话说对,而不说错话。

  在公司交流中所使用的正确术语,如果自己一一去查,并加以掌握,劳动量是相当大的,直接模仿会更快。

  好好说话的规则

  以身边的人为范本,尽快熟悉

  “跑业务,也很懂经营”会受到好评

  在商务活动中,会受到对方好评的表达方式不是说话有趣、善于表达这些。

  而是要让人感觉到:“这个人有工作能力。”

  而要让人这样想,就要回应对方的期待。这就要求你的言行要与工作、职务相符。

  商务会面,都是以各自的自身职务进行的。见〇〇公司的营业部长啦,见营业部的新员工啦,等等。

  “既是〇〇公司的,应该能做到这种程度吧。”“既是业务员,这种程度应该行吧。”等等,即面会的人会根据其自身经验预测你。这就是对工作职务的期待。并且,只要能超出其预期,对方就会认为:“这个人,有工作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跑业务,却很懂经营”,就会受到好评。

  这种时候,重要的是你要先知道,要面会的人对你是什么样的职务认知,了解之后再见他。“〇〇公司的新员工要来。”对方是只这样想,还是连你毕业于哪所大学都知道,应对你的方式就会不同。

  比如,假设你要到有业务往来的公司总经理那里拜访。如果那位总经理跟你毕业于同一所大学,那么,“明明跟我一样,都是〇〇大学毕业的,可连这都不知道!”即一旦有违其期待,对你的评价就会降低。穿书吧

  要是只考虑自己的事情,比如“交换名片,不会出什么岔子吧”“要见〇〇公司总经理,千万别紧张”,等等,那就无法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了,这就很难受到对方的好评。要从面会对方的角度加以俯瞰,分析一下自己归于哪一类,就能知道对方的期待水平了。

  好好说话的规则

  进公司第一年,行动,

  不要有违对方的期待水平

  借助自我暗示,做想成为的那个人

  要做想成为的那个人,借助语言的力量非常重要。漫画《海贼王》中,路飞的宣言非常有名:“海贼王!我来做!”

  这句话中,有两个大的特点。

  第一个,不是表达“想做”的愿望,而是在断言——“做!”

  “想做”,表达的是梦想。3年后,5年后,说不定10年、20年后,还在说“想做”,一直停留于“想做的自己”而无法成长。不久,“想做”就会成为过去时,到了说“曾想做”的耳顺之年了。

  不是说:“想做”,而是说:“我一定要独立,做一个经营者!”不知什么时候,就真的变成了过去时——“做成了”。

  所以,断言,更好。

  这,就是所谓肯定式断言。

  第二个,就是倒置,不是“我做海贼王”,而是“海贼王,我来做”。

  一般而言,结论要放到最后,句尾会得到强调,并给听(读)者留下印象。这句话中,被强调的是“做”。且不是别人,强调的是,由我路飞来做。这就能给自己一个只有去“做”的方向性暗示。

  进而,要给自己强烈的自我暗示,就要在语言之外加入视觉信息。

  建议你每天都看着镱子里的自己,说肯定式的话语。

  比如早晨起床后,一边在洗面池前刷牙,一边面向镜中的自己,看着自己的眼睛,说:“〇〇!我来做!”

  好好说话的规则

  看着镜子中自己的眼睛,

  说肯定式的话语

  越年轻越要口出豪言

  进公司第一年,你有大谈伟大梦想的特权。

  就算这伟大梦想有可能被批“幼稚”,那也没关系。

  管理层谈梦想,可能会有人说没有现实认知能力,但进公司第一年,就算是引人发笑的远大梦想,也允许你公开说。你拥有这份青春。

  为上市公司干部做股东大会的演讲培训时,我经常问:“不能公开说,是不是因为您自己并不相信,这一数字目标能够实现?”

  能对别人说,就等于是相信自身可能性。

  或许有人会否定,但你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这,就是青春。

  正因你年轻,才希望你公开谈论诸如想在这家公司做什么职务,想做什么工作,又想如何改变社会这样的远大梦想。

  所谓能不能对别人说,就像石蕊试纸一样。如果把梦想告诉别人会感觉难为情,那就追问自己,为什么会难为情。

  比如,虽想到海外分公司工作,却又无法对别人启齿,那就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说不出来,就是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这个愿望会实现。即,没有自信。

  接下来请你分析一下,没有自信是源于什么。

  如果你觉得“因为自己不会说英语”,那只要努力去学英语就行了。

  如果你觉得“因为同期进公司的A君更合适”,那只要你付出的努力超过A君。

  就算有人说你“幼稚”也没关系,请把自己想做的事公开告诉周围的人吧。伟大梦想的实现,就从这里开始!

