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其他小说 > 我路过的世界 > 开罗,迷宫似的老市集
  开罗老城区可看的东西很多,有人戏谑至少也得好几天,控制好步伐的节奏,分成几个部分逐个游览,才可以完成差不离。无论怎么走,通常罕·哈利利是其中一个最热门的入口。

  上午9点,旅游车停在老城区的侯赛因广场,古老的市集就位于广场左侧。这里是开罗最有人气和热度的地方,也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和“阿拉丁神灯”等著名神话中的开罗。刚下车,我就被市集入口处来来往往的人流给震住了,仿佛进入了一个世界大都会,什么肤色、面孔的人都有,他们操着不同国家的语言,留着奇形怪状的发型,穿着现代、休闲、民族,各种风格的,长的、短的服饰,缓慢地、步履匆匆地、若有所思地、左顾右盼地,装点着这个被无数人踏足的地方,稍不留意,就转身进入迷宫样的小街巷,融入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的喧嚣中。

  我站在入口处,看着眼前流水般经过的人流,眼神都觉得不够用,虽是一个匆匆过客,却留下一丝片段记忆,真是一个有趣的地方。

  人流攒动,摩肩接踵,想快也没有办法。我随着人流移动着脚步,好不容易捱到位于中段的一家金属色灯具的摊铺。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灯具颇有讲究,更颇有魅力,其实每次见到这类东西都想孤注一掷地抱两个回来,最终却被继续上路给横刀一斩。这些狭窄的胡同里,开罗人一代一代地更迭,做着自己的小生意,已经走过了几个世纪,每天在这里迎接第一缕曙光,在这里透过狭窄的天顶缝隙,看着天空由白变黑。商品大多与埃及古文化相关,由古迹文化带来的市场繁荣,可见一斑。Μ.chuanyue1.℃ōM

  我抱着相机,擦过图坦卡蒙法老的包包,掠过一座座法老雕像,一件件打制的铜盘,跟着感觉乱走,不是第一次进入这里,竟然碰到不少熟人。真服了当地人的好记性,每天走马灯似的人流,6月份见过的面,9月份还记得倍儿清。

  “嗯,你是不是那个中国来的……”“哈,我是那个,让跟着跑的人走不动路,直嚷嚷坐出租车的人!”萨摩是一个不错的地接,正带着游客在巷道里转悠呢。身旁是一块很有看头的地方,周围都是很有年头的老房子,我趁机向他打听背景。斑驳的墙壁讲述着岁月的故事,坚固的根基坦陈着文化的厚重。当年的罕流传到今天的遗迹,就是这些16世纪建造的巨大的石门洞,而我仰视而见的,是门洞的鸟巢似的尖形屋顶,那一个个蜂窝似的形状,会给人无限的联想。

  走累了就去咖啡馆。临街就是那个老有名气的咖啡馆一条街。这里曾是给埃及最著名的大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素材的地方,他的很多著名作品的发源地就是其中一家咖啡馆的楼上。

  可是这里早已坐满歇脚、喝咖啡的人们,我好不容易选到一个位置坐下来,那里的视野很好,可以最大限度地看到街上的风景。现代的咖啡馆,更多地扮演了休息站的角色,还有接头、联络的作用。而喜欢卖呆的人此地再合适不过了,即使一个人独处观望,也会兴致勃勃,因为不断上演的“过场”,总是让“剧情”变化多多。一杯卡布吉诺后,我又一头扎进狭窄的巷道,埃及人无论老少都非常热情,很有眼界的摊主,他们一边声音高挑地喊着价格,一边打着手势拉客,大男孩拎着茶盘满街吆喝送茶,即使是个孩子,也会兴高采烈的面对镜头嬉笑,让人很是愉悦。

  知道老集市名字的人越来越多,可是真在里面转透,寻到一些秘密的人其实并不多。这里是法特梅三朝后裔的墓地,公元14世纪,当时埃及的统治者罕·哈利利以法特梅是叛教者无权建墓地为由下令拆毁墓地,并出资在此处建起一个市场,就是后来游人造访的哈利利。起初并不成什么规模,做着做着面积就大起来了。和伊斯坦布尔带大篷的集市不同,哈利利的店铺都开在敞开的,连绵蜿蜒的石板街上,有的和古董级的老房子交结在一起,有的就是晾在过道上。曲里拐弯正是这里魅力无限的地方,弯弯的小巷连着弯弯的小巷,我低头走路时,忽一抬头,又看见一个什么物件高悬在头上,或者冒了出来,让人心头一亮。

