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神秘消失的文明 > 第二篇 两河文明 河间之地:最初的足迹
  这里曾经诞生了最古老的人类文明,这里曾经产生了最早的象形文字,这里曾经矗立起了最早的城市,这里曾经产生了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教,然而犹如昙花一现,这里最终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这片土地就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广袤的平原,它被称作“流着奶和蜜”的地方,曾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人们行走在这片古老而沉重的土地上时,人们都在寻找曾经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遥望5500年前,这里筑起了最为豪华的宫殿,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法典,神圣的耶路撒冷召唤着古老的人们向理想进发,王权与财富成了这里群雄争霸的理由,犹太人的苦难历史从此开始。后人惊悚于亚述尼尼微的血腥,殊不知它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棋子,早已消失殆尽的“空中花园”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后人反复吟诵的神话奇迹究竟是何面目,古老文明蒙上的层层黄沙能否被吹拂干净?

  楔形文字之谜1835年,英军少校罗林森在伊朗克尔曼沙的一个小村庄贝希斯敦发现了一尊大型摩崖石刻,该峭壁铭刻离地面约有100米,石刻本身高约8米,宽约5米。石刻的上半部是一个浮雕,下半部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符号,这些符号的外形就像铁制的钉子,都有一个呈三角形状的尖头,又像打尖用的木楔,在排列上没有固定的规律,有的横卧,有的竖放,还有的倾斜着摆在那里。从整体上看这些符号结构严谨,排列紧凑,仿佛具有特别的寓意,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楔形文字。

  从1835年到1847年,罗林森多次到贝希斯敦摹写楔形文字岩铭,总共抄录了近500行古文字,经过他的破译,碑上的文字包括楔形文字和波斯文,内容是记载波斯王大流士的功绩的。此后,在伊拉克、伊朗等地又陆续发现了许多楔形文字,经学者们鉴定,楔形文字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后经阿卡德人继承和改造,被后来的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广泛使用。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初的苏美尔人把它刻画在石头和泥版上,是一种图画文字或叫象形文字,只能简单地标记名词性质的东西。随着记事的需要,这些象形图画慢慢向表意方向发展,字体符号渐渐抽象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像钉子或楔子的成熟文字。他们还用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鸟”和“卵”合起来就表示“生”,“天”加“水”就表示“下雨”等。苏美尔人最初采取从上到下的竖行书写方式,后来则改为从左到右的横行书写方式,于是全部楔形符号旋转了90度,从直立变成横卧。

  楔形文字成熟后,产生了表意符和表音符,后来的巴比039神秘消失的文明伦人、亚述人广泛使用和改造,把它发展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

  那么发明楔形文字的苏美尔人又是什么来历呢?

  在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有一个冲积平原亚美尼亚高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这里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根据考古发现,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46世纪就已经出现在这一地区,他们自称为“黑头的人”,称自己居住的地区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他们是黑头发,黄皮肤的黄种人,善于狩猎和耕种,并逐步发展起了最早的商业贸易,建立了埃利都、喀什、拉伽什、乌鲁克、乌尔等较大的城市,为了水道和贸易曾与周围部落发生了长期的战争。苏美尔人信奉天神安努,此外还有太阳神、月神、母亲神等神祇,每一个神都与一个城市相对应。他们修建了许多神庙和雕塑来崇拜诸神。

  苏美尔人并不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土著居民,但他们来自哪里目前还是个未解之谜。有人认为他们是从伊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来的,因为出土的苏美尔人的最早建筑物,是按照木结构原理建造的,而木结构建筑通常在树木茂密的山区才被广泛采用;也有人认为苏美尔人来自印度河流域,因为在印度河谷曾经出土了与苏美尔文明非常相似的印章、泥版、雕塑等,而且苏美尔人的外貌特征与印度人也比较接近;此外,还有人认为他们可能来自阿拉伯海岸或者中国的黄河流域,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苏美尔人善于捕鱼和狩猎,尤其是渔猎,由于地处两河流域,水源丰富,渔业发达,因此渔猎生活在苏美尔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般认为,正是这种社会生产的实际,使苏美尔人从渔网的形状上受到启发,产生了画图记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渔猎生活中渐渐发展,形成了最早的楔形文字。

