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的其他节日

  一、感恩节

  每逢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人民便迎来了自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感恩节。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二、情人节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有一个极富有浪漫色彩、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这就是每年2月14日举行的情人节。对那些心有所属,平日又羞于启齿的痴情男女来说,情人节是倾心吐露心底秘密的佳期。在情人节的前一天夜里,姑娘们便采来月桂树的叶子,贴在枕头上,希望在梦中见到意中的情人。www.chuanyue1.com

  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沦丁的祈祷。

  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人们怨声载道。男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庭,小伙子们不忍与情人分开。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许举行婚礼,甚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悲愤地走向战场。年轻的姑娘们也由于失去爱侣,抑郁神伤。

  瓦沦丁对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沦帝尼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

  消息终于传进了宫殿,传到了暴君的耳里。克劳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们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劳而返。瓦沦丁终于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

  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另外的版本似乎没有这一个精彩:

  传说中瓦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这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

  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yourValentine(寄自你的瓦沦丁)历史学家们更愿意刨根问底,他们关于情人节的演绎似乎令人信服。

  其实远远早于公元270年,当罗马城刚刚奠基时,周围还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处游荡。在罗马人崇拜的众神中,畜牧神卢波库斯掌管着对牧羊人和羊群的保护。每年二月中,罗马人会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那时的日历与现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庆祝法乌努斯神,它类似于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潘神(Pan),主管畜牧和农业。

  牧神节的起源实在是过于久远了,连公元前一世纪的学者们都无法确认。但是这一节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例如史料记载,安东尼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节上将王冠授予恺撒的。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们会聚集在罗马城中巴沦丁山上的一个洞穴旁,据说在这里,古罗马城的奠基者被一只母狼抚育长大。在节日的各项庆典中,有一项是年轻的贵族们,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轻妇女们会聚集在街道两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们头上。人们相信这样会使她们更容易生儿育女。

  在拉丁语中,羊皮鞭被叫做fe

  ua,鞭打叫做fa

  uatio,实际上都含有“纯洁”的意思。二月的名字(Fe

  uary)就是由此而来。随着罗马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牧神节的习俗被带到了现在的法国和英国等地。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

  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教士们不希望人们放弃节日的欢乐,于是将牧神节改成瓦沦丁节(Valentine’sDay),并移至二月十四日。这样,关于瓦沦丁修士的传说和古老的节日就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一节日在中世纪的英国最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他们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Valentine。在男子的衣袖上会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于是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

  有史可查的现代意义上的瓦沦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纪早期。法国年轻的奥尔良大公在阿根科特战役中被英军俘虏,然后被关在伦敦塔中很多年。他写给妻子很多首情诗,大约60首保存至今。用鲜花做瓦沦丁节的信物在大约两百年后出现。法王亨利四世的一个女儿在瓦沦丁节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晚会。所有女士从选中她做Vdentine的男士那里获得一束鲜花。

  就这样,延续着古老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习俗,我们得以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传递爱的信息。鲜花、心形糖果,用花边和摺穗掩盖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仅仅是代表着一份份真挚的爱,更是对敢于反抗暴政的瓦沦丁修士的最好缅怀。

  有关情人节还有一个传说:

  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在自己喜爱的姑娘达芙妮变成月桂树后,便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桂冠,戴在自己头上。阿波罗是希腊众神中最英俊潇洒的一个。也许,姑娘们希望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也能和他一样吧!与此同时,小伙子们则把瓦伦丁情人卡剪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如剪成心形、花形,更多的是希腊神话中小爱神厄洛斯弯弓搭箭的形象。神话中说,厄洛斯百发百中,他射中了谁,谁就会坠入爱河。就是因为他把煽动情欲之箭射给了阿波罗,又把毁灭爱情之箭射给了达芙妮,才造成了希腊神话中那一段著名的爱情悲剧。小伙子们当然希望爱神能把他的爱情之箭,分毫不差地射在姑娘们枕头上的月桂叶上,从此心心相印,成为花好月圆时的一对情侣。

  三、愚人节

  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某些国家人民最开心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尽可能编造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谎言,去调侃、哄骗、取笑、愚弄别人。只要在午夜12点以前,无论你做得多么过分,多么肆无忌惮,也不负法律和道义上的任何责任。而且,如果你能制造出荒诞至极的“新闻”,又能让人信以为真,还能荣获骗术“桂冠”呢!这一天,就是举世闻名的愚人节。

