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南美是一个用谜铺成的大陆,其中最难解的谜之一,就是纳斯卡平原的巨画。这是一处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在纳斯卡平原上,方圆50平方公里内,用卵石砌成的线条纵横其间,勾画出巨大的鸟兽和各种准确的几何图形,从高空中看就好像用巨人的手指画出来的。
纳斯卡巨画之谜1938年,一个叫阿罗山德罗·罗迈罗的飞行员,驾驶一架小型飞机穿越秘鲁伊卡省南部纳斯卡沙漠平原的上空时,无意中发现脚下大地上几条浅黄色、乡间小路似的线条竟然构成一幅巨大的飞鹰图画,顿时惊呆了,除了报告首都利马的博物馆外,他甚至为此去报了警。
1939年,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孛克博士驾驶着他的运动飞机,沿着古代引水系统的路线,飞过干涸的纳斯卡平原。突然,他好像看到平原上有着巨大而神奇的、好像是平行的跑道似的直线图案。科孛克博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又一次仔细观察这些巨大的图形,不得不惊叹地说:“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书籍。”随着300平方公里平原上越来越多的巨型地画被认出,引起举世轰动。这些巨画有的呈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形、螺旋形或多边形,有的酷似昆虫,如蜘蛛、蚂蚁,有的是陆地上的动物,如猴子、蜂鸟,有的是海里的生物,如鲸鱼、章鱼等,除了植物,还有的十足像今天流行的卡通人像,又有些图形说不出是什么。各种各样的图画竟布满了这片数万年来炎热、干燥和荒芜的沙砾高原。
巨大的几何图形、线条、各种动物造型以及数以千计的笔直线条被精确地蚀刻在地表。据考察,这些巨画中最新的一幅也是在一千多年以前完成的。自从被首度发现以来,它们的成因和寓意一直困扰着人类。它们是远古宗教的图腾?是外星人的遗迹?是古代天文学的产物?还是某位铁血帝王下令建造的狂妄艺术品?它们到底从哪里来?
纳斯卡平原由一层厚薄不等的沙石砾构成,我们从空中看到的绘画的线条则是拨开了表层较深色的沙石砾,而显现出下面较浅色的沙石或硬土层而形成的。从纳斯卡巨画13世纪左右开始居住在平原附近的印第安居民一直没有感觉到这些图画的存在,因为它们多数是那么巨大,面积最大的达到5平方公里,人站在微微凹凸不平的原野上根本无法看清它们的全貌。
在他们到来之前,当地的居民是属印加族一支的纳斯卡人。纳斯卡人在1300年以前就生活在那里。而据埋在地下的一些木桩和陶器的年代考证出,这些巨画极有可能202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70多年来,各种各样的解释,各种各样的猜想多不胜数。
首先,有人认为是外星人的杰作。纳斯卡平原上的土著居民的社会发展程度非常低下,与这幅巨画所表现出的设计、测量和计算能力,有着强烈的反差。可以推测,土著居民不可能是这些杰作的创造者。于是,有纳斯卡谷地巨画人推测这可能是外星人设在地球上的一个宇宙航空港,而巨画里的各种神秘的图案可能是远古时代迎接外星人飞碟着陆的导航标记。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根据美国航天飞机拍下的图片,在百万米高的太空中也可看到纳斯卡巨画的线条,而只有从300米以上高空才能看清这些巨画的全貌,因此,巨画只能是为从空中向下观看它的人绘制的。在遥远的古代,有谁能从高空或太空中观看这些巨画呢?显而易见,只有外星人才有这种能力和必要。
与天文学家的观点相反,民俗学家则认为这些巨画是古代印加人用来祭祀的。纳斯卡平原巨画有六七十幅以上,如果留心可以看出,所有的画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它的图案从头到尾都是由一条线条画成的。几乎全部都是首尾相接,呈封闭形,每个图案的线条之间从没有重叠,也没有交叉。而现在,纳斯卡人在祭祀时所跳的舞蹈就是一种环形舞。他们环形地走动,或随着节奏跳舞,地上留下的线条是他们行走的通道,形成环状的浅沟。这与纳斯卡平原巨画是不是有某种联系呢?
