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球写作大展(0)“人类的群星闪耀之时”历史征文撰文
不应消逝的伟大功绩――为永乐大帝正名
作者晚成
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充满着中华奋起腾飞的悠关时刻,这些大事件往往只是发生在某一时期,甚至仅仅是某一时刻,但是他们的影响却是超越时间的;在中华文明的悠长历史进程中,有大量这样的历史时刻,宛若星辰永远散发光芒,普照着暂时的黑夜。但也有一些大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抛弃、忽略,毁坏、淡忘,流失于华夏悠久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实让后世今人痛惜惋惜!
近百年来,国内众多学术界中高级知识分子,都以考证《红楼梦》最为盛行,并称之为"红学",各大家名家的著作学说,不下千本数万章节之亿言。但是这所谓红学,只在民俗史上和文学史上有一些价值,实际上根本无关国计民生国家强盛。而对于明朝永乐大帝成祖朱棣的诸多大事件、大功绩,却无人考!贬言亿万……!
中国一部二十四史,讲的都是历代皇朝的变迁以及皇室的夺权与互相杀伐,对后妃的宠辱之事也写得很详尽,对功臣和宦官都有记载,其中记载的某些大事件的真实性,一直都被后世之人质疑。对近代认为最伟大的,如张骞出使西域,记述也算清楚。对永乐大帝的功绩记载却是不多,贬言记载更是不少。而且对永乐大帝派遣"庞大的宝船舰队六下西洋"那么大的一件事,在《明史》上面,却只有七百五十七个字的极少记载,简略到难以想象的地步,真可谓惜字如金啊!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着一个最广的大明永乐王朝,"三保太监七下西洋"的历史故事,特别是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民众,以及东南亚沿海南洋群岛一带的千万华侨,对明朝永乐皇帝派遣三保太监七下西洋事件,更是妇孺皆知。这些远离故土的上千万沿海华侨,四百多年来汇返祖国内地难以数计的财富和物资,极大的改善了祖国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平,充裕国家的经济,带动增强了华夏国力。永乐大帝,派遣"三保太监七下西洋"不但扬威海外,还带回了巨大的财富,包括惠泽后世传播丰富的东西方物种资源,永世传承,国乐民安。永乐大帝为国为民富国强国之策为何不考?永乐大帝的功绩,真是"光前裕后"。后世今人,只说只知"郑和"航海功绩,却无人考言永乐大帝之功?是问无永乐大帝,"郑和"能七下西洋否?
明朝永乐大帝成祖朱棣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永乐大帝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惠泽于海外新国。郑和之业,其功绩者,实绝世英主永乐大帝其人也。
1421年5月9日的一场大火焚毁了紫禁城,这对于中国是何其不幸。永乐大帝的诸多功绩、珍贵珍藏史料灰飞烟灭。北京故宫紫禁城,仍然作为怀念永乐大帝真知灼见的纪念堂矗立在世界东方,但是更适合的墓志铭应该是永乐大帝的辉煌功绩与航海史料。纵观永乐大帝称帝后的所有政策可知:他决心恢复国人信心,在北京紫禁城建成落成之前,就建立了第一个祭祀仪式建筑群――天坛,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京天坛建成,它位于世界大都城的北京城中心。永乐大帝建设北京故宫紫禁城、北京天坛,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遗迹。
中国的大运河是古代工程的一个奇迹。从公元前486年吴国开始修建运河起,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以后,人们便开始延伸运河,并将其各个独立的部分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一千八百公里的水道体系,至今这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水道。穿书吧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永乐大帝下旨疏浚和复原运河北端一百三十公里的水道,还修建了三十六个新水闸;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运河南端从黄河到扬子江的一段也疏通了。整条运河北至北京向南一直延伸到上海的南面,即邻海的杭州。粮食的运载由三千多艘平底驳船承担,其所运的粮食由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的二百八十万担(大约相当于1.7亿公斤),至次年则上升为五百万担(大约相当于3亿公斤)。永乐大帝疏浚大运河,修建水闸,完善"生命之河"的功绩也是无人考证!
