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其他小说 > 读人心理学 > 第九章 摒弃不当的识人方式,避免“看走眼”的尴尬
  有人抱怨:“我以为他会很好,结果他却是这样的人。”这就是看人看走眼了。读人的关键不仅在于学会读人的要领和策略,还在于识人方式是否恰当。识人不当,只会白费功夫,却不能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

  读人关键词晕轮效应以偏概全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在长期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和认知大都是从局部出发,由一个点、一个面而扩散得出对某人的整体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偏概全”。如果一个人被贴上了“好”的标签,他身上就会被一层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相反,如果一个人被贴上了“坏”的标签,他身上就会被消极否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不好的品质。这就像刮风天气来临前的夜晚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即月晕),其实那不过是月光被扩大化了而已。据此,爱德华为这一心理学现象起了一个贴切的名字,叫作“晕轮效应”。

  在爱德华看来,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或者人们的识人逻辑很容易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对他人的印象,或者被好的光环笼罩,或者被坏的光环笼罩,极易走极端,所以常常在识人看人方面出现很大的误差,尤其是考虑到人性中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性。

  那么,我们在识人看人时如何做才能避免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克服以偏概全的弊端呢?

  一、削弱“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各自内心会形成对对方的直观感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第一印象,其由于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常常比较深刻,会对双方以后的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初次接触对个人的判断有着一定的局限,而且第一印象大多是由外在的信息得出的结论,甚至很多具有一定的虚假性。而让问题变得复杂的关键又恰恰在于,人们从初次接触中获得的关于某人的信息会影响以后获得的信息的解释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获知的信息只能退居二线,充当补充和解释的角色。这就是晕轮效应产生的温床。所以,要想摆脱晕轮效应的影响,我们首先要学会冷静、客观地看待对某人的第一印象,做好改变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思想准备。

  二、克服“投射倾向”

  有的人天生一副菩萨心肠,总是用善意的眼光看待别人。有的人则总是恶意揣测他人的一言一行,总是认为别人“别有用心”,这其实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猜疑心过重。这种将自己的某些心理特征附加给他人的心理学现象,就是所谓的“投射倾向”。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不经常对其进行清醒的、理智的自我反思,那么很可能就会产生晕轮效应,产生各种偏见。

  三、克服“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的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对人进行分类,并为不同人群贴上标签,按图索骥。比如,认为教师都是一副文质彬彬的形象,总是把商人和“唯利是图”联系起来,等等。这种分类方式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类人进行简单概括的了解,但是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刻板印象的形成并非基于认识对象本身的真实信息,有时还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所以,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有着不解之缘,也是导致认知失真的一个源头。正因如此,我们要想对他人形成确切、深刻的认识,就不要忽视人的复杂性,并应及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因为刻板印象而形成的假象。

  四、避免“循环证实”

  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产生了怀疑,久而久之,对方发觉了,他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对方的这种情绪的流露,反过来又会验证你自己当初猜想的正确性。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这就是说,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产生感情偏失,这反过来会加深己方感情偏失的程度。这样不断循环证实,只会让双方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像是走进了晕轮效应的迷宫而无法走出。这就提醒我们,当看某人不顺眼,怀有成见的时候,不妨先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如果是,就要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知识拓展

  关于晕轮效应的著名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们宣布,他将会临时邀请一位研究生为他们代课,并告知了学生关于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他向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介绍说,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优秀品质;对另一个班级的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的用词则是一模一样的。穿书吧

  一段时间过后,凯利特意调查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对新导师的印象。结果显示,第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新导师一见如故,经常与之互动;而第二个班级的学生对新导师没什么好感,甚至敬而远之。

  由此可见,仅仅由于介绍中的一词之差,就影响到了学生对新导师的整体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去观察新导师,使得他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读人关键词定势效应更新第一印象

  人们在初相识的几分钟,甚至仅仅几秒钟之内,就能收集到大量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种族、身体特征、谈吐等。接下来,在交谈中,我们会渐渐了解到这个新朋友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他的学历、婚姻状况、孩子(有无孩子以及孩子数目、性别、年龄等)、职业、嗜好等信息。这些信息正是识人需要获取的第一层信息。

  第二层信息主要是通过观察得出的关于对方身体特质方面的信息,但是需要进一步解读,所以比较主观一些,如肢体语言和谈吐的含义,语调透露的意义,某些特殊行为的重要性,等等。

  第三层信息,也就是最终得出的关于对方性格方面的结论,它是通过对前面两层信息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综合性信息。比如,这个人的言行是体贴的还是粗鲁的?他是慷慨的还是吝啬的?他的脾气是暴躁的还是温和的?他是勤奋的还是懒惰的?