  然而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于20世纪70年提出了另一种猜测。他在研究楔形文字时发现,在大量楔形文字泥版记载中都出现了对一个星的描绘,因而他猜测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可能与这颗星有关。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推算出这颗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X号超新星,从而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6000年前,这颗星非常明亮,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抬头可见,到了夜晚星光闪耀在河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随着晚风的吹拂,河面上星光点点,这给早期的人类以巨大的心灵震撼,甚至致使其产生了原神崇拜的敬仰。苏美尔人刻下了这颗星的形状,并描绘星光点点的河面,慢慢040河间之地:最初的足迹地就发展成了楔形文字。

  这种假设引起了考古界和历史学界的强烈反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广大学者所接受,我们期待着有关楔形文字起源和苏美尔人来源的新证据。

  失落的亚述故都公元前2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在苏美尔文明衰落之后,进入了巴比伦和亚述文明时期。其中亚述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中游,由闪米特人建立,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18世纪从城邦发展成为王国。此后经历了几次衰落和复兴,到公元前8世纪发展成强大的帝国,版图北起乌拉尔图,东南兼及埃兰,西抵地中海岸,西南到埃及北界,首都尼尼微成为最为繁荣的大城市。穿书吧

  然而在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人联合攻陷后,就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由于这一地区连续不断的战争,相关资料和建筑全部被摧毁,亚述的历史逐渐被人们遗忘,尼尼微也迅速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后人只能从传说和古书的记载中发现亚述和尼尼微的名字,在想象中猜测尼尼微的豪华建筑,直到19世纪的到来。

  19世纪中期,英国人罗林森成功破译楔形文字后,西方人对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燃烧起了强烈的兴趣,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圣经》中屡次提到的亚述和尼尼微。

  最先从事这项活动的是法国领事保尔·伊迈尔·波塔,从1842年开始,他先后在莫索、库羊吉克等地发掘土丘和山坡,但是一无所获。随后他来到了一个叫喀霍沙巴德的地方,在这里他终于发掘出了牛身人头宫廷卫士、国王与神灵的石膏肖像等雕塑遗迹,以及泥砖、墙板、陶碑等古物,波塔向世人宣布他发现了尼尼微,并将这些文物运回了法国,在博物馆展出后立即引起了世人轰动。

  英国人不甘落后,于1845年由探险家奥斯丁·享利·勒亚德组建了一支考古发掘队前往伊拉克的莫索进行挖掘。勒亚德来到莫索后,马上开始了挖掘,并很快挖出了象牙雕刻、楔形文字和雕塑画板,可见他对亚述文化的了解非常深入,接下来他又陆续发掘出了飞狮、飞牛和人身兽面等雕像,勒亚德兴奋异常,很快把这些宝藏运回英国,在伦敦博物馆进行展览,掀起了亚述热的新高潮。

  然而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波塔和勒亚德挖掘的遗址并不是尼尼微的遗址,它们只是古亚述的普通城市。为此,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们继续寻找着失落的亚述故都。

  1847年,勒亚德开始发掘库羊吉克,在挖到地下20英尺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许多古物,有青铜制品、壁画、象牙雕刻头像、带动脉的石狮等,勒亚德继续挖掘,并扩大了发掘范围,渐渐挖出了一些宫殿的遗迹。这时成功破译楔形文字的罗林森证实,这就是尼尼微的真正遗址,尼尼微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都城在湮灭2000多年以后,终于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后,英国考古队多次来到这一地区进行发掘,并将大量宝藏运回英国,直到20世纪,学者们才开始对尼尼微及其他亚述古迹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根据学者们的论证,尼尼微在公元前8世纪森纳谢里卜在位时被确定为亚述帝国的首都,此后大规模兴建神庙和王宫,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尼尼微周围有周长12公里的城墙围绕,城墙有些地方宽达45米,古城共有15个城门,规模非常庞大。

