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已经影响并正在影响着亿万人的生活,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两亿人皈依佛门,成为忠实的佛教信徒。佛教最早是从印度兴起的,它的创始人被尊为释迦牟尼,那么佛教的缘起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佛教的缘起2500多年前,古印度西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脚下,坐落着一个特别的王国叫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说它特别,是因为山上森林茂密,平原稻米飘香,草原适合放牧,可谓集众美于一身。国王属于释迦族,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意为“纯净的稻米”,故被称为净饭王。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净饭王与王后感情很好,但结婚几十年都没有生育。净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大伤脑筋。然而在净饭王50岁王后45岁时,喜从天降,王后奇迹般地怀孕了,并诞下一子,小王子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65年。按照古印度习俗,妇女头胎分娩得回娘家,据说王后回家途中因劳累而坐在某花园中的一棵无忧树下休息,不料却因074用手抚摸树枝而惊动了胎气,于是就在无忧树下生下了小王子。小王子名为悉达多,意为“吉祥”和“成就一切”。
佛经上说,悉达多出生不久,就有一位很有名望的预言家阿私陀来到王宫给小王子看相。看到小王子,他先是非常惊喜,后又转喜为悲。净饭王问他为何又喜又悲,他说,小王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间找不出第二人来!将来如果继承王位,一定是位“转轮王”(印度古代称能以威望统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我为国王高兴。
但据我的观察,小王子必定要出家学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成为人间至尊的导师,拯救世人脱离苦海。可惜我已经老了,听不到小王子的教诲了,所以我为自己悲哀。
净饭王听到他的话,又喜又忧。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于是他想方设法试图避免小王子出家修道。
但悉达多从小便显出与众不同的性格与气质。他相貌奇伟,天资聪颖,能文善武,喜欢沉思,碰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第七天就去世了,他由姨母抚养长大,于是他总是问一些在老国王和姨母看来很古怪的问题,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是首陀罗,又为什么婆罗门的子孙还是婆罗门,而首陀罗的子孙仍是首陀罗?这让老国王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是天命,但他不相信。“农耕节”是古印度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国王要亲自下田耕地。
有一年的“农耕节”,悉达多陪同在侧,他看到烈日炎炎下赤身裸背的农夫吃力地劳作,看到拼命犁地的老牛被绳索勒得出血,看到被刨出来的蚯蚓被飞鸟啄食……这种种情形让他感到非常痛苦,于是他来到一棵树下独自沉思。这让老国王非常担心,因为他发现悉达多对人世间的苦难忧虑越来越重。
为了转移悉达多的注意力,避免他因过度厌世而出家,净饭王修建了三座豪华宫殿,并挑选了上百名美女为他歌舞助兴,又在他16岁的时候就给他娶了他的表妹为妃。净饭王试图通过纵情声色束缚住悉达多的心,但这不但没有让他就范,反而激发了他更深重的思考:人世间还有许多痛苦和无奈不能解决,一味追求享乐就能解脱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享乐又能到几时?于是他对声色犬马格外厌烦,总是想办法避开,独自到幽静的地方边散步边思考。
不久,悉达多美丽的王妃生下一子,老国王十分高兴,但悉达多却感到异常的沉重,他为儿子取名为罗睺罗,意为“潜伏的障碍”,即有了儿子就会受到束缚。
在思考了一夜之后,他毅然决定抛妻弃子出家修道,老国王定然不许,悉达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满足他的四个要求,他就不出家。一是没有衰老的现象,二是没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没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老国王无奈,最终接受了现实。
出家后,悉达多先是寻访著名学者学习哲学,继而跟着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的“苦行”,就是通过不吃不睡等自讨苦吃的办法寻道,悉达多尝试后发现,“苦行”对修行毫无帮助,根本就是折磨肉体。于是他来到河边洗去了出家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喝了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给他的牛奶,体力恢复之后他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下,在那里盘膝而坐,闭目沉思了6年。
