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并不在乎帝王祖宗的高贵,浩大的洪水依旧滚滚而来,让这方樵夫牧童望而生畏的神圣土地顷刻间沦为泽国,那些无比忠诚的文臣武将也在这场洪水中相继倒下,在淤泥中酣睡,渐至湮没无闻。明祖陵就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洪泽湖中有个“大墓头”,这就是那一带人民偶尔提起的故事……水底古墓之谜桑田变沧海,沧海又变桑田,明祖陵从一发现开始,周遭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淤泥之中,它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近300年。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说实话,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053谜案重重的王陵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
明祖陵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
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
既然此处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何不另寻吉壤安葬祖宗呢?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呢,但是这是他祖父的实际葬地所在,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了祖陵。为了解决风水欠佳的问题,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054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都成了风水宝地了,何以明祖陵会被没在湖底长达300余年?是先天风水不足,没能保佑明祖陵免去天地的沉沦,是偶然的自然灾难,还是人为的必然导致了这滔滔洪水?有人认为,明祖陵的被淹,天灾其实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就是人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
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他认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多好的理论,省钱省力,省人省心,大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味道,因而廷争面折中很能打动人心,并且最终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么集淮水之力也不敌黄水,汹涌澎湃的黄河仅凭一点淮水之力就被挡回去,那还能叫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很快清河口泥沙高淤,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了,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滥,“不得不久潴旁溢,汪汇浩荡,始犹淹漫两岸,会合诸湖,继而夏秋泛涨,一望无际,浩荡龙沙,震惊陵寝,而泗洲之祸岁烈一岁矣”。Μ.chuanyue1.℃ōM
潘季驯的治水方针在实践中被“检验”得头破血流,照理应当重新检点,这时如果改弦更张,为时未晚。可惜这时候,治水方略已不再是为了治理水患了,而是成了廷争的工具,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权威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武器,为此他不仅革除了反对意见的阻挠,而且甚至编造谎言,说祖陵“松柏之郁茂,护沙之如故”。
就是到了万历二十年仍然上书坚持自己的主张,把分流之议列为病议,痛加指陈。
而这时淮泗一带水患频仍,早已成不争的事实。
真不知朱元璋的祖宗到底是否有灵,在水中煎熬着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潘季驯这样的大臣胡作非为?祖宗埋到地下后无声无息,不言不语,忍气吞声,这就注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沦300多年,也注定了后人像哀六国、哀阿房宫一样去慨叹它055谜案重重的王陵的沉浮。
寻觅陵址的曲折过程按常理说,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皇后,其葬处就应该建陵,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但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号,没有营建祖陵建筑,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呢?原来朱元璋少时家贫,居住地一迁再迁,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确切葬地。因此,他为寻找祖陵葬地颇费了一番周折。
根据史料记载,刚开始有人告诉朱元璋他家的祖陵在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朱元璋信以为真,即“命筑万岁山,有司修砌路,太祖躬临拜祭”。不料,他才只磕了一个头,万岁山竟然中间分为深涧!他不禁恼怒异常——这岂是我家祖陵,怎能经不起我一拜?于是“重罚言者”,认为这不是自己的祖陵所在。穿书吧
后来,朱元璋经过回忆,想起二姐曾说过祖父的坟墓在泗州旧陵嘴一带,但具体位置仍无从考察。到了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朱元璋弄清了祖陵的真实位置所在。话说朱元璋的同宗朱贵,他祖父与朱元璋的祖父一起从朱家巷迁到了泗州城北的孙家岗,通过他回乡查访,朱元璋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祖父母葬在泗州城北的杨家墩。这座古墓,因宋朝保议大夫杨浚墓而得名。
这是否真的就是朱元璋祖父母真实的葬地呢,还是因为政治需要而凭空建造的呢?在有明一代以至后来的几百年中,有一个现象被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或者没有任何人敢于说将出来,那就是既然朱元璋那么急切地找寻祖父的安葬地,找到了又花费那么多时间与财力来大规模营建,甚至竟然让不能随便动用的国储来当这个祖陵的总管与总监,为什么在祖陵建成后竟然没有来这里一次进行祭祀并像在句容那样磕头呢?