  城内建有豪华的宫殿和雄伟的神庙,为了修建王宫,森纳谢里卜从土耳其、波斯和巴比伦引进了大批能工巧匠,亚述壁画这些工匠带来了如香木、象牙、金、银以及白色石灰石一类的罕见材料,把宫殿建造得富丽堂皇,宫殿门前有两尊长翅膀的公牛石像作为守卫,宫殿门厅等地方装饰有大理石浮雕,宫殿内部装有供水设施和取暖设施,由滑轮、吊桶等一套设备将温水送到国王的浴室。

  后来的继承者巴尼拔还在宫殿后面修建了庞大的图书馆,巴尼拔图书馆中的藏书种类非常齐全,包括哲学、数学、医学、文学以及占星学等各类著作,其042河间之地:最初的足迹中的王朝世系表、史事札记、宫廷敕令以及神话故事、歌谣和颂诗,为后人了解亚述帝国提供了钥匙。在这一古迹被发掘出来后,考古学者们发现了2万多片楔形文字泥版,上面记载了宗教、医学、文明、法令文书等内容,为世人了解美索不达米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其中就有伟大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

  亚述帝国非常好战,曾经与巴比伦、赫梯、犹太等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并且作战非常凶猛。在尼尼微遗址被发掘以前,人巴尼拔图书馆们对这个名字的了解主要来自《圣经》,上面屡次提到亚述人的凶恶好战,连先知约拿都不肯到尼尼微来布道,《圣经》上甚至有这么一句话:“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芜,干旱如旷野。”然而在19世纪50年代整理翻译尼尼微文献时,英国学者乔治·史密斯发现了一块令人惊异的石碑,上面记载着古亚述时期上帝降大雨惩罚人类的事情,在这次灾难中一个叫尤特拿比利姆的人造了一条船解救了许多动物,并幸存下来。据此,许多人认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是真实的,但当人们要求察看那块碑文时,这块石碑突然丢失了,这件事就被搁置了起来,至今仍是个谜案。

  令人叹为观止的空中花园古巴比伦代表了古代世界两河流域的最高文化成就,它与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更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时至今日,空中花园甚至已经成为古巴比伦的代表和符号,那么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真实面貌到底如何呢?

  事实上,由于在2000多年前就已被战火摧毁,空中花园一直处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关于空中花园的建造者,一般认为是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他于公元前6世纪联合北方的米底国打败了亚述帝国,重建了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遗迹来娶了米底国公主米提斯为王后,这位来自北方的王后美貌无比、温柔可人,深得尼布甲尼撒二世宠爱,但来到巴比伦后却一直不苟言笑,郁郁寡欢。原来米提斯的祖国身处伊朗高原,到处都是深山大川,树木繁茂,花草众多,景色十分优美,而美索不达米亚却是一马平川,没有什么山川河岳可供欣赏游玩,美丽的公主犯了思乡病。尼布甲尼撒二世知道后,命令工匠们按照米底山区的样貌建造了一座花园,于是这座闻名于世的空中花园便兴建起来。

  工匠们在宫殿东南方向建造了高达25米的花园,花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久违的笑容出现在米提斯的脸上,尼布甲尼撒二世大为满意,044河间之地:最初的足迹命令仆人们仔细看管和护理花园。