终于,在十二月初八的凌晨,悉达多功德圆满,战胜了最后的烦恼,获得了彻底的觉悟,成了大智大慧的佛陀。佛陀意为“觉者”或“智者”,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佛。悉达多成佛的年龄是35岁(也有说是30岁),随后他到各处去传教,有了很多信徒,于是产生了佛教。
佛教对佛的解释有三种含义:一是正觉:就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无增无减,如实地了解了,觉察了;二是等觉或遍觉:就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能平等普遍地使别牧女为悉达多供奉乳糜人也觉悟;三是圆觉或无上觉:就是自己觉悟和使别人觉悟的智慧、行动和功德都达到了最高和最圆满的境界。悉达多的佛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约在4年的时间里,就形成了2250人的庞大教团组织。
如何修道才能摆脱烦恼永离苦海,这是他讲佛的目的。他的佛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谛、八正、缘起论、三法印,这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佛教的经籍非常多,但依据的根本076原理则是缘起论。所谓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也就是释迦牟尼常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佛教的缘起说,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用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释迦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比如“五戒”是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男教徒叫僧(即和尚),女教徒叫尼(即尼姑),所有教徒必须遵守所有戒律,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佛教还主张众生平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带有明显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一面。穿书吧
关于释迦牟尼涅槃的时间,有很多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是公元前486年2月15日,据说他死的时候曾告诫弟子: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要大力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佛教徒为何食素食素与佛教之间有着深切的渊源关系,很多世界著名学者都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研究,然而关于佛教徒为何偏好食素这个问题,学术界仍存在分歧。
大多数学者认为,佛教徒食素是跟“大慈大悲”的佛教理念一脉相通的。因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基本理念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此处的“生”并非专指人,佛教“五戒”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戒杀生”。比佛教历史更古老的婆罗门教、耆那教也讲“五戒”,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也都包含不杀生这一条,但他们所说的“生”,指的就是人,而佛教不是。佛教中的不杀生,不仅包括不杀人,还包括不杀其他一切众生——有意识的生命,包括动物。因为动物在被宰杀的时候,脸上往往会表现出惊恐或愤怒的神情,并伴随着声嘶力竭的哀鸣或哀嚎,这在以慈悲为怀的佛教徒看来是不吉利的,因为佛教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于是认定无情宰杀动物这种“恶行”必然会招致恶报。佛教后期的典籍,如《涅槃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央掘魔罗经》《梵网经》《首楞严经》等,都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
那么佛教是不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明文规定不得食肉呢?《涅槃经》中迦叶菩萨问佛:“云何如来不听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问佛:“何故先食三净肉乃至九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www.chuanyue1.com
