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不在别处,而在心中
很多人为了明心见性,开悟成佛都会潜心学禅。而佛在哪里呢?其实佛在每个人的心中,正所谓“佛在心中坐,不要蹉跎过”。
还有一些人学禅是为了求得开悟,但在开悟前应该做些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以为大概是拼命地打坐吧,只要坐出名堂来,就能够明心见性并开悟成佛了!这话没有错,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苦行林、雪山和菩提树下打坐,那是因为佛法还没有出现,没有人为他说出佛法的道理,所以释尊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摸索。因为没人告诉他“人人心中有佛”,也没有人告诉他“无常就是无我,人生有苦是因为不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能警觉到无常和无我,所以贪生怕死;记恨嫉妒,所以无法明心见性”。
一位过客问一名整日囚在寺庙中念经的小和尚:“你难道不希望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吗?”
小和尚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到外面的世界呢?”
“外面的世界宽敞明亮,要什么有什么。不愁吃喝,你何必在这里做苦行僧呢?”
“可我现在也很好啊,我每天一心向佛,佛祖赐我屋檐遮挡风雨。风不吹头雨不打脸,还可以天天和师父交流得道的乐趣。”
“可是你自由吗?”小和尚沉默了。
于是过客从怀里掏出一扇门,并且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小和尚带到外面的世界,安排在了一个豪华奢靡的人家里。
一年后过客突然想起了小和尚,便去看他。
他问小和尚:“啊,我的佛祖,你过得还好吗?”
小和尚答道:“我佛慈悲,我活得还好。”
“那么你能谈谈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生活的感受吗?”过客表现得很真诚地说。
小和尚长叹一声,说:“唉,这里什么都好,只是这寺庙太大了。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看见满院子的佛光普照,比起我待的那个小寺庙好多了。”
说话间,小和尚已然入定。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中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
佛陀虽然证明了成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时表示并非每个众生都已经成就了佛性,或者都有菩提的善根种子。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坐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禅师!你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打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道:“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非常高兴!
禅师被人喻为牛粪,竟无以回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今天我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他与佛印的对话。
苏小妹天资聪慧,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说道:“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才知道自己的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人人具有佛性,学佛的人都知道这个观点。站在佛性的层次来看,佛性本来没得,也没失。众生只是佛性的一念化身,有生有灭。好比宇宙虚空,本来没生也没灭。永恒在那里,宇宙中的事物却随着时间生生灭灭。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出家后生活非常清苦,一次他的老朋友著名教育家夏尊见他吃饭只有一道咸菜,关切地问:“难道你不嫌这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说:“咸有咸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大师又端起一杯开水喝,夏先生又问:“怎么不喝茶,喝这种白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淡有淡的味道。”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富有禅味,可谓真正体会到了“禅悦为食”的生活。
因此,佛法的真谛是每个人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心灵的超脱,无论是咸还是淡,是穷还是达,始终能把握和驾驭自己。使自己心静如水,圆融澄明,这才是大自在。
由此看来,佛法即是关于生活的智慧,那么不妨问一句佛在何方呢?
其实佛就在心中!
r点亮心灯r
“佛在心中”,佛祖这样告诉我们。因为在佛祖看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本身就是佛心。只是因为存在烦恼,所以佛性未尝出现。我们的佛心被烦恼心所掩盖,所以只见烦恼不见菩提。但是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我心本佛心”,那么就让我们的内心慢慢地修炼吧。终有一天,我们的心能够领悟佛法无边,与佛心相应。
2.让友善之心绽放爱之光华
自古以来,与人为善都是一种美德。无论东方、西方,为善一直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现在的社会讲“法治”,也提倡“德治”。“德治”,就是要求人们净化心灵,与人为善,与物为善。
《圣经》上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人热情地招待了一群衣衫褴褛的人,等客人走后才发现他们原来是上帝派来的使者。
回想一下,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似乎也朦胧记得老人们常说对穿得破和长得丑的人不能小看,不能鄙视,更不能施淫弄威。与人为善才有好报,说不准他们中的哪一个就是“天上人”。
凡此种种无不在告诫人们要做善良的人,要友善地对待他人,或许我们给予帮助的人终有一天也会给我们更多的回报。
有一只鹦鹉飞往远处,由于飞出去的距离太远,所以当晚它来不及回巢了,于是就栖息在山林里。这山林中有很多鸟兽和睦相处,不互相残害,而且对外来的客人也总是十分友好。
见鹦鹉飞来,大家都热情地欢迎它。与其亲近,并希望它永远留下。鹦鹉感动地说:“你们快乐相处的情谊太让我感动了!说实在的,我真想留下来,在你们这儿生活。但我自己有家,也有伙伴。我不忍离开它们,不能不回去呀。”
由于众鸟兽的热情,鹦鹉没有在第二天马上离开,而是在此做客数日后才飞回自己的山林中。
之后不久,鹦鹉曾经栖息过的那个山林突然起火。火势汹汹,火光冲天。远处的鹦鹉看到了这一幕,它想到了友善的伙伴们正在大祸临头之际,对这惨状感到万分焦急!于是鹦鹉不顾一切飞到河边,用双翅蘸满了水。然后飞到那片山林的上空,把翅膀上的水洒下来。如此快速地来回飞腾,不知有多少回。疲劳极了,但它毫不松懈!