  四、复活节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3天后死而复活的基督教节日。它是基督教与古代所谓异教风俗的结合物。据说复活节一词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神话中黎明女神的名字Eostre。它的意愿是指冬日逝去后,春天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它把新生命带回。由于该词喻意新生,于是被基督教教徒借用过来表示生命、光明、欢乐的恩赐者耶稣再次回到人间。

  按照习俗,复活节的日期是3月21日起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正值星期日,则要顺延至下一个星期日。历年复活节的实际日期最早可在3月22日,最晚则要挪到4月25日。根据各国不同的规定,人们都会或多或少休假几天。

  一般来说,大学都从复活节开始放春假,假期长达三四周,短的也有一两周。过去,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游行者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进。他们打扮成基督教历史人物,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

  如今,节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浓厚的宗教色彩。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在美国,游行队伍中即有身穿牛仔服踩高跷的小丑,也有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在英国,游行多以介绍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主,游行者化装成为苏格兰风笛乐队以及皇宫卫士,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复活节的到来还使人们纷纷换上新衣。过去基督教教徒会在节前去教堂行洗礼,然后穿上自己的新袍,庆祝基督的新生。穿戴一新的习俗保留至今,因为人们认为节日里不穿新衣是要倒运的。复活节期间,人们还喜欢彻底打扫自己的住处,表示新生活从此开始。

  五、万圣节

  假如你在10月的某一天徜徉在美国、英国或爱尔兰等国的街头,忽然发现到处挂满了面目狰狞鬼脸。商店门外的音箱不时发出鬼怪凄厉的叫声,你应该立刻意识到一年一度的万圣节再次来临了。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后来,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

  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的图案。

  六、母亲节

  1.庆祝母亲节的开始

  最早是古早古早的希腊人,为了荣耀希腊诸神之母Rhea而开始的节庆。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一九〇六年五月九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维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的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首次母亲节活动,并鼓励其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获得热烈响应。一九一三年五月十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布:定于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天,人们向母亲赠送各种各样的礼物,青年人手持一束康乃馨花献给母亲,一些远离母亲的人则打电话向母亲问候,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与感激。国家还规定家家户户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至一九四八年安娜谢世时,世界上已有四十三个国家设立母亲节,只不过是日期不同。

  2.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母亲节”

  英国:十七世纪英格兰,为表达对英国母亲们的敬意,乃订四旬斋的第四个星期日为“MotheringSunday”,人们在这一天回家探视双亲,并致礼表示敬意。(注:四旬斋是指复活节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当时,有许多的穷人必须在有钱人家里帮讨生活,而被迫离家寄宿在主人家里,在MotheringSunday这一天,主人们会放他们假,并鼓励他们返家与妈妈团聚。为增加欢乐气氛,也发展了一种特别的蛋糕称为MotheringCake。随着基督神在欧洲的扩散,这个节日转为对“MotherChurch”的崇敬:表达人们对赋予他们生命、保护他们免于伤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谢。从此,教会的仪式便与母亲节的庆祝活动相结合,以同时传达人们对母亲与教会的感念。

  埃及: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是埃及的母亲节。这一天,全国各地的青少年都要给母亲赠送鲜花和礼物,为母亲举办音乐会和文娱演出,并评选出全国最理想的母亲。

  印度:每年四月五日是印度的妈妈节。这一天,凡是生了孩子的妈妈都要穿上五彩缤纷的纱丽,戴上精美的首饰,来到公共场所尽情娱乐,以显示做母亲的女性风采。

  中非: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中非共和国就要隆重庆祝传统的妈妈节。这天,妈妈们身着盛装,怀抱孩子在首都班吉市举行盛大游行。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也要参加她们节日的活动,使节日更加隆重热烈。

  法国:每年五月二十九日是法国的母亲节,节日这天,全球各地的妈妈都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节日愉快”的美好祝愿。法国首次庆祝母亲节是一九二八年,当时的法国总统为此颁布了一项法令:母亲节是国家的正式节日。

  泰国:每年的八月十二日是泰国的母亲节。节日期间,全国最有意义的活动是“评选优秀母亲”,然后,成千上万的女儿手持洁白的茉莉花作为“母亲之花”敬献给母亲,以表达感激之情。