中国长城的修建更是一个世界奇迹。秦始皇(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建长城后,至大明朝已厉经一千六百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明永乐朝之前换朝换代君主无数,但长城早以已因年久失修而成废墟。于是永乐大帝在1403~1421年间,派遣周闻的船队装载着炸药用来炸岩石,且在船上运送有石匠用各种击锤、钻孔器、钻、锯和铁锤,开始着手对伟大的长城进行重建和加固,并且沿着已有的五千公里城墙增设了烽火台和角楼,同时又将其延伸了一千四百公里。整个长城东起太平洋、西至中亚的天山。如此功绩还是无人考!无永乐大帝,有今日之雄伟长城否?
永乐大帝组建的中华无敌舰队,共约有各种类船只三千八百艘,一千三百五十艘巡逻船和一千三百五十艘战船,在南京新江口驻有两支四百艘大型兵船舰队和运粮船。除此之外,还有超过二百五十艘的"珍宝船",或者称之为"宝船",在每艘宝船上的乘员五六百人,最大容量超过一千人。"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宽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大船的排水量达到三千四百吨,仅每条宝船装载的压舱石就高达五百吨以上。而且宝船队另有超过三千名商人随时作为辅助力量,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型船只起着来回载人和传达命令的作用。周围是快速、机动的战船。当航行开始的时候,很多别的国家的商船也加入到其中。永乐大帝组建的舰队,规模之大,无可比敌也!
永乐大帝舰队的每艘宝船本身都是非常巨大的(更不必说舰队了),只有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海军比较才可以想象。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世界上第二大舰队是威尼斯,只有三百来艘大划船组成。这些划船快速、轻便、壁薄,是由软木建造的,它们用桨来划,并且只适于在平静的夏日的地中海越岛作战。最大的威尼斯划船大约长一百五十英尺、宽二十英尺,最多只能装五十吨的货物。
相比之下,永乐大帝的宝船是航行在海上的庞然大物。这些大船的方向舵有一个有十一公尺高,差不多是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候的旗舰尼娜号的全长。保护威尼斯大划船的是弓箭手;而永乐大帝的宝船却装备着火药武器、铜铁大炮、曲射炮、火箭以及向敌人发射火焰的炮弹。永乐大帝的宝船在结构、装载能力、损害控制能力、军事装备、最大行程、联络、在从没有人到过的海洋航行的能力,以及连续好几个月在海上维修和保养船只的能力,每一个方面都领先欧洲好几个世纪。永乐大帝的舰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毁驶过宝船身边的任何船队。就算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有海军,共同和永乐大帝的舰队开战,也不过就像是一群小鱼碰到了大鲨鱼群。永乐大帝组建如此扬威中华的无敌舰队,回顾华夏五千年,此壮举何人曾有?
永乐大帝组建的中华无敌舰队,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样一支庞大的船队,如果在下西洋的谕旨正式下达之后才开始造船,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工的,尤其是船队中那些宝船,永乐大帝为及时按需要建好宝船舰队,在各地投入大笔资金修建各项工程,建龙江宝船厂、江苏太仓船厂、福建长乐船厂、以及浙江船厂、湖南船厂、江西船厂等各省船厂,但这些船厂时至今日,似乎多已无迹可循,唯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至今仍在不断出土与永乐大帝组建中华无敌舰队相关的遗物,激发起人们对永乐大帝派遣"郑和"下西洋,"舟楫之雄壮,盖古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追思。
在这个过程之中,有一个最壮观的工程就是修建天柱峰上的金殿,今天还悠然尚存。该金殿是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全部用镀铜建造的,是世界上最大的镀铜建筑物。它象征着此地是两千年来重要的铜业开采中心地。有了铜锌储备,造船(工匠)就有所需的铜料,按规格大量生产船用铆钉,每个长六尺重约七公斤,工匠们用铆钉把宝船的密封舱连接起来。在把铜锌矿石从微晶灰岩矿中筛选出来后,剩余的微晶灰岩石就在各地船场加工,用来做压舱石。当时每条船的船幅和其长度相比是相当宽的,而且船都是平底的,需要大量的压舱石。每条大船要装载五百多吨以上的压舱石,十八个密封舱中各装载三十吨左右。压舱石是用地产岩石、建筑石料和大型的"外来"石混合而成的,每块约重十吨,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工程。但工匠们发明了各种绞盘,这些使用索和麻绳的绞盘可以拖船只,而且绞盘安装有棘轮和各种传动装置,这些装置用人或马做动力,用于各种用途,安放压舱石只是其用途一之。为造船,永乐年间能工巧匠倍增,各种技术日新月异,民衣食无忧,盛世之功也。永乐大帝的如此工程,是问前人众多帝王何人做过?何人可比?其统治之朝国强民富否?大量国财何往兮!