鹦鹉的这一壮举被出巡的天神见到了,天神为此非常惊讶,他说:“鹦鹉呀,你好愚蠢,你翅膀上的一点点水,能起什么作用呢?难道你不知道杯水车薪,远水救不了近火的道理吗?”
鹦鹉流着泪说道:“我也明知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但这山林中的同伴太友好了!我曾客居在它们那里,它们待我亲如一家。现在它们遭到了大难,我怎么能忍心坐视不救呢?只有尽我一分心和一分力,我才心安啊!”
天神听了鹦鹉的话十分感动,立刻使出神术降下大雨,帮助鹦鹉将那座山林中的火灭掉。片刻间大火消失了,这片山林中的生灵得救了!
人是感情动物,当一个人真正地感到他人的善意之后,在多数情形下也会本能地对他人生出善意。这样双方就有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基础,就有可能推演出好的结果。
古往今来,与人为善是美德,备受推崇和褒奖,“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也充分说明与人为善是君子之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与人为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与人为善。
可是“为善”在有些人看来是“划不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与他人为善会损害自我的利益。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人为善,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我国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虽然这种说法至今没有得到证明,但是相信绝大多数人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努力,加上别人的帮助都有可能成为好人,而这也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重要信念。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索取什么。因此,我们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就已经是精神上的升华,而不必刻意要求别人怎样。
r点亮心灯r
与人为善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个人内心世界一片广阔的视野。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不讨人喜欢,甚至四面楚歌。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们过不去,而是他们在与别人相处时总是自以为是。并且对别人百般挑剔,随意指责,人为地制造矛盾。而只有那些时时处处与人为善的人,才能建立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在很多时候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这就教育我们要学会待人如待己。
3.真诚是一束醉人的花
人与人之间要想建立和谐和共赢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就离不开心灵的沟通和坦诚的对待,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真诚。真诚不是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加诱人的光泽。有许多凭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因为真诚却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当然以真诚待人,并不是为了要别人也以真诚回报。如果动机是以自己的真诚换回别人的真诚的话,这本身已不够真诚。真诚是晶莹透明的,它不应该含有任何的杂质。真诚就像一束醉人的美德之花,绽放在人的高尚灵魂之中。
历史上有一段张良拾鞋的佳话,体现了真诚的力量。
有一天,张良闲来无事,便信步出游。当他走到下邳桥的时候,看见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站立在桥头。老人的衣着打扮像一个贫苦的人,似乎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
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听着这无礼的要求,张良一股怒火直往上蹿,想:“我与你从不认识,凭什么要我给你拾鞋?”但当他想到老人年岁已大,身体不灵便,下桥取鞋有困难时便强压着怒火,到桥下为老人取来了鞋子。
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穿鞋就穿鞋吧!”于是张良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着张良哈哈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而去。
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大吃一惊,看着老人离去的身影,他一点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回来了,说:“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你在五天后天刚亮时到这儿来等我。”虽然张良对老人的行为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跪下来说:“是!”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急急忙忙向下邳桥赶去,谁知老人早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天还未亮,张良早早起了床,向下邳桥奔去,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大怒,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于是半夜时分已等候在桥头了。过了一会儿老人步履蹒跚地走来了,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来了,露出了笑容,说:“年轻人就应该如此!”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
张良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并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
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大功。
我们再来看看盘禅师教导弟子的故事。
有一位学僧请示盘禅师:“我有一个天生的毛病——气短心急,曾受师父指责。我懂得知错要改,但因心急已成为习气,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帮我改正习气吗?”