  好好说话的规则

  谈论伟大梦想是进公司第一年的特权

  与其显示能言善辩,不如卖拙

  这还是NHK招聘考试时的事。

  在NHK工作的职员都非常优秀。毕业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那是理所当然,不只如此,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还有双语人才……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

  在这样一群优秀人才中间,我的“商品价值”又是什么呢?

  我毕业于一所地方女子大学。所以当时就想,我的优势就是“笨”,便决定以此为自己的卖点。

  面试中考官问我:“想做什么样的节目呢?”

  当时,刚好是池上彰先生《儿童新闻》开播第二年。于是,我回答说:

  “对我来说,NHK的新闻节目很难,搞不清楚。专业术语也多,理解不了。但池上先生的《儿童新闻》我能看懂。我能看懂的话,在餐桌前看电视的观众也一定都能看懂。所以,我想做自己能看懂的新闻,像《儿童新闻》这样的节目。”

  看电视的人,头脑再好也不会正襟危坐于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几乎所有人,应该都是一边做家务,一边吃饭,顺便看或听的。

  这时候所处的状态,注意力不太集中,可即便如此,我也想做,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影像,制作易于观众理解的新闻。

  我想,这样说,会不会就能被录用呢?

  不明白的事不要装明白。如果是进公司第一年,告诉人们自己不懂反而会更好。这,也是进公司第一年的特权。

  好好说话的规则

  告诉人们你不懂,不丢人

  弃“提问”而用“确认”,会给人以“有能力”之感

  查词典、查参考资料就能明白的,要自己去查,但若仍不明白,就要有问的勇气。

  进公司第一年,要有意识去寻找可以向其求教的人。当你遇到疑问时,那个会开心、详细地指教你的人。

  要注意的是,所有问题,都要在“碰头会”时间内问完。如果是针对企业干部的事前碰头会,其本人基本上不会出席,要与之碰头的是秘书或部长级别的人。要问,就一定要在碰头的地方问。只是,如果问前不做任何调查,从零问起,就会令对方心生不安:“不要紧吧……”所以,一定要做事前调查。

  问的时候,不知道和知道的,要配套提问。也就是说,不是“提问”,而是“确认”。

  要在基本调查的基础上问,比如:“我理解到了这一步,这样理解对吗?”如果错了,对方就会告诉你:“我们公司的惯例不一样……”

  从零问起与确认全然不同,是两回事。建议把提问的形式转换为确认再去问。

  此外,自己付出努力去调查了,就会产生无须考虑面子,当面“请您指教”的勇气。

  但就算对方感觉“这人真笨”也会原谅你,当然这只会发生在你进公司的第一年。所以要这样问:“到这一步我都查过了,后面的还是不明白,务必请您指教。”

  年轻一代有个倾向,所有事情都到网上去查、去问。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有多大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就不好说了。

  前辈或上司就在身边,较之上网,更希望大家有勇气去问他们。

  进公司第一年,很多事情不知道非常正常。较之爱要面子,偷偷去查,然后装出很懂的样子,还是拿出勇气说“这里不明白,请您指教”更好。

  只是,问过一次的事情又反复去问,会给人“无用”之感,所以,这一点还是要多加注意。

  好好说话的规则

  不明之事,坦率求教

  做一本“业务笔记”,不会被视为无能

  不知道学什么才好就去问前辈或上司,这一点非常重要。

  要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之处,并由此出发,努力去补充。

  为此,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做一本自己专用的“业务笔记”会非常有效。

  我当时从事的是播音员工作,天天与词汇打交道,就做了一本“词汇笔记”。还另做了一本“操作笔记”,用以整理VTR影像编辑器的操作方法,里面还有手绘的插图。

  你也做一本公司内部特殊用语、行业术语等的笔记,或记录业务所需信息的“业务笔记”吧。

  自己查到的,请教上司或前辈了解到的,都记到“业务笔记”里。

  搞错了的、很难记住的,都记下来。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一本具有自己个性的“业务笔记”。