203神秘消失的文明据推测,纳斯卡平原上的印加人口越来越多,祭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祭坛也越建越大,这时转折弯曲的路线比单纯的直线和弧线更有助于容纳增加的舞者,又不使祭祀的范围太过庞大难于控制。由于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祭司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设计和建造了庞大及形态复杂的祭坛,这里面有氏族的图腾,有常见的昆虫、植物和动物,甚至有些可能是酋长或祭司们脑海里古怪的念头。这些图案留下的痕迹,经过印加人多次在祭祀时踩踏,终于寸草不生。纳斯卡平原贫瘠而又荒凉,这里每年最多只下半小时雨,有人估计,这里也许万年没有正式下过大雨,从而使那些神秘的图形能历时1500年而依然完整无损。
结绳记事的书写体系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是曾经在美洲大陆上三足鼎立的三种文明,但相较前两者来讲,印加文明虽然在农业、政治体制等方面都较为完备,但遗憾的是他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处于结绳记事的阶段,印加人的历史完全靠一代代印加人的口耳相传。因此,印加古帝国的具体情况在现代人看来模糊不清。
印加人的结绳记事,又叫奇谱(khipu),虽然是一种结绳记事的方式,但是印加奇谱却比一般的结绳记事更为复杂,一块奇谱往往有一条横向主绳,上面垂挂有很多打了结的垂直绳索,在它们上面又挂着第二层或第三层更多的绳索,层层累积而成。到现在,保存下来的仅有600多个奇谱。这些奇谱大多数都是公元前1400年至1500年间结成的。不过,其中还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
人们要想更加深入了解印加帝国的情况,就必须先设法揭开奇谱的秘密。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就有科学家开始了这项工作。1923年,美国科学史学家利兰·洛克在考察了收藏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100多个奇谱后,他发现,表示数字的奇谱是水平的,使用的是十进制,在每一根绳子最底层的结代表个位。其他较高层次的绳结则依次代表了十进制的十位、百位、千位等。因此,他得出结论:奇谱是一种由绳索编制成的算术工具,它们的结就像算盘珠一样能保存计算结果。
1981年,康奈尔大学的考古学家罗伯特·阿什尔与妻子,即数学家玛西娅·阿什尔在更加深入研究了奇谱的各项功能后,宣称奇谱可能是一种早期的记事形式,这再次点燃了科学界对奇谱研究和古印加国历史研究的热情。
2003年,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格里·乌尔顿及其同事即数学家兼编织专家凯204利·布热利通过电脑对这些绳索的各种元素进行长期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奇谱代表的是数字记录方式,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三维立体的书写体系,记载着5500年前帝国的信息。
乌尔顿说,奇谱代表的数字通常有三种:8字结代表1;长结依据其扭转的次数依次代表数字2至9;单结代表10、100和1000等。而0根本不用打节,只在绳索上留一空段绳子就行。单根绳子代表几个数字,可能是小计或总和。假设一根绳子从上到下有一个4个单结串,再有一个5个单结串,还有一个扭了两圈的长结,这一绳子将表示数字452。
研究者认为,印加帝国的统治,与奇谱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密不可分,各地方官员将农作物的产量、国库的收入账目以及其他与人口、财政和军事相关的数据等通过绳结的形式表现在奇谱上,并将这些数据汇总在一根主绳上,然后层层上递到最高统治者手中。乌尔顿和印加人结绳记事他的助手经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认为既然不同的奇谱表示从不同区域收集到的数据,那么,一个单一的绳结位于其他结之上就可能是一个单词,表示的是这个地方自身或财政数据。利用这一数字记录方式,乌尔顿和布热利声称破译了第一个印加文字——印加宫殿所在地的名字普鲁楚柯(Puruchuco)。乌尔顿的这一发现坚定了他对自己研究的信心:奇谱是一种三维空间的文字书写体系。