盘禅师非常认真地答道:“如果能拿出来你心急的习气,我帮你改正。”
学僧道:“现在不会心急,有时会忽然跑出来。”
盘微微一笑道:“那么你的心急时有时无,不是习性,更不是天性。而是你触境所生的,本来没有,因境而生。若说父母生给你的,你是太不孝了。父母生给你的只有佛心,没有其他。”
盘禅师一生接待学人,不说佛法,不说禅法,只是要求你自己应具有的佛心和高贵的道德。
后来盘禅师圆寂后,一位住在寺院旁的盲人对参禅的学僧说道:“我虽是瞎子,看不到对方的面孔,但却能从对方说话的声音判断他的性格。通常我不但可以在一个人对幸福者或成功者的祝福语中听出他的嫉妒声气,也可从他对不幸者或失败者所发出的安慰语中探出他的得意和满足声气,仿佛他可从那些慰祝之言中得到许多的利益似的。但是在我所有的体会中,盘禅师对人说话的声气始终真诚无伪。每当他向人宣示快慰之情时,我只听到快慰的声气;当他向人一吐愁肠时,我只听到愁苦的声气,那种声气完全是从他的佛心中流露出来的。”
学僧听后一面否认盲者的话,一面赞美盘禅师道:“我们老师的佛心不是父母生的,那是他本有的。”
为人要真诚,只有与他人真诚交往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我们知道,从彼此之间陌生变为知己需要一个相对来说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和对方聊天,达到初步的了解。才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才有能够继续交往下去的念头。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对你来说都很正经,不像是假的。于是将心比心,你也会把自己的一些心里话告诉他,这样就达到了初步谈心的效果。
慢慢地,自己有什么开心和不开心的都会找他来倾诉,他也会认真地听。然后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评价一下你做的事对还是不对,并且该做或者不该做,那么这就是真诚。真诚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你的朋友,而不是一味地欺骗,捏造另一种虚伪的想法来哄骗对方。真诚是朋友变为知己的前提,更为友情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真诚的反面是虚伪,或许你会说我真诚地待人,可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回馈,自己的利益岂不是受到损害了吗?可是请你想想即使如此,你的心灵深处依然是宁静的,是无愧于旁人的。虚伪有时会使你占一些小便宜,但是你的心灵深处会不安。成为一个真诚的人,你会感到身心都很轻松。真诚犹如一潭幽雅的湖水,宁静、淡泊而美丽。有时它也难免遭到泥块沙石的袭击,但是它凭借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会使污秽沉淀,仍旧不改自己光彩的荣颜。
r点亮心灯r
我们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而生活的内涵却纷繁复杂。在我们每个人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如果都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身边的一些事物,我们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平和;同时也能感受到真诚的可贵。在真诚的天空下,我们的生活将会有更多的阳光和雨露。拥有真诚,你会减少失落的感叹,增加许多新的拥有。只要真诚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4.把付出看成另一种获得
大千世界中的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有生灵的物体都在以不同形式付出,几乎每一个付出者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为别人获得更多。或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你想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株芳草;你想成为汪洋大海,可你却只是一泓山泉……付出者总是懊恼自己不能为别人付出更多,做得更好。但是,请相信老天是公平的,它不会漠视这一切。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里发热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做不了大海,就做山泉,为过路的游人带来一份清凉……付出不分高低,不论多少,只要我们大方地付出,我们同样快乐!因为付出其实也是一种收获。
释迦牟尼佛付出了无尽的悲悯与爱心,从而成就了佛果;一个国家领导人因为付出了为人们福祉而辛勤服务的心愿和辛苦努力,从而获得了人们的爱戴;一个商人因在经营上付出了超人的精力与汗水,从而成为大富豪;一个运动员因为付出大量的汗水及痛苦的代价,从而成为冠军;自信的我们因为付出真诚、爱心及汗水,从而成就了属于我们自己美好而不悔的幸福人生。
一位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面,伸出双手向路人乞讨着什么。
这时候佛陀走了过来,男子也将双手伸到他的面前。
佛陀问他:“孩子,你已经拥有了那么多的金子,难道你还要乞求什么吗?”
这位男子叹了口气,说:“唉!虽然我拥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满足。我乞求更多的金子,我还乞求爱情、荣誉和成功。”
佛陀从口袋里掏出爱情、荣誉和成功送给了他。
一个月之后,佛陀又从这里经过,又看到那位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向路人乞讨。
佛陀问他:“孩子,你所求的都已经有了,难道你还不满足吗?”