  这本“业务笔记”,会帮你高效、无误地处理并完成工作。也无须就同一件事反复请教上司或前辈,不会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新人。

  “明明之前教过你”“明明教过你多次……”如果让人产生这种想法,让人焦躁,或许就会被贴上“无用”的标签。

  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请务必做一本“业务笔记”,有效利用。

  好好说话的规则

  做一本富有自身特色的“业务笔记”吧

  演讲时,要想象大获成功的自己

  所谓表达,就是原本只在你头脑中的影像,让对方下载到他们的头脑中;就是把只有自己能看到的影像,通过语言,投放到对方头脑中的白色银幕上。

  这时,若自己的银幕上只能看到文字,那投放到对方银幕上的,也只能是文字。但如果自己看到了影像,就能这样表达给听众:“是这样的景象,大小是这样,颜色是这样……”

  当众说话时,特别是做工作简报或演讲时,请有意识地把影像投放到听众的银幕上。不只是文字,还要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生动影像。这样,就能让听众感受到形象,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更有可能得到听众的高度评价。

  此外,准备工作简报或演讲时,把要说什么记录下来虽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顺利进行的场面加以视觉化想象。

  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做一件事——预先查看会场。如有困难,在开场前5分钟看一下也可以。在头脑中影像化想象一下,就在这个会场,你的工作简报或演讲,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的场面。

  “最后,我会接受热烈的掌声”,倘只有这样的文字,就无法栩栩如生地想象。但看着实际会场,影像化想象就容易了:就在这个会场里,大家站起来,送来热烈的掌声,“太精彩了!”或是前辈满面笑容地拍着你的背,“很棒噢!”等等。

  好好说话的规则

  预先查看会场,想象大获成功的情景

  回想曾经受到的表扬,打造成功体质

  在工作简报或演讲中失败的人,很多都没看到成功的景象。“我想成功!”只靠文字想,不会栩栩如生地看到成功的视觉化景象。

  相反,失败时的痛苦情景,却会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当时,遭遇过这样的失败。要再失败了该怎么办……”

  对以前的经历,人们是比较容易在脑中回放的。所以,工作简报也好,演讲也罢,一旦体味过一次成功,就会像连锁反应一样,成功也变得容易了。

  也就是说,回想成功的实际经历,成功就会变得容易。

  但若没有获得在工作简报或演讲中的成功经历,回想其他的成功经历也非常有效。

  比如,在学生时代的足球比赛中射门的那一刻,队友们把你团团围住,一起欢呼的经历;比如,被现在这家公司录用时,母亲边擦泪边说:“太好了!祝贺你!”……

  只要是成功经历,什么都可以。

  请你回想一下过去受到称赞时的情景,回想时要具体。

  简报或演讲,是由他人来评价的。所以,首先希望你回想的是,自己所做的事赢来了谁的掌声,或被谁称赞。之后,不管是会议还是其他场景,只要有一次工作简报被表扬了,接下来,只要回想这一经历就可以了。

  如果是公司内部简报,可能是来自同样的人的多次评价,比如部长,比如总经理。所以,一旦被表扬过一次,就回想着被其表扬的情景,投入下一次的工作简报。

  像“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一样,加上条件,将成功的景象印到脑子里,印到心里。并且,根本没必要将被表扬的经历限定为工作简报。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想受到其表扬的上司等泡杯香茶端过去,或给他买个好吃的小甜点。这样,他就会夸你一句什么,“哦!谢谢!”或“心很细啊!”等等。把他当时的表情记在心里,做简报前加以回想。

  知道表扬你是什么样的表情,想象简报成功而被表扬的情景,就会变得容易。

  好好说话的规则

  首先要“创造”被表扬的经历,

  什么事都可以

  说话,可以模仿别人

  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有这样几种方法。

  第一种,是“指导”,就是教。比如:“声音洪亮,坦然地看着人的眼睛说就可以。好!做一下试试!”但若仅只如此,被教的人几乎办不到。

  第二种,就是“模仿”。“像那个人一样做一做试试。”这里没有任何说明,而只是说,“请模仿那个人”。如此,人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模仿,比如,“那个人声音很洪亮,我也要提高音量。”“那个人看着对方的眼睛,我也要看。”这会成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成为一种学习,且从下次起也能做到了。