  以上这些信息都将成为了解一个人的重要资料。但是,要知道,第一印象仅仅是第一印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何况大多数人都会努力给人营造一个出色的第一印象。所以,当有更多的时间、资料和机会去深入了解一个人时,我们就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审视并修正自己对他的第一印象。否则,我们可能就会漏掉关键线索,背道而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和一种常见的心理学效应有关,这种心理学效应就是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指的是人们受既有信息或者认识的局限,若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会使人们习惯于以固定的视角来认识和思考事物,并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在看人识人方面,人们受定势效应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人会因此而丧失客观的识人能力和识人态度。如果自己曾和某人打过交道,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或者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就会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比如,某人有过偷东西的经历,当大家的东西被盗后,大家就会认为一定和这个人有关,并发现他所有的语言和动作都存在很大的嫌疑;当大家认为某人是始作俑者的时候,就会认为他所有的微表情都在显示他的心虚;等等。

  此外,定势效应还是产生社会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在于人们遇事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这种独立的判断能力包括表现为横向的“同其他人的想法”相区分的能力,以及表现为纵向的“同自己以往的经验”相区分的能力。

  这两种独立的判断能力是确保个人消除定势效应影响的关键。这就提醒我们,在识人的时候,要想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要注意遇事要就事论事,不要将其同他人的想法和以往的经验混淆在一起。

  这就是说,我们在看人识人的时候,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管自己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和体验,也不管别人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提示和暗示,我们都要将其作为后续的参考,而不是作为先行的结论。在判断之前要做实际的接触和分析,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动机,然后再根据他人的观点和以往的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知识拓展

  两种常见的识人误区

  我们在识人时常常会出现看走眼的情况。比如,有的人看起来很老实,但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心术不正之人;有的人看起来坚强有韧劲,但是私底下却是懈怠懒散的;有的人看起来很温和,其实性格很强悍;等等。所以,我们在识人时,一定要防范定势效应的影响,看清对方真实的一面。夶风小说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识人误区,我们要极力避免。

  “外表无害的人值得托付。”很多人认为那些看起来无害的人很可靠,值得托付,其实这是一种识人误区。有些人在表面上会对我们做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殊不知,他们对所有比自己强的人都是这种态度。我们与他们交往时往往会松懈,但是他们往往会有所图,所以,对这样的人绝不能掉以轻心,他们不一定值得托付。

  “能言善辩的人有真才实学。”“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就是仅凭三寸之舌就赢得别人的信任,最后却由于总是把事情搞糟,而失去了对方的信任。因此,我们在识人用人的过程中,不仅要看他如何说,更要看他如何做,也就是考察他是否具有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

  读人关键词情感羁绊客观性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以一句著名的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告诉皇上应该亲贤远佞。

  其实,在用人方面,自古以来都存在任人唯亲这样的现象。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他调查了350位企业管理者,结果发现其中多达259位管理者在提拔员工时会优先选择和自己更亲近的人。尽管这些管理者声称自己的处理非常公正,并没有因为私人关系而受到影响,而且在大家的监督之下,他们会尽可能地提醒自己按照流程和规章制度办事,可是,最终的结果依然充满了争议。

  尽管这位心理学家相信部分管理者确实在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客观,但是这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亲属关系依然会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许多管理者在潜意识中会倾向于提拔那些和自己更熟悉且关系更好的下属。比如,员工甲和员工乙具有相近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他们年龄相仿,而且工作经验和年限也相差无几,但是由于员工甲和管理者的关系更密切,所以在提拔人才的时候,管理者最可能做出“甲更适合”的决定。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都更加倾向于依靠亲疏关系来看待和分辨一个人是好还是坏,常常对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更有好感。即使有时会提醒自己一定要放下私人感情,但是在潜意识中,对亲疏关系的信任已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类似的现象:当一个人评价两个朋友时,总是感觉和自己关系更亲近的那个朋友更有人格魅力;父母常常会认为自己的孩子长得更好看,更乖巧可爱;某人要招聘一个员工,但是应聘的人是朋友的女儿,他就会无视她的基本缺陷……虽然这些情况不是绝对存在的,但是多数时候的确如此,人们倾向于对与自己更亲近的人产生更好的印象。