“唉!虽然我得到了那么多东西,但是我还是不满足,我还需要快乐和刺激。”男子说。
佛陀把快乐和刺激也给了他。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佛陀从这里路过,见那男子仍然坐在一堆金子上向路人伸着双手。
佛陀又问了同样的话,只听男子回答:“我仍然不能感到满足,老人家,请你把满足赐给我吧!”男子说。
佛陀笑道:“你需要满足吗?孩子,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学着付出吧。”
佛陀一个月后又从此经过,只见这位男子站在路边。他身边的金子已经所剩不多了,他正把它们施舍给路人。
男子把金子给了衣食无着的穷人,把爱情给了需要爱的人,把荣誉和成功给了惨败的人,把快乐给了忧愁的人,把刺激送给了麻木不仁的人,现在他一无所有了。
看着人们接过他施舍的东西满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孩子,现在你感到满足了吗?”佛陀问。
“满足了!满足了!”男子微笑着说,“原来,满足就藏在付出的怀抱里啊。当初我只想得到更多,以为只有那样我才满足。可是却始终没能如愿,反而越来越不满足。而当我付出时,我为我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而满足;为人们投来的感激的目光而自豪,而满足。谢谢您佛陀,是您让我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满足,什么才是真正的获得。”
在这个世界上通常有这样一些人总是想得到一些什么,可总是得不到,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想先付出什么。他们希望得到成功者的帮助,可是他们却不想先为成功者做一些事情。他们总是非常自私地就是想得到,而舍不得先“吃亏”。他们不懂得“吃亏其实是福”的道理,这种心态往往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或许你会问,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提出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太值得怀疑了?当今社会只讲效益,只讲金钱,又有几个人会赞同“付出也是一种获得”呢?不错,每个人都需要金钱,也都希望享受。但是获得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金钱与享受的获得只能是物质层面的获得。
实际上在与人竞争时得到胜利是一种获得;能满足自己某时的一种欲望也是一种获得;有时做了一件开心的事,心情舒畅是一种获得;有时做了一件好事,得到赞许或感谢也是一种获得……可见获得有时既是物质的满足,也是精神的满足。
另外,付出所给人带来的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还会对身体带来有利的影响。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多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对健康有益。我国在1998年首次评选出的268名八十岁以上的健康老人中,90%的老人都认为甘于奉献和助人为乐就会产生幸福和快乐的情感,这是他们身心健康的秘诀之一。
毋庸置疑,在我们周围,同事之爱、长幼之爱和邻里之爱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帮助别人,多给他人以友爱是维护人们快乐生活和和谐社会的纽带。在无私付出的同时我们自身也会感到快乐,感到心灵的震撼,这是漂亮的服饰和美味的佳肴所不能取代的。因此,付出才是最伟大的,学会付出的人必将得到别人无法获得的满足感。
获得满足感当然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成功的感受。当一个人只知道索取而吝惜付出时,其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自然也就不会有满足感了;当一个人学会了付出,他才会感到这也是一种享受,而这种享受的获得千金难买。
如果你想到了这些,那么请打开你的心灵之门,让你的爱心播撒到需要帮助的人的身上。把付出当做一种享受,用你的心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r点亮心灯r
付出是一种人生的修养,真诚坦率是令人愉悦的一种品质。那些乐于付出的人,那些坦诚率直和光明磊落的人,没有人会不喜欢。助人者,人助之。这些乐于付出者必然会以自己的宽广胸怀和古道热肠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并收获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5.忠告是别人给自己的礼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在性格或在待人处事方面,总难免有不曾发觉的死角或一时的疏忽。若在此时有人提醒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衷心感激不已。所谓朋友之道,贵在劝导忠告。瑞士作家希尔泰在《书简—友情》一书中对忠告做了这样的描述:“忠告如雪,下得越静,越长留心田,也越深入心田。”请记住,忠告是别人送给你的最丰富的礼物。
平心而论,凡是能够苦口婆心劝导和指责我们的人无外乎是我们的父母、师长、兄弟、妻子、朋友或子女等。他们的目的无非是希望我们在人际关系上更圆满,在事业上更成功。但是忠言逆耳,大多数人对忠告总是有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原有的密切关系破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忠告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不顾后果提出忠告者,一定是对我们怀有深厚感情之人。一个从来不曾受到他人忠告的人看似完美无缺,实际上可说他是一个毫无良好人际关系的真正孤独者。
