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是唯一一座在考古学家手中发掘的古代帝王陵,于1958年改建成定陵博物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开掘的种种神秘和不安,都已湮没于如织的参观者喧嚣的人流中了;当年围绕着发掘定陵的争论,也都在年复一年的参观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由衷惊叹的目光中淡然消声了。唯有那冷冰冰的地宫,那灿烂夺目的稀世珍宝,一直在抗争,一直在诉说,由此掀开了一段尘封百年的记忆……定陵300年后遭掘是谁惹的祸1955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报告落款是中国文化界赫赫有名的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消息传出,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大惊。
他们立即找到报告发起人之一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希望他收回提议:我国目前考古工作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文物的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这样庞大的发掘和保存,就连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也会感到头痛……但对主管北京市文化教育工作的吴晗来说,他决心已下,难以改变:全国有076老一辈专家,又有新一代大学生,从人力、物力都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的工程。
双方争持不下,都把希望寄托在最后决策者身上。
5天之后,周总理最后裁决的消息传来:同意发掘。当年12月初,在吴晗主持下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尹达、夏鼐、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张季纯等7人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出于慎重,长陵的发掘并没有马上开始,而是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所以向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请示,找一座规模稍小的陵寝“试掘”一下。
1956年3月30日,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调查研究组派干部3人去陵区进行调查,他们实地勘查了献陵、庆陵、定陵,最后夏鼐、陈滋德提出“定陵封土围墙有现成缺口,可进行试掘,如不能顺利进行时再试掘献陵”。就这样,定陵经过反复比较,最终把定陵作为试掘对象,于是把“长077谜案重重的王陵陵发掘委员会”改称为“发掘定陵委员会”。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正月,当时,朱翊钧虽然只有21岁,却已经当了11年皇帝了,便借去天寿山春祭之机,动起了择选万年吉地的念头。当时钦天监为他择选了几处陵址,朱翊钧因风水不佳都没有看中。
其中有一处在石门沟,坐北朝南,方向不宜,且堂局狭窄。但另有两处在风水师看来却都是上佳的风水宝地,一处是形龙山,风水师的评价是主峰高耸,诸山拱抱,河水绕脚,众水来朝,形如出水莲花,案山似龙楼凤阁,明堂宏大,辅弼森严,堪称至尊至贵之地;另一处是小峪山,十分符合风水宝地格局,山脉主势强大,水星行龙,金星站穴,左右四辅,拱顾周旋,明堂端正,砂水有情。
朱翊钧在当年九月九日借秋祭之名,亲自去看了形龙山和小峪山两地,现场初定小峪山,回去请求皇太后再正式敲定。第二年九月(公元1584年),奉皇太后之命,朱翊钧再借秋祭陵之机,正式定下了小峪山,即现在的定陵陵址,并改小峪山为现名大峪山。
当年十一月六日定陵动土,至万历十八年建成。但在开挖地宫时却出现了不祥,风水师定下的将来置放棺椁的地方出现了意外,挖出了一块大石头,宝床下无土,这严重犯了风水大忌。出了这么大的风水漏子,把当初推荐陵址的大臣都快吓死了。
有个名叫梁子琦的大臣借机上书参劾礼部尚书徐学谟、辅臣申时行等人的“罪过”,梁子琦当初也推荐过陵址,但徐学谟、申时行认定大峪山才是真龙穴。梁子琦建议,为了大明的万年江山,赶紧择地重建。当时怠政、昏聩的朱翊钧似乎不信邪,一反常态,竟然做出了让大臣倍感意外的决定,他说:“祖宗山陵既卜于天寿山,圣子神孙,千秋万岁,皆当归葬于此山。”并下诏,劝大臣不要再争论了,寿宫吉地就是大峪山。不少说大峪山不吉利的大臣,因此还遭受了处罚。但在建陵过程中,官场和民间关于定陵风水不吉利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史载,万历二十三年,定陵已建成5年了,当年开国功臣、风水大师刘伯温的十一世孙刘世廷,仍上书奏称,“大峪山寿宫龙穴非真”。朱元璋建在南京的孝陵就是刘伯温选的,刘世廷的风水理论应该是祖传之术。果然在24年后,李自成攻破了大明的京城,稍后又让关外爱新觉罗氏夺走了江山,明亡清兴。
078火烧定陵的传奇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历史上屡遭火焚,定陵在人为的大火中烧去了恩殿、恩门、左右配殿。此外,定陵是否遭过天火呢?这不得而知,但民间的一个传说与天火有关。Μ.chuanyue1.℃ōM
定陵陵墓建成后,万历皇帝就不再上朝,时间长达25年之久,成年累月,久居深宫,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一天,神宗正在昏睡中,忽然梦见一个红脸、红发、红穿戴的人来到他的眼前。
万历皇帝吃了一惊,急忙问:“你是何人?为何来到这里?”那人说道:“实话实说,我是火神爷,你的昏庸无道我们早有所闻,此次,我奉上天之命来惩罚你,要把你劳民伤财建成的定陵烧他个一干二净!”万历听罢勃然大怒,仗着自己是所谓的“天子”,大声喝道:“我们朱家天下气数远远未尽,难道真会让我怕你不成?