  日本:每年十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日本母亲节。在日本,这个节日充满思念亲人的气氛。为表示对母亲的尊敬,这天,母亲健在的人,都戴一朵红花,而母亲辞世的人则戴白花,以示对母亲的怀念。

  加拿大: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在这天,家庭成员除向母亲送礼物外,并要做各种让母亲欢喜事情,以表示敬爱之情。

  瑞士:每年的一月一日至四日为“妇女掌权日”。在这四天里,家庭一切大权由妇女掌管,男人甘愿听从摆布,以示对妇女的尊重。

  希腊:每年的一月八日是英诺克莱西亚镇的“妇女接管日”。这一天,妇女接管镇上的领导权,而男人们则代替他们呆在家里干家务活。在希腊,每年逢除夕的第二天,为“主妇休息日”,妇女们丢下家务,尽情吃喝玩乐。

  德国:在每年的狂欢节里,另有妇女们的专门活动——“女人节”。这天,妇女们冲进市政大厅,闯入办公室,坐上办公桌,以表示妇女接替政权。八月是汉堡市的“太太节”,节日里,由妇女组织的艺术团分别在全市各家剧院演出,节目内容大都是男女平等。

  墨西哥:每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是墨西哥的“圣母节”,以纪念一位心地善良、乐于救人的圣母。这天,人们身穿民族服装,高举圣母像旗帜,在老人的带领下载歌载舞。

  七、父亲节

  1909年,居住在华盛顿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在庆贺母亲节时产生了一个念头:既然有个母亲节,为什么不能有个父亲节呢?

  多德夫人和他的5个弟弟早年丧母,是由父亲一手抚养大的。多少年过去了,姐弟6人每逢父亲的生辰忌日,总回忆慈父含辛茹苦养家的情景。在拉斯马斯博士的支持下,她提笔给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呼吁建立父亲节,并建议将节日定在6月5日她父亲生日这天。州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仓促间将父亲节定为19日,即1909年6月第3个星期日。翌年,多德夫人所在的斯坡堪市正式庆祝这一节日,市长宣布了父亲节的文告,定这天为全州纪念日。以后,其他州也庆贺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示对父亲的敬意。人们采纳了多德夫人的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们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对故去的父亲表示悼念。后来在温哥华,人们选择了佩戴白丁香,宾夕法尼亚人用蒲公英向父亲表示致意。

  为了使父亲节法律化,各方面强烈呼吁议会承认这个节日。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这个节日以法律形式定下来。

  具有独特魅力的本民族传统节日

  一、法兰西:“痛并快乐着”的尼斯狂欢节

  在法国尼斯每年的狂欢节,都是从2月12日到27日持续三周,彩车花车游行、各种化装表演、音乐歌舞、烧“国王”、放焰火,热热闹闹。这也体现了法国人的性格。

  在法国人手中,大小节日都玩得盛大而漂亮,所有人尽兴忘形,因为人气的核心能量来自“专业节日迷”。

  对于法国人来说,节日无大小,欢乐伴始终。

  法国人喜欢过节。别看他们平时谦谦君子模样,一旦有节可过,再矜持的人只要到现场,都会被欢乐气氛感染,肆无忌惮地玩个心跳。电影节、音乐节、玫瑰节、柠檬节、葡萄酒节、海鲜节、狂欢节以及不眠夜等各色节日数不胜数。可以说,节日只是个演出场地,演员则是利用节日寻开心的法国人自己。

  法国尼斯26日和27日最后一个周末的狂欢,给人的最大感受是“痛并快乐着”。快乐是狂欢节带来的欢乐,而“痛”在冰冷的手脚:彩车上神情诡异、高达十米的“气候错乱之王”名副其实,将天气玩弄于股掌,把地中海边的尼斯搞得罕见地落雪纷纷。他先是挥洒下冰凉的雨点,继而是漫天的雪花。人们擎着伞,没有雨具则用塑料袋包着头,用大衣帽子遮风挡雨。于是,狂欢节的参与者在夜晚的海滨,顶着刺骨的寒风,站在积水的滨海大道,每个人都鞋袜尽湿。

  最使人感佩的,是法国人对节日快乐的执著追求。如果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论如何不会在“气候错乱”的海滨夜晚守候一个多小时,等待在海上烧“国王”和放焰火的。