永乐大帝组建的中华无敌舰队首航,大船六十多艘,中小船二百多艘,轴橹相接,在成千上万百姓欢呼声中,浩浩荡荡地出海。根据《明史》记载:"将、士、卒,共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当时这些士卒,事先也做过各项准备工作。"在金陵钟山之下,设立漆园、桐园等从事生产,费用全由国家供给,绝不骚扰到民间。"可见永乐大帝造船之举,并非劳民苦民。
再说,北京天坛不仅是永乐大帝每年举行祭天大典,为国为民祈福之地,也是永乐大帝探寻世界的中心之地。永乐大帝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北京天坛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座大型天文台,恢复了夜间对星星运动的观察,记录了不下于1400个运行在华夏天空中星星的情况,可以相当精确地预测日蚀和月蚀。设立专门机构以"累计校正针路,牵星图样",准确确定全球位置。数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试图确定南半球南十字星和老人星的位置,此却由永乐大帝完成,这是何等功绩和伟业!《武备志》记载了"过洋牵星"法,海上航行中要夜观星斗,来定航线。由此可知星斗是永恒不变的星座,要依着春、夏、秋、冬某一个时辰看星斗,也是中国人民在天文学上最早的一种发明。
《武备志》中有一幅完整的中国星图保留了下来,该图显示了他们在哪一颗星辰之下。星图是根据北极星的起落来测量的。永乐大帝对人类天文学功绩在于实践而非理论上的。经六次组织庞大的远洋舰队观察记录,从北方的北极星和南方的拱极星中间点算起,定位全球。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永乐大帝答应在朝鲜建立一个天文台,用于合作研究并绘制整个世界地图。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和朝鲜一样,日本也建立了天文台以辅助永乐大帝的天文研究。永乐大帝的目的是保证北京的大天文台成为勘探与测绘全世界的基准点,目标指向西方,指向扶桑、指向美洲,更勇敢的指向南极北极海角天涯,探索着整个世界。简言之,永乐大帝就是想让中国北京成为整个宇宙的中心。这是何等的雄心壮志!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永乐大帝下旨在南京建立了第一所中国的外国语言学馆,即"四夷馆",以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其中第一期结业的就有十多名优秀毕业生译官,至后期培养的译官们能通晓17种不同的印度和非洲语言。能同来自印度至非洲说阿拉伯语、波斯语、斯瓦希里语、印地语、泰米尔语和许多其他语言的统治者交流。宗教宽容是永乐大帝最大的优点之一,
永乐二年十一月(公元1404年12月),永乐大帝任命两名幕臣官员姚广孝和郑赐,带着2180名学者,着手编纂《永乐大典》,以保存所有已知的文献和知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项学术工程。这部四千卷、计约五千万字的大百科全书,刚好在北京紫禁城落成典礼之前编完。跟这项壮举等量奇观的是永乐大帝所编纂的《性理大典书》,书中搜集了宋朝120位哲人和圣贤的著述,并将其与十一至十三世纪学者,对其所做的完整注解,一起贮藏于北京紫禁城。除了这些丰富的学术知识外,好几百种的版印书集,都可以在永乐王朝的书籍市场买到。在当时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出哪怕只是一本小书,能与永乐王朝相比得上的书籍。永乐王朝所拥有的百科全书和图书收藏范围,包括了当时世界人类所知的每一个领域的内容。永乐大帝称帝后的岁月里,努力了解收集整理着全世界的历史、地理、礼仪和风俗,使北京成为了当时全球真正的文化文明交流中心。
永乐大帝统治时期,欧洲人还不知道印刷术!古登堡印成《圣经》,更是在三十年以后才问世,虽然欧洲当时正处在文化和科学知识即将转型的文艺复兴前夜,但依旧大大落后于中国的大明永乐王朝。当时亨利五世(公元1387~1422年)的图书馆里只有六本手抄书,其中还有三本是向女修道院借的!同一时期欧洲最富有的商人,佛罗伦萨人弗郎西斯科?达梯尼拥有十二本书,其中八本是有关宗教方面的书集。
《永乐大典》这部了不起的百科全书完成后,永乐大帝把几千位编纂专家学者,大量派遣到海外探寻研究整个世界。通过译官,大明朝的星术、天文、农业、工程和建筑等各方面学者,可以和全世界海外地区的同行们进行广范交流、学习、研究。永乐大帝还在庞大的宝船舰队那些有着迷宫般船舱的宝船上,为这些专家学者开设了各种研究、实验、测量、测绘、记录、收藏室等等。农业、动植物学者可以带去、得到海外诸地的良种和技术,在宝船上研究保存,与海外各国交流学习,传播华夏数不尽的培育杂交农作物的经验,以及最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工具的推广。植物学者们可以收集、培植有价值的食用作物,传播四方。中医学家可以在海外寻找到对付瘟疫和传染病的新的草药、药剂和治疗方法并移植记录汇总,同时还向全球传播中华最古老的中医文明,惠泽四海。冶金、矿业学者们可以勘探所到海外矿产。大量星术、测定、测绘、画师、记录等官员同行海外,测绘出第一幅世界地图。