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也。”由此看来,涅槃经壁画佛教并非一开始就主张食素,关于该吃素还是该吃肉,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相关佛教经文上可以看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一开始也是吃肉的。因为托钵化缘时,他处于被动地位,施主给什么就得吃什么,没有商量的余地。他也曾对徒弟说过,在特殊环境下可以吃肉,但尽量少吃,并且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索取。他还允许教徒们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就是“不是我亲手杀的,不是为我而杀的,不是我亲眼看见被杀的”三类,后来又加上“自死之肉”和“被遗弃之肉”合称为“五净肉”,进而又演变成“九净肉”。也就是说,佛教徒可以吃部分肉。那食素之风又是如何在佛教徒之间盛行的呢?佛教终究讲究“戒杀生”,释迦牟尼也多次告诫徒弟尽量不吃肉,少吃肉,以利于修行,为了恪守“戒杀生”的戒律,达到功德无量的修身境界,某些佛教徒便走了极078端,干脆坚持并宣扬不吃肉,只吃素,“酒肉和尚”因此遭遇重创。
由此看来,食素又略带“苦行”的味道,但它终于还是占了上风,素食越来越为广大佛教徒所推崇,并被广泛写进佛教经文中。《梵网经》中说:“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大乘入楞伽经》更进一步从因果轮回的理论角度来阐明食肉的过失。经中指出,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流转于六道轮回,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如何忍心取而食之。佛经中也说,教徒达到“入灭”境界后必须连“三净肉”、“五净肉”也戒吃,否则必遭天谴。
也有的学者认为,食素与“大慈大悲”修身养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一派学者认为,通过食素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通过食肉也可以达到同样的境界,选择食素与否跟各国的文化习惯、民族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佛教密宗盛行于西藏、青海、内蒙古、尼泊尔、锡金等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崇山峻岭与高原地带,气候严寒,不适合农耕,只适合畜牧,故游牧民族从来不种农作物,而是随着水草的条件不断迁徙流转,以畜牧牛羊为主,以食肉为主。佛教传入以后,不但没有改变当地食肉的风俗习惯,而且跟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密教。
西藏原始的本教(黑教)的神秘特色与咒术,成为密宗佛教的主要特色。西藏、青海等地区食肉的传统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尽管正在尝试着开发农业。现在密教已传到世界各地,它的神秘吸引了大批西方人。但西方信仰密宗佛教的人既没有追随西藏而坚决食肉,也没有因为佛教的“大慈大悲”而坚持食素,食肉的可能是密宗佛教教徒,食素的也未必是因为信教而食素,如今的社会,选择是多元化的,很多人的选择只是基于对营养学的不同看法,跟信教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佛教传入中国,又跟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国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本,也讲究修身养性,对于动物,孟子曾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并且中国佛教徒不托钵乞食,只是在寺院中自炊自食,所以就形成了食素的传统,尤其是信仰佛教的梁武帝,对中国佛教食素的推广起了很大作用。中国佛教徒有出家和在家之分,出家的僧侣既然食素,在家的信徒也就大多趋向食素。而食素的目的,只因“出家人以慈悲为怀”。
总而言之,佛教食素因基于“慈悲”的修身理念而备受推崇,佛教食肉也因其079神秘消失的文明文化的不被渗透而开脱了“罪责”,在佛教徒看来,能食素处且食素,肉以少吃或不吃为妙;在不信佛教的人看来,食素食肉是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选择,跟信教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禁欲的悖论——《欲经》之谜以佛教起源而著名的古印度,很自然地给人以禁欲主义的印象,佛教徒不得婚嫁,不得饮酒食肉,对异性美色始终保持戒备的心态,如果哪个出家者亲近女色,就会犯下最大的罪过。这与佛教讲求苦行的宗旨有关,佛教的本义即是压制人的原始欲望,达到无欲则刚的修为之道,出家之人都要竭力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不为世俗的诱惑所动摇,这其中当然就包括性欲的诱惑,因此古印度文化中禁欲的因素非常重。然而奇怪的是,就在这种禁欲主义盛行的文化中,同时存在着强大的艳欲主义传统,而且这种艳欲主义的传统源远流长,一直贯穿在古印度的文化发展中,《欲经》就是这种艳欲主义的集大成者。