是怕一个头磕下去又会分为深涧吗?朱元璋是不是对这个祖茔也产生什么怀疑?朱贵献的图是真的吗?朱贵说杨家墩就是祖陵所在地是得到多个族人证明的,那么这些族人呢?他是不是也是来邀宠或混个世袭之职的?唯一的与人不同之处,大概就是这个朱贵做得比较聪明、比较认真、比较像那么回事。但一向多疑又聪慧,特别是深知祖上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死无葬地的朱元璋恐怕不会看不出来。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相信朱贵,还要封杨家墩为万岁山并将祖陵定在这悠悠淮水之滨呢?或许朱元璋心中也是十分苦闷的,因为他很清楚,那个句容的万岁山是假056的。但是,为了证明大明王朝是祖上“积功累善,天之报施,茂于厥后”,为了蛊惑与欺骗人民,为了证明他这个皇帝是有祖传“基因”的,是由上天钦定的,不是其他人想当就能当得的。于是他不得不这样将错就错。
明祖陵的传说打开中国历史的大门,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皇帝玩弄政治传说的事比比皆是,陈胜的夜半神示、刘邦的剑斩白蛇、刘备的的卢脱险、赵匡胤的祥龙瑞生等。朱元璋的明祖陵只是以上历史政治家高明手段的延续。
朱元璋祖上几代非常穷困,四处漂泊,真乃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的祖父朱初一,60多岁时,流落在古泗州境内,为双沟镇一个姓水的财主家放猪。这水员外号称水半湖,双沟东去洪泽湖边全是他家的地。朱初一带着全家搭个窝棚,就住在湖边孙家岗为水财主放猪、垦荒,以维持生计。
这孙家岗庄后有个墩子,人称杨家墩,墩上有个凹窝。一年深秋,在这里放猪的朱初一躲在墩上的凹窝内避风,意外得知这座山背山面水,后面青山雄壮葱郁,前面洪泽湖宽广博大,其实是一块龙脉,谁死后葬在这里,谁的后世就一定有人会出皇帝。老人欲将此地占为己有,从此隐藏了这个秘密,即使对家里人也没有透露半分,直到临死前,才告诉了儿子要把自己葬在这里。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有一点却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杨家墩的地理位置,在风水学上明明不是个风水宝地,为何在传说里就成了龙脉之地了呢?朱元璋登上宝座之后,朱氏坟冢葬于龙脉的传说很快就流传开来。
先是从洪泽湖畔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像水银泻地般地遍布全国。这是一种明显的穿凿附会,朱元璋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传说呢?这还是和他的出身有关,他的帝位是由自己和众兄弟从最底层打下来的,他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炫耀的血统资本。历史上开创千古帝业的几乎都比他这个放牛的、打扫庙院的朱和尚强。
秦始皇嬴政、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哪一个不是帝王之后或名门望族,即使是汉高祖刘邦这个亭长好歹也是地方一号人物,蜀主刘备尽管以卖草鞋为生但是宣扬时总是以大汉皇室后裔自居——刘皇叔。曹操、孙权一个是官宦之后,一个是军旅世家。
对于朱元璋来说,那种感觉就像被人唾弃的乞丐突然有一天发了一笔财开始身着057谜案重重的王陵华服,但是心里还是总觉得别人的眼光是那么怪怪的。无奈之下,为了给自己的登帝塑造天地之功,证明自己是天意所授,标榜自己血统是天之相承;为了击溃当时旧贵世家的心理优势,改变政治方面的意识劣势,草根皇帝朱元璋最终也只能把自己的老祖宗请出来进行一番神化宣扬。
当太祖将这自家神奇传说不断灌输社会各个阶层时,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推崇和孝敬,更为了向天下显示皇家的威严,太祖就在依稀寻到的埋有祖父的小山包前开始建造了规模宏大,尽显皇家雄壮气派的明祖陵,将其曾祖父、高祖父、祖父的衣冠等凡能收集到的或者认为是的遗留之物一起葬在了这里。如此一来,皇家的威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己的血统更是让世人所推崇,社会上也就再也没有谁会乱加评论了。
明祖陵营建时代之谜历史就是如此作弄人,当年朱元璋命太子朱标修建泗州祖陵,本想为自己的老祖宗添上些许光彩,想不到祖陵竟沉入湖底300多年,弄得无人知晓。要是朱元璋知道这个结果,不知他会气成什么样?也正因为明祖陵明祖陵石像在湖底沉睡了300多年,给我们留下了一大堆的历史疑谜,留待有缘人去探索和发现。
目前,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的就是关于祖陵的营建年代,对此人们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元朝末年说。这种说法认为,朱元璋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攻克金陵后,就马上设立典乐官,动议修建祖陵并付诸实施。至正二十一年,058元泗州守将薛显以城降;至正二十六年,濠州李济又以城降。至此,朱元璋的祖父坟均在他的控制之下,他以吴王的身份从金陵出发,前往泗州、凤阳省墓。而早在至正二十三年时,身居滁州的小明王内降制书,封赠朱元璋三代为国公。若朱元璋已得泗州,仍置其祖坟而不顾,小明王的封赠无疑就是对朱元璋的讽刺和谴责。依当时情况分析,封赠三代之举,多为朱元璋已经建造祖陵之后才会有的举动,小明王当不会惹是生非自找麻烦的。
明祖陵神道另一种说法是明朝初年。根据《明史·礼志·山陵》的有关记载,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追上四世帝号。皇祖考熙祖,墓在凤阳府泗州城北,荐号曰祖陵。设祸祭署,置奉把一员,陵户二百九十三”。洪武四年时,“建祖陵庙”。如果单是一般的两个破坟堆,当然是不能建庙称陵的,只有大肆建筑后才会这样。
第三种说法是洪武十九年。有本《帝乡纪略》的书说,洪武元年追上等号后,因制祭典,号称祖陵。《凤泗皇陵记》也有相似的记载,说高皇帝龙飞之后,“迫尊四代,已建仁祖淳皇帝陵于凤阳,因命皇太子至泗州,祭告祖考妣于泗州。然未识玄宫所在,时向城西濒河凭吊,岁时遣官致祭”。这两本书说,洪武十七年十月,太祖的宗人朱贵回到家乡,指出了熙祖的居处、葬处,画好图奏上,至此太祖才明白自己的祖宗在哪里。
十九年,派皇太子去修陵,号曰祖陵。官方史书《太祖实录》中,虽在洪武十九年条下只见到太子致祭皇陵,不曾提到祖陵,但二十二年十一月条下,有道官祭祖、皇二陵的记载。
穿书吧为你提供最快的谜案重重的王陵更新,明祖陵:深埋湖底、历尽沧桑的先祖免费阅读。https://www.chuanyue1.org