由此看来,得到别人的忠告说明我们周围有人在关心和关注自己。这对我们而言,能说不是一种幸运和幸福吗?不过,如果我们接受忠告时的态度不够坦然,则将会使我们的朋友弃我们而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忠告者也能从一个人的态度中得知他是否是一个坦诚的人,或骄傲自大的人,或冥顽不灵的人,进而影响对其整个人格的评价。一个谦虚上进并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个能够接受任何善意建议的人,如此即使是与我们只有点头之交的人,也将乐于向我们提出忠告。
从前有个叫“恶受”的国王,他不行善道,百般虐待百姓,还剥夺别人的财产。每当遇到从各地远道而来的商人,他都要将人家所带的珍奇宝物夺取干净,也不付报酬。此事被大家相互传说,以致国王的恶名远播。当时树林中有一个鹦鹉王听到了过路的人在谈论国王的恶行,心想我虽然是鸟,都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何况是一国之王,做出这样被大家讥笑怒骂的事,岂不是连禽兽都不如?我应当去见国王,劝他改恶行善。
于是鹦鹉王飞到国王的花园,这时国王与夫人正在花园里游玩。鹦鹉王说道:“国王暴虐无道,所有的子民和鸟兽都愤怒难平。你们作为百姓的父母,怎么可以这样呢?”夫人听了,怒火大起,派人捕捉鹦鹉王。
鹦鹉王被仆人捉到,送到夫人手里。夫人又把它交给国王,国王问鹦鹉:“你为什么骂我?”鹦鹉答:“我说国王做事不对是想帮助国王,并不是骂国王。”国王问:“我做了什么不对的事?”鹦鹉回答道:“因为有七件事会危害国王。”国王问:“哪七件事?”鹦鹉答道:“一沉迷女色,不听受忠言;二嗜好饮酒,不理国政;三贪爱下棋,不敬贤者;四打猎杀生,没有慈心;五好出恶言,不说好话;六异常加重赋税和罚金,违反常规;七无故夺取人民的财产。这七件事将会危害国王;另外还有三件事会败坏国家,一是亲近谄媚邪恶的人;二是不接近忠臣良将;三好征伐他国,不体恤百姓,这三件事不除国家早晚将有倾败的危难。”
鹦鹉王又说:“国王应像桥梁一样,济度万民;应像天秤那样,对待亲疏一律公平;应像宽敞的大道一样,不背离圣贤的脚步;应像太阳一样,普照世间;应像月亮一样,带给万物清凉;应像父母一样,关爱慈祥;应像天空一样,覆盖一切;应像大地一样,滋养万物。如果大王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民自会归顺敬仰。”
恶受王听了如此至真至诚的话,深感惭愧地说:“我身为国王,所做无道,危害百姓、伤及国家声誉。愿真心忏悔,遵从鹦鹉王的教导,修行正道。”从此之后,国王改邪归正,国内良善风气逐渐复苏,全国上下的老百姓都生起真诚崇敬之心。每个人都皆大欢喜,国王也因此洗刷了从前的恶名。
伟大的圣人孔子说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和“人受谏,则圣;木受绳,则直;金受砺,则利。”然而综观当今社会,能够做到直言不讳地指责他人缺点的人已少之又少。无论是针对自己的上级和长辈,还是同事和朋友,人们大都不愿意冒着使别人恼恨的危险给别人忠告,而抱着善其身的态度漠视一切。追根究底,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诚恳、虚心地接受别人的忠告,而且每个人都能够期待他人的忠告,那么这种现象又如何会出现呢?
r点亮心灯r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中所得来的光明更为干净纯粹。”的确,如果虚心地接受别人善意的忠告,将会使一个人调转错误的方向,向着正确的和成功的道路不断迈进。
6.向优秀的人学习,自己才可以更优秀
一位著名的美国银行家叫做“阿瑟.华卡”,他的成功得益于少年时的一次经历。
有一天,华卡无意间在当地的一本杂志上读到了大实业家威廉.亚斯达的故事。看到亚斯达的成功,华卡既羡慕又无比崇敬。而且很希望见到他,并且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一个偶尔的机会华卡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亚斯达,于是华卡询问他赚钱的秘诀是什么,亚斯达回答:“只要多结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就有成功的那一天。”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华卡却一直铭记在心,并且一直实践这一基本信条。在此后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华卡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梦想,成为了一名银行家。
后来有年轻人向华卡讨教成功的经验,华卡只是把亚斯达当初告诉他的那句话换了个说法,他说:“我希望你常向比你优秀的人学习,这对做学问或做人都是有益的。”
华卡的做法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借鉴,把优秀的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否则一个人即使有取得成功的潜质,也会因为不善于向他人学习而走向失败。
在很久以前有一座深山,山上古木参天,奇花遍地,人迹罕至。只有潺潺的溪水和偶尔的鸟鸣,才会打破这份宁静。
在这座深山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位仙人,老仙人是位得道者。面容清瘦,精神矍铄,雪白的须眉下双目炯炯有神;小仙人虽然希望能修得正果,却不愿像老仙人那样整天修炼,因此没有多大的本事。
老仙人经过多年的苦心修炼,有了五种神奇的神通力。老仙人到处寻访仙人,虚心求教,而其他仙人也常常赠给他各种仙果佳酿。从北方的邯郸国,老仙人带回了又香又软的大米;从阎浮罗,他提来一大篮山上从没见过的瓜果。甚至有一天老仙人飞上忉利天,寻访了天上的仙人,回来时带了一大堆天上的山珍海味。老仙人每次带回美味佳肴时,总要唤来小仙人共同品尝。
小仙人看到老仙人来去自如,心想事成,好生羡慕。有一天,他对老仙人说:“师父,请您收下我做徒弟吧,我想跟您学本事。”老仙人严肃地说:“年轻人,我们仙人修身养性,学习神通力不是为了我们自身的便利。如果你学习神通力是为了造福于人,那么你会如愿以偿的;相反则会荼毒人间,造成危害啊!”