《欲经》的作者是婆蹉衍那,成书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这时古印度的佛教已经式微,新兴起的印度教逐渐占据了主流,《欲经》即是印度教的典籍之一。在社会生活层面,印度社会从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商业繁荣,市民阶级出现,成为城市文化的主体。在这种背景下,古印度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世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流,人们不再一味地压抑自然的欲望,而是采取艺术化的手段来看待人的正常生理需求。
根据典籍记载,在公元5世纪的印度,男子有妻子和情人,这是被社会允许的,尤其是一个有身份的男子,并没有必要拥有众多的妻子,但是可以拥有情人或高级妓女,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非常开化。《欲经》中就描述了怎样求婚,怎样保持良好的婚姻生活,怎样保持忠贞等相关知识,并提到了男子对妻子和对情人的区别,并指出爱情、婚姻、性欲是一致的,三者的和谐统一是人的生命的艺术统一。书中详细说明了女人怎样才能满足丈夫正常的、全部的性要求,从而使性爱升华。在很多方面,这也是针对情人讲的,无论妻子或情人都应该满足男子的性要求,同时男子也应该尽自己所能使女方快乐。
《欲经》虽被视为印度教的重要典籍,但它更像是一部性爱宝典。它将男女性爱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介绍,单是接吻的方式就列举了十七八种,并080分别说明了不同方式所适合的场景。书中还生动地描述了做爱前的爱抚和游戏,指出前戏对整个性爱过程的重要性,列举了不同的爱抚方式所带来的效果,婆蹉衍那在书中还谈到了一切可能的性交姿势以及所能产生的愉悦程度。
婆蹉衍那在书中坚持自然平等的原则,认为性爱需要男女双方共同求得满足,而不是男人单方面的性欲发泄,女人虽然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性爱中的女人常常充满更为热烈的激情,与男人相比,女人从性爱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对性爱的感受,女人也比男人更为细腻、更为丰富。换言之,《欲经》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女人的书,它的意图在于使男人认识女人:女人是温柔和激情的化身,男人要想从性爱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他必须认识女人。
虽然《欲经》对性爱的肯定和详细描写达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但作者的态度却始终是高贵和典雅的,没有任何淫秽和下流的思想,婆蹉衍那赞颂性爱的目的是把自然的欲望艺术化。他批判许多人以为性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不学便会,认为这是把人的性爱降低到动物交配的层次,仅仅是一种兽欲,没有半点艺术性可言,而真正的人类的性爱应该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为了掌握这种高雅的艺术,人需要学习有关性爱的64种技巧。他说:“性爱是透过感官——听觉、触觉、视觉、嗅觉及味觉享受有形物的过程。性爱的基本定义是感觉器官与其目的物的有效结合。”事实上,印度人这种自然豁达、放任性情的态度并非直到这一时期才产生,认为古印度只有禁欲主义的传统是一种误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一段“恒河的起源”的故事,说印度教大神湿婆和乌玛交媾,一次就达100年之久,中间从不间断,众神对湿婆的生殖能力感到惊慌,就央求湿婆把他的精液倾泻到恒河之中,这就是恒河之水从天而来的原因,正体现了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观念。著名的卡朱拉霍印度教寺庙里面雕刻着很多性爱场面,其中的人物全都具有极其耽于声色的情味;克纳尔科的黑塔,男女拥抱的场景栩栩如生,可见艳欲主义的传统一直渗透在古印度的文化艺术中。
佛教兴起后,虽然禁欲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在丰富的民间社会中,人们对性爱的热烈追求依然继续存在着,以至于佛教的某些教义中也渗透了性欲的因素,佛教诗人马鸣在《美难陀传》就记载了佛陀用美貌的天女诱惑鼓舞难陀修炼成佛的故事,性爱与佛教竟然实现了统一。当然将艳欲主义传统发扬光大的是后来的印度教,印度教将宗教与生活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宗教就是生活,爱欲被认为是人生三大目的之一,性爱是最富于激情也是最为完美的人生享受,它也最易于被转化为宗教的热情。印度教中的性力派不仅崇拜裸体少女,而且将性爱引入宗教仪式之中,印度教中的黑天大神和女友罗陀的故事更是被广为传诵。
禁欲主义和艳欲主义就这样并行不悖地存在于古印度的文化中,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奇观,人们在强调修身苦行的同时,又强调艺术的性爱享受,苦行世界与艳欲世界和谐共存,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度的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瑜伽的本意现在,瑜伽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健身方式,修炼者通过调节呼吸、意识、肢体姿势等方式,将身体的肌肉、骨骼及内分泌系统调节到最健康的位置,达到令人青春瑜伽不老且身心愉快的目的,因此瑜伽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学习修炼者每年以数以万计的数目增加。