  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曾经将人际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所谓“强关系”,指的是属于同一生活圈和工作圈的人际关系,包括家人、亲人、朋友、同事,以及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同学,都属于强关系的范畴。相对而言,那些在生活圈和工作圈之外的人际关系就属于弱关系,有着这种关系的人往往是不熟悉或者不很熟悉的,比如,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同事就属于这种关系。

  那些处于强关系中的人更容易通过人际关系来提高印象分,这就涉及感情上的私心。换句话说,人们都会或多或少照顾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会认为他们更有魅力,认为对他们了解更深,并觉得他们更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所以在做出选择时会将自己的利益考虑在内。比如,在涉及人事任免和奖惩措施时,人们通常会根据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做出选择。

  这就违背了看人与识人的一个重要原则——保持客观性。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他人产生爱意、友谊、轻蔑甚至憎恨的感情,这些感情都可能会妨碍识人的客观性。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我们不愿意去想他的缺点;对于自己讨厌的人,我们不愿意从他们身上找优点。而且更麻烦的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改变,为了自身的安全和方便,常常会为自己绑定一个情感羁绊——维持现状。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对别人做出判断时才会失去应有的客观态度。

  一旦我们与某个特定结果产生了情感羁绊,想要保持客观就会非常困难。羁绊越深,感情用事的倾向就越严重。虽然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能成功避免在感情脆弱的时候做决定,但是既然意识到了这种陷阱的存在,我们就应该想办法避开它。

  知识拓展

  四种失去客观性的最常见状态

  大部分客观误差都源于某种程度的认知失调或者妄想,虽然要彻底改变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克服这种认知倾向。

  为此,我们需要了解会让人产生这种认知偏差的几种状态,它们分别是情感羁绊、需要、恐惧和防御心理。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后面几种状态。

  谈判界有句行话:“最想成交的人最吃亏。”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做出妥协。比如,孩童时期,担心迟疑会让大人改变主意,所以宁愿接受一辆破旧的单车,也不愿等待晚些才能送来的全新的单车;再比如,一个着急用人的老板可能会聘请第一位勉强够格的面试者,但是他会在2个月之后又翻看同一个职位的应聘者的简历。这就是“需要”导致认知偏差的例子。

  恐惧是一种植根于人的本能的情感,它对读人能力产生的影响既难以估量,又无法彻底清除。比如,我们不敢辞掉工作,因为害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我们不敢结束一段恋情,因为害怕找不到更好的对象;我们不敢管教孩子,因为害怕孩子会跟自己疏远。虽然我们不能驱除恐惧,心清目明地读人,但是我们可以压制恐惧,甚至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准确地读人,不过前提是要明白自己究竟在怕什么。

  一个人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能够保持耳清目明已经很困难,在受到攻击时更难做到这一点,但是这时是最应该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客观的时候。要想做到这些,唯一的办法就是遏止防御心理,彻底理解自己需要回应的对象是什么,从而使自己回应的效果大幅转好。

  读人关键词全面看人用人长处短处

  在识人问题上,用人者尤其要谨慎,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多层次、全面地去考察、了解人才,不要因一事一时的成败而去评判一个人。

  全面地看人,就是要把一个人的优缺点、成就与失误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考察,把他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和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此人的本质和主流特征。

  著名的管理专家杜拉克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聪明的经理审查候选人绝不会首先看他的缺点,选拔人才时至关重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三国时期钟会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钟会是一名出色的谋士,在他7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带着他和他的哥哥去见魏文帝曹丕。他的哥哥见到曹丕的时候,显得十分惶恐,汗流满面;而钟会却表现得从容镇定。

  曹丕问钟会的哥哥为什么会出汗,他回答道:“战战惶惶,

  汗出如浆。”曹丕然后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钟会答道:“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听了他们兄弟两人的回答,曹丕和司马懿对钟会的才华表示惊叹。钟会长大以后,逐渐展露出自己的才华,深得魏帝的赏识。