乌尔顿还总结了奇谱文字组合构造中的主要原则:处于同一层的奇谱表示单一的数字顺序和颜色类型;奇谱的数值演算遵循的法则为:向上为加,向下则为减。
因此在统计数据时,第一层加第二层,第二层加第三层,以此类推。而绳结的颜色、空间位置则是奇谱传达信息的另外两个维度。绳结的颜色一般分为四种——暗棕色、205神秘消失的文明棕色、浅棕色和白色,这些颜色是用于数值相乘的。
乌尔顿先前的研究还发现,在陵墓中发现的奇谱还用作日历。有730根绳子吊在24个位置上,表示两年中的月份和日子。乌尔顿说:“可以充分相信‘奇谱’是印加人的三维书写系统。如果它们只是为了帮助主人记住数字,是不必要那么复杂的。”在乌尔顿看来,奇谱这一书写体系应包括:所用材料的类型(棉线或毛线),绳索的缠绕方向和结的方向(向前或向后)等。利用奇谱记录,印加统治者凭借广大的道路系统和政府体制就可以将食物、人力和原料从安第斯山脉的首都库斯本运送到其他众多下级城市。
虽然对奇谱的研究已经有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因为奇谱的数量有限,加之奇谱之谜并没有完全揭开,印加帝国的详情仍然笼罩在迷雾之中。
令人费解的建筑奇迹在海拔约4000米的南美洲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高原上,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处,有一座大型的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遗迹群落,从残存的废墟石块中可以看出,蒂亚瓦纳科曾经是一座相当坚固的大方城,四面有着高不可攀的城墙,每座城门都用一整块重达几十吨甚至数百吨的大石雕凿而成。考古学家还在巨石的缝隙中发现了一些小金属钉,其作用是固定石头,据推测,这些金属钉是把金属熔化后再倒入凿出来的石头模子中制成的。在蒂亚瓦纳科,最引人注目的是整块岩石凿成的石门:“太阳门”,它被称为“世界考古最伟大发现之一”。
“太阳门”造型庄重、比例均衡,矗立在长30英尺、宽15英尺、厚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门是用同一块岩石雕凿而成的,重量至少在10吨以上。太阳门的两侧画着48幅方形图案,分列三排,簇拥着太阳门上方的一个会飞的神。太阳门上雕刻有1.2万年前灭绝的古生物“居维象亚科”(跟现在的大象类似)和同期灭绝的剑齿兽。太阳门上还雕刻有既繁复又精确的天文历法,还镂有许多象形文字。
离“太阳门”不远处,有一个奇特的凹陷方形天井,长118米,宽112米,当中竖立着3块雕凿精致的红砂岩石板。
太阳门的中间留有一门洞,门楣中心刻有一位头部放射光线的神人,他手持令牌,接受四周带翅膀的武士跪拜。据说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道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射入太阳门中央。
206随着蒂亚瓦纳科神秘面纱的不断揭开,人们还在此发现了更多的奇迹。1932年,一支由美国人组成的考古队,在蒂亚瓦纳科城的一座古神庙废墟地下挖掘出了一尊高7.5米、重20吨的大神像。
大神像身上绘有几百个神秘符号,在大神像旁边还躺着另一尊高2.4米的神像。这两尊神像都是用红砂岩雕凿成的,但风格截然不同。
在另一座神庙废墟的墙上,还有用红砂岩石块雕成的表情不一的奇形怪状的人头像。
太阳门经过考察,人们发现印加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上所有建筑都是巨石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是由数吨、数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巨石砌成的,石块经过精心琢磨、凹凸咬合,石块与石块之间同埃及金字塔一样未用任何黏着物,却能达到石缝紧密。但令人费解的是,处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是谁将这么重的大石块送往白云缭绕、地势高峻的安第斯山上?又是谁用什么工具将大石块琢磨得方方正正、光光滑滑?是谁在没有任何吊装设备的年代,将数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大石头码成雄伟壮观的建筑群?