  第三种,则是“反馈”。做完之后,如果有来自他人的反馈,像“刚才做得很棒”“这里纠正一下比较好”等,就会学得更好。

  所以,就算有某方面的知识,知道“那个好”“这个好”,但只要不做,就不会具备相应的能力。甚至反而可以说,就算没有知识,但只要模仿,就能学到手。如能有进一步的反馈,就会更为精到。

  也就是说,好好模仿非常重要。

  这与日本茶道、武道、艺术等领域中的师徒关系之一——“守、破、离”一样。其技艺掌握的思路,就是先“守”师傅所教之型,再“破”师傅之型,创造出符合自己之新“型”,不久就能“离”师之型而入自由创作之境。

  首先,要彻底模仿规范范本。只要在模仿中将“型”拿到手,接下来,只需运用就可以了。

  好好说话的规则

  进公司第一年,只去模仿他人就够了

  跟公司外的人交谈,对自己上司也要“直呼其名”

  成为社会人士,最令人忐忑的,就是对自己上司直呼其名[1]了吧。

  但跟公司外的人交谈时,正确做法是,即便说到自己的上司,也要“直呼其名”。比如直接说“我们公司的山田”。

  但若无论如何都对直呼其名有抵触,也可以加上职务,比如“山田社长……”。

  说话如果不礼貌,无论公司内外,对你的评价都会很低。

  如果在公司外,这就不是个人问题了,而会影响到整个公司:“这家公司录用的新员工,连客气都不会说?”

  就算是新员工,那也是公司的脸面,代表的是公司。

  也就是说,如果代表公司的人不会礼貌用语,整个公司的评价都会受损。

  一旦认为你连常识都没有,那就不可能带你去有业务往来的单位。也就是说,如果说话不礼貌,可能就不会带你去外面了。

  如果是公司内部,受损的同样不止是你的个人评价,有可能是同期进入公司的所有员工,“今年的新员工连常识都没有”。

  所以,要倾听语言表达严谨、得体的前辈或上司的谈话,就算会议无须你参加也去列席,学习上层人士的措辞方式,尽快掌握与所在公司相符的发言及处事态度。

  8小时之外,似乎很多人讨厌与同一职场的人们交往,午饭也想一个人吃。可以的话,公司酒会也不想参加。这样的新员工也不在少数。

  但是,希望大家都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就当去听严谨、得体的谈话如何进行的范本,积极地与前辈或上司共进午餐,积极参加酒会。要是几个前辈要去喝一杯,你就说:“带我一起去可以吗?钱我自己付。”跟着去干什么呢?就是去听前辈们说话,了解正确的表达方式。

  要想学习英语谈话,需要尽量多地去创造机会,与“活”英语接触。以英语为母语的几个人要一起吃饭,听说了就想办法让他们带你一起,听他们说英语。同样的道理,要掌握严谨、得体的表达方式,就要尽量多地创造机会,与“活”谈话接触。

  “原来如此!”“明白了!”这种话,前辈或上司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真不错!”他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说的?都记录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使用。

  好好说话的规则

  熟练掌握礼貌用语,

  才能更好地融入公司

  让对方敞开心扉的“吧”

  谈话,没必要由自己来说。

  就以“请指教”“请告诉我”的姿态,以对方为中心推进谈话即可。也就是说,根本没必要说自己的事,比如“说起来,我也如何如何……”。

  这种时候,关键是要在句尾加上“吧”。也就是说,感觉不会遭到反对的话题加上“吧”,让对方产生同感。

  在公司内部,应该有不会遭到反对的话题。比如:“感觉,今天的会像是要延长吧。”“今天的晨会,社长的话很有力吧。”不会遭到反对的话题加上“吧”,能够暗示对方“我们是伙伴”。

  “吧”类似于接力赛中的接力棒。接力棒递过来了就要跑,“吧”一递过来就想应答。

  比如,就像“不容易吧”“受苦了吧”,加上“吧”一问,易于对方接话。

  对方会一边说:“最不容易的是……”“虽然谈不上受苦……”一边告诉你更详细的情况。

  假设你想问一问进展顺利的什么秘诀,那也不要直接问:“有什么秘诀?”而是问:“有秘诀吧?”这样一问,对方就会主动把想到的告诉你:“实际上,我是这样做的……”