事实上瑜伽源自遥远的古印度,有着非常深刻的宗教和哲学内涵,绝非仅仅一项健身运动那么简单。
瑜伽的英文名字为Yoga,由梵文yug音译而来,其含义是“一致”、“和谐”,意思是指通过修炼达到身体、精神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082这种修炼方式起源于5000多年前,当时许多隐居山林的哲人、苦行者、祖师、先知努力思索天人合一的途径,探求摆脱肉身累赘、实现精神永恒的修身之道,他们经常面对山川、树木、动物打坐冥思,从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生物的生死枯荣中吸取生命的奥秘,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修炼姿势。
公元前1500年左右诞生的《吠陀经》对瑜伽进行了系统的记载和说明,后来的《奥义书》对瑜伽又进行了更为精确的记载。到《薄伽梵歌》的出现,则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圣哲派坦佳里创作了《瑜伽经》,阐述古典瑜伽的理论,他将瑜伽定义为控制、纯洁的操守、身体姿态、集中意念、冥想等8个分支,并强调在修习瑜伽功的同时研读圣书。
此后,在瑜伽的理论体系中又产生了《瑜伽奥义书》,共有21部著作,在这些“奥义书”中,纯粹认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达到解脱的唯一方法,它们都有必要通过苦行的修练技术所导致的生理转化和精神体会,才能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因此,产生了节食、禁欲、体位法、七轮等,加上咒语、身印、尚师之结合,古印度的瑜伽发展到最为成熟的阶段。
在古印度,人们相信通过瑜伽可以摆脱轮回的痛苦,内在的自我将与宇宙的无上我合一;通过瑜伽将产生轮回的种子烧毁,心的主体被顿悟,一切障碍都将不存在。
在印度现在很难厘清瑜伽与印度教的关系,在寺庙、经典著作、绘画、舞蹈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两者的关系都相互融合。
由于古印度丰富绚丽的宗教色彩,人们普遍相信生命轮回说,认为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而终,而是无穷无尽的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造作的行为所决定,动物、人和神的存在都是这个锁链中的环节。一个人的善良品行,可以使他升天,邪恶则能令他来世沦为畜类。一切生命,即使在天上,都必有终期,不能在天上或人间求得快乐。虔诚的印度人的愿望是获得解脱,即脱离生死轮回,在那种不变的状态之中获得安息,这称为梵和涅。
正是这种对摆脱生死轮回,实现梵和涅的目标的不懈追求,使古印度人创造了瑜伽修炼法,可见这与宗教的教义是有直接关系的。在印度神话传说中,湿婆神是瑜伽的创造者。他创造了所有瑜伽修炼的姿势,共计840万个不同的姿势,代表了840万个化身,每个人从生死的轮回求得解脱之前必须通过这些姿势。这些姿势代表着逐步的演变,从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到完全现实的人。据说,做了所有这些姿势,083神秘消失的文明人可以在他的一生中绕过所有这些生活,避开从今生到来世的宿命论进程。湿婆神后来把这一套修炼方法教给了他的徒弟巴瓦蒂。
巴瓦蒂后来成为整修宇宙之母,她是至高智道的化身。受了她的恩宠,就会获得解脱,并与至高知觉统一。据说,出于对所有孩子们的爱和怜悯,她把秘密的知识以坦陀罗的形式传给孩子们,而她也成为第一个坦陀罗格鲁,她的母爱代表了潜伏在我们所有人身上的巨大能量,这个巨大能量也称为孔达里尼。在后世的修炼历史中,伟大的瑜伽信奉者们对这些姿势做了调整,减少了数目,以致现在所知仅几百种姿势,在这些姿势中,只有84种有详细的说明,只有30种左右被认为对现代人有用。
19世纪后,瑜伽进入现代时期,印度的各派瑜伽不断吸收新思想和新文化,并与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身养性的健身运动。克须那摩却那被认为是现代瑜伽之父,其后的“爱恩加”和“第斯克佳”是圣王瑜伽的领导者。
另外印度锡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湿婆阿兰达瑜伽”也是两个重要的瑜伽派别。
西方殖民者侵入印度后,瑜伽迅速被传播到欧美等国,并与西方现代科学相结合,经过一系列改进后,很快成为风靡全球的运动。
只不过现代瑜伽已经基本失去了古代瑜伽那种宗教色彩,人们练习瑜伽已不再是为了超脱生死轮回,也不再采用苦行的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健身和医疗效果。现代人更多的是把瑜珈当作生理上的运动及心灵上的练习,其最终目标就是能控制自己,能驾驭肉身感官,以及能驯服似乎永无休止的内心。现代修炼者的重要目标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的心意,进而把感官、身体与有意识的呼吸相结合来实现对身体的控制。这些技巧能够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使人思路清晰,保持活力。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神秘消失的文明更新,佛教缘起:追随佛的脚步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