  试想,如果当初曹丕从钟会的“不流汗”中看到的是他的野心,那么,他非但不能脱颖而出,得到重用,反而还可能面临各种打击和胁迫。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只要能扬长避短,这世间就没有不可用之人。从这个层面上讲,管理者的识人用人之道,着眼点应该放在识人之长上。

  无独有偶,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讲过一件类似的事情。

  一个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自己会建造房屋。柳宗元对此深表怀疑,认为他是一个喜欢吹牛的家伙。

  后来,柳宗元在一个大型造屋工地上又见到了杨潜。只见他正在自信从容地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工匠在他的指挥下挥汗如雨,奋力做事,现场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见此,柳宗元大为惊叹。

  这个故事同样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用人者在识人时,如果先看一个人的长处,就能让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如果先看到的是一个人的短处,那么很可能会忽视他的长处和优势。

  这就是说,用人者在用人之长时,也要能容人之短。人的短处无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素质中的不足之处,二是人所犯下的某些过失。一般来说,才能越突出的人,其缺陷也就暴露得越明显。比如,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傲物;有魄力的人常常会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谦和的人大多是胆小怕事的人;等等。再者,错误和过失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

  因此,如果不能容忍、宽恕人才所犯下的一些小过错,就可能会埋没人才,那么世间就几乎没有人才可用了。

  知识拓展

  从整体上把握识人的几个要点

  很多人会说自己当初看错了人,或者抱怨自己被他人误解,其实这些现象往往源于人们片面的分析和判断。人们往往执着于他人身上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期的特征,却忽略了人类自身的全面性和复杂性。从心理学分析的角度出发,看人需要尽可能保证整体性,这应成为一个基本原则。

  为此,我们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要全面地看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性格的模糊性、情绪的起伏变化、角色的多样性、能力的差异化、生活的丰富程度,都会使不同的人身上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所以,我们在看人识人的时候,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以偏概全,将他人身上某一个优点、缺点或者某一方面的特质当成其个人形象的象征。

  二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人。任何人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可能会呈现出各种状态,所以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要用机械的、停滞的眼光来看人,而要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们在工作、生活和情感中的动态变化和趋势。

  三要在实践中识人。许多人在识别和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凭借一些固有的理论知识就做出评价,如道听途说等。事实上,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根本无法准确了解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更清晰、更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最好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和接触中进行把握。

  读人关键词真正的朋友判断标准表现态度

  朋友关系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人际关系之一。很多人喜欢结交朋友,而且看似有很多朋友,但是他们往往分不清哪些是真正值得结交的朋友。正是因为缺乏识人能力,他们在交友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情伤害,遭遇“交友不慎”的尴尬。

  那么,我们如何识人才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呢?这有三个判断标准,即“三看”标准。

  一、看他对待朋友犯错的态度

  这是识别真正的朋友的第一个标准。每个人都会犯错,身边人能否及时指出这些错误并进行批评,是衡量友情的一个判断标准。

  有的人在朋友犯错时,及时进行提醒,督促对方尽快改正错误。如果朋友执迷不悟,他还会对其加以制止,避免朋友走上歧途。这类人内心非常善良,他们真正为朋友着想,把朋友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对待。他们通常是极好的伙伴,是值得深交的朋友和知己。

  相反,还有一些人,在朋友犯错的时候,往往视而不见,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帮助朋友掩盖错误。这类人看似“讲义气”,愿意站在朋友的立场为其说话,但是他们大多是损友,对朋友缺乏关心和责任心,他们的纵容很可能会将朋友推向深渊。

  事实上,真正的朋友是两个人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成长的,他们之间相互欣赏、相互鼓励,在适当的时候会相互批评、指正。对双方来说,如果真的为朋友好,那就应该让他始终处于人生的正轨上,自己扮演一个“称职的监督者”的角色。

  二、看他对待利益的态度

  常言道,利益是检验人心的试金石。当然,友情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和朋友之间发生利益上的关系,可能是一起做生意,或者合作进行某个项目。

  人性的自私和贪欲使得有的人对利益斤斤计较,甚至不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和损害朋友的利益。这类人只是把朋友当作满足自己私人利益的工具,他们是唯利是图的生意人。他们显然不适合深交,因为和他们有任何利益牵扯都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而真正的朋友从来不把利益看得很重,他们更重视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并认为友情是支撑双方关系的基础。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愿意为朋友让出利益,为朋友无条件付出,而不会收取任何酬劳。