帝王陵寝,自有神佑,谅你不也敢,恐怕你也没有这个能耐!”火神爷:“咱们打个赌怎么样?”神宗说:“随你便!”火神爷说:“要是烧了怎么办?”神宗说:“要是将来定陵火烧,让我现在就瞎一只眼。”话音刚落,火神爷竟哈哈大笑而去,再转眼就没影了。万历皇帝吓了一跳,竟从梦中惊醒。过了几天,也没有什么事发生,万历皇帝也就没在意。
话说定陵旁原有定陵村,定陵村北有块石碑。一天,这块石碑上面突然出现了一个月亮样的东西,一到夜里便把定陵村围照得像白天似的。不久,村里来了一个老乞丐讨要饭食。村里的穷苦百姓都挺同情他,要到谁家都尽其所能给口吃的,财主们则烦他、骂他。这个老乞丐挺古怪,几天之后不再要饭,改成摆摊了,摊儿上摆着筷子、红枣、梨、大火烧,只摆不卖,嘴里一个劲儿地喊:“筷、枣、梨、大火烧。”本来这几样东西就摆得不伦不类,又只叫不卖更让人稀奇,就都当他是疯了。【穿】
【书】
【吧】
疯老头儿叫了三天,又无影无踪了,而村北的那块石碑上的月亮却更亮了。人们琢磨老头儿喊的那句话,筷、枣、梨、大火烧,不就是快早离,大火烧吗?莫不是告诉我们要有天灾人祸,赶快逃离?一传十,十传百,穷人们就都收拾收拾,或是投亲靠友,或是游走他乡,离开了村子。
穷人穷没负担,富人家家产大,就是信也舍不得走,守着家财。到了第四天,五更时分,可不得了,真就一场冲天大火烧起来,把定陵和定陵村烧了个一干二净。
079谜案重重的王陵地主老财们家财没守住,人也烧成了灰。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万历皇帝正在小憩,他正想要睁开眼看看周围,左眼忽然被眼屎糊住,不久,左眼竟真的瞎了。回想梦中的情景,他不禁神志迷乱,从此一病不起,没过几天就死了。
历史上的定陵村从此消失了,只剩下村口的半截柱子,后来那里成了一片荒林,再后来成了一片果园,至于定陵和定陵村是天火烧的,还是人为烧的,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打开玄宫石门记定陵发掘一直比较顺利,学者们想象着神秘的地宫即将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一个个都热血沸腾、激动无比。
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紧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3.3米,宽有1.8米,有4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
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
俗语说“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这话还真不假。
定陵地宫就在这时,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只见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几百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呢?