  “吧”——就是让对方敞开心扉的“迷魂”词。

  好好说话的规则

  谈话以对方为中心,

  对方就会敞开心扉跟你说

  详尽的事先调查,会让对方不自觉地答“是”

  对要面会的人,请事先进行彻底的了解(调查)。

  比如,若跟其他公司的经营者约好了会面,就先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调查他。主页就不用说了,对他(她)的访谈、出版过的书、博客、脸书等网络社交工具等,全都事先看一遍。

  在调查的基础上,只思考最初的一个提问。剩下的,则在会面以后,随着谈话的推进,随机应变,一一问清楚。

  充分的事先调查虽然重要,但不要事先设计很多的问题,再按顺序逐一去问。这可能会导致一问一答,而无法让他说出最想表达的事情。

  我曾在某一流企业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在位于丸之内区的日本代表性大型企业总公司大楼,有一个关于培训的预备会。

  负责人到前台迎接我时,怀里抱着我写的两本书。并且,书页里密密麻麻夹满了浮签。

  会议室在高层,在电梯里闲聊时得知,这位负责人不只是把我所有的书都读过了,还订阅了我的邮件杂志,读过所有的连载,购买并观看了我的讲座光盘。并且,说到的一些内容,不仔细、不认真阅读是不可能知道的。

  之后,我们在会议室里就培训进行了详尽的事前沟通,无论对方拿出什么样的提案,我都愉快地回以“是”……

  好好说话的规则

  谈话之前,胜负已决

  “第零印象”比第一印象更重要的时代

  现在的社会有个特点,即在第一印象之前,还有“第零印象”。

  跟以前不同,在真正见面之前,就能看到主页、博客及脸书等。这类信息所带来的印象,在实际面会之前就形成了,我便称之为“第零印象”。

  当今时代,就是在会面之前信息便已四处散播的时代。

  如果实际会面时的印象是第一印象,那此前看到的照片、动画等所形成的印象,就是“第零印象”。

  邮件、电话等所形成的印象也是“第零印象”。有时,在邮件或电话等交流中明明非常严谨、得体,但实际一见,却又不像想象的那般了。

  这是因为邮件有职场邮件的格式,只需要把名字换掉就行了;就算是电话,也只是按指导手册原封不动地说。乍看之下,很是严谨得体,可一旦换成无固定格式的交流,就会原形毕露了。

  关键在于,第零印象与第一印象要有一贯性。

  在邮件里感觉很严谨,很诚实,可实际见了面,却感觉靠不住,这样就感觉不到一贯性了。

  希望大家思考的是,自己给予别人的第零印象是什么?给人的第一印象,若与这第零印象有一贯性,就能让人产生信任感。

  好好说话的规则

  和对方见面前后的印象要保持一贯性

  用“他人评价”表现自己,会让对方印象深刻

  既然被公司录用了,就意味着你通过了公司的某种审查。这其中,一定有录用你的理由。

  进公司后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是,去问当时的面试官:“您认为我哪里比较好才录用我的?”

  因为对你的评价比较好,你才会在现在的公司上班。你要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得到了认可。也就是说,受到好评的地方,就是你的价值所在。

  而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商品价值,接下来,就要讲给其他人听。

  比如,见了有业务往来的人,或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我是〇〇公司的△△。刚进公司第一年。请多关照。”

  “你真精神啊。”

  “是的。上司也说,‘就你这精神头儿,我认可’。”

  这样,就能给对方留下印象。

  这要是说成“因为一直在棒球部,所以声音大”等,就成自卖自夸,或是学生时代的往事了,不适于商务性谈话。

  所以,为能以“公司也是这样评价我的”这种形式来表达,就要尽量早去问当时的面试官。

  就算只是暧昧地回答你说:“这个……是什么呢?因为你很优秀嘛。”那也不要轻易罢手,要接着问,那您认为我哪里优秀?或是与其他应聘者有何不同?自己跟同期进公司的人有何不同之处,这一点,希望你刨根问底。若当场没得到回答,就说:“那改天再请您告诉我。”总之,一定要问出来。不要马马虎虎就放弃,一定要问清楚。