  从此以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远远就看见一座“悬挂”在空中的花园,上面绿树丛生、花团锦簇,仿佛美轮美奂的仙界一般,腓尼基人和希腊人迅速将它的名声传播出去,阿拉伯人称之为“悬挂的天堂”,古希腊历史学家和旅行者把它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用尽华丽的文字来描绘和赞颂。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诗人菲罗曾描绘道:“那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御花园,离地极高,高大树木的悬根由跳动的喷泉洒出水沫浇灌。园中种满树木,无异山中之国,其中某些部分层层叠加,有如剧院一样,栽种密集枝叶扶疏,几乎树树相触,形成舒适的遮荫,泉水由高高的喷泉涌出,先渗入地面,然后再扭曲旋转喷发,通过水管冲刷旋流,充沛的水汽滋润树根土壤,让它们永远保持湿润。”可见空中花园在当时就已经闻名遐迩了。

  然而有不少人认为所谓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想象,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因为在所有已经发现的古巴比伦碑文和楔形文字记录中,没有一处提到空中花园,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敕令中也没有发现要修建空中花园的命令,关于空中花园的描绘大多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和游记记载,这不禁让人疑窦丛生,空中花园真的存在过吗?

  带着这些疑问,1899年,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带领一队考古队员来到古巴比伦城遗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进行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挖掘,他们发现了巴比伦城的宫殿遗址,在继续向东北方向挖掘时,科尔德维发现了一个半陷于地下的长方形拱形建筑物,建筑物面积约为1260平方米,总共包括14间拱形的小屋,每个小屋平均有6.6平方米大小,14间小屋由中间的一个过廊分成两排,周围被高高的城墙环绕,院落外围是一条狭长的回廊。四周的小房中有一间井房,里面共有三口竖井,一个是正方形的,另外两个是椭圆形的,应该是用来安放抽水的机械设备的地方。

  科尔德维认为这就是古巴伦空中花园的遗址,因为遗址上有石料、回廊、园墙、水井,还有许多花木的遗迹,而且位置就在巴比伦城宫殿的附近,这与传说比较一致。

  但学者们却提出了异议,因为这个“空中花园”的遗迹太平常了,只有少量的房间遗迹和三口水井,而传说中的空中花园高达二三十米,为了支撑上面的花草树木,用了大量的支柱和回廊,还有复杂的供水设施将水引到高空,相比之下,这处遗迹过于普通,根本够不上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格。

  另外,学者们注意到,在公元前1世纪中期,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在他的045神秘消失的文明四十卷《历史丛书》中曾提到,亚述女王塞米拉米斯为供自己玩乐修建了空中花园,但研究发现历史上没有塞米拉米斯其人,她只是希腊传说中的亚述女王,因此这种说法也不可信。

  奇怪的是,人们在古亚述的都城尼尼微似乎找到了空中花园的踪迹。专家们在亚述古迹出土的泥版楔形文字中发现了一个大型花园的记载,考古发掘找到了类似花园废墟的遗址,文字学家在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的诏书中找到了尼尼微修建皇家园林的敕令,更令人震惊的是人们在尼尼微的宫殿中发现了一幅浮雕,浮雕所表现的景致与古希腊、罗马作家所描绘的非常相似。因此许多专家认为真正的空中花园应该在亚述帝国的尼尼微,而不是在巴比伦。【穿】 【书】 【吧】

  然而2000多年前的记载和描述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大的偏差,以至于把亚述的奇迹说成是巴比伦的呢?何况在公元前3世纪时,巴比伦祭司、历史学家贝罗索斯曾写过一部向希腊人介绍巴比伦历史文化的专著,里面介绍了空中花园的修建过程和美丽景致,后来古希腊人也源源不断地到巴比伦来欣赏声名远播的空中花园,这又说明古巴比伦确实存在空中花园。事实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但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空中花园存在于古巴比伦,而且是一个美轮美奂的人间奇迹。

  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也是古巴比伦留给后世的一大宝典,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古巴比伦乃至两河流域的社会生活状况,是了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他掌权后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从公元前1787年开始,汉谟拉比率军先后征服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逐步统一了两河流域,只有北方的亚述还在负隅顽抗,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时期达到第一次发展的高潮。

  与此同时,汉谟拉比极力宣扬“正义和真诚”,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形成了庞大而完善的官僚体系,目的是在国内建立正义的传统。