原来“没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不留缝的门”,打开地宫的关键就在于两扇大门之间有个缝隙,而且可以插入一根木条。
工作的程序是这样的:第一步,将硬木条080插入门缝中,轻轻用力将石门后的自来石从门后的槽内顶起,并保持原位置;第二步,轻推两扇石门,直到能地宫出土文物将手伸入为止;第三步,将绑在木条上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形的套,从自来石的上部将其套住,这样既保证推门时自来石不会从后面翻倒损坏文物,又不影响进一步推开地宫大门;第四步,一边进一步推开大门,一边用力将被套住的自来石往侧面拽动,目的是让自来石的下端出凹槽失去支点,以便打开其中一扇大门;第五步,当大门打开的程度可以钻进一个人时,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说也怪了,打开地宫后既没有发现惊险电影里所描写的重重机关、防不胜防的暗器,也没有传说中的为了防止营建皇陵者泄露皇陵的秘密而把施工者活埋或封闭在地宫墓穴中的事情,似乎失去了惊险刺激的味道。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或许是因为万历皇帝认为大明江山气数远远未尽,借他们十个胆子也没有人敢挖皇陵,甚至想都没人敢想,既是这样,又何必设机关、暗器,杀死筑陵者,而让天下人耻笑呢?
地宫中出土的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081谜案重重的王陵用的礼器,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随葬品里有被称为冕的皇冠,还有一些为皇帝专用的铠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椁中发现的金冠,需用150根细如丝发的金线、经非常复杂的工艺才能制作完成,这说明明朝的手工业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贵重金属制作工艺。定陵中还发现了4顶皇后戴的龙凤冠,用黄金、翡翠、珍珠和宝石编织而成,其中一顶镶嵌着衮服3500颗珍珠和各色宝石195块。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丝织品。整匹的丝织品在出土时依然色彩艳丽。出土的衮服采用中国传统的缂丝工艺织造而成,据说即使是最熟练的织匠,要织完这件衮服也需要10年的时间。
随葬品里皇后穿用的袍衫,采用的是复杂的刺绣工艺,整个袍衫总计使用了4种昂贵的丝线和11种不同的刺绣方法才全部完成。
探秘神宗奇怪的葬姿1956年,考古学家夏鼐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一次考古发掘——北京明十三陵定陵的发掘。当人们揭除了11层衣物被服后,惊奇地发现神宗皇帝的遗骸并不像人们通常见到的那样仰面朝天地躺着,而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右侧姿态:头部稍向右偏,左臂下垂,手压在腹部,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部右侧。脊柱上部也向右弯曲,左腿伸直,右腿微屈,两脚向外撇开。
与此同时,在定陵中发现的神宗皇帝两个皇妃的埋葬姿势也是侧向右边。据考古专家解释,在古代夫妻合葬墓中,妇女屈肢侧葬并不少见,这反映了父权制统治下,妇女屈从丈夫的不平等待遇。但是像定陵这样皇帝、082皇后无一例外地侧向右卧,则显然不可用通常的男尊女卑来解释。
半个世纪过去了,神宗皇帝的葬式为何采用“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的怪异姿势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最近随着明孝陵考证的深入,有学者认为,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微垣。
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紫微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而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够“聚气”。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去分析,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气,有了生气,也就有了万物,预示着子孙万代繁衍旺盛。如果依此推论,帝后的葬式源于天象之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基于这些原因,学者推测这可能是明代帝王的一种独特葬姿。
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这是否会是无意间偶然形成的呢?据史料记载,明神宗的丧葬过程出现过许多意外现象,也就是说明神宗是在一片混乱的过程中下葬的。
由于棺椁沉重,举动困难,而奉命抬棺的8000营军都不惯抬行,杠索时有损坏。如棺椁到了巩华城,抬举棺椁的主杠突然被压断,棺椁的右一角坠地。从1957年定陵玄宫被打开时的情况看,棺床上随葬器物箱上还有绳索的痕迹,有的木杠还没有撤下,说明帝后入葬玄宫时秩序是比较混乱的。
在这个混乱的过程中,尸体的姿势完全是可能改变的。神宗的奇怪葬姿究竟是如专家推测的那样是有意为之,还是混乱情况下无意造成的?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恐怕仍然是个谜,估计只有等到明朝其他皇帝的棺椁打开才能得到答案。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谜案重重的王陵更新,万历皇帝定陵:费银八百万,奢华赛祖陵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