  因为,这会成为你的一笔财产。

  大学里教过的学生就职面试通过了,来报告我这一好消息。

  这家企业是其第一志愿,周围又都是年长的研究生,当时很紧张。那面试通过的原因是什么呢?人事负责人的回答是应聘申请表的缺点栏里,“血气太盛”这四个字令他印象深刻。那名学生说:“血气太盛,是我的一大烦恼。”但企业却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像这种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完全不同的情况,经常会发生。

  要了解你的真正价值,并能讲出来。

  好好说话的规则

  问一问当时的面试官,为什么录用了你

  做做正反表达训练

  有的人会主动宣示自己的弱点:“我没毅力”“我一到人面前就紧张”等。

  就算你说:“那你有计划性吧。”也会得到“但我没毅力”的回答。就算为之换言为优点,也会继之宣示弱点的人,多得出人意料。

  或许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指出弱点并加以纠正,于是就变得非常善于发现弱点了吧。

  就像前面写到的,我的学历不算高,毕业于一所地方女子大学。

  面试时我说,对我来说,NHK的新闻节目很难,搞不清楚。没有池上彰先生《儿童新闻》的解说,就搞不懂。想做我都能懂的新闻。这也正是将我的自身弱点转化为优点,并得到了认可的例子。

  希望刚进公司第一年的人思考一下,发现了自身的弱点,就不能转换为优点吗?即这个弱点,就不能成为商务活动中的优点吗?

  为能做到这一点,将消极一面换言为积极一面的正反表达训练,会有积极帮助。

  比如将“鲁莽”替换为“有行动力”,将“软弱”替换为“不爱张扬”,将“工作速度慢”替换为“认真、仔细”,将“散漫”替换为“豁达”等。

  短处,反过来就是长处。

  万般事物,因观察的角度不同,既可视之为消极,也可视之为积极。即便是弱点,也愿大家不是去看消极一面,而是换言为积极一面,并将其作为自身的优点和强势,尽情发挥。

  此外,组成团队,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商务活动进展,这才是社会人士。学生时代,或许还有必要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但踏入社会以后,弱点就是弱点,不再去克服也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不断增强自身优势,弱点则让他人来弥补,反而才是重点所在。

  好好说话的规则

  试着将自身弱点转化为优点

  感到紧张,就夸紧张的自己

  经常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一到人面前就不自觉地紧张,该怎么办?”

  接到这样的提问时,我首先会说:“紧张,是好事啊。”

  听我这样说,大家都会现出一脸的吃惊。

  工作简报前一天,紧张得睡不着,或是整晚都在练习的事也经常听到。

  如果感到紧张了,先要夸奖紧张的自己。想把话说好才会紧张,对这一场面非常重视才会紧张。也就是说,紧张,源于对临场者的尊重。

  所以,紧张反而是一件好事。一想到紧张不好,就想必须想点什么办法才成,这就会更加焦虑……

  不紧张,就不会有“郑重感”。不紧张,反而就大势已去了。

  重要的是是否知道紧张的应对之道。而反面例子,则是紧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失控。所以,先将紧张视为好事,再了解其应对之法吧。

  直接说:“今天,有点儿紧张。”也是个办法。既可以上来就宣布一下,也可以在半道儿卡壳时说。听的人不但不会心生不快,反而会生出鼓励之心。

  顺便说一句,从来没有高管人士问我:“现在很紧张,该怎么办?”而是问:“这个地方记不住,怎么办才好?”“演讲的时候,眼睛看哪里好?”等等。

  每个问题都很具体。

  紧张是理所当然的,是避不开的,所以也不用掩饰。

  高管们是以紧张为前提,思考什么事情该如何应对。这种沉着冷静的提问,让我很是敬佩。

  好好说话的规则

  紧张,是你重视对方的证明

  放面镜子,就能让自己变得善于表达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当众演讲。

  演讲前几天,事先去查看了会场,并在听众席上架起摄像机,把自己说话的样子录了下来。我想知道,从听众席上看自己,会是什么样的角度,自己看起来又是什么样子,会给听众什么样的印象。想让自己看起来严谨、庄重与得体,先要知道自己说话时的表情。