  从玩的形式上,法国人颇有标新立异的天赋,能够把重复多少届的活动搞得花样迭出。如果你每每参加这些活动,肯定都会惊诧于他们的想像力:二十几辆车,有的以高取胜,两三层楼样的彩车让人仰视;有的构思精巧,比如太阳被囚、动物异化。

  游行者顶着“滴泪的云团”和“黝黑的烟筒”;此外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美:狂欢节王后和花车姑娘。从发型、服装到车内花草装饰风格迥异,每一辆花车都是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法国节日的热闹在于人气,组织者不遗余力地把各种节庆,搞成大众化活动,而在活动范围内的法国人则闻风而动,娱乐自己也娱乐别人。

  尼斯人口也就30多万,但尼斯狂欢节的参加者却有100多万。这其中固然有其他国家来凑热闹的人,但绝大多数还是法国人。大老远跑来找开心,哪能让一点风雪吓回屋里去?经过苦寒得来的欢乐,可能会比唾手可得的欢乐更让人铭记在心。

  二、墨西哥:欢度传统“驴节”

  位于墨西哥中部的奥通巴镇,每年都举行一年一度的“驴节”,一群驴站在镇中心的广场上,它们有的被化妆成墨西哥总统,有的被化妆成第一夫人,还有的身披鳞片活像长着四条腿的火龙。

  节日活动,是由引人注目的“驴球比赛”开始。驴的主人手持扫帚,骑在驴背上追赶着地上的足球,听话的驴在主人的口令下熟练地左冲右突,势如破竹,频频得分;而那些驴脾气上来的则伫立场中央,任主人左蹬右踹,我自岿然不动。

  最有趣的恐怕要属化妆比赛了,驴的主人头天晚上,就把自己的爱驴化妆成各种各样的形象,其中多数都是墨西哥政治人物,比如总统先生、州长先生或者议会议员等等,这种善意的嘲弄并没有招致政府的反感,相反一些政客还特意跑来观看装扮成自己的驴。

  节日的高潮是最后盛大的游行活动。

  身穿华丽的马利亚奇民间乐队、色彩鲜亮的彩车,还有装扮得各有特点的驴纵队,从欢呼的人群中穿过,博来阵阵掌声。一些父母还把自己的孩子化妆成驴,在游行队伍中蹦蹦跳跳,十分可爱。

  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奥通巴镇是墨西哥中部著名的驴交易市场。几十年前,这里举行了第一届“驴节”,以感谢驴辛勤的劳动。如今的奥通巴镇虽然已经是汽车满街跑了,但是朴实的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些忠实的动物朋友,所以为它们特别举办了“驴节”。

  三、日本:万名男子抢宝木的裸体节

  日本冈山县的西大寺市是一个只有6000多居民的小镇,市名源于这里的一座千年古刹——西大寺观音院。这里每年都举行的“裸体节”,因而使小镇闻名遐迩。

  1.“宝木”的由来

  裸体节又叫“会阳节”,参加者都是男性,他们只系日本传统的兜裆布,几近全裸。每年二月的第三个星期,是举行裸体节的日子,而星期六晚上的活动是高潮,每年的这一天都有近万名男子,赶来参加裸体争抢“宝木”的仪式,参观者也不计其数。

  “宝木”由6寸长、直径3寸的杉木挖成。人们对宝木痴迷的原因要追溯到1300多年前。据传,那时西大寺观音院刚刚建成,一位来自奈良的高僧将一种叫“修正会”的仪式传入此地。在这个仪式上,僧侣们把庙里的宝物用“牛玉纸”包好,放在千手观音像的背后,供奉14天,祈祷国家安定、五谷丰登、人民富足。

  仪式结束后,用来包宝物的纸由住持赠给年长的信徒。得到牛玉纸的家庭一年内果真顺顺当当、丰衣足食,于是,信徒们每年都来争抢牛玉纸,会阳节的风俗由此形成。到了500年前的室町时代,易碎的牛玉纸演变成杉木制成的宝木。当时的住持忠阿上人规定,由寺院抛下两块宝木,男性信徒自由争抢。

  2.系兜裆布像上刑

  每年的2月第三个星期六,全国各地的游人都来一睹裸体节的高潮。天一擦黑,观音院一带就热闹起来了,街道两边摆满了具有日本庙会风格的小吃排档,人们穿着节日服装,敲锣打鼓,喜气洋洋。

