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开炎热,一大早我们就直奔埃及东部沙漠,探访世居此地的一个神秘游牧部落贝都因。
沿途都是荒蛮、干燥的起伏沙漠,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一股股热浪透过车窗不由分说地裹胁而来,估计地表温度最低也有50多度,想象不出那些穿长袍,远离现代生活,骑在骆驼上的民族怎样生存?
“贝都因”是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他们以棚为房,地上挖个洞就是灶,烧着骆驼粪做起泡的饼,而女孩子13岁以后就不能穿艳丽的衣服,只能穿黑色的。妇女的服饰、头巾都是用手织的麻布,染成黑色,再钉上一些亮晶晶的小珠片作为装饰……头晚在SunRiseHolidays大堂听贾宝玉、小虎一番描述就颇为兴奋,眼看着就要见到真人,竟然发现新大陆似地有些激动。
一座巨大的连绵山峰冒了出来。山峰和周围的山峦构成平坦的山谷,几个简易的木板棚子和石头垒砌的粗糙建筑物,散放的骆驼们……进入视线。
贝都因人对于外界一直保持着必要的陌生,对于我这个东方人,古老的族群更是一个星外来客。这个游牧民族,总是蒙着一层神秘兮兮的面纱让人无法看透,就像他们中的妇女,一概用黑色的纱巾把自己的容貌包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炯炯有神的、略显惊恐和探寻的大眼睛,这样的女人以往只出现在电影和书画里,现在她们出现在我的镜头里。ωWW.chuanyue1.coΜ
埃及人主要由努比亚人、阿拉伯人和贝都因人构成。贝都因人是个不喜欢受制约的阿拉伯游牧民族,他们听命于酋长,就连英国人为非洲各国划定的笔直的国界,对他们也毫无意义。这些远离现代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的人们,目前主要聚集在埃及东部的西奈半岛和撒哈拉中。
水在沙漠上绝对意义非凡,因为没水,《英国病人》里的男主角失去了一生的挚爱。我向水井的门口走去,脚步缓慢的光秃秃的平地上只剩下了我的孤影,思绪错综复杂地翻来搅去,部落酋长带着松散的队伍逶迤着向远方而去,骆驼背上五颜六色的毯子在晨光的映照下,散发着色彩的光辉。追逐草场而生是贝都因人一生的使命,他们赶着绵羊、山羊、骆驼和马群从一块草场迁徙到另一块草场,部落聚集着,50人或者100人,因为需要不断地寻找水源和绿洲,不厌其烦的贝都因人不会停止脚步,一般只会在一个宿营地逗留几天,就会再次起身、开拔。几千年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贝都因人成就了一个传奇。虽然现在的情形稍稍有了变化,有幸成为旅游景点的部落,也会从游客中收取一定费用获得改善。
我扫描着部落里的一切。所谓的房屋不过是四周由木头主干固定,中间插着板帐子和干草的棚子,背风的一面整天四敞大开,权当是门。帐篷里铺着毛毯子,人就睡在上面。天天都在宿营,换个角度想,这些长袍阿拉伯人也真够浪漫的了。
宽松的裤子和亚麻布大衫,男的头缠长巾,女的包裹纱巾,脚上穿着鸟喙状的凉鞋或拖鞋。而到冬天,他们又是披着毛制的带帽斗篷(一种大衣状的蒙头斗篷)另一幅装扮,可以很好地抵御夜晚的寒冷和猛烈的沙尘暴。服饰的简单,为他们的沙漠生活提供了便利。www.chuanyue1.com
当年轻人和男人们在放牧时,妇女们则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挤奶、剪羊毛,还要将绒毛和长毛织成头巾、桌布和地毯。部落的首领们就骑着耐劳的阿拉伯马游历远方,寻找新的草场,找到了,就会带领整个部落迁移,再次踏上旅途。
我的“餐厅”阴凉、透气,就是贝都因人四面透风的帐篷内。坐在草墩子上,吃我盘子里色彩明艳的食物,也算是别有风味。午餐是旅行社配备食物,由贝都因人给加工出来,煮鸡蛋、水果、切片面包、西红柿炒蛋、洋葱土豆……按自己的喜好自选,贝都因人则主要是谷物类的烙饼加酱料,肉类比较好的是鸽子肉。在这荒凉的撒哈拉,游牧部落的帐篷里,品尝着色彩明快的食物,旅途跋涉的满足滋味就是这样与众不同吧。
穿灰色长袍的男孩子端了盛满茶水的托盘站到我的面前,接过小手递过来的冒着热气的红茶,很是感动。牧民们并不多,对游客却是非常热情友好,一人一杯加糖的红茶,在这里却是招待贵宾用的。我们无法用语言交流,眼神的沟通却已经足够。
感悟
生命的力量如此坚韧,浅徘低徊,却透着无拘无束的浪漫,让我回味。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我路过的世界更新,撒哈拉,面纱后面的神秘部落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