  商务人士要知道自己的表情,镜子将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请站到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脸,做一做递交名片的练习,自我介绍或做工作简报的练习。如果有全身镜,就在全身镜前练。

  也可以在公司洗手间等,什么地方都可以,去找一面全身镜吧。找到之后,希望你每天早晨都站到镜前,全身上下检查一遍。

  如果要去见谁,先在全身镜前看着自己说:“早上好。株式会社〇〇的△△。”然后再出门。

  出现最多的情况,恐怕是几乎没有表情吧。也就是只有嘴在啪嗒啪嗒动,眼睛和眉毛却一动不动。这时,请有意识地确认一下,眼睛是否有神,笑容是否绽开,有没有露齿。

  表情动起来,给人的印象也会变好。而最为理想的,就是表情富于变化了。

  不妨借用镜子,确认一下自己的表情肌是否会随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而变化。

  而希望你平时养成习惯的,就是在电话前放一面镜子,一边确认自己的表情一边说话。

  电话响起后,看着镜子,绽开笑容后再接:“你好!〇〇部山田。”即便是在通话中,也不时在镜子中确认一下自己接听时的表情吧。

  经常有人说,最不了解自己的就是自己。

  你说话的样子,别人能看到,但你却从没见过。很可怕,却又再平常不过。

  顺便一提的是,我到国会议员房间或总经理室拜访时,里面几乎都有一面全身镜。

  用全身镜周身上下确认,已经成为上层人士的习惯。

  好好说话的规则

  充分利用镜子,真正看清自己

  左右印象的三大要素

  说服别人时,最重要的是“眼神接触”。

  有心理学实验数据显示,在音量、姿势与眼神接触这三大要素中,最能左右对方印象的,就是眼神接触。

  首先,双方目光是否接触很重要。进而,要知道对方的动真程度、干劲大小或动机强弱,也可以通过睁眼的时间长度来判断。

  四目相对,加长睁眼时间,可给人以“目光有力”之感。人们会在谈话中感觉到,睁眼的时间长度与动机强弱是成正比的。

  要让人感到“目光有力”,就要有意识地减少眨眼的次数。原因在于,很多心理学实验报告显示,眨眼多的人会给人没有自信,或在撒谎之感。

  真想说服谁时,应该会看着对方的眼睛,并且,眨眼的次数也会减少。

  而要加强“目光力度”,可以做一做这样的练习:说话时,1分钟之内尽量不眨眼睛。

  务请练习的是,说公司名称与自己的名字时,中间不要眨眼。

  “初次见面。株式会社〇〇的△△。”这句话大概需要7秒。睁着眼睛说7秒并不难。其间,有意识地不眨眼试一试吧。

  好好说话的规则

  目光要有力度,

  眼神接触与减少眨眼次数很重要

  ◤专栏3越没自信的人越能“严谨得体”

  我认为,越没自信的人越能“严谨得体”。

  学生时代的我,这一点完全谈不上。既没看过新闻,也没读过报纸。学习能力也不强。

  总之,就是没自信。

  因此,在踏入社会的第一年,才努力去摸索并掌握严谨得体的说话方式。有自信的人空手即可上阵,但我没有,只好一味用武器来装备自己。

  我所掌握的最好武器,就是“据〇〇,……”这一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在会议或简报中,如有提案,我就用数据说话。比如,“据厚生劳动省统计,……所以想做这样一个企划。”即“虽然我没自信,但权威调查机构是这样说的”,我的企划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一次次通过的。直到现在,“据〇〇,……”这一表达方式都是我经常使用的句式。

  正因没有自信,不彻底调查就不会放心,就要出示事实证据。而这种积累,会让人们越来越信任你。

  比如面对一项工作,一个自信满满地说“交给我就可以了”,但却在马上就要到期时才上交,且质量很低;另一个则说:“什么时候交?截止到30日对吗?我没什么信心,20日给您看一次,给我提一下意见吧。”最终,往往是后者的工作成果会更好。

  如上,正因没有自信,才会扎扎实实地步步推进,从而积累起信任。

  [1]不加“先生”等。——译者注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会说话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更新,第三章 好好说话③ 会说话就是学会“值得信任”的表达方式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