  仪式正式开始之前,先举行少年裸体节。当地的中小学男生模仿成人,他们也只系一条兜裆布,大喊着走进寺院,接受冷水的洗礼。晚上9时,参加宝木争夺战的男人们整装待发。

  等穿戴完毕,男人们喊着口号成帮结伙地出发了。在仪式中,想孤身一人抢到宝木是不可能的,一般都得结成团队共同行动。于是,同单位或者左邻右舍的男人各自结成一队,打着小旗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3.你推我挤抢夺激烈

  队伍快接近观音院门口时,气氛显得有些紧张。维持治安的警察轰走了周围一些喝酒的人和爱惹是生非的小混混。据了解,每年的这天有几百名警察和消防队员进驻西大寺市,警车和救护车在寺院旁随时待命,以防不测。

  争抢宝木的活动在西大寺观音院内进行。进入寺院的人先要在冰冷的净身池中洗去身上的污垢。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早春刺骨的冷水中,男人们却显出很舒服的样子。原来,行进的人始终紧紧地搂着,不停地叫喊并挥舞手臂,他们早就大汗淋漓了,一点都不觉得冷。

  临近午夜,寺庙的殿堂内外已经人山人海,近万名裸体男子为了争夺有利地形挤来挤去。这时,要想进入殿堂几乎不大可能。由于拥挤得厉害,不一会儿就有一大堆人从殿堂的楼梯上摔下来,而旁边的人马上扑过去把空位填满。警察们紧张地在外围巡视,一看到有人昏倒就马上挤进去把人抬走。周围的人居然一同鼓掌欢呼,不知是因为少了个竞争对手,还是为了鼓舞参加者的士气。

  午夜一到,所有的灯火一起熄灭,两块宝木被一块儿从殿堂的二楼抛下,人群顿时像水开了锅一样沸腾起来,你挤我,我推你,有的人甚至骑在别人的身上。观众的情绪也受到了感染,在密集的闪光灯下狂喊,恨不得自己也冲进去。当宝木被人抢到后,人群渐渐地围成几个圈,慢慢地移动,走出寺院。争夺宝木的仪式就此结束。

  4.战利品上带有福气

  抢到宝木的团队要选出3个人,为他们加冕“福男”的称号。

  等抢宝木完毕,大多数参加者尽管浑身是泥,嘴唇也擦破了,他还是眉飞色舞地向人讲述自己不凡的经历,同时展示战利品——一块兜裆布。他说要把兜裆布带回去,因为经历过仪式的兜裆布具有神力,缠在孕妇的身上可以保佑生出的孩子健康勇敢。

  四、英国:英国绅士拼命玩的赛舟会

  英国传统皇家赛舟会女子组比赛

  由北向南蜿蜒流淌的泰晤士河,在牛津至伦敦途中有一段约6公里较直的河道。这里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古镇亨利。英国一年一度的传统皇家赛舟会就在此举行。

  每年的6月30日至7月4日,成千上万的英国人赶到亨利镇参加这一盛会。

  在节日的这天早晨,参加赛舟会的人群中,男士穿着深色老式西装、浅色休闲裤,系着色泽鲜艳的领带或领结,戴着圆礼帽,拿着长把雨伞;女士则身穿时尚的长过膝盖的裙装,不论老少,帽子都十分花哨鲜艳,引人注目。按赛舟会的传统,参加比赛的女士如果穿了长裤或短裙有可能被拒绝入场。

  皇家赛舟会是英国传统的民间活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买入场券时再加2.5英镑便可得到一本小册子,上面不仅有当天所有参赛队的详细介绍,还有皇家赛舟会的历史和各项奖杯的由来。从小册子里人们了解到,1839年3月26日亨利镇的公众大会做出举行赛舟会的决定。这不仅对亨利镇十分有利,还成为附近地区大众娱乐、休闲的好方式。

  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亲王,第一次以王室的名义赞助赛舟会,自此,赛舟会冠以皇家赛舟会的称谓。1986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新落成的赛舟会总部揭幕,从那一年起,赛舟会定为5天。

  五、西班牙:斗牛与旁普罗纳的奔牛节

  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起源于1761年。它之所以经久不衰,让观众如痴如醉,不仅在于它需要高超的技艺,更在于它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

  斗牛季节从每年的三月十九日“巴仑西亚的火节”开始到十月十二日的“沙拉哥沙的比拉尔祭”时结束,一般在礼拜天与假日举行,七八月份是欣赏斗牛表演的黄金时期。

  斗牛所用的牛,体重都在370—500公斤之间,这些牛是在很少见到人的环境中饲养的,一般需要4—6年。每场斗六头牛,每斗一条牛需20分钟左右。斗牛的整个过程是扣人心弦的,斗牛士必须以他的智慧和勇气战胜被红布激怒的蛮牛!

