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吧 > 历史小说 > 谜案重重的王陵 > 南诏国王陵:一半传说,一半历史的极乐南国
  1000多年前,云南大理地区曾有过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地方王朝——南诏国。自细奴罗创建南诏以来,南诏曾一度成为云南一带最强盛的地方王朝,后到南诏国灭亡,历经254年,先后13位君王在位。在唐宋时期,南诏国的君王们金戈铁马,驰骋于云贵高原,在新旧《唐书》和《宋史》之中都可觅得南诏国当年的辉煌,然而南诏国王族的陵墓却至今杳无踪影,如谜一般消失在南国大地之上。我们不禁追问南诏究竟有没有王陵?如果有,又是以何种形式,葬于何处呢?这个神秘古国留下的千古悬案,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为它殚精竭虑、苦苦追寻……谜一样的南诏王陵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从7世纪初叶到中叶,其中一个叫作乌蛮的部族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起六诏。乌蛮称王为诏,而六诏就是六个王国。

  直到南诏的第六位君王皮逻阁渐次消灭其他各诏,才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大理市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179谜案重重的王陵此后,南诏不断开疆扩土,在其最盛时,大致上占有今南诏旧址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自细奴罗创建南诏以来,南诏曾一度成为云南一带最强盛的地方王朝,直至后来被大理国所灭,前后一共经历了254年。在这254年间,南诏国先后共有13位君王登上历史舞台。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君王的陵墓不仅始终没有被找到,甚至连一点点的蛛丝马迹也无从发现,就这样在南国大地上销声匿迹。

  对此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有人认为,由于南诏只是一个地方王朝,国力无法和中原王朝相比,没有足够的实力为每一位国王修建大型的王陵。可这貌似无法解释迄今为止尚无一座南诏王陵被发现的迷思。

  也有人提出,按照《大理国朝纪大纲》中的记载,南诏王墓葬地是在郑买嗣灭南诏的战火之中被焚毁掉了。原来的南诏王陵应该是坐落在五印山一带。因为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元末,就有“叶榆(大理)七子奇而180考之”。

  他们曾入蒙化(巍山)府,进行考察,一无所获;后到五印山,观其“贝山奇秀,云合雾屏,秀岭甘泉,世外胜景,千峰拔翠、五印相暨,而得脉地,果得古墓遗坑数十”。穿书吧

  而后断定“其规模巨大,必南诏历代主、王妃寝宫地”。据此而言,南诏王陵确实是曾经存在过,而后毁于战火,因而在南国大地上销声匿迹了。

  另有人认为,南诏国偏隅西南,远离中原内地,其丧葬习俗很可能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再加上他们信奉佛教,时兴火葬,所以无须为保存尸骨大兴土木。但是通过观察大理地区保存下来的一些火葬墓,我们看到即便是普通百姓,实行火葬后,也还是要为死者立有墓碑的。普通百姓尚且如此,身为帝王,又怎么会将自己的骨灰随意撇撒安置呢?

  还有一种说法,把南诏王陵的神秘失踪归咎于南诏国传说中的独特葬俗。据说南诏王死后,并不像中原王朝帝王那样棺椁毕备,全身而葬,而是采用“金瓶葬耳”的方式来安置亡灵。那么,这乍听起来诡异而又离奇的“金瓶葬耳”指的又是什么呢?m.chuanyue1.com

  金瓶中的灵魂其实所谓“金瓶葬耳”,就是通过特殊的处理方法,把故去的南诏王的双耳取下来,放进黄金做的瓶子内保存。“金瓶”之外,套上白银做的精美盒子,供奉在特别的房间内。这种供奉南诏王双耳的房间称为“别室”,非常隐蔽。南诏王遗体的其他部分,则用火焚化,用土掩埋。一年之中,四时八节,都要把“金瓶”请出,举行隆重的祭典。

  据说为了保得君王死后不被打扰,这个秘密只有继位的南诏王才知道。而为了不让后人发现金瓶的所在地,南诏王会派出第一批人把金瓶储存收埋好。然后再派出第二批人,把知道这个洞穴所在地的人全部杀掉。从此,这个藏有“金瓶”的洞穴的位置就永远成了一个谜。

  这种独特的葬俗听起来未免让人觉得离奇,多半会觉得流于荒诞。但我们却在史籍唐代《蛮书》中发现了相应的记载:“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

  南诏家则贮于金瓶……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在这条重要的史料中,有一个关键词“别室”。“别室”是什么样的建筑,是181谜案重重的王陵类似于宗祠的神庙,或者就是史书记载的“南诏家庙”,还是南诏王的王陵,至今仍无法做出确切的解释。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南诏君王真的选择在死后栖身于金瓶之中,那么这金瓶也一定是埋藏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秘地点。

