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20年代之前,人们对古印度的认识仅止于雅利安人的历史,认为这个文明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然而80年前的一个傍晚,几位英国考古学家在一个废旧的佛塔中偶尔发现了几枚残破的石制印章,这几枚印章成为打开印度历史的钥匙,把一个3700多年前的文明大都市从黄沙下唤醒了,这就是摩亨佐·达罗古城遗迹,人们对印度历史的认识被重新改写。透过不断被发现的印章和文字,人们惊诧于奔涌的印度河所哺育的璀璨文化,这是一个隐忍的民族,他们沉迷于冥思遐想,探求生死轮回,对王权霸业冷淡漠然,孔雀王朝是他们的骄傲,却不符合这个民族的生存习惯,因而迅速衰落。异族的入侵让他们持续亡国,然而古印度在另一个层面上持续着他们的连贯和完整,同化着世界各地的入侵者,十进制的文明成果福泽于千秋万代的人类,释迦牟尼在悠长的历史时空里召唤着数以万计的佛教徒,当我们沉醉于超然物外的瑜伽境界时,会不约而同地把思绪放飞到印度河流域,想象一个悲悯文化的七彩往昔……062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印章上的秘密19世纪2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旁遮普地区发现了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印章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有的像牛头,有的像鱼,还有的刻画着大象、羊等形象,这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几年以后,印度考古学者又在信德地区的一个佛塔下面发现了更多的印章,上面同样刻画着许多象形符号,考古学家以这些印章为线索追本溯源,终于发现了两座遥远的古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一发现堪称古印度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因为它直接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
在此之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印度的历史是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的,当时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在对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征服与融合中创造了吠陀文化,从而奠定了印度文化的基础。然而古印度印章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这些印章的年代距今已有4000年之久,上面的符号被认为是古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体系。
1976年,美国学者费尔塞维斯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宣布自己已破译出100个印章符号,甚至已经可以读懂一些完整的句子,从而揭开了古印度历史的源头。
那么这些印章的神秘之处在哪里呢?
到目前为止,在印度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等遗址中共发现古印章2500余枚,这些印章有天青石的、陶土的、象牙的等,种类繁多,但印章的形状比较统一,一般为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也有一些是长方形的,这些印章上无一例外地刻画着图形和文字符号,向后人展示着古印度河文明的信息。
印章上所刻画的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牛的形象。在摩亨佐·达罗出土的100多个印章上,有三四十个刻画着牛的图形,有的还刻着牛角人面图及抽象的牛头图案,这说明在哈拉帕文明时期牛已经在古印度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印度河流域主要是农业社会,牛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们维持生计的主力,因此人们对牛十分崇拜,把它当成美好生活和理想的寄托。
此外,印章上还有大象、骆驼、羊、狗等形象,以及山川河流等景象,反映了古印度人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崇拜。
根据印章的提示,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古城遗址,证明了4000多年前的确存在着一个发达的古印度文明,这一文明被称为哈拉帕文化。
然而直至今天,人们对这一文化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因为这一文化没有留下任何典籍记载、石碑记录和器皿文字等材料。考古学家们通过发现的古印度印章推断这一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就在它发展到非常成熟的时候却由于至今未知的原因突然彻底消失,成为被人们遗忘的历史,雅利安人到来后开创了全新的古印度文化,与哈拉帕文化丝古印度遗迹毫没有联系,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诧异。
