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谜案重重的王陵 > 明成祖长陵:人殉的死灰复燃
  自明十三陵归来,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再次开启。数百年前的金戈铁马,它化成了一条长河,化成了银屏上的画面,把众人的眼光再次引向那个已然远逝的是是非非的大明王朝,那个有过短暂的辉煌更充斥着禁锢、愚昧、杀戮、荒唐、糜烂的王朝,是它带着一个古老而辉煌的东方帝国一道慢慢滑落……因何定陵北京话说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永乐皇帝朱棣的徐皇后去世了,朱棣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地区选择吉壤,即风水宝地,准备修建陵寝。相信大家都知道,明朝正式迁都北京,是发生在明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为什么朱棣那个时候就决定要在北京,而不是南京修建陵墓呢?事实上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朱棣发动政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抢了侄子(当时的建文皇帝)的皇权,而建文帝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终。建文帝下落不明,这让朱棣很不放心,朱棣登基后一直心不自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发动“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这对朱棣的069谜案重重的王陵统治始终是个威胁。北京则是朱棣经营了多年的根据地,是龙兴之地,所以他自登基之初(公元1403年)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建陵在北京还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明朝初年,元朝被打败,残余势力逃到了漠北,他们时不时侵扰边境,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然而当时政府机构在南京鞭长莫及,不容易控制北方局势,北方一旦不稳,必定震动中原,搞不好还可能重蹈覆辙,走上宋朝的老路。所以朱棣在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应该说是一个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

  事实上,定陵北京这一措施对明朝疆域的巩固的确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十四年发生了“土木之变”,当时的皇帝英宗被抓,人心涣散,国本动摇。有人建议南迁(迁都南京)。反对者提出,老祖宗定陵寝于北京的目的就是“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若去,陵寝将谁与守”?众所周知,古人对祖先都是很尊崇的,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实乃大不孝之举。这一反对暂时使当权者放弃了南迁。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末的崇祯皇帝在李闯王攻进了北京城时,他本有机会南迁,起码可以做半壁江山的皇帝。但他没走,在煤山,就是今天的景山上吊了,上吊时披发覆面,表示没有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不知成祖朱棣当日北迁之时,可曾想过会是这么一个落魄的结局。

  长陵吉壤卜址之谜徐皇后死后,朱棣派了很多人到北京寻找风水宝地。那怎么会选中现在的天寿山的呢?说起来也是经过了不少周折的。据说曾选了好几个地方。首先选中的是南口外的屠家营,但因为皇帝姓朱,与“猪”同音,而“屠”是宰杀的意思,猪进了屠家必死无疑,所以犯忌讳不能用。ωWW.chuanyue1.coΜ

  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猪和羊本能和睦相处,可是偏偏山后有个村子叫“狼儿峪”,猪旁有狼岂不更危险,当然不能用。后来又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也不吉利。原来古代的皇帝死亡,除了叫“驾崩”以外,也叫“晏驾”。穿书吧

  潭柘寺的景观虽好,但山间幽深狭窄,不利于子孙万代的发展,也不宜采用。

  最后才来到了现在的天寿山。天寿山那时候叫作黄土山,永乐皇帝亲自视察以后,觉得非常满意,当时就下旨定黄土山为他的“万年吉壤”。这一年也正是他五十大寿之年,所以封黄土山为“天寿山”。

  070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北面的“龙脉”太行山奔腾而来,气势磅礴,前山一马平川,明堂开阔,蟒山绕其左,虎峪居其右。外围层峦叠嶂,群山罗列回护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是“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配帝王享用的形胜宝地。

  众所周知,长陵是为明成祖的徐皇后所建,那朱棣死后有没有葬入长陵呢?历来人们都有不同的看法。史书记天寿山载,明成祖喜欢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不顾自己晚年多病,亦不顾劳民伤财,一次次地率师北征。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于亲征漠北的返京途中驾崩,享年64岁。由于事情来得突然,随征的大臣们怕这个消息若传扬出去,宫中会发生变故。