  乍现即逝的藏瓶洞尽管关于“金瓶葬耳”的诡异习俗和金瓶埋葬的神秘地点,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但是谁也没有目睹过金瓶的庐山真面目。多年来,“金瓶葬耳”也只是像其他关于南诏王陵的猜测一样,仅仅停留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记忆之中……直至2001年一个夏天的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把沉寂千年的南诏金瓶重新带入了我们的视线之中:那日,大雨侵袭了600年前南诏国都城所在地的巍山县,轰隆的雷声促使一位进山采药的彝族老汉加快了脚步,他要赶紧找个地方暂避风雨。大山里通常会有很多的洞穴,老汉在草丛中寻找着,果然发现一个小小的洞口,急忙走了进去。

  洞中漆黑一片,地面上也坑坑洼洼。就在火光照亮前方的时候,老汉惊呆了,山洞深处显现出一些金灿灿的东西。这是些黄金打造的罐子。这时,老汉好像受到了更大的惊吓,他全然不顾外面的狂风暴雨,跌跌撞撞跑出了山洞。也许是因为受了惊吓和淋了雨水,老汉回家后便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随着老汉的去世,刚刚被发现的山洞又失去了踪迹。

  这是在大理山区的农民之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此深信不疑,坚称确实有这样一位老汉在经历了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夜晚,目睹了南诏金瓶后,带着这个秘密和乍现即逝的藏瓶洞一起消失了。

  虽然我们无从考证这到底是村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还是确凿的事实,但这个故事确实又让我们看到了寻找南诏国王陵的一丝希望。装有南诏国君遗骸的金瓶会不会真的就埋藏在南诏故地的某个山洞之中呢?文献中所提到的“别室”难道就真的只是一座藏于深山之中的洞穴吗?

  然而从南诏国的风俗信仰来看,我们又不难推测出个中缘由:史书记载,早在南诏国创建初期,佛教就被确定为南诏国的国教,君王们为表示自己礼佛的虔诚,纷纷命工匠在群山之间开凿石洞,修筑佛像。至今大理山区也依旧保留着很多的佛教造像。但与其他信奉佛教的地区不一样的是,南诏国的君王182们在为佛祖菩萨打造石像的同时,还将自己的石像也置于其中,甚至连同他们家人的石像也会一并列入其中。由此看来,既然南诏的国君们偏好将自己的石像与佛像共立于山洞之中,那么将自己最终的归宿选择在这里也是不无可能的。

  虽然这一切貌似合乎情理,但也毕竟只是人们的猜测与推理而已。仅凭“金瓶葬耳”的传说、南诏故地的石像、目睹金瓶的彝族老汉……这些扑朔迷离的线索,我们是否真的可以揭开南诏王陵之谜,寻得传说中的金瓶呢?

  寻找南诏王陵尽管线索并不明朗,希望也十分渺茫,但面对南诏王陵真相的诱惑,还是有许多人前赴后继,纷纷在这附近寻找藏有金瓶的山洞,可是几经勘测始终未果。然而就在人们近乎放弃的时候,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在大理山区的一处山腰发现了一块面积不小的平地,从它整个的形制来说,它在当时苍山的峰麓下面,前面有上下两个平台,两个平台之间有个通道。专家认为这样的地形很像是个大型祭祀的场所。如果按照传说和《蛮书》中的记载,每到国王的忌日,从附近的洞中取出金瓶,在这里举行祭奠活动,一切似乎是顺理成章。但因为没有发现山洞,人们始终无法证实它的存在。

  就这样,寻找金瓶的工作似乎遇到了瓶颈,无法进展,暂时停滞了下来。然而,2004年的冬季,事情出现了转机。

  这年在苍山一条公路边的考古工地上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现象。工地上逐渐清理出一些大大小小的土坑,人们发现在每一个土坑中都埋放着一块大石头。

  专家和考古工地的领队,对这些土坑异常关注。他们认为土坑中的大石块呈现了一种古人特殊的建筑手段。那就是在坑中先放上石块,然后在石块上树起木柱。

  而用这样的办法建筑房屋,恰恰正是南诏大理时期建筑的特点。

  根据文献中的记载,历史上这一带也确实曾是“南诏国”的都城。考古遗迹的发现与历史文献的契合不由得让人们心中一喜,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此时,之前那个扑朔迷离的彝族老汉的故事陡然变得可信起来。那个藏着金瓶的山洞会不会真的存在,且有希望再度现身呢?