  这一片密巷的前身,是一个货栈和客栈,也就是“Khan罕”。当年,古城门边上的沙漠骆驼商队集结于此地,从各地带来各种商品,交易贩卖,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这几百年,保留下来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保存了伊斯兰风貌的承袭,也繁荣和活跃了老开罗的城市景观。现在,它成为一个象征,开罗古老文化和东方伊斯兰色彩的象征,世界各地的游客无不驻足,在“罕”的旁边还有著名的艾兹哈尔清真寺和侯赛因清真寺。

  我和萨摩聊天时,被人注意到。那个自称在埃及电视台上过班的眼镜摊主很是兴奋,自告奋勇要给我们充当临时助理。他的热情让我灵机一动,干脆也让他扮演角色吧。他选择了自己的一块地盘,做了一个开怀、欢迎的手势,满脸笑意。而我则伫立在一堆金色的灯具和摆设前执迷不悟,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制作工艺。m.chuanyue1.com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类型几百年没有多大变化。最初是奴隶市场销售的丝绸、珠宝、钻石之类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只有埃及特色的长绒棉还在。不过很多东西也标注着MadeinChina化了,特别是那些T恤。穿街过巷背着冒着银色白光的壶卖水的人算是开罗特色小景,后来我在开罗当地人出入的自由市场,更是大开眼界。

  从哈利利老街巷里出来,在临街咖啡馆的尽头,是略为宽敞的莫兹——里丁——阿拉街,不过几乎也被那些穿着大长袍的埃及人给堵得满满当当。我迎着他们走进街道,鼻子里都是冲冲的浓郁的香料味,各家商店门口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埃及香料,这些香料是制作阿拉伯美食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很多香料甚至都有药性作用。工艺品多的眼花缭乱是另一个特色,设计灵感都是来自古埃及文化的某个渊源,各种神灵的化身,只有明白每个神灵代表的意义,买下来才不会弄出笑话。

  巷道里面,我也发现了古老的咖啡馆。木制的椅背上,有明显的阿拉伯文名字。老字号的咖啡馆EL—Fischawi的东西绝对不便宜,曾经是本地人乐此不疲的地方,现在也成了游人的休息地。门口墙壁上的那面大镜子,折射出来来往往的市井生活。从穿着雪白长袍的商绅,到皮肤深色诡异的沙漠汉子,还有各种游玩心理的过路人都有。虽然这里没有上百根烟枪,却是一个世界闻名集市咖啡馆,门槛都被踩烂了,那些从太阳底下进来的人,在这老房子的阴凉中,找到大树荫下的凉爽。

  游客难得稀少时,摊主们喝茶、读报,平心静气地等候,埃及人的生活总是不紧不慢。配合拍照是小贩们很擅长的事,对于我的镜头,回避的很少,经常会遇到伙计们拥抱在一起招呼我拍摄,好像我要是不给咔嚓一下,他们都会觉得委屈和失望,那个热乎劲非常有趣。

  裹着头纱、顶着大包小裹的妇女,满街阿拉伯语加杂英语的问候,大声的吆喝,热情的海洋,沸腾的开罗,不断刷新的画面,经久不变的流转,不管你记不记得它,开罗的拥挤和喧嚣都会存在,并且不断上演,永恒多彩!

  感悟

  在这里,我成了古老市集的访问者和体验者……

  开罗的法蒂玛老城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遗址”名单,与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和威尼斯并列齐名。很多地方的历史遗迹是有意保护下来让人静观,缺乏朝气和活力,而法蒂玛老城区无法为参观者提供悠闲观看的任何方便,因为这里处于21世纪人口最稠密城市的最拥挤一角,中心就在罕·哈利利市场。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我路过的世界更新,开罗,迷宫似的老市集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