听了老仙人的一番话,小仙人不做声了。过了些日子他看到老仙人又带回许多好吃的东西再也忍不住了,苦苦哀求道:“师父,教教我吧。我保证一定听您的话,学会五种神通力后用来好好修道,决不用它做坏事。”看着小仙人一脸的诚恳,经不住他几次三番的请求,老仙人终于答应把五种神通力传授给他。小仙人费了好大工夫,总算把神通力学到了手。
小仙人学会了五种神通力后,忍不住山上的寂寞,总想到处炫耀一番,可在这个人影都难看到的深山老林里他连一句赞扬的声音都听不到。
有一天,小仙人悄悄地下了山来到城里。热闹的街道上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看到一个年轻人拔地而起,腾云驾雾。大家都看呆了,人们围拢上来赞不绝口:“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本领可真大啊!”听着大伙儿的一片赞扬声,小仙人不禁扬扬得意起来,于是他也使出了各种神通力展示给众人看。
虚荣的小仙人自此常常下山,在男女老幼面前表演神通力,不久便名声大振。
一次,小仙人正在卖力表演时不巧被老仙人撞见了。老仙人沉下脸来说道:“年轻人,若是心术不正,总有一日你会丧失神通力的。”可是小仙人对老仙人的苦口良言充耳不闻,反而以为老仙人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便到处诽谤老仙人。说是老仙人嫉妒他的本事,见不得年轻人比自己强等。
流言传到老仙人耳朵里,他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做任何辩解。因为他知道他的预言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果然没过多久,小仙人在一次表演中,竟然失足跌下来,众人哄堂大笑。他试图再次拔地而起,却怎么也升不上天空了。小仙人不甘心在众人面前丢人现眼,他一遍遍地施展各种神通。得到的却是众人嘲讽的笑声,原来他的神通力已全部失去了。
一传十,十传百,小仙人失去神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全城百姓赞扬老仙人品德高尚,本领非凡;同时纷纷谴责小仙人心胸狭隘,品行低下,最后一致决定把小仙人驱逐出城。
沮丧的小仙人这才懊悔自己不该把老仙人的忠告当成耳旁风,可是一切都已晚了,他只能在众人的斥责声中灰溜溜地离去。
其实人和人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如一句西谚中所说:“光滑的瓷器来自泥土,一旦破碎就归于泥土。”一个人即使学历再高,曾经的职位再高也只能代表过去,而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
也许我们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但通常来讲,别人身上也会有我们所不具备的东西。所以要想让自己取得更多进步,我们就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盯在他人的强项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与无知。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它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短处,从而促使我们不断取得进步。
美国有一个企业大亨曾经只是一家香皂公司的推销员。
有一天他到一家超市里推销香皂,当时超市的老板正在忙碌。一看是个推销员,便有些不耐烦,向这位推销员挥了挥手说:“你走吧!我这儿货很多,没有空跟你闲聊,等以后再说吧!”
见超市老板如此蛮横,推销员虽然感到心里不舒服。但是并没有就此退缩,他仍然打算说服超市老板购买他们的香皂。
可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超市老板却破口大骂:“带着你的东西立刻给我滚蛋!我刚刚是给你面子,不想让你太难堪。可是你太不知趣了,真是不知好歹的家伙!”
听了这么难听的话,推销员很难堪,但是他依然平心静气地对老板说:“很抱歉,我刚当业务员没多久。对很多东西还不够了解,希望您能多多指教……才疏学浅,还希望你不吝赐教……对了,您可不可以告诉我,当我向其他地方推销我们的香皂时我该怎么说?”
老板听了此话,才发觉自己刚才的话实在是太过分了,于是便热心地对推销员说:“你应该这样……”,只见老板把这香皂的好处说了一大串。
“先生,没有想到你对我们公司的产品这么了解,所说的话也如此具有说服力!真是谢谢您的指点。”推销员由衷地称赞着超市老板。
这位老板听到这些,不但消了怒气,而且还心情舒畅地与推销员签下了一笔不小的订单。
也许这个故事有点极端色彩,但它确实能够反映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是谁都比较欣赏谦虚之人。
谦虚永远是一种让人尊敬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它可以使我们永远将自己置身于学习之中;同时有助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当然,谦虚并不意味着客套与虚伪,也不是遇到工作时的退缩与推诿,更不是所谓的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谦虚能使人进步,最优秀的人往往最谦虚。
r点亮心灯r
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也都有缺点和短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才会有进步;另外,我们还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向他人学习,既要学习别人的成功之处,也要善于从别人那里借鉴“缺点”以免重蹈覆辙,这也就是所谓的批判性学习。
总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我们能客观地看别人与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就会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7.为自己的心灵洗个澡
有一天,化缘回来的小和尚在禅房门口看到老法师正端坐在阳光下大汗淋漓、泪流满面。小和尚就非常惊讶和不解地走上前去,低声问道:“师父,您怎么了?”