  于是秘密搜集军中锡器铸成了一口棺材,将尸体悄悄殓装起来,每天还是照常送上饮食,大臣们也是一如既往上奏。为了防止泄密,还把铸造棺材的工匠全部杀害。

  待到大军回到了北京附近,才派人密报太子。计算一下时间,从明成祖死到棺材运进北京,死讯大告天下,中间整整隔了25天。

  正因为这个原因,引起了后世的种种猜测。有人怀疑朱棣的遗体并没有运回北京,北京的长陵只是一座衣冠冢。更有一些人因恼恨朱棣造反夺位,滥杀无辜,说朱棣在打猎时被狗熊活活咬死,尸体也被吃掉了。为了说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他们还煞有介事地引用了明朝人的一首诗作为论据“文皇鼎成后,此地葬衣冠。”不过要是仔细分析的话,就可以知道上面的观点其实是断071谜案重重的王陵章取义,因为这首诗还有后面两句:“日月神宫秘,山河帝寝安。”由此可以知道这里的衣冠其实指的是明成祖的遗体,并非常说的衣冠冢的意思。

  事实上,史学界一般认为朱棣确是葬在了长陵的玄宫中。根据史书,皇太子朱高炽得到密报,听说父亲死讯后,马上派了皇太孙朱瞻基到开平迎接。先是将尸体安放在仁智殿,当年十二月十三日,又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当然,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因为长陵地宫没有打开,长陵我们不得而知,唯有期待长陵地宫重见天日的那一天了。

  明长陵的稀世珍宝长陵是明十三陵中的首陵,地处天寿山兆域正中,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也是明代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虽经近600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乱骚扰,其主要建筑仍能保存至今,实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虽然长陵地宫没有打开,我们不能知道里面究竟随葬了多少珍宝,但是在侥幸保存下来的地上文物当中,有三件堪称稀世之宝,令人瞩目称奇。

  第一件就是长陵的祾恩殿。祾恩殿又名献殿、享殿、寝殿、香殿,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改称祾恩殿。

  为什么将它称为稀世之宝呢?不仅是因为明代所有帝王陵墓中的献殿、享殿都已荡然无存,唯有长陵祾恩殿完好无损。更重要的是支撑殿顶的60根大柱,全部是独材楠木。每根大柱的直径均在一米以上,最粗者底径竟达1.2389米。

  072可以这么说,这种等级高、开间多、体量大,且全部由十分珍贵的楠木构成的陵墓享殿,世界上独此一座。楠木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只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南的深山绝壁之中。由于生长缓慢,“丈八之围,非百年之物”,又在当时被连年累月进行毁灭性采伐,因此,到了明代中期,成材的大木就已经十分少见了。所以在嘉靖三十六年(公长陵祾恩殿元1557年)四月十三日,大内三殿被雷火烧尽以后,后来在重建时,就只得用别木代之。也正因为楠木的珍贵,民间才有了乾隆明为修缮长陵,实则偷楠木的传说。

  第二件为龙趺碑亭。龙趺碑亭位于长陵第一进院的东南角。建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五月。之所以将它称作稀世之宝,主要是负载石碑的碑座不是巨龟,而是“龟形龙体”。

  我国自晋代以后,石碑的整体形制,逐渐定为“龟趺螭首”。所谓“龟趺”,就是将碑下的石座雕成龟形。

  此龟又称赑屃,取力大善于负重的寓意。“螭”,传说为蛟龙之属,又称作螭虎。明人陆容说它“其形似龙,性好文彩,故立碑上”。在碑额上常见的蛟龙,即指此物。

  这座石碑,打破了历代沿用“龟趺”的形制,开创了“龙趺”的先例。

  从外形上看,虽然它全身长鳞,四爪抓地,头上生角,但为了能够负重,增大石碑的稳度,仍然在大轮廓上采用龟的外形。除此之外,这座碑亭是目前已知十三陵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原明式木架结构。因此,它是研究明代建筑的最好实物资料。由于这座石碑新颖别致,又含有龙趺碑亭尊崇先祖的寓意,到了清代,很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于是,073谜案重重的王陵在修葺明十三陵之后,于乾隆五十余年,在承德避暑山庄为他的生母修建永佑寺时,特地在寺院中依照该碑的形制又照样仿制了一座。此种形制的石碑,大概在全国仅有以上两座。

  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用什么方法将巨大的石碑立到龟背上的呢?具体方法尚未见书,但有“龟不见碑”的传说。日本刻本《文海披沙》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当初明成祖为他父亲朱元璋建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这可把管工程的人急坏了。到了期限,要是不能准时完工,误了皇上下葬,那可是要灭十族的,能不急吗?