虽然在这些印章上刻画着可以被称为文字的符号,也有人宣称破译了某些符号的意义,但从整体而言,印章符号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甚至连它到底是不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都存在争议,靠它去理解哈拉帕文化是极不现实的。学者们因而只能通过考古来了解这一消失的文明。
考古学家在哈拉帕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石器和青铜器,包括石罐、石砰、镰刀、斧头、鱼钩、匕首、箭镞等,还有一些金银首饰、项链、戒指等,这说明哈拉帕文化时期印度人的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考古中已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可以发现,当时的农业占据着生产的主体地位,人们开始种植大麦、豆类、蔬菜、棉花等作物,学会用牛耕地,并饲养了猪、羊、狗等家畜,食用牛肉、猪肉以及椰枣等果品,生活比较富足。此外,064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考古活动中还发现了纺锤和纺轮、染缸等纺织用具,说明古印度人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和染色技术,穿着棉纺织哈拉帕遗址品做成的衣服。
在两河流域的古迹中,人们发现了与哈拉帕文化中相同的古印度印章,开始学者们认为这说明哈拉帕文化是从两河流域传过去的,但随着发掘的增多,人们认识到两大古文明并非同源,古印度印章在两河流域被发现说明当时印度河流域已经与两河流域开始了广泛的商业贸易。在哈拉帕文化遗址中同样发现了来自两河流域的物品,包括圆柱形印章和金属制品等。这两大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很可能是通过海路进行的,因为在哈拉帕文化印章中,有的刻有船的图形,这种船大概就是当时海路交通运输的工具。
遗憾的是,在缺乏文字记载,甚至在连神话传说都没有的前提下,考古发掘始终不能提供哈拉帕文化的详细情况。至于哈拉帕文化是怎么突然消失的,学者们做出了种种推测。一种观点认为哈拉帕文化是毁于自然灾难。由于信德地区降水量日益减少,土地干旱并逐渐沙漠化,导致了文明的消亡,还有人认为是突发的地震、泥石流、旋风等灾难导致了这一文化的突然消失,然而这一观点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雅利安人的到来毁灭了哈拉帕文化,然而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哈拉帕文化已经消失200年了,因此这一说法同样不能成立。
所以直到今天,哈拉帕文化的离奇消失仍然是一个旷世之谜。
黄沙下的都市在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中,摩亨佐·达罗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遗址。摩亨佐·达罗的原意是“死亡之地”,它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右岸,处在一望无际的信德沙漠中,气候干旱,环摩亨佐·达罗遗址境荒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知道在黄沙曼舞下竟然埋藏着几千年前的繁华都市。
直到1922年,考古学家在发掘这一地区的一处佛塔废墟时,意处发现了几枚刻有图像的印章。顺着这一线索,考古学者们发掘出了几处古城遗址,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持续,一座连贯的古城遗址终于从黄沙废墟下露出了完整的面目,这就是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
这一遗址的发现坚定了历史学066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家的论断,他们彻底改变了古印度文化来源于其他文明的设想,而是认为在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已经产生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古印度不愧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考古学家在古城遗址发现了大量印章、陶器、青铜器皿和镰刀等工具,1925年又在古城中心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浴池,经过精心处理和维护,摩亨佐·达罗的面貌逐渐显现在世人的面前。
古城周长约有5公里,推算人口至少在30000至35000左右,城市总体规划非常先进且极为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整个城市分为卫城与下城两部分,卫城由高大坚固的城墙环绕,并建有高大的塔楼,是贵族统治者居住的地方,这里有非常复杂的地下排水系统与供水体系,城内有巨大的谷仓。这说明当时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已经十分严重。下城区为平民居住区,街道大部分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宽达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砖砌成。