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公元1421年2月2日),即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之日,是宏伟的大明王朝新都北京紫禁城落成典礼之时。中国睥睨万邦。亚洲、阿拉伯、非洲和印度洋各地的番王和使臣们聚集于一地,向永乐大帝磕头,这标志着永乐大帝十五年理政辛苦外交的顶峰。而后世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拜占庭皇帝、威尼斯总督以及英王、法王、西班牙王和葡萄牙王。没有被邀请是因为这些地区太落后,且缺乏贸易的货物或任何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以供大明永乐王朝交流,而被排在永乐大帝优先考虑邀请的范围之外。永乐大帝建此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威震四方,这仅仅是他伟大计划的一部分,永乐大帝还有更高的目标。永乐大帝派遣大量官员前往中国的东邻、沿着丝绸之路穿过中亚,以重建五个世纪前,唐朝黄金时期大中华贸易版图。但所有这些都是永乐大帝探寻世界,组织庞大舰队远航计划之外的壮举。
永乐大帝派遣庞大的宝船舰队六次远行海外,同香料群岛、东南亚国家、印度、阿拉伯海外地区进行广范交流和贸易,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勃、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得无名宝物,不可胜计,尤其是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更是大明永乐王朝最重要的财富来源。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在大明永乐王朝的仓库中还有大量胡椒储备,朱高炽皇帝(明仁宗)即位那年,命令大量赏赐:旗军、校尉、将军、力士等,胡椒一斤;监生、生员吏与知印、天文生、医生胡椒一斤;坊厢百姓、僧道、匠人、乐工、厨子并各衙门皂隶、膳大夫等胡椒一斤。共赐出胡椒超过一千五百多吨。当麦哲伦船回国时,在船上装载的可动用的胡椒还不到二十六吨。当胡椒出售时,其价格是在香料群岛购置时,所付价值的一万多倍,产生的利润足够支付整个航行。永乐大帝的宝船舰队六次远行,都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光是永乐二十一年年底(公元1423年),收入大明永乐王朝仓储的胡椒,在全世界市场上已经是价值连城了。【穿】
【书】
【吧】
永乐大帝派遣庞大的宝船舰队,六下西洋的使命是对邻邦有宣有抚,而且还把中国的先进技术文明,带到全世界那么多的落后地区,带回来的是世界各地原始的丰盛物产,如大量的农业物种及各种植物种子(比如美洲玉米、印度尼西亚香料、菲律宾胡椒等等。),珍贵的海外技术文明和地理海洋资料,绘制的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的航海宝图,全球观星定位远洋的最详细星位记录,各种中国缺少的调味料品和矿石宝物等等。
永乐大帝派遣庞大的宝船舰队六下西洋进行贸易的同时,每次都携带着大量的中华物产技术文明,包括东方的农业物种及各种植物种子,最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与工具,中国的中医中草药医疗技术等等,传播到全世界各沿海港口城镇与国家(比如美洲稻、棉花等等),极大的带动了当时的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永乐大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园艺家,用他的权力恰当地在世界范围内移养动物、移植植物。至今全球的一些动植物物种在各地区种植繁殖,这都是永乐大帝派遣舰队六下西洋远洋后的功绩传承。
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1~1423年),宝船队之行扩展了这个已经很辽阔的贸易大国。舰队沿着北美和南美的太平洋海岸,从加利福尼亚到秘鲁。在澳大利亚、整个印度洋地区和东非都留有华人定居者。舰队还建立了供应基地,首次直穿太平洋将美洲和东方联系在一起,随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建立了供应基地。这些基地覆盖了广大的地区:从复活岛到达皮特凯恩岛,通过马克萨斯群岛和土阿莫土群岛,到塔希提岛、西萨摩亚的萨拉伊岛、汤加、所罗门群岛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南马多群岛、加罗林的雅浦岛和托比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的赛班岛等等众多地区。今天,在这些群岛上,今人还能见到简陋的石制营房、码头、房屋、水库以及观测台的遗迹。永乐大帝的庞大舰队和供应船,将所有的定居地和供应基地联通了起来。