  在西班牙的斗牛活动中,旁普罗纳镇举办的奔牛节是一个高潮。该项活动起始于1850年,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间举行,每天一大早,成群的斗牛从栅栏中被放出,而大街上数以千计的穿着旁普罗纳传统服装的年轻男人和观光客,则冒着被牛只冲撞和踩踏的危险,开始在牛群前拼命奔跑,他们要跑一公里长的路,一直跑到赛牛场才停止。下午,在街头狂奔的斗牛将与勇敢的斗牛士再次激战。

  尽管每年的奔牛节活动上都会有人受伤甚至丧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乐此不疲。

  六、泰国缅甸:尽情泼水欢度传统新年的泼水节

  每年的4月13日,在泰国首都曼谷街头,一些年轻人互相泼水,二十几位身着节日盛装的少女,在露天舞台上欢快地跳着缅甸传统舞蹈,一辆辆敞篷泼水车,载着男女老少从舞台旁的泼水平台前依次缓缓通过,平台上几十位少女手持彩塑细水管向车上的人喷射清凉之水……这就是缅甸首都仰光市政厅前的泼水情景,它也标志着缅甸人从今天开始,正式欢度传统佳节——缅历新年泼水节。Μ.chuanyue1.℃ōM

  仰光的大街小巷旁搭建的泼水站有300多个,有的宏大气派,有的小巧玲珑,但共同的特点就是向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尽情泼水,让人们以水为纽带分享节日的欢乐。泼水站前,到处可见年轻人狂欢的场面。

  连续4天泼水是缅甸人过大年的一种方式、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从人们的泼水欢乐之中,可以感受到缅甸谚语“快乐长寿”的含义。快乐是缅甸人久远绵长的信条和心态,现在这种信条和心态通过泼水节得到了延伸。

  此时正是缅甸一年之中最炎热的季节,泼水自然给人们带来沁心的凉爽。但缅甸人则认为,水是清纯、吉祥的,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凉爽,更重要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过去,缅甸人用树枝从钵盆中蘸水泼洒;如今,这种文静已被现代方式取代,用水管、水枪喷射已成为泼水节的普遍行为。

  缅甸的泼水节一直带着浓浓的文化味儿,但现在也渗进了商业味儿,可算是与时俱进。一些大公司和大企业抓住泼水节商机大做宣传,它们的泼水站搭建得气派,广告味儿十足,还邀请明星在露天舞台上尽情放歌,围观者众多,场面十分火爆。

  我国的西双版纳也是这个时候过泼水节,每年4月13日,西双版纳的歌舞团演员都来缅甸访问,就像过大年走亲戚一样高兴快乐。中缅演员同台歌舞,“胞波”之谊情深意浓。又一个节目,又一阵掌声,又一次泼水,彼此泼水祝福,共同泼水祝愿:中缅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很有意思的是,4月13日这一天,在泰国首都曼谷街头,一些年轻人互相涂抹面粉,庆祝泰历新年宋干节(泼水节)。泰历新年期间,泰国人通过传统的泼水等方式彼此祝福。

  七、前南斯拉夫地区:“老桥”上的跳水比赛

  每年的7月31日,来自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塞黑、马其顿等国的几十名选手,在波黑的莫斯塔尔镇,参加传统的跳水比赛——从“老桥”上跳下。

  自“老桥”438年前建成以来,这种传统的竞技活动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老桥”是16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修建的古老建筑,几个世纪以来都被认为是莫斯塔尔镇里各种文化和宗教和平相处的象征。在波黑战争中,“老桥”被战火摧毁。现在,人们沿用当年的传统工艺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重建了一座新的“老桥”。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下)更新,欧洲人的其他节日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