  三、看他在你陷入逆境时的表现

  要想验证一个朋友对自己是否出自真心实意,看他是否真的值得信赖和交往,还有一种检验方法,那就是,当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陷入低谷或者困境时,看看他的反应如何。

  一般来说,在人们陷入困境之后,那些一如既往出手相助,并给予精神上的鼓舞的人都是非常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们对朋友比较真诚,愿意付出自己的真心。

  当然,还存在一些只能共富贵的朋友,他们往往比较势利,利益至上,将朋友当作满足自身利益和需求的工具,一旦对方失去了价值,朋友关系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朋友一时失势或者陷入某种困境时,他们就会刻意与朋友疏远,不怎么和朋友说话、交往,甚至撇清关系,生怕朋友向自己求助,使自己受拖累。

  上面三点是判断和辨别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的重要标准,也是帮助自己甄选和优化朋友圈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这三个标准,我们可以有效辨识真正的朋友,并排除生活中那些虚情假意的朋友。

  知识拓展

  识别不能结交的几种人

  交朋友是人的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好的朋友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财富,会成为个人成长最大的助力。但是,如果交到不合格的朋友,他身上所附带的大量负能量,可能会误导人们的思维和想法,阻碍人们的进步。所以,我们在交友时要擦亮眼睛,辨别真假朋友,争取打造一个优质朋友圈。

  那么,哪些朋友是不可结交的人呢?以下几种朋友,最好敬而远之。

  不懂礼貌之人。懂礼貌的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欢迎,他们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而那些缺乏礼貌的人很容易得罪人,失去别人的尊重,他们粗俗且无礼的表现常常使人产生逃避心理。

  忘恩负义之人。人际关系往往具有双向性,一个人对别人好,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和积极回馈,当然,对方的良好表现也能获得同等的回报。可是,那些忘恩负义之人打破了人际关系中的这种双向平衡,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这样的人是最不值得交往的人。

  缺乏责任感之人。这类人大多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之人,他们对家庭、对工作缺乏应有的尊重,而且没有公德心,对不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情毫不关心,而且常常将责任推给他人。通常情况下,他们的人际关系很糟糕,家庭矛盾重重,和同事的关系也不好,做人很失败。

  口是心非之人。交友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真诚,而真诚最大的特点是心口如一,简单来说,就是说到做到,不能出尔反尔。而口是心非之人往往喜欢反悔,嘴上说一套,做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套,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伤害他人的感情,而且也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以下测验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潜意识中最强烈的欲望。

  测试题目

  盘上有五种颜色的糖果,你会先吃哪一种颜色的糖果呢?(不同颜色的糖果,代表着不同的特殊意义,从你选了何种颜色的糖果,便可以推测你关于未来的梦想和希望)

  A.白色

  B.黄色

  C.粉红色

  D.黑色

  E.绿色

  结果分析

  A项:选择白色的人,内心渴望长生不老,想要拥有如刚出生的婴儿般的生命力和健康的身体。换句话说,长生不老是你在潜意识中的希望。另外,你对有皱纹和长白发都很在意,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更年轻一些。

  B项:选择黄色糖果的人,是追求强烈欲望与感官刺激的人。你的生活目标很简单,就是穿漂亮的衣服、吃好吃的东西。要满足这些物欲,就要有金钱作为支撑。所以,你的梦想是成为有钱人。

  C项:选择粉红色糖果的人,内心渴望狂热的爱情。粉红色代表着恋爱与亲密。你所追求的是一场热恋,即使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也期待能再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D项:选择黑色糖果的人,内心渴望至高权力。黑色代表权势,你正热切地追求着权力与支配他人的力量,内心总想着要独霸一方。所以,你有时会表现得非常努力,本质上就是想成为成功人士。毫无疑问,这类人有着强大的野心。

  E项:选择绿色糖果的人,内心渴望成为聚光的焦点。绿色代表的是表现欲,你善于进行口舌之辩,常令旁人望尘莫及,可以说是天生就喜欢引人注意;你想成为一位名人,甚至成为大明星,这正是你未来的梦想。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读人心理学更新,第九章 摒弃不当的识人方式,避免“看走眼”的尴尬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