当大明永乐王朝处于黄金时代之时,永乐大帝的权势和影响从日本扩展到非洲乃至整个世界,而这一时期的历史遗产至今仍然保存着。从马六甲到科贝,中国的佛教建筑装点了亚洲的地平线。从非洲到日本都可以发现中国大明永乐王朝的丝绸。从澳大利亚到满洲,可以发现精美的大明永乐王朝青花瓷器。在全球很多地方的墓葬里都能看到大明永乐王朝的玉制珠宝。即使是到东南亚的最老于世故的旅行家,都必定会对大明永乐王朝遗迹的普遍性感到震惊。从苏门答腊到帝汶岛到日本,很多社会依然与中国联系紧密,依靠着从大明永乐王朝继承来的贸易、宗教和文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在方圆四千公里内留下了永乐大帝的辉煌足迹,这是一个巨大的印迹。
"皇帝……命和等(郑和、周满、洪保、周闻、杨庆)统帅官校骑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宣德化而柔远人……奉使西洋……大小凡三千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三千余国",应该是指永乐大帝的舰队到达过三千个地方,要是真的到达过三千个国家?全球的探险史势必更要重新的改写了。后世国人多只知只说"郑和"下西洋航海之名之事,很少有人提永乐大帝、周满、洪保、周闻、杨庆等等……。
在刘家港口石碑铭文载:"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国,固远矣。"("迤北之国"和"西域之西"无非是指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刘家港天妃宫石碑上铭文载述,永乐大帝派遣宝船舰队第六次史诗般的远洋探险中,共约航行了六万英里,几乎环绕地球航行两圈。这项伟大的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功绩,更多的是得自于中国大明永乐王朝--永乐大帝,以及他派遣的勇敢且极富航海经验的舰队官员--郑和、周满、洪保、周闻、杨庆等所有宝船舰队成员。
永乐大帝派遣舰队环球远洋,比哥仑布发现亚美利加早了六十多年,比维嘉达哥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早了七十多年,但何以哥氏、维氏之功绩,能使全世界划开一新纪元;而永乐大帝之功,却随永乐大帝之后俱逝,各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仑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仑布;维嘉达哥马以后,有无数之维嘉达哥马;而中国则在永乐大帝前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竟无第二之永乐大帝,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永乐大帝之罪也?
在永乐二十年(公元1420年)后,《疆理图》的龙谷版又做了广泛的修订。它几近正方形,非常大,尺寸为一点七米乘以一点六米。印于丝绸之上,仍保存完好,只是在经过几个世纪后微微有些褪色。《疆理图》"构思精细严谨,值得赞美。观看《疆理图》,欧洲人确实不需要出门就知道整个世界了"。永乐大帝派遣远洋舰队已经进入北极圈,环绕地球发现了新的土地和大洲,在永乐十九年至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1~1423年)那令人神往的年代,永乐大帝派遣的舰队已经知道了,怎样从迷幻的极地中分辨出南极,更比欧洲人早了五个世纪到达了北极。在1428年整个世界都已得到了准确的绘制。远洋舰队通过月食测量地球的经度。通过比较测绘地图,舰队可以解决任何经度差异,并且完成了第一幅世界地图。永乐大帝组织派遣远洋舰队取得了成功。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功,在人类航海史上是独一无二、无法比拟的。
永乐大帝派遣远洋舰队第六次航行的时候,船队已经掌握夜晚绘制星图的技术,伴随着大太监洪保舰队于1422年年初的南极之航,中国人知道南极的准确位置。洪保舰队还能够消除磁性的变化,并能计算出南半球的纬度位置,就像在北半球依靠北极星计算纬度一样。当时永乐大帝的舰队,已经掌握了绘制精确的世界地图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纬度、经度、大小、方向。舰队凭此精确地绘出每一块大陆。永乐大帝舰队的劳动果实经由达康提传到了欧洲,使得欧洲人带着以中国人的地图为基础绘制的地图,沿着永乐大帝的发现之旅开始了他们的航行。