“没怎么,我正沐浴呢。”老法师心平气和地说。
小和尚就更困惑了,转了几个圈之后,又凑过去问法师:“师父,没看到您沐浴呀?”
“我是在沐浴、洗涤自己的心灵,你当然看不到了。”老法师静静地说。
小和尚就更好奇了,他想探个究竟学点见识,就又打破沙锅地问道:“怎样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呢?师父能否开导开导弟子?”
老法师就说:“点燃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在自己的心底煮沸半腔开水。再加入仁义、孝悌,甚至反思和忏悔等几味名贵药物,便可以为心灵药浴了。”
为我们的身体洗澡,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到清爽;为我们的心灵洗澡,会让我们的心灵感到心旷神怡。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个特别的地方,一个人的心灵如何往往可以让自己把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这都取决于自己用什么样的心灵看待这个世界,这个社会。
或许有时候我们应该给心灵洗个澡,让心灵不再被疲劳、紧张、焦虑、抑郁、迷惑与伤感困扰,让心灵得以净化与安宁。
所以给心灵洗个澡吧!在宛如涓涓流水的交流中,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消退身心的疲惫与烦躁的心绪。在阅读中体悟生活与生命的真谛,感悟每一天心灵的成长与自身拥有的无价的财富。
其实大多数人的痛苦往往是因为自己看不开,放不下而造成的。这种一味地固执容易使心灵的垃圾越积越多,它们的名字叫做“怨恨”和“烦恼”等。
街道脏了,我们会看到清洁工认真打扫。然后把垃圾运走,随之街道焕然一新。假如一个人也能够经常清洗自己内心的垃圾,那么其心灵便会充满愉悦与快乐。
曾经有个人在浴缸旁边写了九个字,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人在洗澡的时候,外洗身,内洗心,所以在洗完澡后“身心舒畅”。也就是说,他洗澡的时候不但洗去了身体表面的污垢,也洗去了内心贮藏的渣滓,所以洗完之后能够有种舒畅的愉悦之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有人洗澡只洗人,不洗心。而且在洗澡的时候还不停地抱怨这个憎恶那个,这样的洗澡不洗也罢。真正的洗澡应该是外洗身,内洗心,把身体里里外外都洗干净。
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灵简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清洗心灵的过程。它能够将我们身心的多余杂质驱除出去,只留下我们性格中最纯最真的部分。经过这样的简化和洗礼,那些曾经表面上看起来深不可测且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就会呈现越来越简单的面貌。直到全部改变成几项永恒的原则,让我们成为一个纯洁、高尚和无私的人。
其实无论什么职业有怎样的工作环境和竞争压力,让自己的心灵能够定期地净化和升华。洗掉俗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以促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但是不幸的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有太多的人难以做到这一点。为了自己的事业,有很多人置自己满是灰尘支离破碎的心灵于不顾,这无疑是对自己的残害。
所以,我们不妨送给自己这样一句话:“不为外撼,不以物移。定心若止水,石掷无涟漪,方可谓真人。”
r点亮心灯r
决定一个人命运与际遇的不是所处的环境,而是内心所抱持的态度。在紧张、忙碌之后要轻松和自在,让身体的疲累得到缓解,同时更要顾及心灵的感受。当心灵感受压力的时候,就将一切外在的追求与不切实际的渴望放下,让心灵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舒展之后,心灵才能带领我们跋涉更遥远和更曲折的道路。
8.让“满足”走进生活
有一个天使在给人间送信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当它醒来后发现自己的翅膀被偷走了。可以想象天使没有了翅膀,其力量何其弱小。天使又冷又饿,好不容易来到一户人家门口。
“我是天使,请您把门打开。”
门内的人听了,赶紧打开门。他们期待着天使给自己带来好运,见到天使就问:“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天使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我没有翅膀了,没办法回到天堂。所以我没有礼物给你们,很抱歉。”
这家人一听说天使没有礼物,恶狠狠地说:“没有翅膀和礼物的天使不算天使!”说完就把门关上了。
天使又来到第二家和第三家,和前面一家一样遭到冷漠的拒绝。
无奈之下,天使只好蹲在村口哭泣。一个牧羊人看它可怜,把它带回了家。天使吃饱了饭,穿上了暖和的衣服,开始对牧羊人述说自己的遭遇。牧羊人说:“你即使不是天使,我也会给你一顿饭吃的。如果你没有别的事做,就留下来和我一起牧羊吧。”
落入人间的天使的确不会什么手艺,于是就和牧羊人学习牧羊。天使每天梳理一些羊毛留下,日积月累,它为自己织了一对羊毛的翅膀,在牧羊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飞走了。过了几天天使来答谢牧羊人,问他要什么。牧羊人说:“让我增加一百只羊吧。”
天使给了牧羊人一百只羊,可是牧羊人比以前还要辛苦很多。他找到天使,请它把羊收回去,然后为自己盖一间大房子。天使又满足了牧羊人,给了他一间大房子。可是当牧羊人在大房子里住着,发现到处是灰尘打扫不过来,于是他又用房子换了一匹马。但是牧羊人骑在马背上不知要到何处去,他就又把马还给了天使。
天使问牧羊人:“你还要什么呢?”