  一天中午,他太累睡了过去,突然梦见一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须龟不见碑,碑不见龟。”醒后,他想一想就明白了。到工地后,他叫人往龟背上运土,把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等碑立起后,再叫人将土去掉就行了。此段史话虽然带有迷信色彩,然而“龟不见碑”的说法是合乎道理的。这种“堆土法”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三件为树龄长达500余年的老杜梨树。此树植于裬恩殿左后角。树高8米有余,胸围1.85米,底部根盘略呈方形,最长一边为2米。依照树形推算,此树大约栽植于宣德(公元1426〜1435年)至正统(公元1436〜1449年)之间。

  人殉死灰复燃人殉制度是一种极其野蛮的丧葬礼俗,盛行于奴隶制社会,但到了西汉初期,这种制度已遭废除。汉宣帝时,平干缪王因逼迫奴婢16人自杀殉葬,而遭到了撤销爵号的惩罚,这就是铁证。那明代帝陵中究竟有没有用活人殉葬的呢?如果有的话,究竟是历史在倒退,还是历史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

  历史中明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的明孝陵,就曾经有46位妃嫔殉葬。

  老皇帝死了以后,便由新登基的皇帝为他选定殉葬的人员,主要对象为妃嫔和宫女。

  老子一开头,子孙自然就效仿起来,所以在明十三陵中也有三个陵墓是用于妃嫔殉葬的。朱棣的长陵殉葬妃嫔16人,朱高炽的献陵殉葬妃嫔5人,朱瞻基的景陵殉葬妃嫔10人。

  那么明代的皇帝是怎样用活人殉葬的呢?后妃们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还是绝食,这在中国正史是很少记载。不过朝鲜《李朝实录》中却详细记载了给明成祖殉074葬的嫔妃集体“自杀”的过程。

  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30余名被挑选出来殉葬的宫女和嫔妃先在殿外用餐,后被带到殿内,这个时候,宫女“哭声震殿阁”。殿内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自缢的绳子,“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在这30多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宫女韩氏;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临近自缢时刻,韩氏突然跪倒在地,向与她们“辞决”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国赡养老母,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韩氏临死时,向她的乳母道别,韩氏回头对她喊道:“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30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这位殉葬的韩氏宫人,她的哥哥因韩氏入宫,受到永乐皇帝的宠爱,受封为鸿胪寺少卿官职。韩氏还有个二妹,名叫桂兰,也出落得十分俊美。宣德二年,她哥哥想把她也送进宫里,是时她有病未愈。当得知哥哥的意图后十分生气,拒绝吃药,并对哥哥说:“卖一妹富贵已极,何用药为?”桂兰把给她做陪嫁用的寝席都用刀割坏了,把家藏的财物都送给了亲友,但是最终还是被送进了皇宫。朝鲜仕女们都觉得纳闷儿,她姐姐当了永乐皇帝的宫人,殉葬而死,已经是很可惜了。怎么还要送一个呢?所以当时都管这事叫“送生葬”。

  明朝为什么会实行人殉呢?是纯粹的丧心病狂,还是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力量呢?这一切我们都已经无法得知。明代的宫人殉葬制度,作为皇帝的丧葬礼制内容,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英宗临终前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他的继任皇帝宪宗在临终前也再一次强调不要殉葬,以表达对先帝决定的尊重。两代皇帝的坚持执行,终于给明初以来的人殉制度画上了句号。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谜案重重的王陵更新,明成祖长陵:人殉的死灰复燃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