  事实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历来就有“建立正义秩序”的传统。巴比伦之前的阿卡德、乌尔、乌鲁克等王国都曾为建立“正义”而努力,这些王国的统治者以正义的化身自居,宣称君权神授,以太阳神的名义建立正义的统治,并通过制定法典046河间之地:最初的足迹的形式来实施建立正义秩序的目的。古巴比伦继承了这一传统,随着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国家势力的强大,巴比伦亟须一部完备的法典维护正义和统治,于是汉谟拉比下令制定一部伟大的法典,一方面体现他的丰功伟绩,一方面借以强化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

  汉谟拉比在法典的序言中宣称:“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但该法典维护的其实是森严的奴隶制等级制度。该法典将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阿维鲁、穆什钦努、瓦尔都。阿维鲁是指上层贵族统治阶级,拥有完整的公民权利;穆什钦努是指依附于贵族的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他们拥少量土地,汉谟拉比法典但不能自由买卖;瓦尔都是奴隶阶级,他们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人身权,可以被奴隶主自由买卖,是贵族私人财产的一部分,瓦尔都大多来自战俘或者破产市民。

  汉谟拉比法典遵循“以牙抵牙,以眼还眼”的原则。

  就是说在对待犯罪处罚中实行对等原则,打瞎别人的眼睛,就必须被打瞎眼睛作为处罚;被别人打断了腿,就可以打断别人的腿作为补偿;甚至害死了别人的儿子,那么他自己的儿子也要被处死。然而这也仅仅是特定范围内的公正,对于那些特权阶级,还有着特殊的规定。

  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奴隶如果不承认他的主人,只要主人拿出他是自己奴隶的证明,这个奴隶就要被割去双耳,法典甚至规定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处以割耳的刑罚。

  在婚姻方面,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这更多只是对于妻子的一种约束,对于丈夫则限制很小。

  妻子没有解除婚约的权利,如果她与其他男人私通,就047神秘消失的文明要被抛入河中溺死;而丈夫可以以不育或是对自己不忠的理由抛弃妻子,或者另纳妻妾,妻子都无权过问。在财产继承方面,基本原则是死者的儿子平均分配遗产,但其女儿只能取得一定的份额。另外法典还特别规定,如果死者在生前曾将一部分财产分给某一个儿子,那么此子在其父死后仍然可以分得与其兄弟相同的遗产份额。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它集历代王国的法典精髓于一体,成为非常完整的一套奴隶制国家法典,颁布后对维护巴比伦的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它对后来的亚述法典、赫梯法典、《旧约》中所见的犹太法典,乃至古希腊、罗马的立法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汉谟拉比法典的出土可以称得上是考古学界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1901年12月,法国考古专家摩尔根带领一支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考古队在伊朗西南的苏撒进行考察发掘,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石碑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下面是用楔形文字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法典由序言、条文(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

  法典中部分铭文在古代就被磨损。事实上,苏撒地区在古代并不是巴比伦的领土,而是埃兰王国的领土。那么汉谟拉比法典怎么会跑到埃兰国呢?原来,埃兰王国曾于公元前1150年前后入侵巴比伦,战争胜利后埃兰国王将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作为战利品运回了苏撒,他特地让人磨平了石碑上的部分法典原文,准备在上面重新刻记他的丰功伟绩,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一计划没有正常实施,从而致使了部分法典文字的残缺不齐。

  石碑出土后,专家们根据苏撒出土的法典复本断片复原了残缺的铭文部分,还有一部分依据在亚述古都尼尼微和两河流域其他城市遗址发现的泥版抄本予以补全,最终得到了完整的汉谟拉比法典。法典石碑石质坚硬,书法精工,属于巴比伦第一王朝的典型官方文献。摩尔根挖掘出石碑后将它运往了法国,现存放于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神秘消失的文明更新,第二篇 两河文明 河间之地:最初的足迹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