  于是,人们对之前发现的平台又展开了进一步研究。这里会不会真的是“南诏国”为国王的灵魂举行祭祀的地方呢?但倘若真的如我们所推断,那么当年人们除了要183谜案重重的王陵夯筑起一个平台,平台上还应该有相应的建筑。考古队员们能否找到当年祭祀建筑的残存痕迹呢?幸运的是人们果然在泥土中观察到了一层层不同的土质,并且在第二阶平台的地面上发现了许多散落着的瓦砾。但这些证据还远远不够,毕竟只有找到有着“南诏国”特征的建筑残片,才能确认平台上曾有过那个时期的建筑。

  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工作人员的面前,由于那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几乎全部被后来的明代人所焚毁,在仅存的文字中无法得知南诏具有代表性的瓦砾到底是何模样。

  如此一来,我们就无法判断平台上的瓦砾是否出自南诏古迹。

  就在工作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先前的考古工地出土了一批瓦片,而通过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断代,它们已经被明确定位为源自南诏国。如此一来,我们只要把这批瓦片和平台上发现的瓦片进行类型学的对比,就可得出结论了。而令人们喜出望外的是,这两批瓦片上的纹路竟有着同样的特征。随后,这块遗址之中又先后出土了南诏有字瓦、铺地砖、铺地绿釉砖等。由此看来,毫无疑问,这个地方在南诏时期一定有官方建筑,而接下来的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显示,这里很可能是南诏王陵的所在地。

  如今各种迹象都表明,“南诏国”的王陵是存在的,国王的金瓶也是存在的。

  承载着南诏帝王灵魂的金瓶也许就静静地深藏于某个幽暗的山洞之中。但是南国群山险立,草木丛生,我们到底该向何处寻觅这藏有金瓶的山洞呢?

  按图索“瓶”为了寻找到传说中的南诏王陵,不少人穷尽一生的时间也未能如愿。虽然我们现在尚且无法确定南诏王陵的确切所在,但民间有人根据各种传说和文献,绘制出了一张寻觅南诏王陵的秘密地图,希望借此能够早日重现南诏王陵的辉煌。打开这张神秘的地图,“苍山”“洱海”“巍山”“弥渡”“昆明”“西昌”“石钟山”被红色的标记赫然圈示在泛黄的地图之上。

  “南诏国”时期,洱海周边地区是统治的核心地带,被称为“首邑之地”。“南诏国”在这一区域内设置“十赕”,它的地理范围,大致与今天洱海周围的大理市、洱源县、巍山县、弥渡县、祥云县、鹤庆县等地域相当。“十赕”区内,苍山洱海之间的狭长平原,是“南诏国”直至元代段氏总管时期的王都与总管府所在地,以此推断,苍山洱海之间极有可能埋藏着南诏国王逝去的灵魂。

  184而作为南诏发祥地的巍山,是南诏王陵可能分布的另一地点。在南诏国统一洱海地区之前,巍山一带一直是南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所以这一阶段的5位南诏王很有可能就安葬于此。而迁都太和城之后的南诏王,死后也有可能“归葬”到南诏故地巍山。

  此外,明代李元阳《大理府志》《重游石宝山记》以及后来的《石宝山小志》等文献,都提到剑川石钟山上隐藏着巨大的“石洞”。这个石洞会不会就是埋藏金瓶的地点所在呢?当地人历代相传,山谷中幽深的洞内雕有佛、菩萨、罗汉造像无数,当地樵夫往往能指其所在。李元阳曾多次探访,但始终无功而返。“石洞”是否存在,成为明代至今人们常常提及的话题。有的学者认为,南诏国王陵,就很可能隐藏在石钟山的“石洞”之中。

  而弥渡、昆明滇池、四川西昌一带,或因出现于相关文献之中,或因发现了类似南诏王族的遗存,也纷纷被认为可能是南诏君王灵魂的栖息之所。

  这张神秘的地图是否真的能够最终指引我们找到传说中的南诏王陵呢?现在答案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尽管人们对南诏王陵的寻访仍旧未果,可谁也不能否定神秘王陵的存在。因为被人们揭露的历史秘密,与历史的真相相比,永远是沧海一粟。也许,在人们不经意的某一天,那个带着500多年神秘历史的古老王朝和装载着逝去帝王灵魂的金瓶会穿透历史的迷雾,为我们解开心中的谜团……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谜案重重的王陵更新,南诏国王陵:一半传说,一半历史的极乐南国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