牧羊人说:“我什么也不要了。”
天使说:“人人都有很多愿望,你难道没有吗?”
牧羊人说:“愿望实现之后,我才知道我不需要这些东西,它们成了我的累赘。”www.chuanyue1.com
天使又说:“让我送你一件无价之宝吧,它的名字叫‘性格’。”
牧羊人说:“我已经有了这样的无价之宝,那就是满足。”
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哀叹声。有人表露于声,有人表露于心。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总是被无尽的坎坷与烦恼困扰着,似乎人生在世毫无幸福可言。凡此种种,大多是因为对名利财物的不满。
古人说得好:“人生在世,名利财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我们抱着不知足的心态对待生活,即使时时刻刻,永不停息,并永无止境地去追求,永远都不会有幸福和快乐的时候。ωWW.chuanyue1.coΜ
在欲望面前,有的人永无止境,永远得不到满足;有的人却能够适可而止,懂得知足。其实知足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就像故事中的牧羊人那样,在满足了一定的欲望之后做到适可而止。因为过多的欲望除了给自己带来不快乐之外,实在没有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何不看看那些因欲望难填而陷入人生死角的人们?有的人虽然每天食有鱼,穿名牌,住豪宅,行有车,但是依然体味不到生活的欢乐;那些贪食贪财之人,还不是在欲望的钩子上败走麦城?更有甚者,对钱财对权位对美色贪得无厌,从而肆无忌惮地用不法手段攫取。以致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得身败名裂,甚至误了卿卿性命。再看看监狱里形形色色的案犯,又有几个不是由于贪心而失去自由身?
《道德经》所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矣。”其意是说过于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到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我们不否认不知足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原始心理需求,只有不断的追求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但是追求是两重性的,有物质和精神的。如果我们的物欲追求总是超乎精神的追求,那么世界万物永无穷尽,我们的欲望也会没有尽头。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还是要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情变得坦然。这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也许这个比方不太恰当。但是如果我们能撇开物欲和名利,无所求并无所需,也许就不会有沉重的思想负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阳光灿烂,所有的一切都会显得如此合理且正常。试想带着这样的心情工作和生活,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快乐可言呢?
我们本来就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亲友及物质财产等。应该说,我们得到这些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可是我们还不曾满足,依然在祈求上苍给予更多。然而生活不可能,也不会按照一个人的需求来供给他的。世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公平的,有耕耘才会有收获,有奋斗才会有成功,有付出才会有得到。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任何人想不劳而获都是不可能的。
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人生的经验在于积累。我们不要祈求太多,只要一点点就足够了。祈求太多,生命就显得过于沉重。你也会感到你的人生缺少遗憾而懒于追求,从而觉得生活好似是一种负累。
当然我们提倡把知足作为一种生存智慧,并不是要把它理解成随遇而安和不思进取等消极的人生态度;否则“知足”只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我们所说的“知足”是对现实生活的欣然接受,其实当我们通过努力仍无法改变生活的处境时除了欣然接受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知足”也应该是为不负有限的生命奋发图强的同时不与他人比地位高低,比富贵享受。能坦然地对待功名利禄,有古仁人志士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处世态度,学会在平淡的日子里没事偷着乐。如果我们都能“知足”,就能在顺境中优哉游哉。万一置身逆境也能安之若素,如此又何愁不拥有人生的大快乐和大幸福呢?
r点亮心灯r
知足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崇高的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的人是智慧的人,是快乐的人,更是懂得创造和把握幸福的人。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淡定:不纠结的活法更新,第六章 心诚——一炷心香尽,出世修佛心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