《武备志》中也有详细的航海标向,还列举了到达东非的过程。据记载,在1428年的时候,葡萄牙王的长子敦?佩德罗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他去过英格兰、法国、日耳曼〔德国〕,并从那里进入圣地和其他地方;他取道意大利回国,途中经过罗马和威尼斯;正是从那里,他买到了一份世界地图,此图绘出了整个世界的各个部分。图中,麦哲伦海峡被称为"龙尾巴";博阿?埃斯佩兰克角被称作非洲的最前方,其他的地方也是如此称呼。这比费迪南德?麦哲伦发现这一海峡早了近一个世纪。
欧洲人没有发现新世界。这并不是要抹煞对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和库克的功绩和记忆。这些勇敢、技艺高超的航海家们的探险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永乐大帝组织派遣的远洋舰队比达?伽马早六十六年绕过好望角,比麦哲伦早九十八年通过麦哲伦海峡,比库克船长早三个世纪发现澳大利亚,比第一批到达南极和北极地区的欧洲人早四个世纪。永乐大帝组织的伟大的中国海军将领们,郑和、洪保、周满、周闻、杨庆值得我们称赞和歌颂。因为他们是所有航海家中的第一批、最勇敢的、最可敬的人。那些追随他们的人,不管成绩有多大,都是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进的。
现在纬度、经度都很精确,正如永乐大帝为航海伟绩树碑纪念的碑文上所言:"现在航海的结果便是可以在远距离的陆地间,计算出航海的距离和过程",这又是永乐大帝船队的另一座丰碑,就像一座燃烧的灯塔照亮了全球的编年史。相反,同美洲大陆、澳洲大陆、南极、北极的发现一样,它也被扼杀和遗忘了,永乐大帝的伟大功绩被抛弃、忽略,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淡忘。欧洲人应该承认这些荣誉归永乐大帝和伟大的中国。葡萄牙人领导整个欧洲掀起了探险和殖民的浪潮。在这么多国家里,他们是永乐大帝辛苦追寻新天地与新海洋最大的受益者。
沿着永乐大帝最伟大的远洋探险的漫长之旅,有一块纪念碑,矗立在中华海域扬子三角洲的一个海湾。今人可以看见铭刻在上面的碑文。这是现今中国海疆惟一保存下来的可视证据,它见证了永乐大帝派遣宝船舰队第六次史诗般的航行。这些碑文由于遭到后世官员们的清除,现今只有少量保留了下来。碑文的意思是:
《地理学》的再次发现在欧洲引起了一阵轰动,因为它坚持认为地球不是平的,而是一个球体。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到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中国人早已知道了地球是球体--并衍生出纬度与经度原理,据此人们可以确定自己的方位,这就是地球球体的新发现。可以想象,永乐大帝派遣舰队绘制的海图给欧洲人带来的巨大冲击,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因此受到影响,从而开始了他们各自的发现之旅。
从永乐十九年年底(公元1421年)开始,中国历史一步步的倒退了几个世纪。永乐大帝、郑和、洪保、周满、周闻和杨庆。以及他们的巨大宝船所留的遗产差不多彻底破坏了。他们曾航行到过什么海洋、看到过什么陆地、曾有何发现、曾建立过什么基地,对于这些,后世的统治阶级不再感兴趣。曾进行航海的船只未妥善保管而任其腐烂,航海日志和记录被毁坏。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对于永乐大帝的记忆消除得如此彻底,就像这些事从未发生过。
永乐大帝改变了中世纪世界的面貌。一生组织进行了人类历史中一连串最传奇的航行,其中的一次航行已完全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主要的记载已遭人毁坏,这次航行的成就被忽视了,最终直至遗忘。当中国人开始专注于自身,放弃永乐大帝的雄心壮志时,其他地方的人,尤其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始填补他们所留下的空间。几个世纪以来,这些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沐浴在本应属于别人的荣耀中。现在,最终我们应该恢复历史的公正,将荣誉归属到它应属的地方--永乐大帝。
近阅有感永乐之功,心添华夏自豪之情,故写原文近二万,因要求篇幅之限,有些事末能尽表,愿借此抛砖引玉,为永乐大帝正名之。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梦界之旅更新,不应消逝的伟大功绩――为永乐大帝正名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