印加文化中不可思议的遗迹不是仅此一处,在秘鲁的拜迪那拉布兰卡山中,矗立着查文多王塔尔古堡。古堡坐落在群山之中,常人几乎是无法涉足的,而且古堡的防御非常坚固,入口处布满无穷无尽的机关陷阱。古城堡的中央矗立着一个堡垒,外人只有经过在山岩上凿出的无数迷宫一样的地道才能进入堡垒。在堡垒的中央大厅,有一根被称为“石头匕首”的石柱,它高5米,呈尖头短剑的形状,石柱的尖刃牢牢地插在地面的花岗岩里。在重达数吨的“匕首”刀锋上雕刻着一个女人的形象,她的面孔奇特,仿佛是人和美洲豹的结合体,头上没有头发,而是盘踞着几条凶狠的蛇。女人的形象非常令人费解,因为安第斯山中根本没有美洲豹。3500年过去了,对于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至今没有找到科学的解释。ωWW.chuanyue1.coΜ
而比印加帝国还要久远的塞拉加兰古城堡废墟位于海拔6000米高处。塞拉加兰城堡有坚固的围墙,里面有许多高12米的堡垒和塔楼。它们全是用大块的打磨平整的石块砌成的,并且没有使用灰浆。堡垒和塔楼都没有门和窗,唯一的进出口是房顶上正方形的口子。因为方圆数百公里内没有森林、动物、河流或湖泊,在氧气不足的地方,修建者如何解决照明、取暖、食品和饮用水?再者,城堡周围密布着峻峭的山峰和危险的深渊,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可以行走的路。对科学界来说,在这蒂亚瓦纳科石像样海拔的高度上,巨大的石块如何能够加工和垒砌,甚至城堡的居民如何生存,都无法解释。
印加至宝——羊驼绒当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国的国土上到处烧杀劫掠时,他们抢走了难以计数的黄金珠宝,却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过了印加的至宝——羊驼织物。这种织物的原料来源于南美洲独一无二的动物——羊驼。羊驼隶属骆驼科,在同类中体形较小,性情温和。每当人们提起骆驼,总会联想到那些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和中东地区的、长着高大驼峰的动物。实际上,骆驼科可分六个品种,每种都有各自的特征,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用途。有些驼类是很好的运输工具或者看护者,而羊驼仅仅是南美的土著动物,它有着一身精柔、华贵的绒毛,主要分布在美208洲大陆的中西部沿线,印加国的发源地的的喀喀湖地区尤为集中。
羊驼是一种安静可放养的动物,羊驼毛每年只能剪一次,纺成上等柔软的纱线,制成精美的纺织品,轻盈而且保暖。因为羊驼生长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这些反刍动物有着很好的食物消化能力和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这使得它们比任何家畜都容易饲养。
印加人的纺织技术水平高超。早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就会纺纱织布了。他们的毛织品和棉织品花色多样,色彩调和,制作精细。如1000年前留下来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绒纱500根,而欧洲中世纪同类织物却只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作“世界纺织品的奇迹之一”。印加的工匠们甚至可以用线造出桥,用纤维织出屋顶。夶风小说
印加人的先辈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刻意培育羊驼,他们将弱小的羊驼杀死,并且精心饲养健康、性成熟的羊驼。印加牧师曾要求在不同的祭祀仪式上使用不同颜色的牲畜,这些仪式中就包括在城市的中央广场上将羊驼慢慢饿死,这样天上的神明就可以听到它们的惨叫声,把雨施舍给地上的人们。为了给仪式的举办者提供恰如所需的牲畜,印加的饲者们培育出了纯白、纯黑和棕色的羊驼。对印加人来说,羊驼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心中的至宝:羊驼绒。
印加人利用羊驼绒织出一种羊毛织物,这种纺织品极其柔软而华贵,被视为最珍贵的宝物。皇族和那些高官的衣物大部分就是用羊驼绒来织造,这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如果平民僭越穿上这种织物,则会被无情地处死。贵族对精柔、华贵的羊驼绒的钟爱,也使得羊驼纤维拥有“纤维上帝”之美誉。印加帝王也喜欢用这种羊驼织物犒赏王公贵族及军队。印加人如此重视羊驼织物,所以当印加的军队在战斗中被迫撤退时,皇帝的织品仓库被印加军队有意焚毁。
欧洲殖民者带着对黄金的无限渴求而来,在他们眼中,所谓的羊驼织物就如废物一般。欧洲入侵者在征服印加国之后,为了给本国的工业提供原料,从本国引进欧洲家畜(尤其是绵羊),随后,羊驼要么被捕杀,要么被赶到环境恶劣的安第斯山脉,也就是高原地区,那里一片荒芜,多风、干旱,土地贫瘠,植物稀少。大量的羊驼因此死去。印加贵族曾经垂涎的柔软诱人的织物因此而消失了。与此同时,在偏远的安第斯山谷中,曾经一度因纺织业而繁荣的村庄也堕入了长达5个世纪的贫困。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一些南美国家的羊驼产业逐渐复兴,这种印加王室眼中的至宝也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神秘消失的文明更新,黄金荣耀:艺术诞生的沃土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