在摩亨佐·达罗,人们能看到5000年前留下来的高达7.5米的城墙,大小不等的住宅,较小的住宅只有两间房屋,而最大的住宅里则包括大厅、卧室、浴室以及多间侧房等。其中凡是多房间的住宅,都有几间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侧门通向小巷,房屋的采光、通风良好,这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风格。
大多数住宅的底层都是毛坯墙结构,没有开通窗户,目的是防止噪声、异味和骚扰,这一设计风格至今仍在许多地区流行。
1925年在古城中央发现的巨大澡堂曾经让世人感到十分震惊,澡堂里的大浴池呈长方形,长40米,宽约20米,浴池南北两端有阶梯引导,有一条1米多高的排水沟可以随时把废水排出浴池。澡堂中有一口水井,与外面的输水管道相连,用来向浴池供水。浴池底部和四周的砖块都用石膏灰浆砌合,外面涂上一层沥青,然后再砌一层砖块,防止渗水。浴池对面有一排小浴室,每个浴室里面都有一个放置水罐的高平台,用来存放洗浴用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个大浴池在当时并不仅仅是一个洗浴中心,很可能还包含有某种宗教式的洗礼仪式,时至今日,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浴池洗礼的习惯。
从出土的各种农业生产器具和手工业工具来看,摩亨佐·达罗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当时人们种植的作物有棉花、麦类、椰枣、瓜果等,饲养水牛、绵羊、骆驼等家畜,并开始制作素陶、彩陶、青铜器皿等用品,考古发掘067神秘消失的文明出土的古印度印章就是烧制技术的集中体现。在出土的一个贝壳上人们发现上面刻有精确的刻度,应该是用来度量和测算的,城里还发现了船只的残骸,说明当时的摩亨佐·达罗人已经开始进行商业贸易,在这里发现的两河流域的古物为这一判断提供了佐证。考古学者还发现了许多堪称艺术品的古物,如骨刻、绘画等,其中护身符印章的数量最多,有2000余枚,印章上刻有牛形、鱼形、象形等形状,这些精美的物品曾被交易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摩亨佐·达罗的突然消失标志着哈拉帕文化的灭绝,这一过程迅速而干净,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可以确信的凭证,甚至连神话传说都没有留下。历史学家只能根据考古发掘进行旁敲侧击的猜测。有人说是自然灾难毁灭了摩亨佐·达罗,但这一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同属哈拉帕文化的广大地区集体消失,不留一丝痕迹;有人认为是外族入侵消灭了摩亨佐·达罗,但真正的外族入侵是发生在两个世纪以后;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外星人的飞船大爆炸毁灭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理由是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记载的关于天火爆炸的传说,然而这种说法过于荒诞且没有旁证。
考古学者曾经在摩亨佐·达罗的下城南部的一座房屋内发现了十几具尸体遗骸,遗骸上留有刀痕,而且横躺侧卧,杂乱无序,有的尸体上还带着手镯、戒指、串环等,他们身体扭曲,四肢挣扎,一副痛苦的样子,应该是遭到了突然的杀害。于是许多人重新认为摩亨佐·达罗的毁灭是由于外敌入侵,并开始寻找新证据,然而十几具尸骨遗骸并不能说明出现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因而探索摩亨佐·达罗消失的原因仍然前路漫漫。ωWW.chuanyue1.coΜ
一个人的帝国——孔雀王朝古代印度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在谈到古印度的时候人们一般是从文化上去认识它,而不是从行政上或者说国家疆域上来定义它。古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存在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统一而非国家体制上的统一,因为它的历史是短暂的统一伴以长期的分裂。古印度人对沉思和隐忍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于开疆扩土、建功立业却没有太大的渴望,因此绝少有伟大的君主出现,直到孔雀王朝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历史。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亚历山大侵入印度河流域,在当地建立了政权,废除了几个王国的统治,从而严重冲击了古印度的政治秩序。然而亚历山大的统治并不持068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久,两年之后他就率军撤出了印度河流域,并于公元前323年6月病死。亚历山大死去以后,这一地区的政权由继承人塞琉古掌管,塞琉古妄图重建亚历山大时代的辉煌,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然而他的努力遭到印度各王国的极力反抗。
在这股抵抗希腊化统治的浪潮中,有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将领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并孔雀王朝遗址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控制了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旃陀罗笈多组织了强大的军队与希腊军队作战,最终迫使塞琉古屈服,承认他为印度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并与希腊一位公主联姻,这标志着印度终于可以与世界其他强国相抗衡,而旃陀罗笈多所建立的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
旃陀罗笈多死后,王朝由其子宾头沙罗继承,宾头沙罗征服了德干地区,使王朝的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张。
但孔雀王朝真正的发展壮大是在第三代继承人阿育王手里。阿育王是宾头沙罗诸多王子之中的一个,他自幼推崇佛教,喜欢听佛祖释迦牟尼修炼的故事,并宣称佛教可以使人消除欲望,一心向善。然而在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去世后,阿育王却表现出了极其残忍的一面,他与诸王子和公主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惨烈争斗,并杀害了90余个兄弟姐妹,最终踏着同胞兄妹的血迹登上了王位,或许是为了表示祭奠,直到父亲去世4年后阿育王才举069神秘消失的文明行登基典礼。
阿育王即位后,马上开始了对外扩张的历程,并充分展现了他非凡的领导能力。
他先是率军征服了湿婆国等印度北部王国,然后开始向东南部进军,一路征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开始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一场改变印度历史和阿育王本人命运的战争开始了。
当时的羯陵伽拥有步兵6万,骑兵1万,战象几百头,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在经济上也很富庶,早就引起了阿育王的关注。
阿育王亲自率领步兵15万、骑兵3万、战象上千头前来征讨。战争进行得非常残酷,羯陵伽人奋力抵抗,但由于实力悬殊,节节败退,阿育王残忍成性,下令屠杀了10万羯陵伽人,并俘虏了15万士兵和平民,羯陵伽国不得不宣布投降,接受阿育王的统治。征服羯陵伽之后,孔雀王朝基本统一了印度大陆,除了最南端以外,整个南亚次大陆都被纳入了阿育王的统治范围之内,古印度第一次实现大统一,并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此后的孔雀帝国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阿育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工商和贸易,成群的商人、士兵、王室信使往来不绝,车辆众多,他还设立了专门的海事部门维护航道和港口。首都华氏城被称为“花城”,城内修建了漂亮的公园、宏伟的公共建筑,开辟了9英里多长的河边地,并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制度。
羯陵伽之战同时改变了阿育王的命运,在战争中他目睹了10万人被杀的血流成河的残忍场面,开始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战后他与佛教高僧优波毯多进行了多次长谈,并最终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阿育王下令将他的敕令刻在王宫和印度各地的石柱上,还专门令人开凿石壁,将他的忏悔和新的治国方针刻在上面,这为后人了解孔雀王朝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阿育王在敕令中表达了对武力杀戮的懊悔和厌倦,并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
阿育王所说的“法”即是指佛教,此后他不再向邻国派兵,而是派遣佛教高僧四处布道,宣扬节欲向善的佛法。不久他又宣布佛教为国教,并以身作则,在全国废除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不允许用动物做杀生祭礼,在宫廷里对王公大臣们喜欢的狩猎游戏也加以限制。阿育王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并选派僧尼到锡兰、叙利亚、埃及、中国等地宣扬佛法,佛教在阿育王的推动下终于获得了繁荣和发展,阿育王成为继释迦070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牟尼之后对佛教贡献最大的人。阿育王还注重与民为善,下令扩建了许多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兴建医院等,促使经济社会进一步繁荣发展,统一的印度帝国迎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
然而靠武力统一起来的政权终究不能长久,况且印度地区自古就没有服从统一集权的传统。公元前232年阿育王辞世后,孔雀王朝很快就走向了衰落,王室争权,政治腐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急剧下降,许多以前被阿育王征服的政权开始了复国运动。随着孔雀王朝统治者的频繁更替,地方政权终于纷纷独立,印度地区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孔雀王朝的统治力量退回到摩揭陀国地区,一个伟大的时代宣告结束。
泰姬陵背后的故事泰姬陵是古印度的标志,现位于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它那洁白、庄重、典雅的形象被以各种方式传播,当人们在摄影、绘画中看到泰姬陵时,马上就想到了印度。正如人们说不到长城就不算到过中国一样,如果不到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为泰姬陵写下了一首赞美诗,说泰姬陵是“永恒脸颊上的一滴眼泪”,这有什么寓意呢,泰姬陵背后包含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泰姬陵修建于古印度莫卧儿王朝,是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古书中的沙贾汗墓,陵墓融合了古印度、阿拉伯和古波斯的建筑风格,是印度伊斯兰教文化的象征。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美女,性情温柔,擅长诗琴书画。在她14岁那年,在一次皇室宴会上遇到了还是王子的沙贾汗,沙贾汗对她一见钟情,他用1万卢比从她手中买来一块价值微不足道的钻石,然后跑到父王面前,说自己已经和阿姬曼·芭奴交换信物,要娶那个女孩为妻子。
5年以后,也就是1612年,沙贾汗与阿姬曼·芭奴正式完婚。婚后二人同甘共苦,形影相随,足迹遍布疆场。沙贾汗非常钟爱阿姬曼·芭奴,无论是出游还是出征都带着她同行,对她百依百顺。有一次沙贾汗和父王杰罕基发生矛盾而遭放逐7年,在这期间,阿姬曼·芭奴一直伴随在沙贾汗左右,为他分忧,患难与共,深得沙贾汗信赖。因此虽然沙贾汗拥有众多妻子,但他最宠爱的还是阿姬曼·芭奴。1628年,沙贾汗经过一场血战继承王位,并改掉了自己原先的名字库拉姆,正式改名沙贾汗,意为世界之王。阿姬曼·芭奴也因此得到宫中最高头衔——泰姬·马哈尔,意为“宫廷的王冠”。
此后,阿姬曼·芭奴在19年里为沙贾汗生下14个孩子,但存活的只有四男三女,由于生育过多,阿姬曼·芭泰姬陵奴的身体越来越虚弱。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在营帐中生下了最后一个女儿,结果因难产而死。临终前,悲痛欲绝的沙贾汗问她:“你如果死了,叫我怎样表示我对你的爱情呢?”阿姬曼说:“如果陛下不忘记我,请不要再娶,另外,替我造一座大墓,让我的名字得以流传后世,那么我此生一切都满足了。”沙贾汗流着眼泪,只是点头,泰姬就含笑长逝了。
于是,沙贾汗就按照泰姬的遗言,在阿格拉城外的亚穆纳河河畔建造陵墓。为了表示对泰姬的爱,他不惜工本,几乎动用了国库中一切可以动用的资金。陵墓的总体规划设计由土耳其建筑072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师乌丁塔德、伊萨等人完成,来自印度各地、波斯和中亚各国的两万多名工匠共同施工。建筑材料来自世界各地,有中国的玉和水晶石,有旁遮普的彩色玉石,有斯里兰卡的黑色玉石,有阿拉伯的煤石,还有印度特有的大理石,据说中国的工匠也参加了工程建造。陵墓从1632年开始动工,花了22年的时间,耗资6500万卢比终于建成,陵墓建成后即以泰姬的名字命名,叫“泰姬·玛哈尔”。
整个陵园呈长方形,东西长576米,南北宽293米,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四周是红砂石围墙。陵墓的主要建筑是基座、寝宫和四座尖塔。基座是每边长95米的正方形,高约7米。寝宫居中,总高度为74米,上部为高耸饱满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寝宫四壁各有一座拱门,四扇高大的拱门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着《古兰经》的经文,还点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宝石。寝宫内共分5间墓室,墙壁上由珠宝镶成的繁花佳卉,构思精细,巧夺天工。在中间的墓室里有一道雕花大理石围栏,里面安放着泰姬和沙贾汗的大理石石棺,两具石棺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彩色宝石和浮雕。泰姬陵基座的4个角上各有一座40米高的3层尖塔,为防止倾倒后压坏陵体,塔身均稍外倾。陵墓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完全相同的清真寺翼殿,都用红砂石砌成,以白色大理石碎块点缀。
陵墓建成之后,沙贾汗非常满意,说:“如果人世间有天堂与乐园,泰姬陵就是这个乐园。”以此作为自己与阿姬曼·芭奴的爱情见证,而阿姬曼·芭奴的名字真的因为这座陵墓而得以流传千古。泰姬陵最为神奇的地方在于早中晚所呈现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上是灿烂的金色,中午的阳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银白色,白色大理石映着淡淡的蓝色荧光,更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夶风小说
沙贾汗创造了古印度建筑的奇迹,自己却遭遇了比较凄惨的命运。他原本打算在泰姬陵的对面为自己再建一座黑色的陵墓,然而这个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他的三儿子奥朗则布即于1658年起兵谋反,杀死了长兄,驱逐了二哥,囚禁了四弟,并登基称王,沙贾汗也被软禁于阿格拉的古堡中。从此沙贾汗只能在古堡的八角楼里,透过一小片窗孔,遥望远处河中浮动的泰姬陵倒影,直到8年以后,才因病而死。
据说他弥留之际,还从病榻上抬起头来,就着月光凝视泰姬陵很久很久,发出叹息的声音。所幸的是在沙贾汗死后,她的小女儿把他葬在阿姬曼·芭奴的墓旁,让二人在泰姬陵的地下得以永久相会。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神秘消失的文明更新,第三篇 印度文明 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